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丽华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123)
叶圣陶思想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吴丽华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123)
幼儿是科学区角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其参与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探究科学现象的自主活动,是幼儿自由探究科学的乐园。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可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科学区角探究行为的特征及案例分析,优化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满足幼儿不同程度的需要,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中发现新知,表达所想,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
叶圣陶;科学区角;策略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探究科学现象的自主活动,是幼儿自由探究科学的乐园。但在现实的科学区角活动实施中,存在教师片面关注材料投放、环境创设和活动秩序等现象。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选择、实施开展和指导过程中不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科学的教育规律。作为以科学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园所,班级的科学区特色打造是教师们在区域创设中的重点。
众所周知,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科学区的游戏活动通常都是通过操作摆弄的探究式学习激发幼儿获得体验、感受和新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探究行为特征是有差异的。
1.小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小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2]对科学区投放的各种玩具都有摆弄、模仿操作的兴趣。每一次的探索操作可能没有目的性,但他们会对玩具材料提出各种好奇的问题。许多在成人眼里幼稚的问题却是幼儿专注思考、认识世界的过程。
2.中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中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如当他们无意中发现不同材质物体的飘落速度是不一样时,他们会自主去寻找教室里的各种物体反复进行体验、尝试和操作,积累了更多有关物体下落速度快慢的直接经验。
3.大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大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大班幼儿在实践中的发现不是教师总结的经验,而是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和同伴交往交流经验所得出。
1.小班科学区实录——风信子开花了
【观察背景】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接触科学的萌芽时期,他们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新奇和有趣,他们能敏锐地观察到身边出现的新事物并对之充满好奇和兴趣。比如大自然中的植物就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学习课堂。
【观察事件】
寒假过后的开学第一天,眼尖的孩子发现我们科学区自然角的风信子竟然有的已经开花了。没有开花的风信子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热心的小钰儿、澄澄、小昱帮助老师把风信子搬到有阳光的科学区里,他们看着这五株风信子,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发现:
三人争着闻开放的风信子的花朵,一边闻一边说:“好香啊!”闻完风信子后,他们又去闻闻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一边闻一边说:“咦,它们怎么一点香味都没有呢?”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地说:“我知道了,因为它们还没有开放,等开出花了,就会有香味了。”澄澄还主动去找了放大镜来,分给了小昱和小钰儿,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着风信子的花苞左看右看,小钰儿突然叫了起来:“你们快看,我看到了有一点点粉色的花瓣了,它马上就要开花啦!肯定会开粉色的花,我最喜欢粉色了。”他们继续用放大镜观察其他的风信子,猜测讨论着花苞里可能会开什么花。
【分析反思】
“自然角”的动植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天地,但由于场地受限,自然角的动植物摆放和科学区玩具材料是分开的。幼儿在自然角观察动植物时不是一窝蜂地拥上去凑热闹就是无人问津。由于天气比较冷,我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把自然角的植物搬到科学区晒太阳,也更利于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孩子们无意识的参与引发了幼儿的随机探索兴趣,从发现风信子开花转移到观察花朵、闻其味、观察花苞等方面。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了观察的乐趣。通过实践教师也会有所反思改进,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饲养和探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2.中班科学区实录——蝴蝶快快飞
【观察背景】
中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喜欢操作摆弄物体,观察物体的形态变化,探索材料之间的关联,通过探索操作进行验证,在和同伴交流中得到经验提升。
科学区新投放了一个“蝴蝶快快飞”的游戏材料筐。材料很简单,在纸杯底钻一个孔,上面用透明胶带贴牢,准备一些简笔画蝴蝶图片,让孩子们在美工区涂好色投放进去。还没来得及和孩子们介绍玩法,小宇已经发现了新增加的材料。他马上把材料筐搬到了桌子上,拿出筐子里的纸蝴蝶,又研究纸杯。俩人对着杯底封胶带的地方左拍右拍的,还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小宇:“我可以让蝴蝶在纸杯上飞起来,你信不信?”小宇恍然大悟,“原来是把蝴蝶放在纸杯上让它飞起来。”于是他开始研究怎样让蝴蝶飞起来。一会儿甩纸杯,一会儿拍纸杯,专心地琢磨起来,小宇把弄着纸杯,到处拍,当他拍到纸杯底部时,突然纸蝴蝶动了一下,他好奇地又试了一次,发现纸蝴蝶飞到桌子上去了,他为自己的新发现欢呼起来,赶紧告诉别的同学并演示起自己的新发现。
【分析反思】
每个月我们都会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新的材料或玩具。有些材料比较简单,可以让幼儿直接自主去探索。教师在旁边暗暗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并适时地引导,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知识。
虽然游戏材料所富含的科学道理幼儿不太明白,但在反复的探索中,他已经对蝴蝶和钻的小孔产生了联想和思考,幼儿操作摆弄,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这样的体验是值得称赞的。教师对幼儿在科学区探究行为的观察指导还是应着力于让幼儿充分体验感受,在体验中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3.大班科学区实录——磁性的传递
【观察背景】
大班幼儿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喜欢通过不断地尝试验证发现问题,运用给自己的方法尝试去解决问题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意志的丧失是最大的丧失,精神的沉沦是最严重的失败。由此,那位否定精神抑郁会对胃部造成伤害的医学博士,我觉得他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即情志的高低,对肉身器官的影响。在持续不断的中医和西医的论战当中,中医药始终处在一个劣势的地位。各执一词的双方所持的态度,也多是主观性的。事实上,无论单纯支持哪一方,其结果都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
【观察事件】
科学区里,教师介绍了“磁性的传递”游戏材料及注意事项后,阳阳小朋友很感兴趣。他只知道磁铁能吸住含铁的东西,但磁性可以传递给没有磁性的物体他没有见过,所以特别想要尝试一下。他拿起长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耐心地把一个回形针放在磁铁上被吸住后,他又开始陆续拿着回形针一个一个地连在前一个回形针上,他发现磁铁能吸住三个回形针,到第四个回形针时就吸不住了。是不是每次都吸三个呢?他反复尝试了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当他准备收拾玩具时,我假装不经意地看到,拿起一个回形针说:“你看这块磁铁磁性很强,轻轻一碰,回形针的头就被吸上去了,如果全身都让此磁铁接触一下,会不会磁性加大呢?”他像是受到了启发,马上尝试起来。这次,他把第一个回形针在磁铁边上摩擦了好几下,然后放在磁铁的一端,接着把第二个回形针的头紧挨着第一个回形针连上,接着又是第三个、第四个,到第五个时,回形针连不上去了。他数了一下,这次一共连了四个。他反复试了几次,都是差不多结果。最后,他把磁铁和回形针分离准备放好,他突然发现离开了磁铁的回形针还受磁性的影响,紧紧地挨着,他觉得特别神奇,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伴这个新发现。
【分析反思】
该幼儿平时爱思考、爱探索,对科学探索活动尤其喜欢。对于“磁性的传递”他觉得很神奇,想要自己验证一下。他带着疑问进行了探索过程,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尝试,从普通的磁铁吸住回形针传递个数到用回形针摩擦磁铁再进行连接,最后他发现脱离磁铁的回形针还留有磁性。这个发现完全是他自己通过探索游戏得来的经验。在游戏结束时,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讲述了自己在磁性传递游戏过程中的发现,还提出了新的设想:“如果不用回形针,用别的材料,不知道能传递几个?”他的新发现激发了其他同伴想要探索的热情,开阔了自己探究的思路和视野,也提升了自己科学探究的经验和能力。科学材料投放的适宜和兴趣是吸引孩子持续探索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样的材料不同孩子探索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经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学会观察和适时引导,帮助幼儿提炼探究过程中的新经验,提高师幼互动的效率。
(一)选取适合幼儿探究的内容
科学区适合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很广,幼儿园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分门别类,有关于空气和风的、声音、光影、力、电、磁等,玩具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利探究的都是可行的。
(二)投放丰富适宜的材料
科学区材料的精心无疑会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笔者认为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要凸显“四性”:
1.安全性
所有对幼儿的安全造成隐患的材料我们都应该杜绝使用。在材料投放前,我们需要进行检查,如材料是否锋利、是否过于细小、是否经过消毒清洗等。有些细小材料对小龄幼儿不适用,如豆类、回形针等,教师在投放前也要进行安全筛查。
2.趣味性
有趣、好玩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因此材料的选择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点进行材料投放才能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求知。如小班的万花筒、磁力片、过山车,中班的小猴刷牙、沙漏,大班的管道迷宫、磁性传递等。
3.生活性
材料的选择提倡生活化。材料不是越新越好,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可探究的材料都是我们选择的范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能激发幼儿摆弄操作的材料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凡是生活中好收集、易探索的材料都是我们很好的选择。
4.启发性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有的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如纸芯桶可立可滚,单独使用可以垒高,可以滚动等,如果和其他材料做组合则有多种玩法,如和鸡蛋组合,可以让幼儿当作鸡蛋托,让鸡蛋在纸芯桶上立起来,和绳子组合可以做一个旋转的螺旋桨等。教师在幼儿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材料的特点,通过组合、设计、改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使用。
(三)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1.幼儿良好探究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信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要真正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但在日常的幼儿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幼儿是否把玩具损坏(因为玩具损坏意味着游戏无法进行),是否按照教师的提示要求进行探究活动,是否遵守活动区常规等。这些条条框框的要求无疑束缚了幼儿在科学区的探究行为。我们希望给予幼儿的是相对开放、自由、自主的探究空间,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适度放手是非常有必要的。少一些“不可以”,多一些“你可以”。允许幼儿出错,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提出要求,以“同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探究活动,以激励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究行为。
2.支持、接纳幼儿在探究行为中的观点和发现
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有困难求助,也会有创意火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适度引导。对幼儿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和互动而非直接给予答案和结果。注重活动后的集体交流和讨论,让幼儿在探究讨论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四)建立互通的评价机制
在科学区评价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笔者认为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从科学区创设的环境进行评价。如空间布局是否利于幼儿的探究行为,材料提供是否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等。2.从幼儿在科学区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材料感兴趣,能够专注于科学区游戏;能否有目的地使用材料进行探究;能否和同伴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所思所想等。3.从师幼互动进行评价。如教师观察方法是否适宜,能否发现幼儿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是否能够适时介入指导,有效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否关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并进行个别指导;能否梳理幼儿在科学区探究的问题或新发现,帮助幼儿提炼新经验;能否及时对科学区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等。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1-26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董旭花,刘霞,赵福云,韩冰川.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吴丽华(1978—),女,江苏丹阳人,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