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胜、扶苏、蒙恬和阳城

时间:2024-04-24

■ 芷兰

阳城,陈胜公园,扶苏寺村,扶苏墓、蒙恬墓,陈胜、扶苏、蒙恬塑像。阳城这片厚重而沧桑的土地,他们曾经来过?为何蒙恬被称为“笔祖”,在商水、项城,在很多地方,都受到手工毛笔制笔艺人的朝拜祭奠?两千年前的大秦帝国,是什么样的?

站在陈胜公园门口,我浮想联翩……

“那是100年前的事情了。从现在算,差不多有120年吧。我老了,记不清了。”太史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吓我一跳。

“先生,离现在可不是一二百年,是两千多年了。”我上前搀扶他。他年龄不算大,可是步履蹒跚,面目也不清,像在梦中,像在另一个时空里,给人一种虚幻、久远而依稀的感觉。

“你总是对过去的事情感兴趣。”还是先生最了解我。

“那您就给我讲讲吧!”对历史,我的好奇心简直是与生俱来,而先生所言,是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想知道?走,我带你去看看。”说完,他就消失不见。

我正着急着找他,不知从哪里传来他的笑声,并徐徐落下一本书来,乃太史公的皇皇巨著《史记》,我明白了,他是让我自己去看,那里有我所有历史疑团的描述和答案。

公元前209年7月,安徽,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滞留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估计已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戍卒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阳城人陈涉(陈胜)、阳夏人吴叔(吴广)也被编在这支队伍中,任屯长。事到如今,走是死,留是死,逃亡更是死,反当然也是死。同样是死,曾为楚国人,不如为楚国死。他们要为这支队伍寻一条出路,为这些人谋一条生路。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段话是太史公写在《史记》上的,至于当时陈胜是不是这样说的,已不可考。太史公讲的是,陈胜对吴广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压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当即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任何罪过,秦二世却杀了他。很多百姓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军,屡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头起义,应当会有很多人响应。

对陈胜和吴广来说,进退维谷,这是他们唯一能作出的选择,无疑,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以已故的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之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不期然,附近的农民也纷纷参加他们的起义。

起义军分兵东进,人心凝聚,声势浩大,主力则向西进攻,连续攻克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今安徽宿县,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县境)诸县。一路召集兵马,到达陈县(今淮阳)的时候,已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士卒数万人。陈涉乃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陈胜园 ▲

反抗暴秦,天下云集而响应。陈涉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发。他任命吴叔为假王,监领众将西进荥阳;一路由周文率领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另一路从侧翼进军咸阳。后吴广、陈胜相继被害,但是他们点燃的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太史公以《陈涉世家》为陈胜作传,可见对其之偏爱。阳城、陈涉,陈县、陈王,此为陈胜与阳城、与陈地的渊源。陈胜、吴广首义,是以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而公子扶苏的命运,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就和将军蒙恬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扶苏,嬴姓,咸阳人,秦始皇长子。太史公在《史记》中称:“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可以断言,扶苏和他的父亲嬴政、兄弟胡亥完全不是一类人。身为秦始皇的长子,能以扶苏为名,说明嬴政对这个儿子非常喜爱,也对他寄予厚望。只是,命运偏偏和嬴政、扶苏父子开了天大的玩笑。秦始皇病逝后,扶苏被逼自杀,即位的是他的兄弟胡亥。

嬴政所有的儿子中,扶苏是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且自幼博览群书,深谙治国之道。他为人仁爱,刚毅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这样一位公子,简直是人见人爱,大家都很喜欢他。当然,讨厌他的人也有,比如赵高,咋看扶苏都不顺眼,简直把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

虽然喜欢扶苏,但是嬴政生他的气。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直,啥话都敢说。始皇帝嬴政的话,向来百官都是附和,只有扶苏敢直言劝谏。虽然嬴政明知扶苏的话有道理,但还是心里不舒服。忠言逆耳,谁说不是呢!

扶苏又惹他了,这一次,后果很严重。这回要从历史上非常出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说起。焚书,与本文无关,此处单表坑儒。其实,严格说来也算不上坑儒,秦始皇坑杀的都是术士。

公元前212年,方士侯生、卢生,或者称之为术士,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相互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

对始皇帝坑杀术士一事,扶苏曾上书劝谏:“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将扶苏派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上郡在哪儿?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当时始皇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郡治在肤施县。辖地约今陕西省中北部毗邻内蒙古部分,具体辖县不详。据历史学家王蘧常先生的考证,秦上郡辖县可考者有阳周县、榆中县、高奴县。

秦始皇派扶苏去上郡,是监督蒙恬,也是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当时,大秦帝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蒙恬,已经苦心经营上郡十余年了。

蒙恬出身于将门,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掠地,出生入死几十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前221年,蒙恬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授予内史的官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设置要塞。驻守上郡十余年,蒙恬威震匈奴。他的兄弟蒙毅在朝廷,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兄弟二人颇得秦始皇的信任和赏识,被誉为忠信大臣。

扶苏和蒙恬都在上郡。未承想,上郡竟是扶苏的绝命之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到达平原津时他生病了,病情越来越厉害,就让赵高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与丧会咸阳而葬。”秦始皇让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赶紧回咸阳参加葬礼,然后(把他)安葬。

然而,这封加盖玉玺已经密封好的诏书并未发出。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病逝。印玺和那封诏书都在中车府令赵高处。

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逝世,恐诸公子及各地乘机制造变故,于是秘不发丧。沙丘,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

作为公子胡亥的老师,赵高扣留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那封诏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说胡亥同意登基,又胁迫李斯,成功将其拉入己方阵营。赵高、胡亥、李斯秘密拆开秦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伪造了秦始皇给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赐给扶苏的诏书,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杀。

犹如晴天霹雳,公子扶苏打开诏书后就哭了,进入内室想要自杀。蒙恬阻止他,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你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但是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蒙恬不肯自杀,使者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听到扶苏的死讯,胡亥、李斯、赵高非常高兴。回到咸阳后发布丧事,胡亥登基,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为郎中令。赵高实行严峻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对当朝大臣痛下杀手,蒙氏兄弟更是首当其冲,蒙毅被杀,蒙恬吞药自杀。秦始皇的子女也未能幸免,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街头被斩首示众,十位公主在杜县被分裂肢体处死。以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又怎会想到自己的子女会是如此下场。可怜,可叹!

我想说的是,虽然秦始皇给扶苏的那封诏书上没有明确传位于扶苏,但是令扶苏主持葬礼,其继承人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史记·李斯列传》中,赵高劝说胡亥夺权时,胡亥曾言,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服从,自身遭受祸殃,国家也会灭亡。连当事人胡亥都认为江山天经地义就该是哥哥的,我们又何必就此事再做无聊且可笑的猜测。

沙丘之变,改变了秦朝的历史,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其始作俑者,历史自由定论。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和次子被腰斩于咸阳街头,夷三族。临上刑场时,他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父子相对痛哭。

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位居三公之职,很受秦始皇重用。但其“听高邪说,废嫡立庶”,又胆小,贪恋名利,何谈对秦忠心耿耿?太史公说他太愚蠢了,我再补充一句,咎由自取。

二世被赵高逼迫自杀。赵高被子婴派人所杀,夷三族。

我本是无神论者,每每读到此处,却坚信胡亥、李斯、赵高逆天而为,故必遭天谴。

蒙恬雕像 ▲

有个想法一直困扰着我,我迫切想要确认。

在大秦帝国豪华的咸阳宫,我见到了始皇帝嬴政。几次出巡,他游遍全国各地,而我,活了几十年哪儿都没有去过,真是羡慕嫉妒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尉缭曾描述过嬴政的长相:“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鹰,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高鼻梁、长眼睛、胸脯似鹰、声音如豺,这种人刻薄少恩,而又心如虎狼,尉缭这样说简直是丑化嬴政的形象。我面前的秦始皇,高大魁梧,浓眉大眼,高鼻梁,不怒自威,自带王者之气。

见了嬴政,我不行礼,不作揖,不说话,只是冲他微微一笑,算是打招呼。始皇帝嬴政盯着我看了好半天,才示意我坐下。我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衣服虽是汉服款,交襟领,但是真丝的质地,和秦人服饰的厚重相比,明显单薄了很多。相隔两千多年,差别肯定不小,难怪他会吃惊。

“你从哪儿来?”

“陈,陈国。”我本来想说陈县,可说出口的却是陈国。

“是陈郡!” 始皇帝瞪了我一眼。

“陈郡,陈县。陛下去过陈县吗?”我微微一笑。

“没有。”

“我的家乡,陈郡,陈州,周口,是中华大地上接受第一缕阳光的地方,人杰地灵。淮阳有太昊伏羲陵,老子故里鹿邑有太清宫,三川交汇之地有关帝庙,扶沟有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伏羲古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和辉煌,现在已成临港新城,开放前沿。周口港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港和集装箱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河南起点,相通世界,货运全球。欢迎陛下有时间去周口玩,也许说下陈州更显得有文化。我在阳城工作,到时候我请您吃邓城猪蹄和固墙热豆腐。”我一向不会说话,但是就这几句,嬴政已经听蒙了。

“陛下可曾想过,百年之后将我大秦的基业交给哪位公子?”言归正传。秦始皇最讨厌说“死”这个字,而我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以为呢?”他气得哼了一声,很不满地回答。

“我以为陛下要传位于公子扶苏。可是,实际上是公子胡亥即位,扶苏被逼自杀,蒙恬吞药自杀,您那么多公子和公主都被胡亥和赵高杀了……”我还想往下说,却见秦始皇脸色大变,吓得我赶紧逃离咸阳宫。

回到阳城。

听说扶苏自杀后,葬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其墓被誉为“天下第一太子墓”。 山西省原平市境内亦有扶苏庙,据说扶苏和蒙恬曾率军在此筑城戍边抗击匈奴,扶苏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特建庙祭祀。而陈胜在陈县称王之后,为了表达对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敬慕与怀念之情,在故乡阳城,今商水县舒庄乡扶苏寺村东,为扶苏修建了衣冠冢,在扶苏墓的北面二十米处,修建了蒙恬墓(衣冠冢)。扶苏墓至今保存完好,蒙恬墓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被夷为平地,上面种上了庄稼。

阳城人民没有忘记曾经被视为造反派头头的陈胜,如今,商水森林公园一期陈胜公园已建成开放。其实,早在2009年冬,商水县政府就在陈胜故里舒庄乡扶苏寺村分别树立公子扶苏、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大将蒙恬塑像,引起国内文史界轰动。扶苏、陈胜、蒙恬,属于阳城。

再说蒙恬。

蒙氏是秦代非常显耀的家族,蒙恬、蒙毅兄弟生前更是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恩宠,但却死于胡亥、赵高、李斯之手。蒙氏兄弟曾反复辩解自己“无罪”“无辜”“无过”“死非其罪,何罪于天”,令人心生感慨。人生如梦终当觉,世事非天孰可凭。

暂且不说功过,在阳城,蒙恬可是个名人,有“笔祖蒙恬”之称。

我读史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正史犹可疑,稗官野史不足信,至于传说,更是一笑了之。《史记·蒙恬列传》中,因未看到有蒙恬造笔或者改良毛笔的记载,我本无意探究与此相关的种种传说,只是,对“笔祖蒙恬”之说,我又不可不说。

探讨毛笔的起源,总是离不开蒙恬造笔。我们先看看关于蒙恬造笔的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晋朝太傅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然而,随着考古发现,战国及秦代的毛笔陆续出土,且出土实物贯穿了战国早中晚时期,“蒙恬造笔”一说不攻自破。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战国楚墓里出土的信阳毛笔,竹杆,兔毛制成,笔杆细而精巧,长约15厘米,属于战国早期的毛笔,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毛笔,比“蒙恬造笔”早几百年。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楚墓出土的毛笔为战国中期的毛笔,1983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毛笔以及江陵九店楚墓笔和甘肃放马滩秦墓笔则为战国晚期的毛笔。虽然战国时期的毛笔在形制及制作工艺上比较“原始”,但是它们的发现,足以证明“秦之前已有笔”。

许慎《说文解字》云:“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为会意字,其古字形像手执毛笔的样子,本义指书写用的笔,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显然,笔在商朝已经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方言的影响,称谓并不统一,而秦始皇统一了笔的叫法。身为“字圣”,许慎老夫子的话早就从侧面印证了“蒙恬造笔”不可信。还是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总结得好:“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故,“蒙恬造笔”之“造”字,为制造之“造”,而非创造之“造”,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在诗话集《韵语阳秋》卷十七记载:“蒙恬造笔,以狐狸毛为心,兔毛为副,心柱遒劲,锋芒调和,故难乏而易使。”蒙恬对制笔工艺的改良主要采用“散卓法”,用鹿毛、羊毛、狐狸毛和兔毛来制作混合毛的笔头,干木料做成笔杆,一头劈开数片夹入笔头,用麻线缠紧,涂漆加固。蒙恬制造的笔,用料多样,制作也较复杂,制笔工艺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使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蒙恬也无愧于“笔祖”之称。

阳城盛产毛笔。商水小华笔业,商水胡吉、固墙一带制笔业和项城汝阳刘村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自2010年起,每逢清明节,总有这些地方的制笔艺人到蒙恬塑像前焚香祭拜,“笔祖蒙恬”现已成为阳城的一张名片。

感谢我的本家陈胜,让扶苏、蒙恬来到阳城,融入阳城厚重的历史,从此与阳城割舍不断。阳城,也因蒙恬而成为“笔祖之乡”。

“笔祖蒙恬”,这点《史记》没有记载,问太史公,是否可以有我等续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