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侃玲
摘要:古诗词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诵读训练以领悟诗情,注重创设情境以激发联想,注重品析语言以领会含义,注重分析意象以感悟意境,同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领悟,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对自我发展的意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有效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升,但语文学习时间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得到最大收获,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式短小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下文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来谈谈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促进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诵读训练,领悟感情
古诗词讲究审美、体验和感悟。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中国古诗词具有一种音乐美,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灵动的活力,读者要领会这些特点就离不开反复吟诵,方能入其诗境,得其神韵。所以,诵读训练尤为重要。
具体的诵读训练方法应该是分层进行,首先用常规方法,先是教师范读,教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然后让学生齐读,检查学生朗读是否准确清晰,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辅导,之后请学生代表诵读,要注意抑扬顿挫、舒缓轻重,是第二层。最后,让学生当堂背诵。在训练的过程中,笔者随时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的轻重缓急。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个人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滚雪球式读等有趣的读法,边读边评议指导,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学习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让学生体会此诗基调豪放、感情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努力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采用组与组竞赛,前后连句,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经过反复训练,两节课下来,学生大多记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内容,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恰当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笔者还准备了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和《弟子规》,让学生每天利用早读课来朗读,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学生天天读,周周读,教师常常检查指导,学生受到良性氛围的影响,诵读活动渐入佳境,学生由开始的被动练习变为主动诵读,不少学生一年间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诗词,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虽是一所工科学校,但非常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每年都举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其中,诗歌朗诵是个保留项目,对此,学生们热情高涨,争相参与,他们反复训练,精心准备,配上音乐,有的还加上表演,深情演绎,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有趣的诵读比赛,让学生读出愉悦感,读出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有的学生甚至能借助古诗词的深情诵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像弹琴唱歌一样,古诗词诵读已成为他们热爱的一门艺术,成为一种高雅的爱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理科生而言,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当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爱学、乐学甚至积极主动地去学。
笔者用于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播放音乐、动漫、图片、视频、影视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播放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来创设意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学生看过视频后,就很容易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点,能感受到雄奇壮观的古战场之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领略豪放的词风,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为了达到激发想象的目的,笔者让学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绘画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笔者让学生听这首词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听着字正腔圆的发音,声情并茂的朗诵,很自然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学会了朗诵的技巧。
多媒体教学,把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结合起来,可以再现教材内容场景和人物活动画面,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品析语言,理解诗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辞约而义丰。古人写诗填词,非常讲究“炼字”,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时非常注重对字词的锤炼推敲。
但有部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导致他们语感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不高,对古诗词的语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难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诗意。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诗眼”来鉴赏古诗词。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字,这些字都是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其次,古诗词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简单而意蕴却很深刻的词语,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字词的表层意义上,而应当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里一个“初”字,表层意义是“开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为周瑜刚刚结婚(年轻)时仪容俊美。这里,笔者借助周瑜与孙策的“总角之好”的故事来剖析字义,让学生在通晓历史典故的基础上认识到周瑜的年青有为,二十出头,已掌东吴军事大权,从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词语中丰富的含义。
另外,有的诗句每个字都蕴含深意,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细细品味了。如《登高》的颔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表现了萧瑟的秋景让诗人触景伤怀的愁苦心境。近代学者萧涤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层涵义,即“九可悲”,在分析这两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剥洋葱”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层理解,明白诗句一字一悲的特点,理解诗人采用层层叠加的手法,使愁绪步步递进,将千愁百绪之感集于十四字诗行,将悲情的抒写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对于这种凝练隽永的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诗歌中具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通过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意境”,指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即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活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两个方面,学习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融情于境,准确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意象走进诗人绵远深邃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乐。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长期接触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如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词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都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意象之中浸透着词人那种飘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之感。整首词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得细微深刻,可谓淋漓尽致。但这种感情写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这么多的表现离愁的意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想象词人酒醒之后,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可见,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内涵,领略其意境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善于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情感含义,如“杨柳”代表离别、留恋、伤感之情,“莲花”象征高洁,“杜鹃” 象征凄凉、哀伤,等等。教学生学会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知人论世,深入挖掘
鉴赏古诗词,不能仅停留在字词上,而应该懂得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和创作的心态,因为,对作者了解得越多,对其作品所传达出的感发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这样,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词,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如果能了解当时的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解这些,就不难发现,作者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那人”的形象其实是一种政治含义:作者表达的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别有所求。经过这样的深入挖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了。
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问题,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看课外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然后在课堂讲述,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合作探讨,掌握 “知人论世”法,最后读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经过自己的参与、实践和探讨,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既获得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优化素质
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原动力,学习才会变为自觉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社会现实,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讲述一些事例,让学生领会诗歌离普通人并不远,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优秀的古诗词对我们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白这些,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一)学习古诗词是社会的需求,是企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业,要建立企业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实现自主管理,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品质,企业文化就无从建立,因此,有些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要求,他们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养,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可见,培养中职生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因为学习古诗词是培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学习古诗词能完善人格
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愫,这种美好的情感,能濡养人的心灵,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写到,反复咏诵《游子吟》《春晓》《草》《悯农》等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当今社会上企业与员工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楼、跳桥或者戕害他人生命这样过激的手段,实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那些人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与人交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和谐,不懂得珍惜生命,这种缺憾的人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试想,一个人如果“多少能从这些名诗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普通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种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话,当他遇事不如意时,他还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可以说,一个人懂得爱花爱草,具备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命,懂得爱岗敬业,待人接物,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长足发展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长。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让人兴发感动,感受新事物,激发情志,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换言之,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需要作总结,作报告等,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这些文化精髓的积淀和运用,在今天亦能彰显其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的企业要转型,有的员工要转行,有的学生要自主创业,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才能自如应对种种变化,适应各行各业,从而得以长足地发展。
总之,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学习古诗词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金钥匙。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还会不断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恰当的方法,把鉴赏古诗词当成一种愉悦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赵会莲.结合历史背景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2014(11).
[2]周婵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艺术探微[J]. 语文天地(高中),2014(10).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何丽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