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文学课程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研究

时间:2024-05-07

沈琼

党的二十大内容涵盖广泛,精神内涵深刻,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易于存在融合度、深刻性不足等问题。为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儿童文学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找准切入点,探索多种有效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在“认知—认同—践行”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深入领会、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大思政”育人格局和理念。

一、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文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审美性与人文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课程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人文内涵,实现课程思政的艺术性与深刻性,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一)演绎地方童谣,弘扬地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为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结合岭南地域文化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儿童文学课程“儿歌”章节的教学中,开展“岭南童谣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收集并表演粤语、客家、潮汕等岭南地区传统童谣,以此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职业意识。如吟诵粤语童谣《落雨大》、客家童谣《秀才郎》、潮汕童谣《出花园》等,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人文内涵,理解传统童谣与地域气候、人文环境、品性特点等息息相关。同时,联系岭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人文风貌,拓展地域文化内容。与此同时,以职业为导向,和学生深入探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如何自然融入岭南童谣和地域人文内容,增强师范生文化传承的职业意识。

通过挖掘地方童谣人文内涵,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将党的二十大着力强调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化”于师范生所感知的人间烟火里,“化”于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深处,更“化”于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职业意识中。

(二)探究神话内涵,传承民族精神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我们,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贯穿于强国复兴道路的始终。

结合党的二十大主题精神,在儿童文学关于童话的起源部分,师生共同探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神话故事所蕴含的勇毅品格和斗争精神。《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禹杀相繇》《黄帝战尤》等神话中,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对残暴的敌人,英雄们总是奋起迎击。诸多中国古代神话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亘古不灭的抗争精神,无不彰显了先民顽强的生命力。上古神话故事的深厚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感悟中国古代神话所蕴含的丰厚内涵,联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品格、滋养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对党的二十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理解更加深刻,更为入脑入心,让学生更勇毅自觉地肩负复兴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感知以人为本,铸就师德师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文学即人学”,在儿童文学课程中,应根据课程学科优势,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自然渗透到学科中,以增强师范生的人文意识和教育情怀。

在儿童文学课堂上,师生可一起探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部分所强调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事实上,幼儿除了外在身体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精神的培育以及人格的塑造。在强国复兴的路上,教师肩负对未来栋梁健全人格的塑造、美好心灵的培养之重任。师范生应懂得儿童文学不仅是启蒙文学、快乐文学,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可用儿歌、童话、图画书等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人文情感,并传承爱心、善良、同情、友谊、宽容等人类共同美德,让幼儿始终以滚烫的赤子之心热爱世间万物,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阳光的心灵。

通过融合党的二十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使幼师生真正理解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重要性,培养师范生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增强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

二、丰富策略技巧,内化人文素养

在儿童文学课程实践中,在感知深厚人文的内涵基础上,应通过多种教学策略与技巧,进一步深化人文素质培养,厚植人文情怀,让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一)跨学科综合演绎,深化审美感性体验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与优势,进行多学科内容融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将音乐、舞蹈、绘画、器乐等相关专业技能与儿童文学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岭南地方童谣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分小组以各种方式演绎岭南童谣:剪纸拼贴方式制作粤语童谣绘本《落雨大》,小组弹唱粤语童谣《月光光》,舞蹈表演客家童谣《月光光,秀才郎》、潮汕童谣《骑马上海丰》,朗诵客家童谣绘本《月亮月光光》等,并结合各地人文风貌分析童谣的地方文化内涵等。通过学科内容整合,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深化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在神话故事学习中,结合儿童文学课程中儿童戏剧内容,进行戏剧改编,以舞台表演为展示形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华夏民族踔厉奋发、顽强抗争的精神品格,提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受强度与深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如将上古神话《刑天舞干戚》改编为综合艺术形式的舞台戏剧作品,当刑天与帝抗衡,即使“帝断其首”,也要“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时,舞台呈现出的画面感染力,所形成的情感冲擊是巨大的。学生在人文性、艺术性的感性体验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深刻性得以实现。

对儿童绘本、童话故事等进行配乐讲述、表演、艺术鉴赏等,可使学生深切体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首先,选取不同风格如轻快、幽默、舒缓、优美、古朴等音乐作品,作为讲述绘本、童话故事的配乐,不仅提升师范生的音乐感受力,更加深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感受儿童文学世界里的美好情感和人文关怀。另外,可通过深入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手法,体会作品浓厚的人文内涵。在中国本土原创绘本《安的种子》中,小和尚“安”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遵循莲花的自然生长规律,静心等待适宜时节种下种子,收获美好。绘本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浓厚,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其古朴典雅的中国画风,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艺术感受力,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将儿童文学课程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艺术鉴赏相融合,学生在增强专业素养的同时,在表演实践活动“准备—感受—分析—表现—展示—内化”过程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深植于内心深处,从而通过“美育”达到“德育”目的,潜移默化地塑造品格、浸润心灵。

(二)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

大湾区的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丰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整合地域文化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儿童文学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打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浓重的人文底蕴,培养师范生人文精神,实施“三全”育人。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浸润式文化熏陶:一方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相关主题研学活动,到实地进行调研、访谈、参观等,系统深入探究地域文化。如儿童文学“儿歌”章节中关于岭南童谣的拓展学习,学生可通过走访各级各类文化馆、文史研究机构,了解岭南童谣发展史和相关人文知识;组织小组活动,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到家乡进行地方童谣采风,搜集相关民间童谣素材。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邀请相关“非遗”文化传承人和专家学者进校园进行主题讲座,拓展师范生文化视野,促进文化交流,近距离感受地域文化魅力,提升地域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岭南地区的红色革命资源。以广州这座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为例,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旧址等,都可了解革命与文化先驱者生活的足迹与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在儿童文学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访参观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党史知识,感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民族品性,并搜集英雄城市相关的党史故事,真正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

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等,拓展课程实施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处于岭南文化的熏陶中,深切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体会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品性,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推进“智能+”教育新形态,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高儿童文学人文素养教育实效,提升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教育效能。师生共同推送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突出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线上线下课的直观性。在教学平台上推送儿童文学作品视频、文本、动画、微课等,增强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如搜集中国水墨动画片《高山流水》《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搜集大量岭南童谣、中国原创绘本、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相关视频,如关于岭南三地童谣的系列片《童唱岭南》、地方神话《五羊城的传说》《白云山的传说》等,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

借助贴近青少年的当代优秀动画影视网络热点,以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让学生真正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创新意识。如结合“中国美术动画百年”活动,师生共同欣赏、探讨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勇于创新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奇谭》系列故事,其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搭配得当,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架构沟通桥梁,趣味性与深刻性相得益彰,更易于为青少年所接受与喜爱,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思政成效更为显著。

三、多维度展示运用,深化精神内涵

(一)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多举措实践展示

结合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校社团活动,团委、级委组织的相关主题活动,渗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人文素养内容,利用广播站、学生电视台实践基地等,营造浓郁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依托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融合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内容,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实践形式。与团委、级委、院部统筹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同时,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线上表演展播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推进校外实践交流,多渠道运用学习

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校外实践活动,展示儿童文学学习成果。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儿童文学及语言艺术舞台表演作品,组织学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地方文化机构,搜集红色革命故事以及地方童谣、民间传说等岭南地区非遗文化资料,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积极开展幼儿园实践展示与交流活动,进行校外职业链接,提升传承意识。依托幼儿园见习实习、“送戏下园”等活动,将红色党史故事、岭南童谣、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唐诗、《弟子规》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改编成幼儿喜闻乐见的节目,定期展示儿童文学课程成果,进行儿童文学“语言艺术表演”专场演出。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平台宣传践行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师范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更多便捷、创新的展示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展示平台,将具有人文内涵和思政元素的儿童文学内容作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宣傳、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可让师范生在深刻领悟、亲身践行中实现知行合一。

采用虚拟三维立体成像系统、配音朗诵软件、优谷朗读小程序、相关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贴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综合艺术表达形式。课堂内充分利用多媒体三维虚拟技术,录制儿童文学作品演诵视频,感受作品意境,增强体验。

多平台载体传播、宣传具有儿童文学人文内涵和思政元素的音视频作品,发布地方童谣、神话传说、儿歌、绘本、童话等的朗诵表演作品,分享心得感受,加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践行力度。

总之,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发挥课程的人文内涵优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养分,秉承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理念,坚持学思用贯通,让学生在知信行合一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体现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提高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政内容的融合度与深刻性。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4]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

[5]蒲清平,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慶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

[6]傅春鸣.广州传统童谣的审美阐释[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甘于恩,邵慧君.论粤语童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M]//岭南学.第 3 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3).

[8]谭丽娟.利用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9]吕莹,刘刚.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医药类高职院校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7).

[10]吴佩君.“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文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11]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