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德育课上起来更给力

时间:2024-05-07

熊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德育教育也必然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德育课中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德育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参加 “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后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有效使用社交网络开展课前、课后教学

传统的德育授课形式着重在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与布置相关作业,缺乏有效手段的支持。和同龄的高中生相比,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不强,对于课后作业也往往是应付了事,落实课前、课后教学往往成为空谈。如何引导中职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分析,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高中生较轻,课余时间普遍使用社交网络,热衷通过移动设备了解和分享各类资讯。德育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社交网络结合云储存技术,吸引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觉观看、学习和分享教学内容知识,营造没有门槛、随时可学的学习氛围,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常用的、有助于在课前发布与分享教学内容的社交网络平台主要包括QQ平台(空间、群)、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群)和微博平台(账号、群)。德育教师在上课前,将精心提炼的教学课程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在社交网络上,供学生自习。部分数据量较大的内容,如图片、音像、微课教学、视频等,先上传到云储存空间(常见的有百度云、360云盘),再发布共享网址。学生通过直接点击云空间的共享网址或者用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进入,立即观看、学习和下载相关内容。

课堂授课结束后,同样可以使用社交网络有效便捷地延续课后教学过程。例如,在线上传课后作业,给授课教师点赞,在朋友圈发表对课堂教学的评论与思考,在群内向授课教师提意见和建议,等等。授课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课后反馈即时给予各类虚拟表扬和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与学之间新形态的良性循环。

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平台,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面对海量资讯内容,德育教师应当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试和考证,将其中的有益信息转发分享给学生,从而达到保持学习新鲜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德育发展的目的。

二、精确利用互联网准备教学案例

中职学生普遍感性思维丰富而理性思维不足,对于表达童话化、形式低龄化、结果理想化的案例缺乏兴趣。教材中的重点案例往往局限于文字介绍加上一张简单的图片,展开讲解时学生会感到不解渴。部分案例还存在时效性不强,远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问题,讲解案例时会让学生产生摸不着头脑、隔靴搔痒的感觉。中职德育课程教材要使用全国统一标准,当中的教学案例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的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德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自行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案例。

传统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手段早已经被互联网取代。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做的事情。但是,互联网的资源内容海量、种类繁多,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对互联网资源精确的定位和查找,是很多德育教师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长时间、有目的、有条件地进行资源的收集工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重新收集案例,也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延伸讲解。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到,案例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气氛,是德育课能否达到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例如《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材根据“各种新兴行业包含各类差异性极大的矛盾”的案例,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分工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缺乏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此较难理解该案例的实际含义。笔者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收集整理了一个案例: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诞生了太极形象,太极的理论进化成为现代数学的二进制,二进制是所有计算机语言的本源。为了解决人类对信息和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现代计算机工业演化成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通讯工具、个人便携移动设备、数字娱乐工具等。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起源、发展和演变娓娓道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感知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哲学理论。

中职德育几门必修课程,在中国各大门户和新闻网站都有不少可供参考的现实案例,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1)社会时事可用于《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

(2)人物采访、传记可用于《职业规划》《哲学与人生》;

(3)历史回顾可用于《哲学与人生》;

(4)科技科普可用于《职业规划》;

(5)政策法规可用于《道德与法律》。

上述案例资源,尤其是部分有深度报道的网站内容,德育教师可以定期收集整理,运用到授课当中,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学会使用新型课件制作软件

现在德育教学的授课形式已经从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成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播放课件成了每一位德育教师授课的必备手段。现在的中职学生属于从小接触动漫、影视、网络的年轻人,对课件的视觉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制作课件的软件数量极少,大部分教师主要使用的就是微软的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本文毋庸赘述PPT的众多优点,仅阐述PPT的几点不足:

(1)PPT以页为设计单位,样式统一但单调,播放时缺少丰富的视觉变化;

(2)PPT对文字和图案的支持较好,但对视频的支持较为复杂。除了要设定播放器,还要将视频内容放入同一个文件夹,稍有变动就会出现播放错误;

(3)PPT易学难精,大量的动画效果需要精心安排素材、设定播放动作和时间,对于课件制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4)不少德育教师的PPT仅仅是简单堆砌文字与图片,学生很快就失去了观看的兴趣,没有发挥出课件应有的作用;

(5)PPT仅能在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创建和播放,缺乏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支持;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不少软件设计企业尝试开发新的演示软件,大名鼎鼎的Prezi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演示文稿软件,Prezi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缩放动作和快捷动作,使制作者的想法更加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Prezi打破了传统PPT的单线条时序,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演示,以路线的呈现方式,从一个物件忽然拉到另一个物件,配合旋转等动作更有视觉冲击力。Prezi发展到现在,已经实现了PPT无法达到的各种视觉效果,如放大、缩小、滑动、旋转、跳跃甚至3D等,一系列变化多端、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大大增强了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rezi支持通过多终端(web网页端、Windows和Mac桌面端、ipad和iphone移动端)创建、编辑文稿,使演示、观看课件的方式多样有趣。此外,Prezi的上手难度较低,设计效果直观,可以直接在内容中自由嵌入各类图片、视频和音乐。由于发展时间较短,Prezi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视频的格式支持单一、最终生成的课件数据比PPT庞大、正式版本需要网络注册并有使用时间限制、目前只有英文版并且暂时不支持中文输入。但是随着Prezi使用者的不断增加,上述问题正在逐步改进克服,尤其是国内的爱好者已经初步解决了时间限制和中文输入的问题。总之,Prezi体现的设计思路,正是未来课件设计制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型演示文稿软件,Prezi值得每一位课件制作者尝试学习和使用。

综上所述,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有助于实施形式活跃、手段灵活的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把握课前、授课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使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备时代性、时效性、针对性。当前,我国开始推行的“互联网+”的创新思路,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自己的创新性和紧迫感,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以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上好每一节德育课为标准,积极推动德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