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调查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5-07

江立员 李 红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高安 330800)

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调查及对策分析

江立员 李 红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高安 330800)

教师职业意志是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它对教师的培养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定向师范生是农村小学师资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意志培养对其未来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和教学活动有着重大作用。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进一步拟制相应对策以坚定其职业意志?调研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现状与对策

国之兴在于教,教之兴在于师。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没有师资力量的提高就难有教育事业的兴盛。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即教师在教育职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则是指定向师范生从事农村教育的职业定力,它要求定向师范生在任何情况下,对农村小学教育事业都拥有持之以恒的自觉性和始终如一的坚定性。课题组以本校定向师范生为对象,发放问卷1061份,收回1033份,有效问卷985份,分析了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强化其职业意志培育的五大对策。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现状

江西省从2007年开始试行定向师范生教育政策,至今已有11年。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7年止,我省累计招收定向师范生34777人。据调查,87.5%的定向师范生来自农村初中,有过农村小学学习经历,对农村小学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回答“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时,85.5%的学生表示愿意做老师,并且立志敬业乐教,但不愿意在农村终生从教。在回答“报考师范的主要原因”时,20.9%的学生是因为热爱农村小学教育,50.3%的学生是为了稳定的工作,28.8%的学生则是听从家长和班主任的建议。在回答“是否会遵守定向协议”时,48.2%的学生会遵守,但协议期满会想办法离开农村小学;37.3%的学生不会遵守定向协议,只有14.5%的学生愿一生坚守农村教育战线。虽然多达81.5%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好教师”,但他们认为在农村小学从教终身,“个人发展空间狭小”,难以实现人生梦想。

从以上几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整体认同度很高,愿意当小学教师,并愿意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他们选择“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动机具有较大的功利性,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其就业有保障,但在就业后会等待机会离开农村小学,仅仅把定向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跳板。为数较多的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意志相对薄弱,坚守农村小学教育战线的职业意识不够坚定。

(二)影响因素

1.对农村教师现有地位的认识,是导致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内在因素。职业的社会定位是指人们根据某一职业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强度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给予的工资条件、劳动报酬等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价值评价。职业的社会地位是直接影响人们职业意志的因素之一。接受调查的定向师范生在回答“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如何”时,认为地位较低的占34.4%,认为地位一般的占54.5%,认为地位较高的只占11.1%。在比较“城镇与农村小学教师的优越感”时,高达93.6%的学生认为“城镇小学教师优越感大于农村小学教师”,各县(市、区)出台的经常性地从农村小学招聘优秀教师入城的政策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在比较“城镇与农村小学教师的成就感”时,87.8%的学生认为“城镇小学教师的成就感远大于农村教师”,因为农村小学学生不仅人数极少(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而且多为留守或问题儿童,其成才数不可能高于城镇小学。对农村小学教师现有社会地位缺乏肯定性认识,自然容易动摇他们愿意终身在农村小学从教的意志。

2.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环境,是导致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外在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对自身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繁荣有目共睹,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未同步发展,精神文明远落后于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动摇人们从事基层工作的职业信念。面对歌星与影视明星的暴富,面对富二代与官二代的挥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自然容易被误导。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对照农村小学教师相对微薄的收入,定向师范生动摇一生坚守农村教育战线的职业意志也就无可厚非了。课题组调查发现,83.5%的学生希望自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觉得农村小学教师难有丰厚的物质待遇。在回答“如果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收入高于城镇小学教师,你是否愿意坚守农村小学教育战线”时,64.5%的学生表示会坚守,23.4%的学生不知道,只有12.1%的学生不会坚守。

3.“说教式”的高校思政教育,是导致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教育因素。定向师范生,除要掌握广博的职业知识与全面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思政教育。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两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但不少思政课教师多用“高、大、上”的大道理来阐述观点,不能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用得较少;作为思政教育重要辅助的“两校”(业务党校、业余团校)活动,其活动形式也多局限于主题讲座,以理论说教为主。据调查,77.5%的学生听这些课的感觉是“内容生硬,说教味浓”。而高校团学口开展的社会活动,只重视“做了什么”,不去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思政教育意义存在弱化的现象,思政教育效果也有限。此外,多数培养定向师范生的高师院校,并未重视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对“定向”政策几乎没有解读,使部分定向师范生对农村教师职业的认识较为肤浅,也无法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将来从教的职业意志。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定向师范生职业信念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但城乡小学在基础设施、经费投入、食宿条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小学差距首先体现在办学条件的差距上。这种差距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且会对青年人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公平机制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1]据调查,70.8%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愿坚守农村教育战线的主要原因是“艰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相比于城镇小学,农村小学教学硬件缺失,生活条件落后,多数学校没有网络,占地面积不大,但其优势在于环境生态。各县市和乡镇两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添置办学与文体活动硬件,美化校园环境,开通网络资源,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将农村小学办成花园式或别墅式校园并不是“空中楼阁”的工程。“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改善了,办学环境美了,自然能坚定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意志。69.7%的学生表示,如果农村小学的教学与生活环境改善了,愿意安心任教。

(二)积极开展农村小学校校联谊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都有社会需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2]在回答“一份好工作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时,72.6%的学生认为是“能让自己精神上感到充实”,21.1%的学生认为是“能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6.3%的学生认为是“能让自己出人头地,令人羡慕”。可见,精神的愉悦是多数学生首要选择。但在农村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马斯洛提到的相关需要难以实现。18.9%的学生认为“村小缺乏文化活动”,16.5%的学生认为“村小学生太少,没有教学气氛”,9.6%的学生认为“在村小能进行交流的人太少,担心自己得抑郁症”。而当前农村小学之间又缺乏联动机制,各小学之间的教师几乎都“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他人瓦上霜”,在业务上、文体活动方面均缺乏应有的交流。农村小学师生人数本来就不多,有的村小教师只有5人左右,学生也就10多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意志。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想方设法让农村小学教师有群体归属感,积极开展校校互动活动,让校校联谊成为农村小学教师精神生活的沃土,用丰富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教师的各类需要,借此来坚定其职业意志。

(三)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二部分指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是红色文化。高师院校应重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增进定向师范生职业意志教育中的吸引力、感染力。例如,长征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不怕艰难是长征精神的根本,长征史就是一部英雄的苦难辉煌史。[3]美国作家迈斯纳说过:“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上,再没有任何事件,可以像长征——以及长征所产生的传奇故事——那样将这种希望和信心提供给革命者,使他们坚信,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意志坚定的人也能够取得胜利。”[4]“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已经成为老幼皆知的格言。借助于长征路上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来教育定向师范生,有利于激发他们克服困难、无惧艰难地坚守农村教育战线的职业意志。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奖励政策

目前,农村教师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边远山区津贴的发放,另有国家级“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我省在2008年便实施了《江西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管理办法》(赣市人字〔2008〕256号),实施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提高津贴标准,对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个以每增加十年农村小学教龄便追加特殊津贴的政策,则更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现有的“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是全国范围的,这一国家级荣誉让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望而却步。如果能评选县市区级“最美乡村教师”,则更能充分激发农村教师的荣誉感。此外,在轮岗交流、定期培训、学历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可拟制针对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如此,则定向师范生坚守农村教育战线的职业意志更易坚如磐石。

(五)创新高校大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是确保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也要有接地气的内涵。在“两课”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精神内涵,将优秀人物、生动事件引入课堂;“两校”则要将主题讲座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借助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要结合定向师范生思想上的难点、热点、疑点,定期开展“我爱农村教育”主题活动,解读农村教育政策,聘请优秀农村小学教师来校讲学,组织学生体验农村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组织学生观察以农村教育为题材的影视片(如《暖春》)等。采用多样化、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方式,积极培育定向师范生终身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信念和情怀。因为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怀是稳定职业意志的保障。

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定向师范生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未来角色决定性”[5]。他们的职业意志是一种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勇气,是影响其教育职业行为的精神力量,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坚定的职业意志,能让他们积极自觉地终身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也是实现国家施行定向师范生教育政策初衷的保障。因此,强调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坚定其职业意志,是值得培养院校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并付诸实践的。

[1]朱伟,陈琦竹.我国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差距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傅永刚,陈树文.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美]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M].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崔世莹.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09,(10).

2016年度江西高师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L161012)阶段性成果。

江立员(1966—),男,江西高安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李 红(1981—),男,江西上高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数学教育。

责任编辑 邓 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