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产品研发论专业群建设

时间:2024-05-07

梁国勋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机遇和要求,某种意义上正在进行一场教育革命。最为明显的有三点,一是中国技术型企业被外国发达国家不断打压,技术封锁、生产材料断供卡脖子,倒逼职业教育大系统要尽快适应形势,加快改革创新,摆脱外国限制;二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数量,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倒逼教育要提高服务力,提高服务学生就业、服务企业用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三是职业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文件政策陆续出台,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又如“双高”“双精准”“专业群建设”项目以及高职“大规模扩招”,等等。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政策,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立足本职,保持定力,同时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做好教育界自己的事情,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服务力,配合国家总体发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职业学校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一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发现,比照机械类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探讨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群建设问题。

一、相关说明

本文所指课题研究,是尝试创造一款夹持器,用于夹持校园散乱摆放的清洁工具。研究工作从创意手绘图开始,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在学校完成电脑绘图、电脑建模、实物仿真、产品装配动画、样品3D打印、样品校验、实物制作、量产模具制作等一系列任务。完成以上任务,学生主要使用CAD(电脑绘图)、3DMAX(电脑建模)、Solidworks(装配仿真)、3D打印机(出样)、数铣普车线切割钳工(铝样品制作),后期注塑模具制作,还需使用电光花设备。从企业的岗位分,以上任务已有研发岗、数车岗、数铣岗、普车岗、线切割岗、钳工岗、模具岗,基本覆盖机械类企业的关键岗位。从学校专业分,有数控专业、模具专业、普车专业(旧划分)、钳工专业(旧划分),基本覆盖学校開设的机械类专业。

至撰稿止,除量产塑料的模具未启动制作外,铝样品、塑料样品均完成。遗憾的是,学生总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技能缺失,需要再找其他专业的学生补位才能完成。目前有6名师生参与,其中学生4名,均为二年级学生。

研究发现:夹持器制作流程和企业工序类似,都要经过绘图、建模、仿真、装配动画、打样、试验、定型。企业工序对应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核心知识技能;不同岗位之间的核心知识技能互相独立,但都要求有基本的机械制图和读图知识。如果将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大量删减,要增添补充新工艺、新技术、新做法等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每道工序,大致对应一个工种(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其核心知识和技能,完全掌握这些核心内容,需要的课时量不是很大。

(2)不同岗位之间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关联度不大,独立性较强,不存在必然的承前启后、先学后学的严格安排。

(3)不同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岗位划分和设立的主要依据。一方面,如果学生掌握多个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学生选择岗位的机会就多,学校对学生的服务力提高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胜任多个岗位,企业就有可能将数个岗位合并成一个,减少人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样,学校就通过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从而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4)目前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精度不高,学校安排了较多基础性知识技能,占用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同时,涉及企业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学生浅尝即止,内容不多,掌握不牢,校企合作建设课程内容迫在眉睫。

二、启发与思考

通过夹持器每道工序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清楚看到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水平,有惊喜也有失望。目前学校正筹备创建高水平学校,旨在提高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群建设是关键、是平台、是途径。下文尝试突出中心,以问答形式探讨中职专业群建设的有关问题。

1.学校如何提高服务力?服务力高低如何体现?

夹持器的研发制作,在企业有多个重要工序,大致涉及7个岗位。如果学生掌握CAD、3DMAX、Solidworks、3D打印机,就业岗位有可能作为管理员在企业办公室或产品研发室;掌握数铣、数车、普车、线切割、钳工设备使用和技能,就业岗位将在生产一线以上岗位工种。

假设一个学生学习机械类课程,如果掌握CAD,可以在企业绘图岗位工作;如果掌握数控铣床操作,可以在企业操作铣床生产零件;如果又会3DMAX、Solidworks,则很大可能进入企业产品研发部。

学校结合企业主要岗位,精选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以上所列岗位的知识技能,学生胜任的岗位就有7个,是一个岗位群。学生可以随便挑岗位,就业前景已经拓宽。企业使用这样的学生,更好、更便于安排工作,企业有可能将2~3个岗位合并成一个岗位,支付的薪资比这些岗位薪资总和要少(学生的薪资当然比之前单个岗位的多),可以减少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学生高兴、企业欢迎,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社会问题顺便得以解决,一举多得,可以认为这所学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强。

这正是职业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原因所在。

2.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服务能力?

答案是肯定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组建专业群,建设专业群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从专业环境转到专业群环境,就能实现。

首先,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校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不同。后者知识技能较系统,成体系,学时较多,耗时长,部分内容分前后次序,讲究承前启后。前者要求知识技能够用、胜任岗位要求就行,可以通过短期学习、针对性培训实现。如学校会计专业学习和社会会计上岗培训,是一个典型例子。

其次,夹持器制作流程上,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要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和承前启后要求,有关联但关联性不大,如餐厅点菜,可以随时加随时减。如果将这些岗位的知识技能集中起来,按一定规则组织成课程,这就是“群核心课程”;将这些岗位有关联有共性的知识技能内容,如机械识图,按一定规则组织成课程,这就是“群交集课程”。

作为学生,只学习共性的机械基础知识(“群交集课程”),再学习所列岗位要求的上岗知识和技能(“群核心课程”),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否胜任所列岗位?完全可以,因为学时都用在岗位关键知识和技能上,没有浪费。如果学时还有剩余,学生可以深入某一专业学习,如数控加工,可选修数铣和数车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然后以数控加工专业毕业,同样可以。

这正是职业学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原因。

三、解读专业群

1.专业群出现的必然性有哪些?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一直都在进行,专业内涵一直都在丰富和发展。初期的专业教学由于受條件制约,专业培养面向单一岗位,如钳工专业面向钳工岗位,普车专业面向普车岗位;后来教学条件改善了,社会需求改变了,专业培养就面向岗位群,如数控专业包含钳工、普车、数铣和数车,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数控岗位、钳工岗位、普车岗位。

专业能够不断发展,内涵能够不断丰富,需要很多支撑条件,比如教学软硬件跟上,教学资源丰富且容易获取,教学手段不断信息化,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加强,等等。

专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教学软硬件充足、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不断提升,都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可能。多个专业按一定的规则组群,精选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丰富教学资源、打造师资队伍,使每一个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可以胜任多个岗位,这是学生的就业需求、企业用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需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将为学生、企业、社会和国家发展带来福音。

目前,教育服务是短板,迫切要求教育提高服务力,尤其职业学校必须从专业教学角度探索高质量的专业群教学,在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以满足学员就业、企业发展并配合国家发展战略。

2.专业群为谁而建?

专业群本质上为学生而建,其核心任务是建设专业群教学环境,使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针对性。不仅解决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能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加快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既然专业群为学生而建,随着专业群的建设,学生就应该在专业群中学习专业群的课程内容。这些群课程应与建群前的课程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学生在学校专业群建设前后是一样的“待遇”,都是相同的课程、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教学安排,说明这个专业群还未正确回答“为谁而建”,这个专业群建设只是数个相关专业的累加打包,是“新瓶装旧酒”,专业群只是一个说词,对学生无实质意义。

专业群建设,应使学生从原来的专业学习,跳转到专业群学习,课程更精简,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更贴近岗位实际。

3.专业和专业群有哪些绕不开的限定条件?

全日制中职学生学制都是三年,无论学生是在原来的专业学习还是专业群学习,学生的总学时固定不变,这是专业教学和专业群教学都绕不开的限定条件。

如果学生已从原来的专业学习转到专业群学习,就应该有相应的专业群课程安排,不存在学生既能学完原专业课程,又能学到专业群课程,因为学时不够。换言之,专业群建设落到深处,都要将原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增删、重整,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修完群课程,实现专业群的培养目标。

如果不清楚这个限定条件,课程内容和安排不变,只是再增设1~2个同类专业,或者将已有的同类专业捆绑累加在一起,学生仍按原专业安排进行学习,就容易沦为专业群“造假”。

其实,从专业教学到专业群教学,由于学时的限定,课程体系要变,课程内容要变,教学安排要变。如果没有相应的改变,则是“伪专业群”和“伪建设”。

4.为何专业群应有群核心课程、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工序流程任务由企业的相应岗位完成,这些岗位都由不同的人员负责,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否可以认为,这些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相互之间承前启后的关系较小或较弱,只有一些交集(即共同基础知识)?据此,我们可以将不同岗位的交集知识,作为机械专业群必修的“群基础课程”,所有机械类学生都要学习;同时,将各岗位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对应学生完成夹持器的每个工序任务),作为专业群的“群核心课程”,同样要求机械类学生必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或模块),是“专业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只要修完某一专业核心课程,就能够以该专业毕业。

其实,“群核心课程”是岗位群的缩影,跨专业不跨领域;“群基础课程”是组群逻辑课程,是群内各专业的共同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群内各专业的灵魂。

5.为何建议精选企业生产性资料,丰富“群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重构现有课程体系,增删、精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每年小修订,三年大修订”的教材建设精神。这是职业教育不能掉队,教学内容不能落后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形势发展的国家要求。

教学内容如何融入企业元素,助力企业发展?可以考虑精选企业生产图纸、设计方案、生产视频、质检要求、富含技术的成品等资料,作为“群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带着这样的项目,搭建相应的平台,更能促进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由于内容贴近生产一线,师生目标明确,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被调动起来。

四、实施建议

1.认识困难

专业群建设,要完成很多任务,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只有明确困难的来源和根源,才能无借口、不回避、树信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专业群建设碰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成4类。第1类,来自学校外部的困难,如文件、政策、学制和上级要求等;第2类,来自学校与外部关联而来的困难,如校企合作等;第3类,来自学生的困难,如毅力、接受力不足等;第4类,来自学校内部的困难,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等。

很明显,第4类来自学校内部的困难最大最难,解决耗时最长,也是最关键的任务,要有决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的自我改变、自我革命,需要学校拿出勇气,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2.组群合理

组群的专业要精选,尽可能拔高,对接产业链高端、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和关键职业能力。夹持器研发流程所涉及的岗位、专业和知识技能,跨专业但不跨领域,工程对象类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学科基础相近,都可以在企业找到“原型”,应该考虑将这些与机械类企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组成机械类专业群。

专业群不是大杂烩,不能将所有相关专业都放进专业群。专业群不是多个专业的简单相加,如果只是将现有多个专业捆绑加在一起,还是原来的教学安排、原来的教学内容,学生建群前后安排一个样,学习内容一个样,建群就没有实际意义,纯粹是一种说法,忽悠外行人。这种专业群,是“伪专业群”,所谓建设,也是一种“伪建设”。

3.整体计划,构建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有别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的课程建议分四类:第1类是全部学生必修的;第2类是全部学生必修的“群基础课程”;第3类是以某专业毕业的学生限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第4类是其它选修课程。

以上4类课程按内容分配学时,参考比例为5∶15∶25∶1。学生总学时,减去必修的“群核心课程”(5)、“群基础课程”(15),剩下的学时,将用于毕业专业“专业核心课程”(25)限定必修和其他选修(1)。

专业群的4类课程,具体包含哪些课程,应该围绕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从群的类别和组群原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由于中职三年学制的限制,每个学生的总学时数相同,因此,在专业群学习的学生,不能也不可能什么都学,要按规定进行必修、限修和选修。

专业群建设对原教学秩序冲击较大,任务多困难大,为了集中力量,建议每间学校专业群建设不多于2个,最好1个,取得试点成功后再增加专业群建设数量。

构建群课程体系,是群建设的核心。

4.重构课程内容

专业群课程内容有别于专业课程内

容。大致而言,“群核心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群基础课程”对接群内各专业的交集内容,是通识和基础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是群内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其它选修课程内容,是学生兴趣、相关知识技能的补充。

增删、整合和重组群课程内容,与教材开发建设相关,是群建设的重点。

5.配套教学组织

课程体系建立了,教学内容确定了,还要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确定课程的开课顺序?

(2)如何组织学生选课?

(3)新生可以按专业群培养方案从头组织教学,旧生如何过渡、如何衔接?

(4)各专业的实训工位使用人数由原来的专业人数,陡增为专业群人数,如何安排?

教学组织与培养安排相关,是群建设的难点。

6.統一思想,明确责任

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服务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胜任企业更多岗位工种。专业群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完成很多任务,解决很多问题,克服很多困难,是学校的自我改变、自我革命,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校愿不愿意自我改变、自我革命,教师愿不愿意继续努力、继续付出,是群建设的关键。

为了学生就业,为了企业发展,为了社会进步,为了国家战略需要,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站位要高、勇气要有,一旦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就要不回避、不借口,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省级课题:中职学校产品研发的实证研究——以夹持器为例,课题号202103Z2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