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田红芳 靳现凯
摘 要:大数据时代,高校在推进“精准思政”的过程中,面临着“数据分散导致工作对象识别不清、工作精准度不高,学生需求多元导致服务供给不准、工作供给力不足,工作力量分散导致三全育人聚合力不强、工作协同不够”等现实问题。北方工业大学借助大数据聚焦“精准思政”的模式创新和平台建设,加强精准协同育人,显著提升思政工作的聚合力、供给力和精准度。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思政;育人模式
***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精准思政”作为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应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北方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借助大数据聚焦“精准思政”的模式创新和平台建设,加强精准协同育人,显著提升思政工作的聚合力、供给力和精准度,取得了实效。
问题透视
相对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的核心要点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搭建思政数据平台,进而在教育环节精准聚焦、靶向发力,达到精准育人的效果。但高校在推进“精准思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难题:
1.数据分散导致工作对象识别不清。高校学生数据位置分散、内容片面、整合不足,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更加分散的人工信息处理带来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导致学生信息冗杂,数据一致性差,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而大数据平台能將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都以数据化形式储存在各个“场域”中,“时时有迹、处处留痕”,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想需求。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全校信息资源,搭建思政数据平台,破解因“信息孤岛”造成学生画像不准、精准识别不够的难题。
2.学生多元需求导致服务供给不准。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主要体现为“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觉醒意识渐强、具有多元化价值取向,思想行为受网络环境影响显著,易受情绪影响并且需求多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准学生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持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学校基于大数据分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数据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条、块、点上精准施策,有效解决生源类型多、基础差异大、成长个性化等问题,破解学生需求多元与服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
3.工作力量分散导致工作协同不够。“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是全校各单位及全体教职工把立德树人纳入职责范围,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类育人主体受到信息不同步等因素影响,导致全员育人出现“分散化”趋向。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持续优化“精准思政”机制,实现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院系之间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力量共融,破解因力量分散导致工作协同不够的难题。
实践探索
精准思维强调查找问题要务实,分析问题要具体准确,解决问题要精准到位。针对传统思政工作中对象识别不清、服务供给不准、工作协同不够等问题,全方位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通过技术协同、队伍协同、环境协同,打通数据孤岛、形成育人合力,开创性地拓展“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1.创新思路举措,凝聚“精准思政”高度共识。第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思政”新理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为以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思想引领工程和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学业辅导工程。以新理念引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全面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第二,持续完善全面保障支持的“精准思政”新制度。学校各部门和院系为“精准思政”育人模式及时提供全方位支持,及时获取教育信息、制定个性化方案,不断探索推进涉及教育教学活动信息的精细管理、教育目标的精准设定、任务解决方案的精准制定、教育过程的精准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等制度完善。第三,实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准思政”新举措。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出台有针对性的解决政策与实施方案,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系统性、科学化,推动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同、贯通与融合。
2.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精准思政”有效实施。第一,优化“精准思政”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强化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思想引领、学业辅导、管理服务中,上下联动实施学生成长激励计划。构建部门协同的“大思政”格局,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依托“精准思政”平台,各院系结合学业要求和专业特点,扎实开展针对性育人活动,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项目。第二,建强“精准思政”工作队伍,同向同行提质增效。建强辅导员、学工干部、思政课教师等专职队伍,将精准思维、数据工具融入管理培训、日常工作,建立智能化的辅导系统,聚焦学生的现实关切、成长困惑发力,开展思政工作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不断提升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能力和大数据素养。建优班导师、专业课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兼职队伍,跨界融合、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班导师充分发挥导思想、导学习、导生活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研讨答疑、实习实训、考试考核等各环节;信息技术团队根据需求开发设计管理平台、丰富平台内容、增强工作合力。整合离退休教职工、校友、家长、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与专兼职队伍密切配合,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专业学习、就业择业等问题开展定向帮扶,形成“内外同心”的精准育人大格局。
3.创新载体平台,推进“精准思政”生动实践。第一,建设“精准思政”数据平台,技术赋能精准育人。基于学校基础网络和云计算平台,整合校内数据中心、网上服务大厅、移动校园等系统数据,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完整的信息收集维度库和规范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系列精准辅导微程序,让数据留下来、联起来、用起来。数据平台在集成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学生上网日志、应用系统日志、各类门禁记录、校园消费、图书借阅、体育运动等用户行为数据,通过智慧校园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精准识别,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赋能“精准思政”育人实践。第二,拓宽“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数据融入思政育人。学校通过建设“精准思政”平台,科学构建分析模型,有效破解了精准育人对象识别不准、落地手段不实、协同路径不畅的困境:“大数据+学业辅导”追踪学生出勤、成绩等信息,提升辅导针对性;“大数据+困难资助”获取并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信息,实现精准帮扶;“大数据+生涯规划”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潜质,引导学生分类发展;“大数据+行为分析”综合研判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实现学生异常行为预警;“大数据+疫情防控”实现流调溯源、应急处置的精准高效。
主要经验
1.创新“精准思维”的育人理念。创新性地将精准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活用数据工具,将大数据技术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立了一套“精准思政”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精准思政”工作队伍,探索了一条“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有效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耦合。
2.构建“互育共进”的师生关系。思政工作队伍因事而化整合活用数据、因时而进把握思政导向、因势而新改进育人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本领不断增强。打造思想引领“精品”,筑牢学生成长根基,善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聚焦学业发展“精要”,保障学生核心需求,开展学习讲堂、浩学加油站等品牌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力和成绩;提升服务供给“精度”,差异化设计教育和管理内容,实现学生分类成长、成才。
3.深化“技术赋能”的实践方式。将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的基础数据与其他各类系统数据进行充分融合,保障数据质量,建立数据间的信任与合作,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学生在校综合行为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保证数据分析挖掘的效果;通过自主搭建的“智慧学工”应用平台,实现了一网到底、一站到底,赋能“精准思政”育人实践。
工作成效
1.贯彻“精准思政”育人理念,思政工作亮点纷呈。学校依托大数据洞察和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诉求、现实困难,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日益增强。近五年,学校有10人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和提名奖、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有11,000余人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年均40余名学生携笔从戎,学校工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2.专注“精准思政”育人实践,人才培养特色显著。学校持续精准发力,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奋进,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踊跃参加国内外重大竞赛,年均2,0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单中,学校连续三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二;毕业生签约国家电网人数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一。有90余个学生集体荣获社会实践全国百强团队、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标兵宿舍、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奖、北京高校优秀示范班集体等。
3.深耕“精准思政”育人模式,社会辐射效应明显。学校“精准思政”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获评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实效奖、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学校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首批辅导员工作室、北京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最佳暑期实践大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等荣誉。学校形成了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和理论成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社会辐射效应明显。
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高校思政工作应以大数据背景为新生态环境,以数据分析、可视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方法,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关注整体和个体关系,进一步强化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共享性、交互性和体验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促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新发展,推动“精准思政”有效性持续提升。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内在机理与实践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0VSZ11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翟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