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曹福章 唐雪元
【名家简介】
敬光强,1981年出生在南充市八尔湖镇,中共党员。16岁外出学艺,先后在浙江、福建等地拜访多名木雕、根雕大师学艺。学成返川,潜心勤练悟技经年,造诣日进,现为南部县雕刻协会会长,木雕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县、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9年,获南部首届民间能人技能大赛工艺类二等奖;2020年,他所秉承的“敬氏木雕”被南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评为工艺类一类奖,本人获“南部工匠”称号;同年,“敬氏木雕”被纳入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敬氏木雕”被命名为南充市“敬光强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美丽的南充市南部县,有一个网红处:非遗大师敬光强的木雕工作室。在这儿,可欣赏凌空起舞的《嫦娥飞仙》、惟妙惟肖的《虎威震山河》、温婉传情的《昭君出塞》……一个个姿态万千,一件件鬼斧神工,这些根雕艺术作品,其精妙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80后”的“根雕达人”敬光强,10多年来沉迷于根雕,化腐朽为神奇,将普普通通的木疙瘩雕琢为艺术精品,摘取一个个大奖。2021年,他的“敬氏木雕”被命名为南充市“敬光强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事迹被多方媒体报道。
他乡寻艺志高远
木头,树根在路上、街上、乡野间随处可见,普通到引不起人们一丝注意,真是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经过雕刻大师的妙手,旧颜换新貌,摇身一变,就成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存在。
兴趣源于爱好,爱好源于尝试。出生于大山深处南部的敬光强,自幼对木工手艺十分喜好,自家的凳子、扁担、木桶等家具坏了,他三下两下就能捣腾好。家中贫寒,靠着自己和灰、挑砖等勤工俭学,好不容易读完初中。
1997年,16岁的敬光强左思右想今后的路何去何从。生性不喜欢被人管教的他,决定全身心投入自己一向热爱的根雕手艺。
“啥?学根雕?”父亲一听,可没给他好脸色,十分气愤地说,“男怕入错行,你一个年轻小伙子,不找个正事,一辈子就指望这些木疙瘩?”
父母认为,只有上高中考大学才有出息。
而敬光强不顾家人反对,16岁的他只身一人去了浙江学习木雕。临走时,他劝父母说:“爹、娘不要生气,虽然儿子没有继续上高中读大学,但以后一样会有出息!”
到浙江后,敬光强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利用学习之余在附近的木雕厂打工挣钱,同时也得到了锻炼。“那时,我只要有空就拿着废弃的木头练习雕刻,最终由原来的勤杂工变成了技术工。”想起在木雕厂打工的日子,敬光强深情地说。
梅香苦寒磨砺出
万里长空多远志,十年辛苦不寻常。
2018年,敬光强已经在外整整打拼了11年。为了照顾父母尽人子之孝,他放弃在福建正蒸蒸日上的木雕事业,选择回到了家乡。他拿着自己积攒的钱购买了根雕工具,在家门口做起了根雕。
然而,在家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地人对木雕的认识不够,他的根雕店面临着生死考验。
为了在家乡推广木雕艺术,他开始免费为村民雕刻,把树根做成动物、假山等工艺品,有的做成凳子、茶几等实用物。
就这样,木雕慢慢地得到村民的喜爱,走进了村民家中。“以前的树根一般都是烧掉或丢弃,既污染又浪费。现在好了,树根打造成茶几等物件,既漂亮又实用。”乡亲们高兴地说。
說起树根,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敬光强有一双慧眼,普通人眼里奇形怪状、只能作为燃料的丑陋树根,在他的眼中都是宝贝。经过一双巧手修饰,或变浮雕挂件、挂画,或成落地式茶几、桌上茶盘。一块块缺乏生命力的枯根,在他的创作下,成为一件件极富灵气的艺术作品,他化腐朽为神奇,将四处“寻根”视为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他的家门口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和原木,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树根世界。“认定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说这话时,敬光强一脸坚毅,眼睛望着远方的群山,眼神笃定。
在根雕行业里,最讲资历和名气。刚开始的那些年,他的雕刻作品并不走俏。敬光强懂得,不下一番苦工夫,自己在根艺界恐怕终究难成大器。他曾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梅香”,就是告诫和勉励自己要“梅花香自苦寒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雕刻一组水浒人物,敬光强会到光碟专卖店里花上数百元买上一套《水浒传》,没事就待在家里反复地研究里面人物的相貌和神态。为了提高自身的雕刻技艺,他常常在书店里一泡就是五六个小时,只因为囊中羞涩舍不得买那套售价高昂的雕刻书籍,被书店里卖书的售货员当作小偷还刻意监视了好多天。
为打磨一件件光鲜华贵的木雕,敬光强不知吃了多少苦头。雕刻创作中,往往灵感上来了,忙完已是深夜。打磨时,仅仅用打磨机会格外粗糙,得靠手工磨砂纸,磨着磨着手掌就起满了水泡。车间里,机器一运转就扬尘四起,呛得人口干舌燥,不一会儿,人就成了“灰人”,灰渣钻进眼里眼泪婆娑。
那年,敬光强一天使用角磨机时,因操作不当,机器反弹到他大腿上,一下子剜出一个大坑,直接见到了白骨头,刀口处血流如注。如果后推慢一点,敬光强的腿怕是已经少了一条。
那年,他做一个大型底座使用刨床时,一不小心,右手小指被刨断一节。看着丈夫受这么多罪,最心疼的是妻子,多次劝他改行。
从事根雕,需受得了创伤,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敬光强身边的同行,搞一搞就转行了,而他一直坚持。个中苦楚,唯有自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手艺进步飞快,多次在各地组织的根雕会展上获奖。名来利也渐显,他的根雕市场渐渐拓宽,作品远销全国各地……
一个个证书是荣誉,也是一次次认可;一次次参展,展出的是木雕艺术品,收获的却是匠心。
繁华落尽守初心
毫不起眼的枯木树根,经过敬光强的巧妙构思,能想象出无比神奇的形状。精心加工后的根雕,色泽鲜亮,生趣盎然。
“根雕一般根据树根的自身形态雕刻,尽量保持树根原来的韵味。像枣木、榆木等硬度高的适合根雕,经过手工雕刻,最后到抛光、上蜡这一工序后,一件作品就完成了,不上漆,不上油,这样保持了木头的本色。”敬光强说起根雕来,头头是道。
走进他的“敬氏木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件件作品均是“怀胎十月”般精心孕育而出,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位手艺人的巧夺天工。主要以南部的风土人情、升钟湖的鱼文化、八尔湖景区的八仙文化、三陈文化等人文历史为主。地方文化是他创作上最大的灵感来源,他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融入到木雕创作中,表达着对家乡的殷殷挚爱。
如他的那件名为《八仙》的作品,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八尔湖的八仙文化,根据一整块陈化崖柏的整体形状走势,随性布局、全手工雕刻,前后耗时两个多月,才有了形象生动的八仙形象。
又如这《火》,敬光强用一块金丝楠木残缺件,雕刻成“火”,造型形象生动。下面配上了一个水纹的底座,寓意水能生金,整体寓意为红红火火!同时,这个“火”字的每一个笔画外挺内收,就像一个运动健将发达的肌肉那样充满力量,给人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立体感。
再如他的“龙作”,也是独具匠心。传说中,“龙”能大能小,能粗能细,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此,敬光强用一块一米多高的金丝楠木将“龙”的真身呈现出来了。头上尾下盘旋在金丝楠木上,威风凛凛地注视着正前方。粗壮锋利的龙爪呈腾飞状态。两眼炯炯有神,张开嘴,胡须呈飘浮状。大到龙骨、脊梁,小到龙鳞,还有细如针尖麦芒的胡须,清晰可见。这是他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寓意祖国像龙一样腾飞,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安康。
另外,他店中还有一件从太行山区运回来的崖柏木,根系成球状,根系的中间还紧抱着几块泰山石不放。崖柏木的正身只有几十厘米长,小酒杯那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抱著球状的根,寓意“扭转乾坤”。每一个根都是扭转起来的,类似扭着的一股股麻花,充满力量!同样,还是那些扭转着的根系,将崖柏木顽强的意志与生命力精妙地展示出来,而从中也展现了敬光强精湛的雕刻手艺和他那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
三千繁华落尽,不负相守初心。
***总书记也曾说,“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敬光强年幼时家境贫寒,曾受到过政府社会各界的资助与帮扶,而今名显业成的他更是尽己之力倾心回报社会:他将木雕作品卖得的钱一半购买木雕原材料,一半拿来助学圆梦,先后资助了大坪、永红、同坪、楠木、建兴等地的30多名学生。2019年至2021年,他被中共南部县委统战部、南部县新联谊会授予“同心·圆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新时代新阶层人士;2021年5月,他参加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自己的展品现场拍卖款捐赠贫困学校;至今,坚持无偿献血累计15000余毫升……
木雕成就梦想,敬光强用一颗赤诚之心,释放出艺术的独特魅力,释放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年已不惑的他,创作之心依然年轻,时时吐露芬芳,正用刀笔刻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作者简介:
曹福章,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
唐雪元, 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兼《军民文艺特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孙明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