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5-07

王婷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理念,掀起了全国教育系统课程思政研究的热潮(陈斌,2021)。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稳步推进,中职一线教师已逐步吸收这一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践行。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实训课中存在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思政元素融入僵硬未成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困境。通过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探讨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等优化策略的应用,立足计算机实训课程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挖思政核心元素,从重构课程培养目标、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四方面着手,着力打造有思政味的计算机实训课堂。

一、中职计算机实训课堂课程思政推进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政素养不足

以往的计算机实训课堂普遍重视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锤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是粗糙的。计算机实训课程尤为重视学生技能的习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简单的任务不屑于做,难的任务又不会做,怯于尝试和探索。久而久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足,最终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不足。

一直以来,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都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项目化,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甚少从思政的视角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态度和學习行为的改善。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视角,打破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壁垒,拓宽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需要从思想上打破重专业技能知识轻课程思政培育的现状,一些难以突破的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及学习内驱力的提升问题尝试从思政引领视角着手,积极主动追求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提高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合能力。

2.思政元素融入僵硬

诸多教师在尝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思政视频案例直接引入课堂,造成思政内容在专业课堂中过于显性化的问题。有些课堂中思政类内容出现过于频繁,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反而适得其反;有些课堂中思政元素只是简单的存在,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目前很多计算机实训课堂中课程思政的开展存在思政元素融入僵硬、不成系统的现象。显性思政内容过多,与专业知识融合僵硬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缺乏顶层设计,课程联动不足

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实训课堂中的推进还存在学科联动不足、各自为政的情况。高校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达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同向同行,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示范引领,文化课程培养通识素养,专业课程德技并修的协同育人共识(梁美,2021)。这些课程思政领域先进的做法及理念值得中职教师学习和践行。中职课程思政发展中存在课程间的联动不足,课程思政内容互有交叉,甚至出现重复等现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尚未充分落实,思政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动局面尚未成型,专业课程内思政元素的深挖以及专业课程间思政元素的联结均在探索阶段。

二、中职计算机实训课程中课程思政优化策略

1.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团队

组建成长型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团队,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由计算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校级名师及课程思政专家组建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通过专题讲座的开展及专题内容的学习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团队的思政素养。梳理目前计算机实训课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清团队合作的方向,最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工作的核心为系统化构建计算机实训课堂的课程思政模式,将计算机课程思政这条暗线打磨出质量。

要确保课程思政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中的有机融入,首先需要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为课程思政的课堂实施奠定基础。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从全员育人的角度考虑课程思政的地位,做到既见校级人才培养之“林”,又能细研计算机实训课程之“木”。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清楚全校育人大目标,各项校级活动育人的阶段性目标,专业部育人的核心目标。计算机专业教师须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明确各个学段思政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有了科学的课程思政系统观,再结合具体课程特点打造课程思政特色。

2.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遵循系统性、逻辑性、时效性、共享性的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体现在学科间的协同以及课程内部资源的统一方面;逻辑性体现在思政元素与课程项目的融合符合科学认知规律;时效性是指关注时事热点,使之与课程内容恰当融合;共享性体现在资源的质量、传播路径及呈现平台方面。

计算机实训课程作为理学类的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技术领域科学家的卓越言行融入课程教学中指引学生砥砺前行;学者专家的思考模式和探索精神融入具体教学项目中润物无声;时事相关的教学项目的提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手段提升评价的立体性,提高反馈的效率,有效促进学生通过有意练习践行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确保显性课程思政元素更贴合课程,确保隐性的课程思政暗线落于实处,通过具体行动根植于心。

3.探讨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通过观摩教学技能大赛、聆听课程思政相关讲座、解析课程思政经典案例等活动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团队积极探讨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实训课程的实践路径。在课程思政专家及思政教师的引领下锁定培养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思维、钻研精神、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劳模精神为专业核心育人目标,具体专业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选取2~3个重点打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明线,以思政教育为隐线,遵循“家国情怀”“职业素养”“个人品质”三元并行的理念重构课程培养目标,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三、中职计算机实训课堂课程思政实践——以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为例

1.重构课程培养目标

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却欠缺对人才素质方面的考量,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随着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认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序设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会查阅有关国家标准和手册,养成严格遵守和执行行业标准的规定的良好习惯;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而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能够识读稍复杂的程序,能够通过有意练习提升程序編写能力。新的培养目标结合中职生实际,将国家规范、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培养目标之中。

2.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中国最顶尖的程序员的成长及突出观点引入课程前端概述部分,将思想引领性内容融入输入输出函数学习过程中,将时事内容如个人所得税、校园贷等内容融入判断分支结构学习项目中,将人脸识别、口罩识别等具体应用融入循环语句应用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热搜话题,将之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融合。相比于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中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课堂的实际过程中,随着思政元素的挖掘,各种更贴合生活的实际项目也得以开发。实际生活项目的引入使学生对程序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敏感度。在实际教学中将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显性知识融合成3个模块,细分为10个教学项目。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之培育暗线贯穿其中,依托线上线下交互的形式形成“启思、明智、解析、内化、应用”之“五段式溶入”教学模式(图1)。启思即为启发思考,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明智即为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所需核心技能;解析即为核心技能之详解分析;内化依托刻意练习,练就匠心,通过有目的的系统性练习熟练掌握技能并能灵活迁移;应用则是通过综合应用项目检验教学目标之达成,检验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过程性表现得以呈现,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课程思政的助力得以进一步推进。

4.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在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眼于学生家国情怀、计算思维、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评价分为课前预习评价、课中活动评价、课后实践评价三方面。除了教师跟踪评价及同伴的合作评价外,积极推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在增值评价量表中加入对思政目标达成的显性结果的量化评价,如通过学生程序中用户思维的体现评价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通过学生阶段性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及完成时间衡量学生工匠精神的落实。通过以上积极评价措施的推行,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学习内容后编写程序的成就感较往年学生有显著的提升,学生理解复杂程序的能力有所提升,从企业获取对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正反馈增多。

四、总结

在计算机编程基础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打磨教学项目,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并最终形成启思、明智、解析、内化、应用五段式教学模式,完成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领,实际教学结果呈现出企业评价反馈好、学生学习效果好、学生自评满意度高的态势。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