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法律信仰:中职学校依法治校的原动力和继动力

时间:2024-05-07

陈汉城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其核心就是要真正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建设迫切需要师生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和忠诚作为精神先导。法律信仰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 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因此,笔者将从其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的辨析出发,引申出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践行依法治校的重大影响,从而在严肃、活泼和积极的法制环境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中职学校秉持依法治校信仰的重大意义

据统计,近年来,各地均有出现中小学乃至大学涉及校长、书记、副校长、总务主任、教导主任、教研员的校园贪污“窝案”。遵纪守法,依法治校就是要求每位校长、每个教师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尤其如此。

(一) 依法治校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缺乏依法治校机制的中职学校,其管理的现代化将永远不可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改变仍然存在的“人治”现状,首先要做的是使学校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应从主要依据政策逐渐过渡到主要依据法律,真正实行依法治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长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问题。

(二) 依法治校是应对社会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随着经济的转轨,特别是网络化、服务化经济的繁荣之后,职业教育必然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管理面临许多过去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制度,迫切需要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把国家、上级和地方的法规制度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建立健全各方面规章制度,建立新的工作秩序。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在发展建设上,要走出传统封闭式管理体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解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依法治教、治学、治校。

(三) 依法治校是推动学校内涵化发展的必要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时期。中职学校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契机,又充满挑战。相比于普通教育,中职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既有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导致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外部原因,也有学校办学不够规范、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特色不明显所造成的吸引力不够的原因。要冲破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从学校层面来讲,就必须规范立校、依法治校,如果没有依法治校的机制和法治管理的良好环境,学校的内涵发展无疑会失去保障。近年来,职业院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科研和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等等。毋庸置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既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也应受到法律法规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约与指导,这才能建设真正有内涵的中职学校。

二、在良好的法制信仰中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笔者认为,依法治校的主体既包括学校和教师,他们可依法行使权利,开展教学活动,维护自身权益;也包括学生,他们同样具有管理、监督学校和教育工作的职能或权利,不能把依法治校仅仅看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校是学生法律信仰养成的主阵地。职业院校是否坚持依法治校,是否创造了遵纪守法、民主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至关重要的。

(一) 设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法治教。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过去所取得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在的新形势,重新修订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在原来仅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等内容的基础上,增补教学系统职责、教学计划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电化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联合办学等内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退学、毕业证及各种专业等级证书的发放、违纪学生以及教师教学事故的处理等问题上,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排除形形色色“说情风”、“送礼风”的干扰,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有力地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学校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二) 树立遵纪守法的教风与学风

教风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处理教学事故,倡导教师严谨治学;在教师中营造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新风尚;应坚持导师负责制,按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检查教学、评教评学;认真落实“教学优秀奖”“优秀青年教师奖”“教书育人先进教师”“优秀教学成果”等奖项的评选,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而在学风建设方面,应把严格管理贯穿于早操、早读、上课、自习、考试、实训等各个环节,坚持加强优良的学风班、无人监考班级、文明宿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设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风气。

(三) 渲染热爱学生、尊师重道的美德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或是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家庭,据调查,父母为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无业者的占 96.5%;或是精英教育(高考模式)的失败者。因此,他们来到学校时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挫败感、自卑感,同时他们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带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另外,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均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这些都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而近年来,职业学校扩招,学生生源增多,各院校每年不得不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年轻教师虽然和学生年龄较接近,但处事易冲动,和学生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和学生在沟通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定“代沟”。因此当前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矛盾有所加剧,甚至师生关系呈“冷漠型”状态。而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内容。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直接导致学生法制意识、意志和行为的生成。所以,教师是否能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学生是否能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对于学校能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就生源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许在理论功底、学习的自觉性、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都比普通学校的学生略逊一筹。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当中出现冲击、挑战制度权威性的举动时,学校在制度管理中一是必须做到保证制度的警示性,保证制度作用发挥的一致性与时效性,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同时,学校还要提供优质化的后勤服务。教育本源就是引导,教师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职业院校可能是许多职业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的校园。他们不仅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还要学习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热爱社会。师生关系的和谐对学生今后的修身、处世、审美、创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里,才能实现真正的职业教育目的。

(四) 激发适应“职业人”的企业管理要求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职业性,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将学生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职能。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一群体而言,企业最需要他们具备的品质是纪律、责任、规范和技术技能。倘若学校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工作态度、职业情感、团队合作以及健全的人格等,就可以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从业者,并使其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总而言之,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律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法律信仰只有通过师生的内心自觉体验才能得以实现,强化师生的法律利益感受,培养师生的法律价值体验是培养法律信仰的根本途径。法律信仰由文本制度升华而来,而又逐渐地超越制度本身,从而有力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进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