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关少锋
我的父亲关鸣轩是一名离休干部,曾任商丘市梁園区政协主席。2012年6月,父亲不幸摔伤,从此卧床不起。在长达9年半的时间里,父亲得到了家人最好的生活照料和身心护理。345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89岁的父亲依然健在。全家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诠释了人世间的至孝大爱。
一、挑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人活在世间,只要到了老年,生理变化是谁也逃脱不了的。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有“人生七个时期”的经典之说。他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他们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他还说,每个人在经历了婴儿、学童、少年、军人、法官、龙钟老叟等六个时期后,最终进入第七个时期。终结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所有的长寿老人,包括我的父母,谁也无法逃脱这一自然规律。父亲在79岁后,母亲在76岁后,相继失去了自主生活能力,进入人生第七个时期。
2012年6月中旬的一天,父亲在家中不幸滑倒,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能动弹。家人急忙将其送至医院,经查是尾骨骨裂。医生说,尾骨骨裂能治愈,但需要病人的配合。医生要求老人在20天内要不怕疼痛,下床站立并学走路,并告诫说,不这样做的话,有可能造成下半身失能。父亲答应配合。然而半个月后,医生、护士和家人一再劝他下床,他却推托说头晕站不住,放弃了下床。从此,父亲不能走路了。3个月后,父亲又突然中风,彻底瘫痪了。
父亲摔伤时,母亲刚动过大手术,在郑州养病。母亲的病为胰腺癌,这种病异常凶猛,号称“癌症之王”,生存期一般不超过一年。母亲得知父亲的病情后,马上离开郑州返回商丘家乡。
父母同时卧床,儿女肩上的担子骤然加重。好在父母有4个儿女,妹妹关平,弟弟关少红,小妹关美真和我。这4个儿女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都很懂事、有孝心。
父母出院后,我们召开了家庭会议。大家一致认为,百事孝为先,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一辈子,现在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让老人失望,要倾情付出孝与爱,把老人照顾好,让老人安度晚年、尽享家庭温暖。
会议决定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在父母家中建一个养老小院,并组建一个特护团队。关平、少红、美真三家轮流值班,确保每天特别是每个夜晚都有家人陪伴。弟弟妹妹们考虑到我在外地工作,免除了我的轮值任务。我则承诺,每个月都要从郑州回商丘探望一次老人,双休日少休息、节假日不休息,回商丘参加轮值。我还承诺,本着出力少的人要多出钱的原则,我要在父母养老资金上多予支持。
当时,兄弟姐妹们都还在工作岗位上,不可能一天24小时陪伴。我们决定以父母的离休和退休金为基础,稍加补贴,用较高待遇聘请护师居家贴身服侍。我们还建立了父母养老基金,4个儿女各出一份钱,作为父母养老资金的补充,专款专用,保证老人在养老上不差钱。
幸运的是,我们家聘请到了一个好护师,他的名字叫范志国。志国是父亲的亲外甥,出身农家,受过初中教育,为人既淳朴善良,又聪明能干。
当初,志国对护理父亲是有顾虑的。一是老人脾气不好,二是当护师社会地位低,三是侍奉老人活重熬人。可一想到早年在商丘打工时,曾多次得到舅舅的关照,于是他点头答应。他说:“人要有报恩之心,照顾自己的亲舅不丢人。”志国这一点头就是9年多时间,其间,家中护师换了七八个,志国始终不离不弃。9年多过去了,志国已经融入我们的大家庭,变成事实上的家人。
家中最难的时候,是在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这段时间里,父母双双完全失能,同时瘫痪在床,家人轮流陪护。护师除志国外,又加请了一位。母亲住院后,又请了第三位护师在医院守护。实在忙不开时,我也数次从单位请周假甚至旬假,住在商丘家里照顾。
母亲张桂英是一位善良无私的老人。她在手术刚做完、伤口未痊愈的情况下,还缓慢地从床上起身,弓着腰、捂着肚子,处理父亲的大便。
母亲与病魔顽强地斗争了2年,最终还是在儿女们的万般不舍中离开人世,时间是2014年4月28日22时,享年78岁。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永远活在亲人们的心中。
二、精心安排父亲的饮食
早些年父亲卧床时,还有咀嚼吞咽的能力。家人为他做饭,主要是考虑做他喜欢吃的饭,让老人吃得开心。
每个子女值班时,都变着法子改善他的生活。关平的油爆大虾、少红的清蒸鲈鱼、美真的羊肉饺子、弟媳朱继玲的西红柿手擀面等拿手菜,都多次得到父亲的夸奖。
那时,饭菜做好后,要坐在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父亲。每次喂饭的时间都很长,一般都在40分钟以上。
卧床5年半后,父亲失去了吞咽功能,一喂就呛。家人不得已,只能采纳医生的意见,给他下了鼻胃管。
鼻胃管插上后,家人为父亲做饭,主要是考虑保证他的营养。
父亲一天要吃6顿饭,每顿饭需用50毫升的大针管推入7管的流食。仅举一天的喂食为例,早上5点半左右,家人起床先为他做两碗粥,粥用小米、黄豆、红萝卜、青菜等熬成,同时煮两个鸡蛋,剥皮后与粥混在一起,用破壁机打碎,形成糊状过滤后用针管徐徐推入。早上6点半先喂一碗,上午9点半再喂一碗。第三顿饭是中午12点半,用6个饺子,一棵青菜,煮熟后加300毫升矿泉水,打碎后喂食。第四顿饭是下午3点,果汁350毫升。第五顿饭是下午5点半,小米青菜粥。第六顿饭是晚上9点半,牛奶加米粉粥。
这只是父亲普通一天的喂食情况。其实每天的食谱都不一样,肉、蛋、奶、米、面、菜等,都会根据他的身体情况进行调节。家人总结:父亲的饭,热了不中,凉了也不中,因为热了会烫伤他,凉了他会拉肚子;稀了不中,稠了也不中,因为稀了他的营养不够,稠了针管推不动;没有肉不中,肉多了也不中,因为没有肉营养跟不上,肉多了他又消化不了、口水不断。这个度,要靠值班的家人细心把握。
家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老人进食的種类越多越好,越杂越好。有3种食物对父亲保持长寿最重要,分别是:小米、鸡蛋、红萝卜。这3样东西在父亲饮食中用得最多,是他能坚持9年半之久的主要能量来源。
父亲每天要吃八九种药,早晚各一次。事先要碾碎,融入温水中,然后用针管注入。
父亲插上鼻胃管后,破壁机、针管、鼻胃管一个都不能少。针管每10天左右换一个,鼻胃管每两个月换一根。
在父亲的进食喂药中,家中的女士要比男士付出得多。
三、及时处理父亲的排泄
对高龄老人来说,“出”比“进”更重要,也更难办。粗略计算一下,父亲每天进食总量约2500毫升,其中70%是水,25%是食物,5%是药。这2500毫升液体,绝大部分都要排出来,流到床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处理他的排泄物,是个很大的问题。
父亲小便频繁。处理他的小便,开始时家人用尿壶,后来用接尿器,再后来用尿袋,最后尿袋也不行了,他的私处因尿袋不通风而常感染溃烂,不得已用纸尿片。现在父亲一天一夜要用20片左右的纸尿片。
处理父亲的大便,对家人和护师来说更困难,但是必需的。长期卧床的老人,都会出现便秘。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许多老人最终因此而丧命。
2017年5月,父亲有4天解不出大便,很难受。我们按照常规办法给他打了开塞露,还是不行。当时老人还能说话,他很绝望,连声说:“不中啦,不中啦,活不成啦。”家人劝他别灰心。他又说:“大便在我肚里是奸臣,你们拿不下奸臣别戏啊。”家人答应,再次为他打开塞露,把他抱到便椅上,这次还算顺利。他高兴地说:“奸臣拿住啦,奸臣拿住啦!”他向身边人敬了个军礼。
插上鼻胃管后,父亲解大便更困难。2019年6月,他有一次5天解不出大便,叫声凄厉。到了第六天,我和志国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帮他把大便解下来。解决办法是,凌晨2点,通过鼻胃管给父亲注入蜂蜜、梨汁和泻药。天亮后,志国把他抱到轮椅上坐半小时,然后抱到床上休息一会儿,开始打开塞露。5分钟过后,志国把他抱到便椅上。我们二人交替为他揉肚子,上下左右地揉。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帮父亲解决了排便问题。5天的积存有一大堆,我用黑塑料袋提出去,感到像一小袋水泥,沉甸甸的。回来后我俩问他:“好不?”他清晰地回答:“好!”还点了点头。
帮助父亲解大便,是一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前几年,护师老李刚到我家工作,看到父亲把大便拉到床上,当场就吐了。老李的胃浅,不过,后来也慢慢适应了。
父亲卧床9年半,平均三四天要解一次大便。每次帮他解大便,都是一场考验,一场战斗。
四、土洋结合治疗父亲的褥疮
除便秘外,褥疮更是瘫痪老人的夺命利器。
近年来,父亲身上多次生褥疮。褥疮初起时是个小水泡,继而裂开流水,伤口变红露肉,一天天变大。医生说,褥疮长到婴儿巴掌大,局面就无法收拾了。
褥疮活动猖獗,在卧床老人身体的各个潮湿与不通风处,均留下了痕迹,尤其常见于老人屁股上特别是私处。
父亲生褥疮后,我们身为儿女都很着急,四处求医。妹夫蒋伟峰和弟媳朱继玲还把商丘市的知名专家请到家中治疗。有两种药效果明显,一种是继玲从市中医院买来的黄药面,用香油调和后抹在创面上,很快见效。另一种是外甥蒋珂从市第一人民医院买来的德国膏药,使用也有奇效。德国膏药很贵,市面上很难买到。
志国在医生指导下,经过长期摸索,研究出了一套治疗褥疮的好办法。这种办法是土洋结合:先用生理盐水擦洗褥疮,接着用吹风机吹干,再接着用理疗机烤电,最后上药。
治疗老人的褥疮,要靠细心、耐心和勤快。平时要注意给老人多翻身、常通风。志国有一句名言:“我一天到晚围着俺舅的屁股转来转去。”
为保持空气流通、防止褥疮发生,家中需要备有各种垫枕。这些垫枕大小不一,有的用于翻身固定,有的用于分开双腿,有的用于腋窝下面,有的用于胳膊内侧。
垫枕有的商场能买到,有的买不到。志国心灵手巧,为父亲量身制作了多种形态各异的垫枕。父亲腿盘里用的垫枕最大,要用绳子捆紧薄棉被制成;腋窝下面用的最小,可用卷纸外包绷带缝制而成。父亲有10多个垫枕,多半都是志国创意制作的,很实用。
父亲卧床9年半,有效控制住了褥疮,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五、定期给父亲洗澡
长期卧床的老人,也需要经常洗澡。洗澡能加速老人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老人味,有效预防褥疮。
未下鼻胃管之前,父亲洗澡多由弟弟少红、表弟志国、侄子关一村等帮助进行。当时,父亲很喜欢在外面的洗浴中心泡澡,但插上鼻胃管后就不行了,洗浴中心不欢迎他。父亲洗澡只能在家中进行。
给父亲洗澡一般需要两个人,志国是主力,少红或者我是助手,志国负责上半身,少红或我负责下半身。洗澡的程序比较复杂。把老人推到淋浴间,安置在藤椅上后,先用花洒淋浴,接着用香皂、沐浴露涂抹,用澡巾擦洗,一般两次。清洗的重点部位在头部、私处和脚。头部出油多,又有鼻胃管,须小心从事,特别注意不能让管子掉出来。私处出汗多、污垢多、异味重,是让老人最不舒服和导致他躁动不安的主要部位,要更加细心地清洗。脚上灰白色的硬皮多,要用热水泡透,把硬皮搓掉。洗完澡后抱到床上,先用新胶布固定鼻胃管,擦干全身。接着用棉签清理鼻孔和耳朵,用指甲剪剪指甲,往私处扑撒爽身粉。最后再涂一层润肤霜,让他全身滋润起来。
一个程序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两个帮老人洗澡的人,都要累出一身汗来。
洗完澡是父亲最舒服的时候,他的脸红扑扑的,人也精神多了。
在9年半的时间里,家人为老人洗澡,基本做到了夏天每周一次,春天和秋天每10天一次,冬天每半个月一次。
每次为父亲洗澡,如同帮他处理大便一样,都是一场考验,一场战斗。
六、千方百计解决父亲呼吸困难
长期卧床后,父亲逐渐失去下肢功能、上肢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再往后,开始失去呼吸功能。
今年春节后,家人发现父亲经常大张着嘴喘不过气来,憋得脸青嘴紫,眼睛往上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迅速摇高气垫床,同时给他输氧。父亲除鼻胃管外,又多了一条氧气管。从此,他的床头再也离不开氧气。现在氧气对父亲来说,比吃饭还重要。
父亲一天一夜需要15升氧气。我们家没有制氧机,只能开车到10公里外的制氧厂购买氧气,来回20公里。考虑到装卸方便和运者体力,家人为他买了3个小氧气瓶,其中10升装2个,15升装1个。这3瓶氧气只够两天半用,两天半后必须到制氧厂灌气。这个任务很重,原则上是谁值班谁负责。
制氧厂的工人看到这种情况,向我们推荐租用厂里的大瓶氧气。大氧气瓶的容量40升,灌一瓶能用3天,经济实惠。但它又高又重,竖起来有1.5米高,足有100多斤重,像个大炮弹。我和两个妹妹轮值时,人搬不动,车也装不下。
弟弟少紅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把灌氧气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他租了大氧气瓶,改造了汽车后备厢,还自制了灌氧运输工具。每次驱车购氧,他都像往前方运炮弹一样,大大小小至少拉3个,一趟就能满足父亲一周的用氧需要。
从家里到院中停车场有段距离,为了更省力地搬运大氧气瓶,少红动脑筋制作了一个钢滚筒。制作钢滚筒需用焊枪切割,当时天色已晚,他怕看不清切割处,手执焊枪时没戴面罩,不幸被强光闪坏眼睛,疼得眼睛流泪,一夜未睡。家人很心疼,弟媳继玲听说有一偏方能治这病,就是用母乳洗眼睛。继玲设法找来母乳,一天3次帮少红洗眼睛。经过治疗,少红的眼睛不疼也不流泪了。
妹妹关平和美真为解决父亲的呼吸困难问题,也想了不少办法。医院检查发现,造成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吞咽功能丧失后,舌头长期不搅拌食物,自然向后萎缩至咽喉部,舌头堵住了气道。两人从医院购买了咽喉管和吸舌器。当父亲吸氧仍喘不过气来时,她们就将咽喉管插入口腔开辟气道,同时摇高气垫床,并快速给氧。再不行,就用吸舌器把舌头吸出来,以保持气道通畅。实践证明,这两种工具对解决老人的呼吸困难,也都是行之有效的。
七、儿女及家人的日夜守护
从2012年6月到2018年1月,在长达5年半的时间里,照顾父母主要靠关平、少红、美真、继玲,再加上志国。他们的付出比我要多得多。从2018年1月起,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轮值队伍。
赡养老人,是我们的优良家风,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们兄弟姐妹4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中也都有年纪尚小的孩子,都有成堆的家务事。但不管多忙,我们都会舍小家为父母,始终围绕服务好父母养老这个中心。在我们家,兄弟姐妹之间从不会因为照顾老人的多寡而相互计较,该谁值班谁都会按时去,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在父母养老这个中心任务和头等大事上,大家目标是一致的,心愿是相同的,都在秉持并坚持:只要老人活着,就要好好尽孝。一次生前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活着时给老人端一碗饭。
自两位老人瘫痪后,我们家就建立了儿女轮值制度。母亲去世、父亲插管后,这项制度执行得更严格了。家中始终保持每天都有一位亲人、两位护师守在老人身边。护师白天一位,晚上一位,各值班12小时;亲人则24小时住在家里,协助护理,当好后勤,并坐镇指挥。
照顾老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说,瘫痪老人每天面对的是天花板,那么负责照顾他们的家人,每天则要面对琐碎、繁重而又枯燥的护理工作,老人日常的喂食、翻身、祛痰、上药、擦洗,特别是排泄处理,工作量非常大。
照顾老人不仅身累,而且心累。卧床之初,父亲尚未失去语言功能,脾气变得古怪,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吵大闹,任性而缠人,用商丘土话说是“拿邪”。父亲发脾气时,身边人只能顺着他或是忍气吞声,常常是欲哭无泪。
我们家照顾老人有三个特点:
一是娇闺女当成男汉子用。关平、美真、继玲从小都是娇闺女,在家中受到百般呵护。但一到值班时,像是变了个人,男士能干的活她们也能干。父亲住院,她们能在病床旁支张行军床照应,一呼即起,有时整夜不睡。她们开着电动车为父亲买药和生活用品,大包大包地买,运输速度有时超过外卖骑手。曾有几次,家中护师临时外出,恰遇父亲便溺床上,她们不忌污秽,毫不犹豫地帮助清理。有一次,美真步行外出买药时,不小心绊倒在马路牙子上,膝盖碰出一个拳头大的包,血流不止,可她还是一瘸一拐地把父亲需要的药买了回来。美真还很会过日子,这几年父亲的尿片、纸尿裤、卫生纸等用量很大,从超市购买每月至少要花600元。美真开车到批发市场,跟批发商讨价还价,至少能省下一半钱。
二是弟弟比哥哥干得多。兄弟二人,我远在郑州,少红近在商丘,父亲家中一有事就会叫他,他随叫随到。前面提到的为老人换尿袋、洗澡、治褥疮等,他都亲力亲为。少红还是我们家的能工巧匠,父亲住地的水管坏了、马桶漏了、电灯不亮了等,都由他来修理,手到病除。有一次,父亲的气垫床因摇起次数太多,中轴磨坏了。换一张新床要花2000多元。少红听说后,自带工具,又是割,又是焊,又是打眼,又是配零件,一顿饭工夫,把床修好了。
三是其他亲人也都大力支持。妹夫蒋伟峰和外甥蒋珂都是医生,父亲一有不适,值班的人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打电话,父子二人随叫随到。去年疫情期间,小区封控严,进出不方便。不巧的是,父亲翻身时,鼻胃管掉出一尺长,这可急坏了护师。伟峰听说后,带上他的亲家也就是蒋珂的岳母贾艳玲医师,身着防护服赶到家中,为父亲换了新的鼻胃管。父亲的有些药药店买不到,主要靠蒋珂从医院药房买出,送到姥爷的床头。女士因事不能值夜班时,堂侄关永建常来替补,一呼即应,尽心尽力。
关平是我们家护理团队的总协调、总调度。父亲养老所需的柴米油盐等,她事事操心;父亲的药品、衣物、生活用品等,她件件保障;父亲频繁地住院出院等,主要靠她张罗。关平还是理财高手,她负责管理父亲的离休金和家庭基金,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既保证了老人的养老需要,又逐年提高了两位护师的工资,还能让老人的积蓄略有升值。须知对失能老人养老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前期照顾父亲,我因工作繁忙,只能做到“多出钱,尽可能出力”。在那段时间里,我做到了每月按时回商丘看望老人。记得2015年夏天,我动了一次大手术,那个月我是拖着虚弱的身体,躺在汽车后排座椅上往返看望老人。我每次回商丘都不会空手,都会带一堆礼物。家中当时请了一位厨师,名叫王爱芝。爱芝见到后不止一次地说:“大哥每次回来,都像闺女走娘家,使劲儿拿东西。”除礼物外,我还会奉送一个红包。母亲在世时,逢年过节,我会送父亲一个大红包,同时送给母亲一个更大的红包。母亲是原商丘地区运输公司职工医院的医师,该公司后来破产,母亲收入骤减,生病时每月退休金不足千元。
2012年至2013年,母亲治病需要一种名叫胸腺法新的新药,这种药价格昂贵,买一支650元,每周要用2支。胸腺法新是自费药,医保不给报销,只能自己花钱买。母亲舍不得用,我坚持给她买。仅此一项,一年就要花15000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亲也常向我要“养心口服液”之类的保健药,这种药的价钱也不便宜。5年半下来,我几乎花光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
从2018年初开始,我回商丘参加轮值,父亲和家人坚持不再让我出钱。这4年中,我照顾老人是出钱出力。
八、“金牌护师”范志国
照顾父亲,表弟范志国出力最多、贡献最大。他常说:“俺舅这块馍不好吃。”前文所述的帮助老人排泄、洗澡、治疗褥疮等,志国是主力中的主力。老人的子女年事渐高,照顾老人力不从心,只有志国身强力壮,能把老人从床上抱上抱下。他悉心照顾,无微不至,是一位“金牌护师”。少红曾作诗称赞他:“不怕脏不怕臭,志国一直在坚守。”
志国护理父亲最难的时候是疫情期间,2020年3月和2021年8月,因本地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商丘市曾两次封城,每次封城都在20天以上。这期间,家人均被隔离,照顾父亲的重担落在了志国和他的助手老李身上。有一天深夜,父亲大便时突然休克,志国赶快把他抱到床上,给父亲服速效救心丸,为他输氧,经过抢救,父亲转危为安。还有一次在今年疫情期间,志国、老李给父亲洗完澡,志国去厨房做饭,让老李为父亲吹风除潮。吹风机有两档,一档热风,一档凉风,通常用凉风档。老李不慎用了热风档,在父亲私处造成大面积重度烫伤,伤情惨不忍睹,不会说话的父亲疼得浑身颤抖。兄弟姐妹们得知后很痛心,通过手机为老人寻医问药。志国冒着大雨,开着电动车找医生开药。回到家中精心护理,每天换药2次,每次1个多小时。2个多月后,父亲的烫伤治好了。
志国护理父亲还有一次作了大难。2021年4月,父亲住院有一个星期没有解大便,两次灌肠效果都不明显。老人的肚子憋得像一个皮球,摸一摸坚硬无比。志国戴上医用手套为老人掏大便,一点一点地掏,小心翼翼地掏,掏出来的大便像羊粪蛋,掉到塑料便盆里叮当作响。
志国的护理,得到了家人及亲属们的一致称赞,兄弟姐妹们授予他五顶桂冠,俗称“五顶帽子”。除了当之无愧的“金牌护师”外,他还拥有“虞城大厨”“丰源歌星”“捕鱼达人”“黑猫警长”等四顶帽子。
——“虞城大厨”。志国是虞城县利民镇范大楼村人,早年在乡里当过几年农村红白事宴席厨师,红案白案都有一手。他的饭菜比较家常,但味道很好。在父亲家中,他时常“壁虎爬到窗户上——露一小手”。
——“丰源歌星”。丰源小区是父亲的养老之地,属商丘市睢阳区管辖。护理老人工作之余,志国常外出健身并放松心情。他自己配置了一套音响,晚上常到附近小公园里唱歌。他是男中音,嗓音浑厚,带有磁性,吸引了近百个粉丝。志国还在手机上下载了“全民K歌”App,经常把自己所唱的新歌放到“全民K歌”中播放,圈粉无数。
——“捕鱼达人”。志国在少红帮助下配备了六七套捕鱼工具。这些年,商丘水环境大为改善,河中鱼虾很多。志国从小在河边长大,熟悉水情鱼性。每天晚上不唱歌的时候,他常外出捕鱼,每次深夜回来,志国都不会空手而归。家人和亲戚朋友要虾有虾吃,要鱼有鱼吃,要泥鳅有泥鳅吃,要甲鱼有甲鱼吃。捕鱼归来,自家留点,各家分点,邻居送点,皆大欢喜。
——“黑猫警长”。丰源小区是老旧小区,父亲的家又在一楼,经常有老鼠出没。2020年夏天,家中一度老鼠很多,大白天老鼠在屋子里窜来窜去。我买来鼠笼和粘鼠胶,下令志国快捕,捕住有奖。志国不负所望,仅用一个月就捉住13只老鼠。这是一大窝老鼠,公鼠有七八两重,母鼠有一斤重。一天深夜,志国用笼子捉住母鼠让我看,我吃一惊,从小到大还没见过这么大的老鼠。我说:“逮得好,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志国能干,为黑猫警长点赞!”当即奖励他古井贡酒一瓶。从此,志国“黑猫警长”的大名,在家人的朋友圈内到处传颂。
志国如此精心照顾老人,作为大表哥,我不能亏待他。志国爱“打气”(抽烟),每个月我回商丘值班,都会送他一条香烟。志国爱“路不平口服液”(喝酒),每次值班我都要送他3斤以上白酒。志国和他的助手老李愛吃肉,每次值班期间我都会买七八斤肉,让两人每天都有肉吃。每年春节包括疫情期间,除家人以父亲名义送两人红包外,我还要单独给志国封个红包。志国是个讲究人,每年我都自费为他添一两件新衣。有一次,志国说他的手机不好使,我马上为他购置了一部新款华为智能手机。
我的父母名下有4套房产,老人生病不久,就对自己的遗产作了分割:4个儿女每人一套房子。为了让志国能够长期地、安心地、专心致志地照顾老人,几年前我就明确表示:如果志国能够始终如一,照顾老人到百年,帮助子女为老人养老送终,我愿把自己应得的一套房子赠送给他。有朋友听说后对我说:“你这个礼可不轻,农村人进城打工,有的两口干一辈子,也挣不了一套城里的房子。”
九、陪父亲回乡扫墓
2019年2月的一天,卧床的父亲显得烦躁不安,嘴里不停地说话,但含糊不清。我跟志国费了很大劲才听明白,原来,他想回十子庙。
十子庙是父亲的老家,属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管辖。父亲在这里出生,在镇里上学,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十子庙还是祖父祖母的墓地所在。
父亲对他的家乡、对他的父母有很深的感情。过去他能走动时,每年都要回家扫墓。但自卧床之后,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了。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只能由子女代为前行。
“回十子庙”这句话,春节前父亲对我说过,春节期间又说一遍,这是第三次说。
我很理解父亲,但回乡扫墓谈何容易。此刻的他已经卧床近6年,身上无一处能动弹,还插着鼻胃管。长途跋涉,来回颠簸,抬上抬下,吃喝拉撒等,都不好解决。但我同时也意识到,这可能是父亲最后一次回乡扫墓了。作为儿子,满足他的愿望,也是尽孝。
经与志国、老李商量,我们决定在当年清明节的前夕回乡扫墓。
事先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我把家用汽车从郑州开到商丘。志国为父亲准备了药物、流食、纸尿裤和轮椅。堂兄关林河听说后,也积极参加。
2019年3月30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一行8人驱车向十子庙村进发。前面是先导车,由堂侄关永建驾驶,身旁坐着他的妻子陈春丽,后排坐着他的父亲关林河、母亲胥素萍。我的车紧随其后,身旁是半躺半卧的父亲,后排座椅上坐着志国和老李。轮椅装在汽车后备厢里。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十子庙村。志国、老李把父亲抬下车,沿土路用轮椅推到距祖坟20米处。轮椅不能再推了,天刚下过雨,土质潮湿松软,碧绿的麦苗已有半尺多高了。
我们几个人走到墓前,清理周边和坟墓上的杂草,点上线香,俯身叩拜。父亲则坐在轮椅上,频频点头遥拜。
扫墓结束后,我们又驱车前往田庙乡赏花。这里有万亩果园,正值梨花、桃花等盛开的时候,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花海,父亲看得很专注、很享受。
从田庙乡回来,我们又把车开到利民镇十字口大街上,这里地势最高。此时已是中午,志国喂了父亲流食,我们也吃了便餐。我们在此停留一段时间,为的是让父亲坐在最高处,俯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天色还早,永建夫妇建议开车去邻省山东单县游浮龙湖。我一听是个好主意,欣然同意。
浮龙湖属单县浮岗镇管辖,是一个新开发的景点。这里原来是黄河故道,长满树木和荒草,如今成了一池碧水。湖的水域面积很大,有21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我们到达后,看到湖水清澈,鱼虾跳跃,野鸭嬉戏,水鸟翻飞,湖畔游人如织。我们驱车绕湖一周,又略作停留,大家都很尽兴。
更让人开心的是,在湖的西南角,有个村庄叫大坝林庄,是父亲的姥姥家。父亲小时候常住他姥姥家,在这里玩耍,有吃不完的桃、杏、枣、柿,是他童年的乐园。
一天的活动很紧张、很充实。一天之内,父亲的出生地、上学处、姥姥家,我们都走了一遍。回到住处,上床之后,我和志国问他:“回家好不?”他清晰地回答:“好!”又问:“满意不?”回答:“满意!”父亲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十、听父亲讲过去的故事
多年来,因为工作繁忙,又身处两地,我跟父亲交谈特别是长谈的机会不多。父亲卧床之初,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喜欢儿女们坐在他的床头,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他从小讲到大,从参加工作讲到离休,一遍又一遍地讲。
父亲有3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个故事是读书的故事。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爷爷奶奶因不识字常被人欺负,发誓再难也要让他读书。父亲到镇里求学,先上小学,后上初中,每天步行五六里,午饭是两个菜团子,渴了喝凉水。在班里他穿得最破,学习成绩却最好。父亲靠油灯下的苦读,在那个时代受到了为数不多的初中教育,这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功底。
第二个故事是为宣传队制道具的故事。解放战争后期,他参加了县里的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宣传队。宣传队要排演话剧《白毛女》,让父亲负责制作并管理道具。为了让《白毛女》收到更逼真的演出效果,他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赤脚下河割芦苇做道具,双脚被寒冰划破,鲜血直流。他还把白纸剪成雪一样的小碎片,演出时,点上汽灯,在戏台上方拉一张渔网,把碎纸撒在渔网上,需要下雪时,他在台后一拉绳子,天上就“下雪”了。《白毛女》在虞城各乡镇巡演后,引起轰动。当时的县委书记表扬说:“你们演的《白毛女》,对发动群众搞土改起到了重要作用,比我们召开多少次群众大会的效果还好。”
第三个故事是写材料故事。1962年,父亲从省团校调到商丘地区林业局办公室工作。局长名叫雷文学,是一位从信阳走出来的老红军,1928年参加革命,身上有20多处枪伤。雷局长不认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父亲一上班,雷局长就让他代林业局起草一个清产核资的文件,父亲不知从何下手,便想推辞。雷局长说:“你能写,就这样定了。”父亲只好去找起草文件的行署办刘主任,问了具体情况,又向局里几位老同志请教。经过一天一夜的资料整理,文件起草好了。雷局长听他念了一遍后说:“我说你行吧,就是行。写得好!”从此,父亲就成了局里的“笔杆子”。
卧床7年后,父亲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只能简单地说一两个字或者点点头,但他的大脑始终是清醒的。2019年4月的一天,我们把他抱到轮椅上,推到客厅看电视,主要是让他坐一会儿,运动运动。此刻,電视里播放的片子是《飞向月球》,我用半自动洗衣机为父亲洗内衣和床单,志国躺在沙发上休息。我跟志国闲聊时,发现父亲眼睛瞪得很大,极专心地在看电视,便开玩笑说:“老先生,电视你能看懂吗?”他点点头,我又说:“人是地球上的一粒微尘。”他又点点头。我又说:“地球是宇宙的一粒微尘。”他连连点头,我说:“老先生你真不简单,脑子一点不糊涂,这么深的大道理都能看懂!”他有点得意地连点了五六个头。
十一、家庭赛诗会
陪伴父亲给了家人更多的见面机会,密切了亲情。
9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兄弟姐妹4人每月都能见面一次,互相交流护理父亲的情况、家庭趣事、后代成长故事。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全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隆重举行家宴。
春节那天,各家都会带领自己的家人到丰源小区看望父亲,同时带上礼物和自家的特色菜。老老少少十几口人,热闹非凡。我们以家为单位,分批给父亲拜年。到了中午,关平指挥大家,把各家的特色菜拼成两桌。男士一桌,女士一桌,团团而坐。饭菜特丰盛,既有熟牛肉、蒸菜、饺子等家常菜,也有鲍鱼、海参、生蚝等海鲜。大家喜气洋洋,把酒言欢。
记得有年春节团聚,说起写诗的事。我问少红有无新作。少红说,有一首是他年前在信阳淮河边工地上写的,随后他念道:“天高云淡思远,和风细雨拂面,流水渔翁行船。端在堤岸,春上柳梢飞燕。”我说我也有一首小诗,是在郑州写的:“细草穿沙雪已消,中原处处乐陶陶。梅花竹里看不见,夜夜吹香到石桥。”关平说:“我有几句顺口溜,是昨晚在商丘写的。”她念道:“爆竹烟花不夜天,桃符更迭换新篇。一年春光最是好,五福齐聚紧相连。”大家说这诗好,很有春节味道。志国插言:“我不会写诗,用古文写几句话,念给大家听听吧。”他念道:“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遍地,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其贵也。”大家说:“志国令人刮目相看。”又问:“定惠院在哪儿?”志国说:“就是俺舅住的房子和旁边的小菜园啊。”众人齐笑。美真说:“我不会写诗,也不懂古文,说两句话吧,祝父亲福寿绵绵,祝大家喜事连连。”大家齐赞。关平最后总结说:“咱们家都是文人啊!”
这顿饭,这场赛诗会,大家吃得开心,说得高兴,喝得薄醉,让人记忆深刻。
十二、父亲的荣誉
和家人的骄傲
转眼间,3450多个日日夜夜流水般地过去了。父亲的气垫床睡坏了3张,破壁机打坏了5个。父亲的4个儿女也都变老了,每个人头上的白发都增添不少,每个人都患上了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小老人照顾老老人,太不容易了。
再有2个月,父亲就年满90岁了,现已成为我们家族有史以来的长寿冠军。2019年,父亲荣获国家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又荣获国家颁发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父亲实际入黨已69年)。这两枚奖章好美啊!值得家人及后代永远收藏。
人常说:“床前百日无孝子。”照顾瘫痪老人,100天有点难;照顾3年后,瘫痪老人还活着,这事更难;连续照顾9年半,能做到瘫痪老人身上无异味、基本无褥疮、仍活着,这事难上加难。全凭儿女们的至孝大爱。
家里的亲戚、单位的同事、朋友圈的朋友们,看到或听到我们家孝亲养老的故事后,无不为之感动。
7年前,河南省人大机关有同事专程到家中看望二老,看后感慨地说:“你家两位老人都重病在身,能撑这么长时间,真不简单,多亏家人照顾得好。”
3年前,我回商丘值班,有一次到小区附近的一家超市购物,老板见面打招呼说:“你真孝顺,你们兄弟姐妹真孝顺,老人照顾得好。”我说:“照顾老人是应该的,老人把儿女养大,现在不能动了,儿女们不能看着不管。我们不能像某些人,家中有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他们不管不问,养条狗像养个儿子,整天乖啊儿啊地叫,比对他爹娘还亲。”老板竖起大拇指,连声说:“说得真对,说得太好了!”
2年前,有天早上我在小区院内扫地,楼上走下一位大嫂,大嫂年过70岁,快人快语:“你一回来,咱这门洞就干净了。”她接着说:“我经常跟老家亲戚说,看看你那几个屌儿(商丘土话,“儿子”的意思,是个贬义词),一个都不孝顺,没用。俺邻居有个老头快90岁了,卧床七八年,儿女们照顾得真好,那才是好儿好闺女!”
听到这些赞扬的话语,家人和护师都由衷高兴,非常自豪。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极大的社会问题。“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古训很有道理。养老最根本的问题是老人失能后能够有人照料。现在我们的家中大都有老人,我们自己也都会有老的一天,但愿我们每个人老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因为爱很温柔,孝会给力。
责任编辑/董海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