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罗瑜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句话出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们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阅读教学中有重要的提纲挈领作用。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经历多次修订,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走进教学前台,各校各专业为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开始了校本教材的研发与实践,开始了“换汤又换药”式的改革,更多的语文老师则对语文课堂进行“换药”式的改革。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灵活的形式,全员参与合作的模式,渐次走进阅读教学,充分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演热情。综合实践活动与文本的契合点就显得尤为关键。结合前辈们和同行们的经验,笔者尝试着以现行教材为蓝本,以文本作者、选文朗读、故事演绎、主题辩论、主旨拓展等途径,开展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实践,师生互动更深入,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内涵更丰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与文本的契合点的途径,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找寻作者诗踪足迹,感受豁达情怀
对于一些名家大家,可以通过找寻作者诗踪足迹,感受作者豁达情怀,吸纳作者的积极人生观。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学博才高,几度宦海浮沉,为民请命,奔走四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词中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虽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讲授苏轼的诗作《念奴骄·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多了解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可开展“读苏轼作品,感悟幸福人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据了解,学生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各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不同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找寻作者诗踪足迹,例如《水调歌头》《蝶恋花·春景》等作品时,不断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交流,并搜集资料制作成PPT。可见,搜集资料过程对学生们来说,更是一种触及心灵的历练。最后,各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作者的写作背景、缘由、情感世界,品读作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好。这种通过学生找寻作者诗踪足迹,开展感悟式的潜移默化,更好地达到一种与作者感同身受的契合的情感世界。
二、主题朗读,触动心灵
笔者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合欢树》和老舍的《回忆我的母亲》三篇文章后,针对这三篇文章都是写追忆母爱,抒写母子情深的文章,就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形式从文段选段进行角色朗读,并说说选读此选段的理由,让学生们感受母爱的伟大。
活动中,笔者积极倡导学生们用行动来感恩母爱,小到给妈妈一个微笑,不与妈妈拌嘴;大到给妈妈一张自己的学习奖状或荣誉证书;再长远点的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等等。为了渲染气氛,在活动中还专门选播了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第五期有关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写给母亲》选段,为学生们朗读做好榜样。观看时,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这些能触动心灵的朗读,且不说学生全员参与的效应,单就朗读者本身而言,带给学生的可不仅仅是朗读,还有学生人格魅力的熏陶和重塑。
三、课本剧表演,揣摩角色,再现情景
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在揣摩角色上花了大量功夫,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印象,也加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收到多赢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鸿门宴》时,有一个经典场景是“樊哙闯帐”,这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史实片段。教师可选择这个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樊哙的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演绎出来,而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的演绎,加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活动中,学生们对这样的表演活动特别感兴趣。接受任务后,学生们为了速记台词,利用课下背、走路背,甚至休息也背,表现出从来没有的学习激情。可见,给学生们创造不同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四、主题辩论,生活体验碰撞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部分文本可以产生一些伪主题,观点相迥。比如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个看法最让人难以信服。是因为我们发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对于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弱点。而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能说这是弱点,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一种美好人性的赞颂。
鉴于此,在课堂上,笔者把“玛蒂尔德是否值得同情”这个观点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要求从文中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们发现,矛盾的焦点是对“美好”的理解。主人公的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哪一个更美好?哪一个更重要?联系结尾,我们同样惊喜地看到我们的玛蒂尔德再度遇见自己的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時,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与骄傲的表现。她自信,因为她内心的充实;她骄傲,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玛蒂尔德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最终没有毁灭,这才是玛蒂尔德美丽的根本,体现了一个纯朴、坚强的人性的回归。
笔者在讲授《读书人是幸福人》时,有学生说读书是痛苦的。笔者听了不动声色地问大家怎么看,结果有半数以上学生赞同,一列原因,有五十条之多。于是,笔者灵机一动,提出了“读书人是幸福人或读书人是痛苦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论点,学生们分为两大组,每组派出四人,分别担任主辩副辩,按辩论形式进行辩论。课堂上,两组学生引经据典,非常激烈。最后正方“读书人是幸福人” 略占上风。
辩论对于学生来说,笔者觉得它的意义就在于,能带着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升华,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而充满魅力。
五、故事续集演绎,让联想飞翔
笔者在讲授基础模块《项链》时,其中有个场景是十年后的一个星期天下午,玛蒂尔德与弗来思节夫人在街上见面了,相认后,弗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当年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但她们对真假项链的处理课本却省略了。
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对真假项链的处理方式,结果学生们众说纷纭。于是,笔者让学生们根据人物性格合理想象,通过演绎再续故事情节。表演的出彩点在弗来思节夫人是否归还真项链,玛蒂尔德是否接受和追讨。这种多角度的表演,把学生引入情景中,角色演员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些情景的演绎,培养了学生分析、探究、合作等综合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记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对于现行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笔者更倾向在现行教材上锦上添花。“花”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就是 “清如许”的源头,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文本的准确切入点,就能让教材中的课文锦上添花。这样,百花能齐放,百家更争鸣,阅读教学就变成了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的平台,教育教学的灵性回归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何丽华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