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抗逆力视角下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帆

近几年来,中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中职生作为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有青春期阶段普遍存在的“成长的烦恼”,而且还面临着家庭教育偏差、负面社会评价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更高。而提高学生的抗逆力,能够有效减少各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有效减少学生自我伤亡的概率。基于这一现实,笔者采用抗逆力视角,对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希望通过提升中职生的抗逆力,促进其实现有效应对各种逆境的目的。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概况

(一)自我意识偏差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意识过高和自我意识过低两种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往往存在过度消极的自我评价,会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现象在中职生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中职生因成绩差导致经常受到父母、老师以及同学们的指责和歧视,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自己上职校“没出息”“没前途”。另一方面,部分自我意识过高的学生总是不切实际地“自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放大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容易出现自私自利、眼高手低等行为。

(二)情绪情感消极

15~18岁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很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迅速转化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易冲动失衡的特点。常常是一遇到刺激就立刻爆发,随之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极端的行为表现,自控能力较弱。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不利因素的冲击,部分中职生还表现出情感淡漠,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学校集体活动冷眼旁观。加上很多中职生还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总是一味压抑或随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导致他们身上抑郁、厌世、焦虑、狂躁等心理问题的相继出现。

(三)人际关系失调

由于自我意识偏差和情绪容易失控等不良心理的影響,中职生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自卑敏感导致不敢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得失,却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社交技巧和处理冲突的能力;过度依赖网络交友,等等。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职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对家长和老师充满了不满和不信任,这也就导致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存在情感疏离、沟通不畅等问题。

二、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重点过于关注“特殊学生”。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识别和诊断,工作对象通常聚焦在“特殊群体”,包括生理异常学生、心理异常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有重大经历等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群体,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学、顶岗实习等几个重要时间点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由此对“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这与引导并帮助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工作理念采用“问题视角”。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特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上,比如说网络成瘾、社交恐惧、抑郁等,随后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类似“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忽视了负性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以及学生内心潜在力量的挖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抗逆力。危机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从而获得抗逆力的提高。

第三,工作手段单一。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大多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确定原因——解释分析——探索对策,整个过程特别强调学校、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家庭、同伴等内外部资源的交互作用,支持系统缺乏立体性和整合性。而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外部资源,争取家庭、学校、同伴等各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增强学生对抗外界风险的适应性、恢复性、抗压性和胜任力。

三、抗逆力理论视角

抗逆力,指个体面临困难、挫折、压力等逆境时,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和反弹能力,又称“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以及“心理韧性”等。抗逆力与生俱来,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被激发和培养起来的。只有积极正向的生活学习环境才有助于促进学生抗逆力的构建及提升,比如温馨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学校氛围,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

关于抗逆力的作用机制,Richardson提出了生物、心理、精神平衡状态的抗逆力动态平衡模型(见图1),这也为我们构建抗逆力视角下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当个体面临困难、挫折等压力生活事件时,原有的身心平衡状态因遭到破坏而将失去平衡,为维持“身心平衡”,会调动保护因子与危险因子相抗衡,这一过程导致机能重组。结果有四种可能:(1)抗逆力增强:战胜逆境,个体的内心潜能被激发,抗逆力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2)回归性重组:个体通过调整恢复至危机前的平衡状态,抗逆力没有明显提升。(3)丧失性重组:个体被迫放弃某些原有的信念或希望,形成非适应性的平衡状态。(4)机能失调:调整无效,个体心理机制受损,个体可能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等偏差行为。

该理论提示我们:个体在遭遇逆境需要心理危机干预之时,其实也是自身抗逆力提升的机会。而抗逆力的提升又能够在个体面对困难、压力等逆境时,帮助其做出理性的选择、积极的应对,从而降低因身心状态失去平衡而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抗逆力视角来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策略,通过培养和发展中职生的抗逆力,增强其抵御危机收获成长的能力。

四、中职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笔者倡导整合学校、家庭和同伴等外部资源,构建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通过构建和谐的学校、家庭和同伴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支持、理解和关心,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帮助学生从容面对中职乃至更多人生阶段的各种挑战。

1.学校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保障,学校可以以现有教育活动为基础,融入提升抗逆力的元素,为学生抗逆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体育课等课程中开设相关主题教育或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利用一些节日契机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校园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抗逆力;还可以借助专题教育,如武汉市某职高针策划的“给力青春,助力成功”的抗逆力提升主题活动,学生反映从中收获了成长和改变。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工作坊、外出培训等途径,帮助教职工了解中职生抗逆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的方法措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的有效渗透。

2.家庭教育:提供温暖和后援支持

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积极民主的教养方式和相处融洽的家庭關系,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事实上,中职学生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轻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这就导致很多中职学生的受挫能力、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变差,甚至在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家长采取否认、逃避的态度,拒绝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只有家庭充满爱和温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抗逆力的发展。

所以,一方面,学校可以构建“家校互联网”,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帮助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促进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家长课堂”,通过沙龙或团体辅导的方式,组织家长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亲子沟通技巧等,引导父母改善教养方式,营造爱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亲情的温暖和有力的后援支持。

3.同伴教育:发挥同心互助作用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现在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同伴之间共同性高、防御性低,交流起来更容易,而且同伴教育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开展形式相对灵活,所以合理运用同伴教育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干部、宿舍长、心理委员等组建一支同伴教育团体,一方面接受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和同伴教育技巧的培训,另一方面利用学校提供的宣传手册、课件和案例资料等,通过班级活动、个别交谈等形式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同学,充分发挥同伴教育“助人自助”的作用,从而提升个体抗逆力的水平。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打破传统,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重点,拓宽工作手段,激发中职生的内在潜能,提升中职生的抗逆力,帮助他们在遭遇逆境时能有效应对,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