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时间:2024-05-07

姚连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姚连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语文学科因为其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情感内容,成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身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将美在生活中表现和创造出来。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多样化

一直以来,审美教育未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中受到重视,并且实现的途径也主要以教师的宣讲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丰富审美教育途径,可以从多方着手。

一、从语文课文中欣赏美

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存在着各种美,既包括课文的内容美,即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等,又包括课文的形式美,即语言美、技巧美,等等,都需要用心欣赏。

(一)感受课文内容美。自然美一般被认为存在于大自然中,但是优秀的作家可以通过文字将自然美记录下来,这样审美能力高的人通过文字就可以读到自然之美。描写自然美的文章有很多,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鲁迅的《故乡》、朱自清的《春》等。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美一般还蕴含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识,因此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自然物中的丰富情感。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通过对荒凉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怆之情。

感受社会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存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也存在于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中。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述社会美德的文章,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在生活艰难困苦时还不忘记天下劳苦大众,《论语》所提倡的仁义礼,这些都在教育中学生如何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并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其中,这将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这种美,使他们体会到作者创造这种美的独特手法。

(二)感受课文形式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中学语文课本中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形象生动美、含蓄美、风格美。朱自清的《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穿越铁道购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美还可以通过长短句的结合、叠词的运用、排比等来体现出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这一系列叠词的运用,将自己内心忧郁、惆怅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同时也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技巧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常见的技巧表现手法有衬托、铺垫和象征等。衬托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描写进而突出另外一个事物,比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通过自己的“泪满裳”衬托自己的喜悦之情;铺垫可以增强文章气势,烘托气氛,鲁迅在《孔乙己》中的“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为下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铺垫;象征是以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鲁迅在《药》中,用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二、在阅读教学中鉴赏美

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获取文中传递的信息,而且要学会如何鉴赏作品。鉴赏作品中的美可以分为挖掘美、体会美、想象美三个步骤。

挖掘美,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出材料中的美点,激发学生的灵感。比如高尔基在《海燕》中写道:“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这些对海燕和风雨雷电的精彩描述对学生来讲不过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但是如果语文教师给学生分析当时的无产革命时代背景,以及海燕、风雨雷电所象征的事物,学生将加深对此文的理解,并从中挖掘出无产阶级坚贞不屈的豪迈之美。

体会美,是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体会美。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体会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出示实物、动情朗读、演绎文中角色等。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阅读录音,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动情朗读,不但理解文意,而且体会其中的豪迈之美。

想象美,是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处理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品中的美。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两句诗中,前一句比较容易,后一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造出整个银河的宏伟壮丽,从而体会到瀑布从高处落下的磅礴气势。

三、在写作教学中创造和表现美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中审美培养可以分为:培养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立意创造美,以及培养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一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中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要多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并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比如在教授学生观察方法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苏州园林参观,通过教师的指引和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力经过一定时间的引导和培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二要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内在美。生活中的美有时不易被察觉到,比如夕阳下的落叶之美等,因而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挖掘。比如一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幸福就是妈妈不顾风雨送来一把雨伞。这名同学正是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挖掘平凡生活中动人的美。

(二)立意创造美。写作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组合,而是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某一角度讲,写作是学生审美观点的流露,并且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具体的话题,比如《祝福》《美德》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文章,使学生的内心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进而获得提升。

(三)培养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课堂上的写作是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一种途径。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美好或者不美好的事物或事情表现出来,加深其理解,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首先要表现真实情感,也就是说学生的文章一定是基于生活,而不是通过作文书的积累;其次在写作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比如学生在写作过程时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等;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并不能一次就将其所要表达的表述出来,因而教师的指导将帮助其提升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其树立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1]朱光潜.谈美书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2]王玉玲.审美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周艳.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责任编辑 范宏芳

姚连军(1983—),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市教育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