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文关怀视角下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育策略的探讨

时间:2024-05-07

沈天然 曾霞 杨文翰 庄文敏 余日安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愿景逐渐实现,亟需加强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教育建设。践行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公共卫生教育应该从注重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向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为适应新时代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需求,高校在对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新时代全方位育人目标的现实需要,而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1]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素养状况至关重要。脱离了正向的教育引导,学生获取不到足够知识,身心得不到健全发展,思维会逐渐产生偏差。[2]“以人为本”是医学天然携带的基因,想要切实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尊重生命、理解个体差异、洞察人性的美与真谛等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公共卫生课程建设中应提高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倾心关怀,以爱育人,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合力,以促进公共卫生人才后备军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公共卫生课程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

公共卫生是一门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以及免疫接种等多个方面。公共卫生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用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2020年伊始COVID-19全球大流行,凸显了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将公共卫生教育的新使命推向了新的高度,其发展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关注的重点。[3]然而,单纯的知识传授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此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卫生课程中,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挖掘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逻辑,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公共卫生课程中人文关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内涵。

1.面向人群健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双重引领

公共卫生面向的对象是人群,人不仅有生命,还有思想、有灵魂、有尊严,所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交叉学科。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以人为本”的内涵,“人”字,一撇是科学的干预,一捺是人文的关怀。人的思想、实践、创造本身既是客观的科学精神,也是求真的人文精神。在关乎人类健康的挑战面前,用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责任感,尊重理性,尊重实验和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坚持以经验探索和分析判断促进人人享有健康。[4]在现代医学发展中,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能使卫生技术如虎添翼,更能成为疗愈干预的主要手段。单纯学习再多的教科书,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一个人被病患侵扰的痛苦。通过人文关怀视角,设身处地为面前的保护对象多想一想,增强对他人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才能够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卫生医疗支持,以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宣教及防控策略的信任和配合。公共衛生课程要从“立德树人”教育本质出发,积极把卫生领域中科学研究及发展成果的丰富资源转化为鲜活的人文教育元素,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彰显科学教育的人文情怀。

2.强国奉献,榜样力量激励

人类的发展史即是公共卫生的发展史。古有医者神农亲尝百草,勇敢创新,宅心仁厚;今有医护迎战疫情,公而忘私,最美逆行。一帧帧画面,一个个故事,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更是中国精神的沉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对公共卫生的严峻挑战,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以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奉献,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确保国家安全稳定。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精神健康状况至关重要。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善用“医者仁心”榜样示范元素[5],让公共卫生人文教育更富现实感和吸引力,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其人文素养培训的内在自觉,引导学生将个人医学梦想与“健康中国”建设未来相结合,厚植“以医报国”的崇高使命,壮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3.因材施教,自然生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生命发展

随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的提出,提高常规基础课堂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育需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氛围,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关怀方式,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因材施教,激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怀意识,柔和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发学生创造性的生命发展。[6]在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诸多方面,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需要“顶天立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顶天,即专业素养要扎实,有较为全面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拥有广泛的国际视野;立地,即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的措施建议可实施,能接地气地服务百姓,还要有良好沟通能力甚至是组织动员的领导力。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等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运用到公共卫生教育中,不再囿于统一模式,自然生动地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道德修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陪养出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识大局、有情怀且下得去、留得住、顶得上的高水平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7]

二、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视角的重要性

1.以人为本,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优化的地方。***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人文关怀的迫切性,高校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公共卫生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育目的,努力修炼内功,以人文关怀视角,用科学的方法使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融入学生内心,种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与专业素质的培育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和谐的生命发展。

2.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核心价值观

通过人文关怀视角来思考公共卫生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公共卫生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关心社会健康问题的本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专业人士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同时,公共卫生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8]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教育学生以专业技能武装自己,从而践行关爱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社会等价值观,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当我们遇到严重的、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强大的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发挥专业的领导力,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传播知识、影响政策,实事求是地科学处置卫生问题,从容不迫地人文纾解公众情绪。可见,人文素养的积淀对于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医德修养均具有重要作用。[9]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人文关怀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应对未知的公共卫生挑战,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其核心就是提升公共卫生后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的人文关怀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10]

三、探索人文关怀视角下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课程思政中的人文关怀既是面向学生的素质提升,更是一场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价值素养的陶冶锻造。[11]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置身于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才能在日常授课对学生播撒人文关怀的阳光雨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的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清晰自身的角色定位,确立对位的角色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12]首先,教师是授业学生的“导师”,保证教学信息顺利传播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持而引导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当转换为互动场景时,教师应充当学生的“朋友”,放下威严形成轻松的氛围,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基础上推动情感沟通,潜移默化地激励鼓舞,使学生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再者,在翻转课堂情境下,教师作为学生共情共学的“听众”,可以通过学生视角观察课堂,通过提问、质疑带动其他学生参与課堂教学活动,从而加强课堂互动。

2.引入动态化的课程设计体系

在公共卫生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元素,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学情特点,纵向强调课程体系的递进衔接,横向讲求课程内容的丰富多维。[13]低年级学生在课程开端以入门导引式加强人文教育,比如引入科学发展史,娓娓道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客观探索,描绘课程知识体系概貌;增加生活化场景和案例沉浸式体验,提高思政教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启蒙学生人文思想。而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反思社会真实的卫生需要,在具备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理论运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将人文思想与公共卫生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共卫生问题的复杂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强化互动交流式教学方法

多举措提升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互动性,保证教学信息双向流动。例如,引入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人文关怀的理念,促使他们从现实需要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主动分析问题,开动脑筋。另外,问题引导式小组活动及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他们从人文角度独立思考公共卫生问题,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可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无时空限制的线上便捷互联活动,加强课堂互动覆盖范围,延伸课堂拓展,带给学生新鲜感,进一步加强他们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热情。当然,教师也要善用人文关怀式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做出回应,如得体恰当提问、微笑答疑、真诚目光肯定和口头表扬等情感表达,正向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4.构建多维化评价体系

在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设置人文素质的考查标准,以评估学生在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学中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观察员,在教育活动中,要留心洞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索思维,旁观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实践,客观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考查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发言、线上互动留言、思考感想、小组讨论报告、项目展示、实训实践综合表现以及人文关怀能力评估量表得分等。[14]

5.开展课程实践延伸项目,联系生活和科学研究

通过开展公共卫生问题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科研探索项目,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体验、开展社区服务,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问题,并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深入挖掘探索,增强他们的见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15]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高校公卫学子主动请缨,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防控大数据分析工作,很好地检验了学业积累,磨砺自身的精神意志,也激发了职业使命和责任感。另外,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组织公共卫生相关的讲座、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公共卫生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教育承载着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在公共卫生课程建设中,教师应基于“育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视角,努力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目标,始终对学生充满尊重、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期待,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要为导向,坚持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和综合素养的教育方向,不断创新公共卫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着力培养卓越的新医科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M].教育部,2020-05-28.

[2]唐爱民.学校德育变革的文化生态:内在逻辑、社会基础与实践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54-61.

[3]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J].管理世界,2022,38(07):24-37.

[4]韩芬.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0):91-93.

[5]石义林,石庆红,李卫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坐标[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05):731-734.

[6]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M].教育部,2020-05-28.

[7]段志光,王彤,李晓松,等.大健康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61-68.

[8]潘梅竹,朱静芬,杨永彬.“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课程思政育人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6):22-24.

[9]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6-8.

[10]马其南.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4):3.

[11]张志强,张娟.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12]肖甦,宋瑞洁.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应然、实然与使然——基于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87-94.

[13]吴晓云,李珍琦.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观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43-48.

[14]吴冰.关怀能力量表的本土化修订与评价[D].新乡医学院,2017.

[15]许泽浩,刁衍斌.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教探索,2023(01):114-118.

[基金支持:广东省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预防医学》建设项目资助(粤教高函[2020]16号);2021年广东药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2021年广东药科大学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资助。沈天然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魏家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