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永亮 安超群 陈榕福 潘必超 李建波
一、前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推动粤港澳质量检测互认,提升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促进传统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1-2]
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领航和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认证产业发展与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依托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联合广州知识城、工信部电子五所等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组成的专家队伍选取合适的技术载体,通过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与教学内容实现三融合;形成可用于教学的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打造“项目引领、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岗位技能分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在第2~5学期实践“学跟做创”四分段培养,打造智能检测认证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智能检测认证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二、专业群特色和组群逻辑
1.专业群优势和特色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所属电子信息大类,由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组成,主要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装调试验、检测认证、质量保证、智能检测系统工程实施与维护等岗位群,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
群内5个专业实力雄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为国家骨干专业、省一类品牌专业、省示范专业、省一流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省应用型本科2+2试点专业、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群承担国家师资培训、省师培训,是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所在专业。2015年起,专业群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了1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获得8项全国竞赛奖项;拥有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珠江学者1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承办了1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是优秀华为ICT学院。专业群先后参与获高职育人成效、国际影响力、服务贡献、学生管理50强。
2.专业群服务智能检测技术产业链
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广東省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中于珠三角,区域产值位于全国首位。当前,检测认证行业存在:①设备分散、数据相对独立,离散的数据不利于检测认证机构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②设备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检测试验的效率较低;③检测专业人才缺乏,检测认证企业国际化程度不够等问题。
群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侧重于检测试验,产品认证,检测认证业务咨询以及被测产品质量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侧重于创新设计中产品化过程所需的设计助理,智能化产品装调、编程;物联网应用技术侧重于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检测系统的系统集成、调试,应用系统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侧重于通信网的建设、运维、优化等工作。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依据“龙头引领、骨干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群内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骨干、省一类品牌专业,作为龙头,打造强制认证特色10多年,在安规、可靠性和EMC等认证技术人才培养上居全国前列,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大省品牌专业为骨干,支撑专业群发展。龙头和骨干专业带动电子信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协同发展,对接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所需的智能化检测终端设备开发、个性化和定制化设备研发等(图1)。
专业群最终实现智能检测设备终端开发(对应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通信网环境建设与运维(对应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检测中心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对应物联网技术专业)、电子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对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智能检测认证行业人才培养。通过“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智能检测认证产业相关技术研究,并培养了解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1.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双主体三融合四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认证行业企业的智能化发展,依托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师资优势,教育部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高端医疗器械产学研、黎旺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平台,联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工信部电子五所,广州市检验检测与认证行业协会等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华南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电子产品可靠性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大学生创客中心、社会培训事业部等职能单元,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社会培训为一体,服务检测认证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图2)。
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组成的专家队伍选取合适的技术载体,通过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与教学内容实现三融合,形成可用于教学的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分别开设在第2~5学期。学生每个学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1~2个“学期项目”,并根据项目的需求从课程地图中选择3~5门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辅助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期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项目知识、跟项目实施、做典型项目、创科技成果”四分段实现精准培养,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也可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向企业推广,服务电子电器检测认证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2.分层递进的学期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
(1)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接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等岗位,培养智能检测终端产品开发、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检测技术、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2)学期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学期项目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学期为单位,将项目、理论、研讨和实训有机结合,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贯穿于学生第2~5学期的学习中,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与创业等软技能的培养,将硬技能与软技能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学期项目课程的项目来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成果等,将这些项目载体按照智能检测终端設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等职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分解。以这些颗粒化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基础,拓展相关的知识能力单元,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按照不同工作领域和难易程度进行组织,形成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以“电子CAD设计”“传感网应用开发”“电器产品检测认证”等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对应,实现书证融通。同时,提炼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爱岗、敬业、创新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理念,结合公共基础课,打造“项目引领、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底层共享,中层融通,顶层互选(图3)。
(3)专业群内课程融合互通
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分为平台课和模块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根据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与健康、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基础课程。
专业平台课包括电子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专业模块课由职业能力递进系列课程构成,分为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4个模块,各模块课程相互融通。学生可参考职业评测的结果,从课程地图中自主选择,并考取相应的X证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交叉选修其他模块的课程,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拓展模块课包括医疗、家用、汽车电子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岗位拓展课程,以及创新创业、人文社科、艺术美学、劳动教育等公共拓展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4)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创新
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打破“唯卷面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通过“教考分离、在线测试、汇报答辩、现场考核、创新成果等效置换”等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3门专业基础课,建立包括课程标准、试题库等课程资源库,实施第三方命题,教考分离考核评价方式。学期项目“电子电器产品EMC测试技术”等专业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成果+X证书”的考核评价方式。
3.校企协同“学跟做创”四分段精准育人
(1)校企协同精准育人
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校企联合,将“基于NBIOT的能耗监控系统”“红外线理疗仪安规和EMC整改”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分解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检测认证、网络搭建、系统运维、应用开发、技术支持等岗位,使学生成长与职业岗位一一对应,进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岗位需求,从课程地图选择并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岗位技能分层递进”方式,实现学生在第2~5学期实践“学跟做创”四分段培养(图4)。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培养获得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最终,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双提升。
(2)职业能力全方位塑造
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大学生创客中心的功能,利用学生团队,例如电子协会、单片机协会等,以竞赛成果展示、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托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迅方-机电大学生创客中心”,为学生放飞梦想提供支撑。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技能、创新创业等竞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校企导师带领学生将竞赛和项目成果孵化成论文、专利、研究报告等创新成果,实现职业能力全方位塑造。
4.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成才的路径
(1)开发大数据职业倾向评价系统
调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智能检测终端设备开发、电子电器产品检测认证与质量提升、通信网组建与运维、智能检测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关键能力(适应、创新、自学、自我管理、抗挫折、交际等),结合电子电器检测认证产业发展情况(产业门类、发展状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数字生态、职业岗位、薪资待遇、风险和机遇等),融入韦里克SWOT模型,开发大数据职业倾向评价系统,量身定制学生职业发展建议。
(2)构建课程地图
学生利用该课程地图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依次学习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技术技能课、岗位拓展课,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习进程,实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改革。
(3)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新生入校后,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座谈研讨、企业观摩等举措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发展现状和工作岗位要求。第1学期末,进行职业倾向评测,选择将要加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确定在此中心中担任的角色(岗位),根据此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课程地图选择不同的技术技能课程和岗位课程,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矩阵,构建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第2~5学期开启弹性学期和个性化学习阶段,学生在基于岗位能力分层递进的课程地图帮助下,完成校内学习,经过顶岗实习后,达到学习目标(图5)。
(4)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
专业群将借助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承担院校的影响力,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分析,区分技能等级要求,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积极向工信行指委推荐检测认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并参与开发国家电子电器产品智能检测认证等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根据专业群培养目标遴选合適的X证书,推行“1+X”证书试点,学生获得“1+X”证书率90%以上,开发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推广。
(5)探索实施长学制和职业本科培养
与韩山师范学院进行“2+2”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试点,积累本科办学经验;探索专业群内品牌专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群内应用电子技术龙头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四、结束语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化所需的配套技术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工匠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双主体三融合四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项目开展模块化教学,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团队技术活动,实现个性化培养,多样成才,为电子信息类产品检测试验、产品认证、检测认证业务咨询、质量提升、以及检测认证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此外,专业群还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认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高技术技能平台,通过服务检测认证行业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运营等方式,服务质量兴国战略,这对于引领传统检测认证行业企业向“互联网+”与“智能化”新跨越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8-07-26].http:// drc.gd.gov.cn/ sswgh/content/post_854165.html.
[2]叶立生,吴加恩.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策[J].职教论坛,2017(32):83-8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GDJG2019069)、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GGXJK00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2020GZGJ2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何丽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