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活页教学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4-05-07

王铁豹 石仕娥 陈富标

一、引言

“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理论课程,在机械专业建设中是承上启下、贯彻始终的。几十年来,“机械制图”教学资源都是遵循学科体系知识排序的教学资源,即使相当部分院校进行项目教学资源开发,进行案例教学,实质上仍然逃脱不了学科体系知识的排序,其本质上还是学科逻辑知识的输送,并且还是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此种知识向学生的头脑观念的转移,并不能自然迁移生成学生的制图能力,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更多的是掌握了知识的堆叠,很多学生没能真正将知识迁移到工作情境中,不太能够迁移应用,特别是就业时不能灵活运用,不能迅速上手,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现行的学科体系的“机械制图”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因此,进行机械制图教学资源改革探索很有必要。

二、中职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活页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明确提出“教师、教学资源、教法”三教改革,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学资源,倡导各大职业学校使用新型活页教学资源、工作手册式教学资源。从国家政策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看重,从高等职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全面铺开,强调人才培养要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现,要相应地对接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目前学科体系的“机械制图”教学资源,不太能如愿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特别是岗位需要的制图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机械专业人才,提高中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应该对机械制图课程与教学资源进行改革,編写更加符合市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教学资源。采用贴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案例,注意面向不同岗位人群采用不同的实例,增添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资源内容进行编写的活页式教学资源,此方式既遵循国家政策,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机械制图”课程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中职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活页教学资源的特点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升学与就业并重”,不管如何,鉴于中职学生升学后也是以相应专业就读为主,因此中职学生的制图能力的培养最终仍然是应与其从事行业(大多属智能制造)职业需求和职业过程对接的。因此,不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加工制造,还是设计、电气等职业,都需要较高的制图能力或读图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要与学生毕业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应满足其岗位发展需要和职业需求。

1.实用性和指导性

开发的中职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应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都按章节讲授,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听讲跟练方式为主,学生所学的多为散乱的知识点的堆砌,不利于纵观知识全貌,不利于知识的转化灵活运用。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资源,其开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又类似工作手册式,采用典型工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教学资源用统一的工作步骤,提供详细的工作任务操作流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教学资源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也遵循了相关的职业标准,也从中学会根据相关资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获得相应的制图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2.立体化和灵活性

开发的中职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应具有立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因为更多的是引导下的表单,资讯的内容在教学资源中体现较少,因此有必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补充,比如制作微课、比如做成二维码放于网络,比如建立或寻找课程资料放于学习通或云班课等平台,甚至可以借助一些 APP,做成小程序,发于微信、QQ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方便地利用和学习,即使是使用碎片化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比如电气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他们的制图能力大多是识图能力,比绘图能力更重要,学习课时也更短一些,因此,活页教学资源的灵活性就体现出来了,教学资源的实例可以选择稍简单些的、更贴近他们专业工作实例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查找,也可以通过活页教学资源的“活页”形式进行更换。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具有立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

四、中职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活页教学资源的开发

不同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相应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市场岗位调研、职业技能分析、编写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开发,构建一个不同于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而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教学结构体系的课程。

1.梳理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构建智能制造专业中职学生的学习领域

根据中职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学习身心认知规律,把调研所得的岗位能力和行动场进行转化,构建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的学习场,实质就是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钳工操作技能课程模块、车工操作技能课程模块、铣工操作技能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绘图员课程模块。其中,机械制图课程是专业机床课程模块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2.归纳制图能力需求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教学资源学习性任务的典型工作环节

通过行业调研和专业调研,根据专业调研公司的分析报告,结合中职学校的定位,确定出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机床操作工和绘图员,从中梳理出这两类员工的职业能力构成。其中,机床操作工偏重识图能力,既需要读懂图形想象机件形状,更需要读懂尺寸和技术要求等内容,才能加工合格零件;绘图员偏重兼备读图和绘图能力,要求能根据零件正确表达,包括图形和尺寸、技术要求,也要有三维建模能力和思维,要让客户接受产品,又要让人能据图加工。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根据车工、铣工、绘图员职业资格标准,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能够体现制图能力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的“教学化”处理,从而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制图”的典型学习性工作过程为分析任务内容——准备前期工作——绘制图纸内容——检查图纸质量——整理后续工作。

3.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学习情境,进而设置合理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需要开发至少三个以上的学习情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这些典型工作环节下的学习任务进行多

次的学习,并进行比较,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迁移,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事”的能力。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到中职学生毕竟刚从初中进入职业教育,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行业教育或学习,并且知识基础薄弱,年纪小、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置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行动性任务递进关系。设置零件图、三视图、轴测图、机件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六种图纸的绘制,也即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设置2~4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都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进行实施,每个任务学生均按照“分析任务内容——准备前期工作——绘制图纸内容——检查图纸质量——整理后续工作”五个典型工作环节执行操作,长期训练,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从而掌握工作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梳理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构建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归纳制图能力需求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任务的典型工作环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学习情境,设置合理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此三个方面进行机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活页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得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资源更符合企业对相应岗位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