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5G高地

时间:2024-04-24

朱文昌 王永宁

任何事业都是开创出来的,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利剑,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梦想,32年时间,从几十人到十几万人,依靠其领跑全球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研发能力,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实力,瞄准目标,不改冲锋口,以世界眼光开阔胸怀,以中国精神汲取力量,不断探索,接续创新;以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以顽强意志生死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以信仰于心担当使命,以无畏无惧冲锋奋斗,艰苦创业,砥砺前行。一路蹄疾步稳,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攻点拔寨筑堡,压茬攻坚,勠力同心追梦,翱翔高飞远航,最终攀登上世界5G通信设备科研制造之巅,站在领先全球5G信息网络技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开启了中国特色、领航世界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5G时代。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5G研发者一路行来的艰苦卓绝、忍辱负重、开放包容、一往无前,以及他们创新思维、挑战目标、无畏艰险、砥砺前行的壮丽奋斗篇章,及实现伟大梦想的背后,都是崇高的灵魂、不朽的精神,及浴血奋战、淬火成钢的伟大历程。

——题记

坐落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华为研究所,四周被常翠的绿化树包裹。园区繁花劲草,树木播绿,名木秀翠,林荫伴随的运动小道,令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自然优美的环境之中,可谓是一种完美享受。

研发人员不论是疾步在距公司三四百米的街区人行道上,还是站在公司研发楼的窗口远眺,每天都能望见贯穿中国南北、巍峨雄壮的“中国龙脉”——秦岭。一道道山岭筑起秦岭高大的身躯,一座座山峰隆起秦岭挺立的脊梁,绵延纵横的山脉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自西到东排列的崦嵫山、天台山、太白山、华山、终南山、武当山、崤山……不仅从地质地貌上构筑了绵绵秦岭山脉的主体骨架,而且从精神层面蕴含、开拓、衍生了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秦岭,赋予华为西研人挺直脊梁、坚定信念、自信前行的精神力量。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西安华为研发楼总是汇聚着一群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下求索、默默赶路、奋斗拼搏的年轻人。

2019年6月,在华为西安研究所组织的一场员工亲情“开放日”活动中,笔者与杨工程师漫步在研究所园区碧草翠叶的小道,畅聊未来的信息网络技术。杨工程师说:“当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把世界不断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纵观古今人类发展历史,每一次剧烈的社会变革,都充满科技的力量。”

新科技孕育新理念,新技术助推新产业。新时代诞生的科学新技术,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催生社会激烈变革,引燃第四次信息产业革命之火。

杨工程师说:“进入21世纪一二十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社会飞速进入到一个信息海量集聚、知识爆炸更迭、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也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人们有幸从日常生产生活体验华为研发的5G技术,通过高带宽互联网接入,用上蕴藏高科技技术、浑身都是宝的精美5G手机,看到了4K高清画面的春晚现场直播精彩节目。通信科技进步在世界领先的华为公司,犹如一匹魅力超群的黑骏马,在世界通信科技领域奔驰的千军万马中腾空而飞,又如展翅雄鹰,翱翔在世界通信技术无线时空的前沿。”

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说,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一路摸爬滚打,从洼地冲向山坡,从山坡冲向山峰,攻城拔寨炸碉堡,向着理想目标,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英勇奋战。投入上千亿巨资,调遣精兵强将,对准一个个城墙口,发起一次次冲锋,攻克一个个前进中的堡垒,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沿着1G、2G、3G、4G探索、创新、发展的轨道,立题破题,顽强拼搏,刻苦攻关,解开一个个世界性通信技术难题。

经历无数次世界级残酷竞争洗礼的华为公司,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从一个跟跑者变成优于同行的并跑者,到超越进军5G、跻身世界前列的领跑者,攀登上世界无线通信领域顶峰——5G高地,其背后都蕴藏着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深遂、理念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一切变革、管理、路程都要导向多产粮食与增加土地肥力”“为客户服务是华为的唯一理由”“和时间赛跑”“每个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战时状态”“开发、妥协、灰度”“让英雄倍出,天才成批来”“丢掉幻想,持续战斗”“苦难的背后是伟大”“寂寞英雄是伟大的英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和代表华为精神的“一人一厨一狗”,都是华为战胜一切、蒸蒸日上、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和巨大财富。

苏工程师说:“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思维升级的必然结果。技术的竞争,在世界上一刻也没有停顿过。先进通信技术的研发,看似一泊安逸平静的湖水,若遇风吹草动,就似被激活的大海,顿时潮起潮涌、浪花飞溅。惨烈的竞争较量,往往发生在分秒之间与变局之中。从1G到2G、2G到3G、3G到4G、4G到5G,每一次研发和应用,犹如白磷与红磷碰擦生出的科技火花,点燃知识财富、诱发市场因子,释放出推进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的强大能量。华为瞄准5G技术中所涵盖的高频段传输、新型多天线传输、同时同频全双工、D2D、密集网络、新型网络架构等战略目标,勇攀5G高峰,以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5G三大场景,将移动通信带入了场景定制的新网络时代。

中国联通庆阳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通信专家杨伟平,在陇东学院组织的一次通信新技术分享学习讲座中,自豪地向师生们讲道,华为对5G的貢献展示了一个伟大公司的创新系统思维和世界眼光。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准确把握历史大势,精准破解时代之问,瞄准世界通信科技前沿目标,投入上千亿资金与人力,带领华为公司朝着5G高地目标,发起冲锋,奋勇拼杀,顽强战斗,冲上5G高地,将引领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旗帜高高擎起,开启了人类通信发展新纪元,开辟了通信科技推动人类智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新窗口、新境界,把世界带入一个崭新而又美好的智能化社会。

一位知名通信科技专家说,华为公司是世界通信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中诞生的一匹世界级5G黑骏马。

作为一个信心满满、有责任担当的民族企业,以古今中国科技创新强大的基因和自信为盾牌,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创新世界,开辟未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立足世界通信技术高端前沿,放眼四海,对标创新研究,艰苦奋斗,筑梦圆梦;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世界性贡献和历史性贡献的心态,昂首屹立在世界通信网络技术5G高地,竖起了一座引领世界5G通信技术前进的灯塔。这一伟大创造和伟大成就,是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更为科研人员接续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继4G在消费互联网大放异彩之后,各行各业积极探索5G赋能之道,交通、金融、农业、医疗、煤矿等行业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5G时代应运而生,5G产业链自我重构,5G技术赋能未来生活,5G成为最新技术的催化剂。5G大行其道,在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应用,“5G+大视频”“5G+物联网”“5G+车联网”“5G+工业互联网”……将会创造数字经济的新价值体系,催生出更多需求,孕育新产品、新服务,创建新业态、新模式。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5G在2020~2025年,将拉动中国数字经济增长15.2万亿元,并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改变,对生活追求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一枚重要基础“芯片”。

2019年5月,在生机盎然的大秦岭,一群从事5G云网、核心网研发的年轻工程师,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基因”的话题,进行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史学研讨生活会。

研发工程师小冯以史学研究者的口吻向大家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有关科技发展的一些历史:“纵观历史轨迹,发展高科技难,研发5G技术也不易,尤其突破更难。进入新时代,5G,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世界更需要。历史的重担落在了华为人的身上,再苦再累、再难再险也要搞,还要弄出大名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大家都看过《青年毛泽东》吧?1919年,毛主席在他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说明他在青年时代就心中有民族、心中有国家,彰显了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大力传承的基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要向革命前辈学习,激发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人生一场,不论是做事情,还是搞业务,都要有大格局、长远眼光,勇于担当;要经得起风雨,吃得了苦,干一番事业必须立下凌云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靠奋斗点燃5G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火把,照亮世界,造福人类。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闻名世界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给世界文明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巨大贡献,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华章,处处可看到,展现在眼前的古今中国,不仅是一部社会文明发展史,还是一幅在世界創新中出彩的巨幅科技发展史画卷。”

逐梦前沿科技,前辈丰碑巍然屹立,奋斗精神根系华夏。研发工程师小牛说:“翻阅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悠久历史,通过古今中国科技,能看到科技注入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历史基因,这些优势基因为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输入了智慧与能量,成为点亮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

“行走在世界前端的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中期一直处在世界科技舞台的前列,为人类今天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如今,站在21世纪科技腾飞的起飞场,让我们再回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之路,依然能够看到蕴藏在现代通信科技进步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感受到通信科技强大基因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强大基因,汲取到历史的经验。”

研发工程师小冯说:“这一历史强大基因包含了一代代前辈立梦、追梦、圆梦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顽强奋斗、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懈追求、不懈探索、不懈创造、不懈贡献的崇高精神境界。”

平时喜爱读史的马工程师顺着大家持续不断的正能量增信话题,分享了自己熟悉的中国科技发展史。

他说:“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冶金业就已问世;公元1世纪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后期经由蔡伦进行改造和提升而传遍世界各地,让全世界对中国的科技有了新的认识;公元3世纪,中国发明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传遍整个欧洲;唐代发明的火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宋朝时期,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印刷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15世纪中期,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通过自己一生的积累,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纵览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历史,当时许多都已到达了顶峰,尤为自豪的是,‘四大发明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的文明接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工程师说:“21世纪,经过不懈地探索发展,人类已进入到一个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共享的数字化转型时代。人们初享5G创新应用给生活带来的生态科技成果,畅游万物互联带给每个人的智能世界。然而,美国政府动用一国之力,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已走在5G技术影响人类未来发展进程基础技术最前沿的公司,无理蛮横地围追堵截、打压封锁,甚至封杀,这无疑暴露出他们容不下针尖的胸怀。

“从历史上看,宋元时期,先辈们站在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出发点,向世界无私贡献先进技术,分享中国海舶从设备、运载量到航行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而现在,一些美国政客自私狭隘的心胸,远不及我们古人向世界无私奉献发明创造成果的高尚境界。”

研发工程师小侯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

读史明志,学史明理。研发工程师小冯说:“看待历史,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要用辨证的思维去看。就拿百年前的清朝来讲,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形成巨大差距。但综观大局大势,先辈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功德无量,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2000多年的历史丰碑永远刻立在人们心中。”

研发工程师小马说:“每一项科技发明创造都不是一帆风顺、轻轻松松的,都是在磨砺奋斗中诞生的。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中,记载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科技遭受打击,止步不前,退出世界科技舞台,逐渐变得落后的过程。”

科技发展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19世纪,留学西方的一些仁人志士回到祖国,提倡科学救国,先后启用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120名青年归国留学生,用学到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报效国家,涌现出了詹天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研发工程师小史说:“此时的中国科技已经不再与外界隔绝,交流逐渐增加,一大批优秀科学人才涌现,其中不乏地质学家李四光、土木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等人出国深造,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打下基础。勇于探索研究的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于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科技发展新的转折点。

小史说:“1956年,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1965年,科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印证了中国科技新的春天到来。科学家们坚持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刻苦钻研,创造着不平凡。1967年,成功爆破中国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1976年,又迎来新的春天、新的篇章,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先后制定‘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大格局。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树起中国在科学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科学家袁隆平研究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库工程的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平。”

建设现代化国家,科技强国重担在肩。毛主席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总书记说,“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研发工程师小史说:“发挥华为人的系统工程创新优势,逐梦前行,不辱使命,就是我们在机遇中的挑战。”

华为公司从总裁到每个员工,都是爱学习、爱钻研、爱创新的行家里手。

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的任正非,从青年时代就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钻研的顶尖人才。1963年,他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入伍当了基建工程兵。1974年,时任技术员的任正非参加了辽阳化纤总厂建厂施工,这是他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工程项目。辽阳化纤总厂从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引进了一套化纤成套设备,这些设备有成千上万个部件,但不知道这些设备到底合不合格。当外国专家看到當时我国落后的测量仪器时,便说:“我们用精密仪表测过,全合格,再说,你们这仪器查得了?”

这话深深刺痛了任正非,他的脸像被刀子划了一样,爱国之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他下决心研制高精度空气压力天平。他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是政治上的巨人,也应是科学上的巨人,技术上落后是要吃亏、要挨打的。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攀登。他每天不仅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还要应付外事活动,所以,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进行研究。

任正非谦逊好学,常向他人求教。有一次外出求师,天下大雨,他被淋成落汤鸡,但设计图纸却被他搂在怀里,紧贴着他发烫的心,毫发未损。1976年12月,任正非和他的战友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空气压力天平:浮球圆度误差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浮球与筒壁的间隙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1/5,也不小于1/10,发出的信号精度不低于0.02%。

当外国专家看到中国技术员任正非和他的团队仅用7个月就拿出如此尖端的精密仪器时,十分惊讶。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只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才能制造出这种仪表。1977年,任正非因发明空气压力天平而出名,获得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

在进入机械工程兵部队的那段时间,任正非做电话通讯方面的研究,技术发明曾2次填补国家相关技术空白,并为国家赢得荣誉。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被称为“中国科学的春天”,是中国科学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任正非在工程建设中贡献突出,光荣地出席了这次大会。参会的6000名代表中,35岁以下的有150人,而任正非当时还不到34岁。

创业的艰难,唯有经历过方知其中的酸辣苦甜。任正非在创业的过程中历经磨难、饱经忧患,两度因为抑郁症想要自杀。然而,坚定的信仰让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支撑他历经磨难完成了对事业的追求,使华为公司成为行业的翘楚和中国的骄傲!在研发条件简陋、研发资金紧张的研发初期,华为就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红色精神融入企业,华为从一开始就携带着红色基因。

研发伊始,资金不宽裕,为确保资金发挥效用,华为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企业宽裕的资金,全部投到数字交换机的研究开发上。工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第一台小型交换机研发成功;1995年,第一台程控交换机研制成功,为华为进军电信通信市场奠定了基础。

任正非说:“现在华为有8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很早以前,我们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作为研发经费。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在100~200亿美元。”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任正非代表华为在会上汇报发言,两院院士齐聚一堂。在如此高规格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向党中央汇报发言,不打官腔,不夸成绩,谈的是困难、困惑。在他看来,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任正非说:“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前途越是不确定,越需要创造。华为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如果不能扛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并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础科学的发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能厚积薄发。现在华为在全世界建立了26个能力中心,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科学家,我们鼓励几十个能力中心的科学家,数万名专家与工程师加强交流,思想碰撞,以一杯咖啡吸收别人的火花与能量理念,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

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拉大差距的严峻挑战。

習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号令:“创新决胜未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任正非说:“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里面打破飞出来的是孔雀,我们要敢于拥抱颠覆。华为广大员工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矢志不移地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赶时代的脚步,八万多名研发人员在华为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华为公司着力创新型、学习型企业建设,把图书室建在研发场所、员工身旁,培育崇尚学习的员工队伍。在每个部门都建有种类丰富的读书室和阅览场地,为员工提供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更新知识、交流学习心得、开拓视野、增强本领、提升能力、创造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在西安研究所一个研发部门的图书阅览场所,笔者与一位研发工程师翻阅了《世界通信发展简史》,回望了从1G到5G艰辛与曲折的探索历程,深刻感受到,一部世界通信发展史,不仅是世界通信发展的进化史,也是科学家们印在世界通信发展史上的鲜活的研发轨迹。

在人类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时候最时髦和最前沿的学科是电气技术,让人不由联想起20世纪90年代国人手持“大哥大”、腰别BP机的时髦。从世界通信发展史知晓,电磁学和电力学是两条不同的科学技术分野,电磁的主要应用市场指向弱电通信领域;电力学应用正在引领一场能源革命。

研发工程师小帅说:“通信技术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孕床。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现象观察和钢铁材料加工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技术应用正处在孵化科学的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瓦特工程师引领的,蒸汽机集人类两千年技术之大成,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机械动力。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不同了,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在其《电学和磁学论》著作中最先指出了光速电磁波的存在;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杰瑟夫·约翰·汤姆逊继续前进,用实验发现阴极射线发出的波,是一种带负电的阴极射线粒子,这是一个比原子还小的粒子,这种粒子被著名物理学家斯托尼称为‘物质的原始电子,简称为‘电子。”

电磁波是一种波,电子是一种粒子,在波粒之间催生了量子物理学的探索和实验,那是物理学的又一片天地。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电子二级管和三级管,触发了无线通信革命。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A.C·波波夫和意大利物理学家G·马克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含有编码信息的无线通信试验。

具体到无线电通信频率频段,如,段号1,频率名称:极低频;频率范围(含上限不含下限):3~30赫;波段名称:极长波;波长范围(含上限不含下限):100~10兆米。这些通信专业术语和知识,大家可能接触少、很陌生,也可能耳闻略知几个名词,但具体内容知晓不多。

研发工程师小帅说:“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人是技术工程师;推动第二次‘电气革命的角色就是基础研究的物理学家了。自此,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引领技术的新时代。”

而这个时代,正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启蒙时代。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于1883年在一次演说中说的一段话,至今令人回味。他说:“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以来他们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征程中,***总书记警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向着目标奋斗,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方能行稳致远。

按照中國人的时间算法,一百多年是短的。一百多年后的2016年,任正非对媒体说:“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炸性创新的。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科学和技术。中国历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贡献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用一百年的时间,迅速补上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落下的全部进程,现在站在了工业革命4.0的门口。科学引领中国已经是几乎所有人的圆梦共识。

师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导师的朱工程师说:“知史明方向、知未来。从调幅时代到调频时代,基于基础科学原理的创新,引领变革的是数学。”

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20岁时就展开了对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研究。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天才,香农具有很好的数学天赋,经过10年的努力,1948年,他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次年又发表了《噪声下的通信》。这两篇论文是数字通信领域的奠基之作,香农也因此被誉为“信息论之父”。

香农在论文里给出了信息系统模型,给出了数学表达公式,这也是大部分人大学时代的专业课之一,这个表达函数公式是:C=W×log2(1+S/N)(bit/s)。其中,C是码元速率的极限值,单位bit/s;W为信道带宽,单位Hz;S是信号功率(瓦),N是噪声功率(瓦)。在恶劣的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中,传送最大信息速率的带宽限制条件被提出来。也就是说,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相互制约关系构成了无线通信的技术极限。

这样的数学公式比较简单:信号需要扛得住干扰。信号强度随传输距离按指数式衰减,信道本身频率分配限制,使得编码人员不断对频率或信息进行切分和微分,含数字编码的信号衰减后再放大,编码算法和机器计算的效率成为技术竞赛的主要方式。

美国肯塔基州默里乡下公园一名普通无线电爱好者内森·斯塔布菲尔德于1902年发明了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种短距离磁场型通信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军一直使用。一个士兵在身上背着无线步话机,电子管电路是个大铁盒子,很笨重,但在战场上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苏联的军队和中国军队都在使用这种模拟技术步话机。在老电影《英雄儿女》里,志愿军战士王成在上甘岭高地呼叫炮火打击敌人用的步话机就是这种模拟技术步话机。

1954年,马丁·库珀进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研究军民两用通信产品,其后连续15年时间,他一直都在从事民用手机项目的研究。库珀利用蜂窝组网理论解决通信系统频谱匮乏、容量小、服务质量差及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频率的信道来实现通信。频率复用、多频道公用与越区切换、蜂窝小区制划分和小功率发射等方式,就是FDMA(频分多址)技术,利用模拟技术创造了移动通信时代。1973年,为了显示摩托罗拉在通信领域的强大,库珀站在靠近曼哈顿的大街上,向华尔街资本市场展示了Dyna TAC大砖头手机的技术验证机,展示了美国在该领域无可憾动的地位。此后,库珀和他的美国同事进行大量的知识产权布局,构建技术专利“护城河”,并在1983年推出摩托罗拉Dyna TAC 8000X型手机,完成一些城市的交换机布网。虽然当时的手机价格昂贵且不好用,但这意味着真正的民用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警匪片,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警察还在用固定电话无线寻呼机(BP机)的时候,黑社会老大已经有了“大砖头”手机。他嫌弃这个手机太重,身旁会留一个马仔专门拿着这个手机,有时,打电话得爬到树上找信号。那时候,有个手机是大亨名流的象征,这就是少数人的显摆型通信工具。“砖头”开创了第一代通信(1G)时代。

研发工程师小帅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了大亏的日本,战后将电子技术作为核心领域,通过举国之力发展微电子和通信技术。在家电模拟电子技术领域,日本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日本的索尼、松下、三洋这些品牌令人耳熟能详。1979年,日本建成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但在技术整合能力上,美国才是第一代通信技术的王者。相比之下,日本人用力过猛,将很多研发力量投在了模拟电子技术领域,并推出模拟高清电视等战略产品构想。但美国人没有和日本人正面竞争,而是“押宝”在数字技术的未来。此后,互联网的崛起和这些科技努力紧密相关。

面对美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霸主地位,欧洲不想把自己的市场完全拱手让给美国。欧洲在创新领域并不缺乏人才,也不缺老牌企业,但是缺少真诚合作抱团的意愿。为了和美国人抢占市场,欧洲人也和美国人一样,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及数字信号技术,研究用数字通信技术淘汰大部分模拟通信技术。如1876年成立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老牌通信企业爱立信,其创始人为两名聪明的工程师拉什·格拉斯·爱立信和安德森。爱立信在创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修理部。公司成立一年,爱立信和安德森帮助美国公司为瑞典本地客户修理电话机,一边修一边学,一年就掌握了电话机制造技术,第二年就甩开美国公司,自己开始制造电话机。作为有线电话机厂家,爱立信蛰伏了七八十年。爱立信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布局数字技术,经过大规模投入做研发,板凳坐得十年冷,终于生产出当时业界闻名的AXE交换机,获得了数字交换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研发朱工程师介绍说,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标准的竞争,这是一场价格昂贵的竞争游戏,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做研发,形成产品技术系统,然后寻求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进行票决,成为全球标准。爱立信等企业在欧洲政治家们的撮合之下,由欧盟组织出面制定通信标准。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移动专家组,专门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欧洲人期待这些大的高技术工程能够促进欧洲整体的团结,建立一种新的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通信系统(2G),并且努力将其立为全球的技术标准,这就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SM(GSM最初是移动专家组的法语名称,即Groupe Special Mobile,中国人称为“全球通”。

2G技术同样基于香农公式,即C=W×log2(1+S/N)(bits)。2G技术将一个信道平均分给8个通话者,运用数字计算技术,做了很多的时间切片,一次只能一个人讲话,每个人轮流用1/8的信道时间。这就是GSM的核心技术思想,也就是TDMA(时分多址)技术,它让通信质量和用户数有了飞跃,手机开始普及。

在2G时代,爱立信是真正的霸主,拥有2G/GSM领域40%的市场份额和2.5G/GPRS近50%的市场份额。在这个时代,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也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线,最终共同瓜分了移动通信的主要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通信市场,是通信运营商的天下,处于装一部电话也要敬烟甚至请吃、还需要预交几千元装机费用的阶段。这种转嫁成本的策略虽然段位不高,但电信员工收入水平却很高。当时,中国靠引进交换机设备和国际品牌手机、BP机建立了自己庞大的通信市场。2G推进了通信市场全面的数字化时代,其中一个伟大的变革就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大融合。除了传统的语音通话需求,全球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进入互联网数据业务承载的多媒体时代。

今天,我们看到的第一批伟大的互联网公司都诞生在2G時代,国外的如微软、亚马逊、雅虎、谷歌等,国内的如第一代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

传输数据报文,也被称为分组交换业务,为了拓展数据业务,爱立信、诺基亚和思科都在为自己在下一代数据网络中各自占位、取得先机而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网数据流量费用昂贵,数据传输业务多数都是在商业环境下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固定电话拨号上网随着资费降低而逐步普及。即使2G演化出了2.5G通用分组无线通用服务技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但是上网速度还是很慢,只有115Kbps,依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

美国人发现,自己在数据通信领域比欧洲设备厂商占了先,就一边打压欧洲厂商,一边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美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具备强大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这个阶段,美国高通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做出了2G时代的新突破,高通公司基于数据处理的要求,采用数据切分的技术,即码分多址技术,这就是大家熟悉的CDMA技术。这种技术思想建立的数据传输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安全且容量更大。

高通公司的创始人艾文·雅各布是一个传奇人物,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3年,熟悉世界科技领域的发展规律,看准了通信领域的巨大机会。早年在做技术咨询类的工作,55岁退休后和6个人一起创立了高通。

高通公司的发展路径比较特别,他们在GSM市场去做布网设备是没有竞争优势的。1989年,为了推出自己的CDMA标准,企业管理层决定采用专利费授权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将新的技术系统带到应用市场之中。在当时,艾文·雅各布看好中国市场,在他看来,中国人渴望获得新技术。对于中国来说,为尽可能使用最新的通信技术,中国运营商们采用用户“出份子”众筹的方式建立新的技术系统,规模化扩张压力不大,且这种市场模式有利于高通在中国获得成片的市场。经过10年的努力,高通将中国通信经营成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由于中国有庞大的通信技术市场需求,中国人开始研究通信技术,从小的代理商和销售商开始,试着理解庞大的通信技术系统。在这方面,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首先打开了这扇大门,自信地迈进了这一技术领域。

任正非离开军队之初,进入南海石油集团作部门副经理时,把价值200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但对方收到货后却消失了,他就这样被骗了。后来,他遇上了退伍后认识的5个好友,6个人一起筹措了2万元资金,创办了华为公司,从做交换机代理商开始,开启了创建一个伟大公司的征程。

在当时,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以及2G在发展后期暴露出来的FDMA(频分多址)的局限,发展3G已成迫切的现实需要。主要科技大国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3G就拥有了3个彼此不同的技术标准:欧洲为WCDMA标准;美国为CDMA2000标准;利用自身的庞大市场,中国推出了TD-SCDMA标准。从作为旁观者到3G时代的三分天下,可以看到中国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追赶速度。

从2G时代的115Kbps拨号上网网速到3G时代的WCDMA理论下行速率为14.4Mbps,实际用户下行速率大约在300Kbps左右,数据通信市场从图文传授到真正的多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和音视频网站开始崛起。

3G时代的技术霸主是高通,三大标准均建立在高通的专利池之上,这让高通赚得盆满钵满。在同样的频谱下,CDMA的用户容量增长可以达到10倍至20倍。居安思危是高通的战略,高通在这个市场中看到了危机,单纯的带宽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加深入的社会变革,消费者的图文阅读习惯并没有立即转化为视频观看需求,3G对于语音沟通来说,已经足够优秀。60多岁的艾文·雅各布幢憬着通信带来真正的社会变革,但理想中的变革并未到来,他感觉行业遇到了应用危机,于是,布局随身计算就成为高通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主攻方向。

1999年,高通放弃了通信系统和手机业务,聚焦力量研发移动通信芯片,从而成为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导者。

美国在IT技术领域具有很多企业家和技术思想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人才,这其实也是美国持续强大的密码。这使得美国的主要技术资源都能够在企业家手中发挥作用,而且,美国政府在自己的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使用“长臂管辖”方式,伸出长长的手去压制全球企业,让美国公司能够有空间获得一个好位置。“持剑经商”是美国人的传统,美国是一个将桌面上的资源整合和桌面下的手段结合得很好的国家。

1999年,回到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通过资源整合,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转型。2010年左右,中国通信市场和互联网市场已经足够强大,中国市场倾向于哪个标准,哪个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可能性就大。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移动终端成为兵家必争的关键。

时间回转到2007年,彼时的诺基亚是全球手机业中的霸主,其全球手机占有率达到38%,利润达到新高,生产、制造、供应链网络遍布全球。在市场观察家的眼中,这是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包括诺基亚的管理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技术市场中,霸主翻盘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但这一次的霸主替代,缘于苹果公司和诺基亚公司对不同用户价值的理解,换句话说,这是对于消费者洞察能力的竞争。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Macword宣布推出Apple2这种全新概念的手机,并于2007年6月29日在美国上市。该手机采用iOS操作系统和无键盘触控屏技术,立即在市场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以至于外界评论说“乔布斯重新发明了手机”。乔布斯创造了智能手机新时代,他的设计理念也成为全球手机设计领域的标准。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苹果公司市值达到了万亿美元以上,成为真正富可敌国的公司。

由于对消费者洞察力的不足,没有对市场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导致诺基亚兵败如山倒。在坚持了几年之后,诺基亚于2013年被微软收购。在被微软收购的前夜,诺基亚总裁约玛·奥利拉无奈地表示,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在3G时代,另一個主要的赢家是谷歌公司。从2010年开始,凭借平均安卓(Android)系统的免费策略,谷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建立了最大的生态体系,占据了智能手机80%的市场。

4G网络时代,中国手机厂商异军突起,华为、小米等众多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品牌,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谷歌作为4G时代的隐形霸主,其实力强大且具备一定的抗毁能力,谷歌独特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其未来战略是占据所有对人类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

面对4G到5G转化的时代,中国企业也在深耕布局,其典型代表就是华为、中兴和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形成的5G专利知识产权占全球35%的市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领跑,说明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追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对于4G,5G主要有高速、大容量、低延时3大特点。用户体验速率,5G是10Gbps,4G是100Mbps,5G是4G的100倍;时延,5G是1ms,4G是30~50ms,5G是4G的30~50倍;每平方千米设备连接数,5G是6000000个,4G是10000个,5G是4G的100倍;移动性,5G是500km/h,4G是350km/s,5G是4G的15倍。

5G和4G相比,不是多一个G那么简单,在一个大体够用的网络带宽上快上几十倍甚至100倍,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不是技术迭代那么简单的事情。

首先,5G具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推动5G技术发展有8个规范:

1.与4GLTE相比,5G每单位面积内连接的设备是4G的100倍。

2.每单位面积1000倍带宽。

3.数据速率高达10Gbps,比4G和4.5G网络快10~100倍。

4.延迟速度为1ms。

5.可用性为99.999%。(1~99.999%)×365×24×60=5.26分钟,一年离线时间为5.26分钟。

6.覆盖率为100%。

7.网络能源使用可减少90%(和4G相比的数据传输效率对比数据)。

8.低功耗物联网设备的电池寿命可达10年。

5G为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大可能。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使之成为物联网和智能社会真正依赖的数据连接系统,预示着万物互联时代的真正到来。

具体来讲,5G技术可以满足3大应用场景:

1.增强移动宽带,是指在现有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对于用户体验等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2.海量机器通信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

3.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物联网及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

但是,5G技术系统依然没有走出香农公式,即通过更好的算法,实现更好的编码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合毫米级高频波形发射的天线阵列,更好地使用波束技术进行调制,而这所有的努力都在进一步榨干电磁波的潜力。5G也可以称作“扩展到毫米波的增强型4G”或者“扩展到毫米波的增强性LTE”,而其高速、低时延的特点恰恰是智能网络的技术基础,由此可以建设一个没有缓冲的新世界。

现在,华为在5G技术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接下来该怎么走,任正非说他自己已经看到了前面的高墙。人类通信技术的进步,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理论的瓶颈期,在信息技术领域,无论是硬件技术领域还是软件基础理论领域,都已经开始停滞了。但是,人类的进步不可能就此停下来,未来突破需要天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在理论基础上冲破穹顶,带来新世界的曙光。

任正非说:“华为的未来还将继续专注于电子流事业。”这个在19世纪末被发现的基础粒子,对于整个20世纪和21世纪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任正非和华为以引领人类突破理论框架作为自己的使命,砥砺前行。

人类没有走出香农划定的边界,只是无限地逼近这个边界。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博士、被誉为“5GPolar码之父”的埃尔达尔·阿里坎(Erdal Arikan)发明了一种基础算法,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方法。任正非在为埃尔达尔·阿里坎颁奖时,感谢他为华为继续前行提供了理论支持。任正非明确地说,未来华为每年会投入30亿至40亿美元用于基础研究,未来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的努力,未来需要杰出人才的引领。

研发工程师小张说,回望百年前的历史,无线通信改变命运犹在昨天。在世界无线通信发展史上,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层出不穷。最为经典的是,无线通信史记载了一则传奇故事。日俄战争期间,因“信浓丸”号配备舰载无线电发射机,改变了日本海军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命运。

1905年5月26日夜,俄罗斯帝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38艘军舰驶入对马海峡。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前往海参崴,在跨越半个地球的艰苦航行中,穿越对马海峡是最后一程。

始于圣彼得堡的这次航行起初并不顺利。日俄战争期间,高估对手的俄国人已成惊弓之鸟,以至于和手无寸铁的英国拖网渔船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冲突——俄罗斯舰队误认为这些渔船是日本海军的鱼雷艇。

发生在北海多格尔沙洲的这次冲突令人费解,当时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英国因此禁止俄罗斯舰队通过运河。第二太平洋舰队已航行了8个月之久,行程达到3.3万公里,一路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后,舰队急需全面休整。船员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船体被附着在水线以下的微小海洋生物和植物严重侵蚀,导致航行速度大大降低。

但舰队必须继续前进,因为这次航行至关重要,俄罗斯帝国希望扭转几乎从一开始就不利的战争局面,而这是最后的机会。

1904年2月,日本突然袭击俄罗斯从中国强行“租借”的海军前哨基地旅顺港,日俄战争由此爆发。彼时的旅顺港为俄罗斯第一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尽管最初两天的袭击并未给俄军造成太大的损失,但情况很快恶化。

为阻止日本海军继续靠近旅顺港,布雷舰“叶尼塞”号受命封锁军港入口。不幸的是,“叶尼塞”号在布雷过程中撞上自己布设的水雷并沉没,200多名船员中有120人丧生,新雷区的地图也沉入海底。另一艘军舰“博亚林”号前去调查情况时,同样撞上了新布设的一枚水雷。船员们竭尽全力拯救“博亚林”号,但最终被迫弃船,在海上漂流的“博亚林”号又因撞上“叶尼塞”号布设的另一枚水雷而沉没。可谓是屋漏偏遇连阴雨。

随后几个月中,日俄两国在黄海多次交手。俄军试图突破日军对旅顺港的封锁,给日本舰队造成了很大损失。不过,日本海军有一位训练有素、技术娴熟,曾在英国深造,具备全面国际视野的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大将。在20世纪初的东方国家,拥有这种履历的指挥官并不多见。由于有东乡平八郎这样的人物掌控全局,指挥有方,使俄罗斯海军的损失在整个夏天持续增大,第一太平洋舰队最终被日本海军摧毁。

起初,驶入对马海峡的俄罗斯支援舰队意在驰援旅顺港并打击日本海军,旨在确保旅顺港的交通线畅通,以便更多的地面部队能增援该地区。然而,第二太平洋舰队尚在途中,旅顺港就失守了,俄军被迫调整计划,根据圣彼得堡的指示,舰队改道前往海参崴进行补给,然后返回旅顺港,寄希望于兵强马壮时与日本海军一决高下。

为尽快抵达海参崴,第二太平舰队选择穿越对马海峡经过日本西南部的最短航线。

1904年5月26日夜,海况对舰队通过十分理想,海上有雾,下弦月当空,这时节的月亮只会在午夜之后升起。

舰队继续前进,与正常航线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开区域内的其他船只,包括东乡平八郎部署在海峡周围的日本侦察船。东乡平八郎对正在逼近的俄罗斯舰队的情况很清楚,考虑到对方迅速恶化的船只状况,他断定俄国人将选择经对马海峡前经海参崴的最短航线。

尽管天气状况近乎完美,但第二太平洋舰队并未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5月27日凌晨,日本海笔巡洋舰“信浓丸”号发现俄军医院船“奥廖尔”号的航行灯。经过抵近侦察,“信浓丸”号辨认出第二太平洋舰队多艘舰艇的轮廓。

虽然俄军距离陆地不算很近,但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命运因“信浓丸”号配备的舰载无线电发射机而改变。“信浓丸”号利用日本不久前引进的这台马可尼公司船舶无线电新设备,向指挥部发送了一条简短的电文“203海区发现敌舰队”,将俄罗斯舰队的确切位置告知东乡平八郎。东乡平八郎立即命令日本海军调集所有可用船只,总共派出89艘舰艇前往发现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海域。经过近两天的激战,第二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21艘军舰被击沉,11艘军舰失去行动能力,4000多名俄罗斯水手丧生。而日本海军仅损失了大约100名士兵与3艘小型鱼雷艇。

在第二太平洋舰队中,只有一艘巡洋舰与两艘驱逐舰设法突破日本海军的包围,最终抵达海参崴。这场空前的胜利实质上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在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之后,对马海战的结果成为全球报纸的头条新闻。

一项诞生仅有5年的技术发送的这条电文,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进的道路上,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从这一历史故事中,华为人直面经验教训,掩卷而思,深刻洞悉。

面对美国对华为5G技术旷日持久的空前打压,华为人坚定信仰,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从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和新中国奋斗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依然勇挑历史重担,挺起胸膛,英勇战斗,开启通信技术,创新发展航船,乘风破浪,昂首前进。

华为的今天,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华为人接续奋斗的汗水和心血,是顽强拼搏、专注干出来的!

在5G研发上,华为瞄准目标,坚定必胜信念,勇往直前不退却。任正非说:“我们这三十几年,是几十人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几百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后来几万人、十几万人仍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總能把这个‘城墙口攻开的。更何况,我们炮击这个‘城墙口的弹药量,已经是每年200亿美元(研发经费),全世界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敢像我们这样,对同一个‘城墙口有这么强的炮击量。”

华为员工不是贪生怕死、安逸享乐之辈,他们是久经沙场、运筹帷幄的战将,更是新时代冲锋在科技创新前沿战风强悍、英勇无畏的战士。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每遇艰难险阻,都会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绝不后退半步。坚守阵地,集中火力,持之以恒,顽强攻坚,更是华为人内在品质的彰显。华为西安研究所余工程师说:“任老70多岁了还在带队冲锋,哪一个员工能不奋起拼搏,谁愿蹲坑守窝,安逸逍遥。”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华为缔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5G技术的引领者。其背后巨大的驱动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更为至关重要的是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力量。

十几万华为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堅如磐石的专注信念,着力打造追求美好生活的使命精神,塑造集体主义至上的个人英雄气质,从而成为新时代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

华为公司高级顾问田涛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中写道:“在疟疾肆虐的非洲,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在地震、海啸的日本,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市场一线的英雄们用青春、汗水、热血,坚实踏进了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版图;8万多研发英雄们,20多年以钉子般的孤独与坚定,坚持聚焦,厚积薄发,将个体与群体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从而构筑了华为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强大竞争力和‘无人区地位。”

强大的后勤补给,是胜利的保证。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著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解放区政府和人民群众作为强大的保障支撑,为军队提供担架36万副,大车、小车139万辆,粮食6.9亿公斤,组织支前民工、民兵880万人,保障了作战的需要。陈毅曾感慨地说:“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华为拥有坚实的后方保障,财务、供应链、后勤、行政等支撑体系都是华为的后方保障。田涛说:“华为的后方保障,不过是战斗的场景、方式不同罢了,打仗打的是粮草,这条军事真谛在华为的后方保障系统也同样得到展现。”西安华为行政提出“你的每一次努力我们陪伴”“与时间赛跑,为奋斗护航”口号,在员工食堂创建“美味不下线”微信网络平台,线下夜宵提供琳琅满目的食品和水果,供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选择,员工不出公司便可尽享世界名吃、特色小吃、家乡美味、各色菜肴、时令水果等。

进入新时代,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日益复杂、变幻无常的世界,华为之所以能在纷至沓来的内外危机中不被打败,就是华为的领导层和各级管理者站得高,看得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把握住了角色的单一性。摆在任正非办公桌上的《美国陷阱》一书,让人看到了华为领导人敏锐的世界洞察力和战略思维定力。任正非以民族企业家的斗争魄力,以一企之力迎战美国挑起的世界科技进步与通信发展、世界商业史上罕见的5G非对称战争。

斗争让华为更加自信、更加坚挺。华为在艰难和自豪中书写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发展历程,并将在激情与勇敢、主动与创造中,持续卓越,创造奇迹,

1987年,国内外通信设备被几家国外企业垄断。任正非看准了这个市场空缺,军人出身的他志在报国,便取“心系中华,有所作为”这两句中的后二字作为创业品牌,成立了华为公司。

从一家在居民楼里成立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的世界通信巨头,这一路走来,华为不断用事实证明自身的优秀,而这份优秀也如同耀眼的光芒,让人难以注意到其内在的企业良心。

在华为总部,悬挂着一幅20多年前启功先生所题的字。题这幅字时,启功先生已经86岁高龄,并且已对外宣布封笔多年。而彼时的华为成立才10年,尚且不具备如今的规模和影响力。是什么打动了启功先生,让他留下了这幅墨宝呢?

1998年,长江流域一带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威胁。

此时创立仅10年的华为,慷慨捐赠了1000万元救灾款。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或许抵得上大半年的利润。听闻此事的启功先生,二话不说,为华为题下这样一幅字:“国之大本,人才最先。材美志笃,或在孤寒。廪饩膏火,昔出于官。人民主政,互惠相援。华为公司,急公好义。巨资助学,足征高谊。科技兴邦,此推盛事。利国利民,群瞻赤帜。深圳华为公司慨捐巨资为寒士助学,敬撰里言以志纪念,启功并书。”

这几十个字,寄予了启功先生对华为的赞誉和期待。如今再看华为,这一路走来,仿佛都遵照着这份期许,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砥砺奋进。

在华为的拓荒期,每一个华为海外拓荒人,都是和平年代开疆拓土的将军,都有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故事。非洲市场的第一代拓荒者范思勇,展示了无数华为员工前赴后继冲锋陷阵,深入华为人骨髓、代代相传的奋斗文化。

2003年,28岁的范思勇,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前自己在地图上见过的肯尼亚、布隆迪、卢旺达、中非共和国、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南非……这些国家会出现在他的生命里,并成为他人生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几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回忆起这段出征非洲的奋斗历史,仍记忆犹新。

范思勇说:“2003年的通信很不发达,尤其是在非洲的布隆迪。消息、新闻还没有现在传播得这么快。有一次,我出差坐飞机去布隆迪,上了飞机之后发现整个飞机几乎就我一个人,内心还暗自窃喜,觉得赚了,可以享受专机待遇。等飞机降落在布隆迪机场,机场大厅、海关等处都没有人,我才觉得不对劲。等出了机场大厅,找个人一问才知道,前一天晚上发生内战了。Ubuntu(乌班图)酒店的客人也全部撤离了,酒店老板诧异地问我,这个时候来布琼布拉做什么。不出意料,那晚隆隆的枪炮声又响了起来,我赶紧躲进厕所待了整整一夜,毕竟厕所里有水,空间也小,相对比较安全。”

很难想象,一个人背井离乡,面对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环境,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对责任的深刻理解,是很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拼搏奋斗的。

范思勇说:“在布隆迪那段时间很不太平。有一次,在餐厅吃饭,突然间餐厅对面发生手榴弹爆炸,然后一阵白烟过来,面前的食物全都蒙上了厚厚一层灰。”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自己在半路上被七八个当地人打劫,也不知道哪儿来的‘洪荒之力,一个过肩摔,把身后已经扑上来的劫匪摔倒在地,才成功脱逃。”

周边危险的环境,业务开拓的艰难,这些对于华为人来说,还是可以扛过去的,最煎熬的是孤单寂寞。

范思勇说:“布隆迪是法语国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能说得上中国话的场合不多,有时感觉自己仿佛已经与世隔绝,不会说话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更是思乡的节日。范思勇说:“大年三十那天,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我一个人在酒店等待投标结果。当地的下午,国内已经是晚上了,我打开电视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个节目,击中了我内心柔软的深处,一瓶啤酒没有喝完,自己就趴在床上号嚎大哭。”

“自己一个人这么折腾到底是图什么?我爬起来,立马给国内的爱人打电话,告诉她,我不干了,挺不下去了,这就辞职。没想到,电话那边是爱人冷静的声音:‘就这样走了,你真的甘心吗?项目拿下来了再走,我一定支持你。面对爱人的反应,自己逐渐冷静了下来。为了让我更好地工作,爱人不久后就从国内飞到布隆迪,开始了‘随军生涯。在爱人的陪伴下,自己更加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04年的华为公司,在国际市场做事是非常艰难的。面对的是爱立信、诺基亚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就如同今天设计一款操作系统去和微软公司竞争一样。但范思勇还是选择了在挑战与冲锋中充实自己的生命与生活,点亮自己的生命,完成担当的使命。“当年华为在布隆迪签下了两个项目,总金额过千万美元。”范思勇说。

那个时候的华为,在非洲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大部分非洲人民印象里的中国,就是旗袍、自行车和中国功夫,他们觉得中国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根本不行。在产品宣讲会上介绍华为的智能网符合国际某标准时,常常引来下面的哄堂大笑,认为中国公司怎么可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笑过之后便一哄而散,留下的是尴尬。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面对一个全新、陌生、不了解、被质疑的市场,华为公司深深地意识到,让客户认可华为首先要从了解中国开始。他们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开辟了一条北京—上海—深圳新的“丝绸之路”,邀请客户到中国实地考察华为公司。其中一位美国客户在国内参观华为公司后对华为人说:“没有想到华为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和美国的IT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将来我死了埋在那里都愿意。”夸张的言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国际玩笑,被编入华为系列故事。

范思勇说,自己做事习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喜欢躲躲闪闪。他认为,做事首先要看做人,看对方的言行是否值得信任。在市场越做越大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如在乌干达当地有一个地方势力背景非常强大的公司,一直想和华为合作,尤其是在运营商U被利比亚的L集团收购之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摸底后,华为发现这家公司无法代表运营商客户的真实意见,勉强建立合作只能使局面越来越复杂,并且会影响华为在客户中的形象和声誉,便不肯合作。

一天,这家公司的CEO托人捎话给他,希望他过去“谈一谈”,会谈的地点选择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范思勇说,他当时心里真有点害怕,知情的同事都劝他不要去。想着躲避只能使事态变得更复杂,他还是决定孤身一人前往。他给同事交代,他进去后,每半个小时给他打一次电话,如果电话没人接,或者由别人接就报警。

范思勇来到对方定的地方后,开场的气氛非常不友好,甚至有些恐怖。双方坐定后,他开始有策略地表明华为公司的原则,开诚布公地告诉CEO双方无法深入合作的原因。一阵沉寂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竟然听进去了。后来又经过几次洽谈,这家公司不再逼迫华为与其合作了。隔了一段时间,他与这位CEO的助理在一家酒店的大堂偶遇。聊天间隙,他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继续喝了一口饮料,助理一脸严肃地对他说:“我刚才在你杯子里下毒了。”他楞了一下,扑哧一笑,随后助理也仰面大笑。这个超级玩笑后来被编入华为员工系列故事。

华为5G独步天下,人们不禁要问,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哪里?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来自于华为公司30多年的技术攻坚和华为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华为的5G技术使中国1840年以来第一次在主流技術上领先欧美国家。任正非在接受国家主流媒体采访时,很自信地说:“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前两天我对着西方记者专门讲的,全世界把5G做得最好的是华为,全世界把微波做的最好的是华为,全世界做5G只有几家公司,全世界做微波只有几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把微波和5G做得好,当我们把5G和微波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光纤就可以回传,现在我们的4G已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方法,普遍为非洲等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村服务。当把5G和微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提供的是超宽带,这个全世界只有华为能做到。”

华为在5G网络技术上具备世界领先优势,之前英国电信方面也表示,只有华为是真正的5G供应商。这不仅说明华为在5G技术上的领先性,还说明华为在光芯片上的领先。早在2019年,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现在我们能做800G光芯片,全世界都做不到,美国还很遥远。对比华为的竞争对手诺基亚、爱立信等,只能做到400G光芯片,600G光芯片还处在研发状态。”

华为的800G光芯片,可以帮助电信运营商实现面向未来10年的平滑演进,单纤容量达到48T,完成100部全4k版本电影的下载,仅需要1秒钟。为何电信运营商都不愿意拒绝华为,就是因为华为的5G设备具备强大的优势,使竞争对手难以匹敌。

面对美国以国家力量对华为公司5G技术的残酷打压和疯狂围追堵截,华为公司针对《美国陷阱》套路,以强烈的民族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和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气概,奋起反击,回应美国单边主义。

在一篇题目为《我可以,你不可以,凭什么》的文章发表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自信地说:“我想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中国人心声,的确是有一些人,他们总是抱着‘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心态来对待中国,比如说,在科技上我可以拥有5G,你不可以;经济上我可以超过你,但你不可以,舆论上我可以公开攻击你、公开地支持‘藏独、公开地支持‘台独、公开地支持香港的反动和暴力违法分子打砸抢,但是你不可以。这种‘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心态其实说到底,就是反映了个别人或者说一些人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傲慢与虚伪。”

5G战场硝烟弥漫,战斗仍然在继续,斗争更加激烈残酷。华为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具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唯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在不屈不挠中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英雄的华为人心里也明白,初心使命告诉他们,奋斗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5G征程还须快马加鞭,决不能松口气、歇歇脚。华为人要接续登高望远、勇于创新,勇于变革、永不僵化,居安思危、迎难而上,永不停滞、开拓进取,坚定信心、不懈奋斗,点亮5G,奋进6G,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篇章。

十一

历经长期的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和风云竞技,任正非对科技社会和事物的进步发展,不但有高瞻远瞩的思维和洞察世界的眼光,还有报效国家、服务世界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一位拥有爱国情怀的民族企业家。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回忆往事时说:“2006年,任正非到北京出差,到我办公室跟我说,有人要收购他的企业,我问给多少钱,他说出价50亿美金,谈一谈,肯定60亿美金能拿到手。我说,你卖吗?他说,不卖。我说,卖了你几个有钱了,你们几个创始人一人10亿美金,你们好坐那数一阵子钱吧。任正非说,那有啥意思,你说一屋子钱你坐那数。他说,他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让中国人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世界通信领域里面中国一定要占有一席之地。他说,他不认输,绝不可能卖掉这个企业。”由表及里,充分彰显了一个民族企业家发自内心的爱国报国情怀。

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博士,为了5G的研发,10年来在全球飞行数百万公里合纵连横,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创新不懈怠,克服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破解一个又一个前人未遇的难题,达成实现技术突破,确保全球统一标准的目标。

十二

对于华为人来讲,直面业务,需要不懈努力;直面艰苦环境,需要很大勇气。

“90后”的华为年轻人靠着艰苦奋斗的心态和执着的坚持,经历工作和生活上的磨砺成长,在艰难险阻中冲锋陷阵。

2012年6月,甘颖昆大学毕业。2013年4月底,甘颖昆怀着忐忑和一股干劲来到中非。中非社会局势动荡,安全保障系数低,经常发生枪战。有一次,子弹打穿了办公室的玻璃和墙。为急速解决3G项目交付出现的网络质量不稳定问题,他们穿着防弹背心去见客户。甘颖昆说,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来中非之前,还觉得很刺激,可见了真枪实弹的战争,谁都会觉得害怕。担心子弹打进宿舍,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床垫铺在地板上,每晚躺在床垫上,听着外面鞭炮一样的枪声,漆黑中,望着窗外的火光,数着枪声入睡。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慢慢地,自己反而把枪声当成了一种特别的节奏。

很多人问及,他一个人在中非坚守3年的意义在哪里。在来到中非的第二年,他找到了答案。电信运营商与华为合作建设的3G网络,使中非55%的人口可以用上移动3G,大大提升了通话和网络质量,也让电信运营商抓住了在中非维和的一大批高端价值用户,实现了中非3G市场零的突破,体现了华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新服务的价值理念。现在看来,高瞻的眼光也为现在的4G、5G發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华为人的青春装满理想,他们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也是向往美好生活的青春。

有一次,甘颖昆开玩笑地问自己的爱人:“2015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上,我才认识的你,当时你看上我身上的哪一点了?”爱人笑了笑说:“你在中非工作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你工作生活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责任感,这份勇气和乐观,已足以吸引我。”

笔者从甘颖昆身上感受到了致青春,乐奋斗,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精气神。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需要这样一种坚守精神,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就可能拨得云开见明月。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海岛国家,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让人很是留恋。但对华为扫频工程师曾波来说,更精彩的风景是他的“塔尖人生”之路。

曾波说,一路奔波来到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天,他和一个本地塔工、一个司机驾驶一辆车,带上3箱设备,就开始了他的扫频之旅,投入到紧张的TK MECA项目交付扫频任务。

扫频工作并非同事说的那么简单,只是在高耸入云的四角铁塔下通过仪器简单收集一下链路数据。扫频工作覆盖印尼13个区域上万个岛屿,东西横跨3个时区3500公里,南北跨越1500公里,项目急、需求紧、站点多。最大的困难不是扫频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而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最有效地收集数据,必须把扫频设备架设到塔顶。站点的铁塔高的有80米,矮的也有50米,单是从那么高的地方往下看就已经让人胆战心惊,更不用说扛着几十斤的设备、拖着长长的线缆上去干活了,这是用生命在战斗。

曾波说,他扫频的第一站,是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三宝垄的郊区。那天,一行三人驱车几百公里来到站点塔下,塔高80米,站在塔下抬头仰望,铁塔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半空中,让人望而生畏。他虽然在国内考取了登高证,但那个考试只是在两米高的架子上搭建脚手架,第一次要爬这么高的塔真让人恐惧。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他把心一横,背上测试仪器、低噪放和笔记本电脑开始攀爬。爬升了20米左右,感觉到手臂开始酸疼,于是中途停下来休息。这时,塔工也拖着电源线缓缓上来,看到塔工快接近时,他又继续向上爬,给塔工腾出空间。他和塔工就这样交错攀升。他从小到大都没有爬过这么高,更不用说还背着沉重的装备,每上一步,都能感受到脚的震动,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又爬了一会儿,已经气喘吁吁了,往下一看,吓死人了:自己孤零零地悬在半空,塔下停放的汽车小得像玩具,腿肚子不自觉地开始打颤。定了定神,不再往下看,只一门心思往上爬、往上爬。

害怕于事无补,战胜害怕的最好办法就是挺身而出,勇敢地接受挑战。

高度逐渐升高,迎面吹来的风也越来越大,他越发感觉铁塔在左右摇摆。开始以为是自己的身子在抖,又怀疑是由于害怕而产生的错觉,但慢慢发现不对,80米的铁塔在高空随风摇摆,整个身体都在晃。他突然想起之前同事提到过,在塔顶可以感觉到塔的晃动。他当时以为同事在开玩笑,全金属打造的坚固高塔怎么会晃呢?直到置身其中,才意识到真像同事说的一样,这种摇摆让人感到眩晕,感觉有点像站在大桥中央时桥在抖动。他开始害怕,担心高塔会不会突然折断,但已经接近几十米高空作业塔顶,只能继续向上攀爬,于是安慰自己,不晃动的塔是不安全的。自我安慰后竟然没那么害怕了,奋力迈上最后一个阶梯抵达塔顶,这时已基本克服了晃动所带来的不适,略微放松一下因爬塔而酸疼的手臂,开始思考三脚架和设备该如何摆放,怎么把这些东西牢固地立在塔顶而不掉落,如何在狭窄的空间里连接设备,且顺利把设备旋转一周无遮挡,最后还要考虑自己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带着些许恐惧、疲惫和兴奋,颤颤巍巍地在塔尖上收集着数据。单角度、全方位、垂直极化、水平极化、角度照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遗漏,终于完成了第一个扫频任务。

就这样,每天早上7点左右出发赶往站点,沿著链路覆盖的顺序一个站一个站走,扫完一个就去下一个,不会在一个地方逗留太久,也不会在一个旅店重复落脚。在乡下,在山村,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睡在哪里,工作途中片刻休息,只能是天当房子地当床,眨一眼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在塔顶扫频的操作简单枯燥,扫描一个方向一般要30~40分钟,如果要全方位扫描,那就要连续不间断工作4个多小时,而且扫频中必须死死盯着仪器上的显示屏,无论是烈日炙烤,还是狂风肆虐都不能懈怠。更让人崩溃的是,因为接收的数据经常会超出设计值,导致设备报错并停止工作,这时就要重新调高设计值以满足设备接收要求,然后重新进行扫描。

为了全面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曾波给自己立下一个座右铭:见塔必爬,爬必登顶。当然,每次攀爬都要格外小心,手死死抓着扶梯,一只脚确定踩实了另一只脚才敢迈步,不敢有丝毫懈怠。

晴天时,烈日暴晒下的铁塔扶梯温度高达70°C,特别烫手,攀爬时即使戴着手套也能感觉到手掌被烤得炙热。相比烈日,他宁愿下雨,雨后空气清新凉爽,但雨后塔上的扶梯又非常湿滑,很不利于攀爬。

印度尼西亚的雨季暴雨很多,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一经发现有暴雨征兆,就要立刻从塔上下撤,倒不是怕人被浇,主要是扫频设备不能淋雨。有时大雨伴随着电闪雷鸣,那就更危险了。虽然凭借丰富经验,躲过了不少暴雨,但有一次真是特别惊险,让他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那次,曾波正在塔顶接收数据,远处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塔工一看不好,急忙喊他下撤。他马上动手拆卸设备,结果忙中出错,一台设备差点从塔顶掉下去,还好他奋力抓住,吓出了一身冷汗。惊魂未定中,豆大的雨点已经砸在了脸上,他狼狈地下了塔,先把设备放进车里,然后人才钻进去。此时头发衣服全都湿了,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雨水,他试了下,还好设备无大碍。坐在车里,外面疾风呼啸,暴雨噼里啪啦砸在车顶。

良久,雨势变小了,此时天色已不早,如不抓紧时间,可能当天的任务会完不成。他赶紧从车里钻出米,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拧了拧又穿回去,不顾扶梯的湿滑再次攀爬。这时,雨虽然停了,但是风还不小,衣服被风吹得冰凉,身子时不时打个寒颤,塔身也晃动得更加厉害,远处还有雷声。那一刻他想,如果突然有道闪电不偏不倚地打在高塔上,自己会不会瞬间被电成肉串?这样恐怖的念头他不敢多想,强迫自己收回纷杂的思绪,集中精力继续完成任务。

有些塔建在高山上,塔上雾气环绕,站在塔顶,整个人仿佛置身云层,步入仙境。风把云吹起时头发立马变得湿漉漉的,脸上也潮潮的好像刚洗过脸。扫频完,在塔顶看朝阳初长,看如血夕阳,听燕鸣鸟语,享受清风微凉。曾波最爱俯瞰日暮小镇的点点灯光,看黄昏的余晖把塔的影子拉得好长,他也会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虽然总被淹没在塔影中。会靠在铁架上,闭上眼,任风儿带着他和铁塔左右摇摆,那种感觉让人迷醉,瞬间让人感觉这也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享受。

短短3个月里,他和塔工一起扫描站点115个,累计爬升6000多米,足迹遍布整个爪哇岛,行程几乎绕地球一圈。随着MEGA项目的逐步完工,岛国印度尼西亚终于享受到了优质高速的无线宽带服务。

在华为人的沟通家园“心声社区”,一位叫“娜一样”的年轻工程师细数了自己爬塔的震撼经历并调侃:

爬过最高的铁塔120多米;

被马蜂蜇过两次,那个疼啊;

从铁塔30米高的爬梯护栏里掉下来过一次,比游乐场爽多了;

被沙尘暴迷失了N次,浑身是沙土啊,摸索着下塔;

别担心雷劈,有避雷针,我就在60米的铁塔上见识过闪电,那个震撼啊;

3年内爬了近1000座铁塔,最高纪录是一天爬了13座,都是些35米的小铁塔,大晚上12点还在铁塔上;

当年晒得跟黑兄弟差不多,和他们一起拍照,真是一个色啊!

一位网友在“心声社区”说,自己对扫频略知一二,我来解释大家的疑问:为什么必须爬到塔顶去做,在塔底为什么不能做,还得目不转睛盯着看几个小时的屏幕,没有软件工具吗?

这位网友说,扫频工作是支撑微波服务的,不是无线。这种事情还真不能在塔下干,微波的链路传输形成通路必须两个锅有效对通。没有谁把锅装在地面上的,一般都要安装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两个锅之间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同时在这两个链路之间不能受到磁场的干扰,例如高压电线之类具有强电磁能量的东西。如果真的只是在塔下收集数据,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有的人提到,用无人机等一些高科技来协助开展这样的工作,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2012年,此时,无人机应该还是一个概念。再看看塔上工作时间,少的三四十分钟,多的达到4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设备的供电如何保证?电脑、笔记本、低噪放、扫频仪、云台这些工具都要有电才能工作,特别是云台还不带电池。现在业界知名品牌的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长,20分钟左右已经是极限了。这个假设还只是认为它具备这样的工作能力。试问一下,无人机具有数据采集、分析、记录这些功能吗?即使有,还得考虑各国民情、个人隐私和航空管制等因素。

至于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关注屏幕,是因为扫频收集的数据分析都根据程序设置的门限值来确认收集,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但有时因环境的原因,例如磁场、障碍物等都会影响门限值,超越这个门限值或者其他异常,仪器就根据编写的程序规则报错,然后停止工作,需要更改程序规则后再接着工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叫“扫频”的原因。

这些工作的细节,在很多人看来甚至有些冒失、轻率,谁也不是傻瓜,但对这群华为奋斗者,这就是一份责任。

项目往往需要整个团队协同作战,一起发力。“21世纪网络”是一个跨领域的超级项目,为冲刺“最后一公里”,公司倾尽全力将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智能网各领域的8名顶级专家都紧急调到项目组中,整整一个月投标期,一线聚集了100多人的达标团队,深圳总部也启动了将近200人的队伍。所有人都全身心投入,对标书的专业性、规范性,包括语言表达、排版方式、字体、颜色等各种细节进行一丝不苟地确认。当BT客户收到标书,简直不敢相信,华为竟做得如此精细,评价道:“Almost too good to be true.”

2005年3月,BT正式宣布把“21世纪网络”项目的两个领域留给了华为接入網和传输网。一时间,“华为进入价值100多亿英磅的项目短名单”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通信界,甚至成了被国内媒体热炒的一条新闻。

华为一路走来,无论经过多少挫折和摔打,无论面对怎样的差距和困难,华为人每一步的执着、踏实、专业和敬业,都投射出一种始终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精神。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距离、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都为华为迈向全球高端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十三

2017年9月,5G的脚步已渐行渐近,相较于以往几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超越消费级服务,将移动通信技术所服务的领域拓展至垂直行业,实现万物互联。时至今日,中国在5G技术研发的成就享誉全球,世界有目共睹。

早在2017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IMT-2020(5G)推进组就发布了中国5G第二阶段测试结果。在该阶段测试中,面向5G的新空口无线测试工作已经顺利完成,5G第三阶段测试也在2018年第一季度启动。

从3G跟跑、4G并跑到5G引领,以华为公司、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功不可没。正如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在接受CNII中国信息产业网记者采访时所说:“从2G、3G照着标准做产品,到4G参与标准制定,再到5G引领标准制定,华为是最早倡导5G全球统一标准的企业之一。在进行技术研究的同时,华为成立无线应用场景实验室XLabs,进行关键业务探索,并结合垂直行业开发新应用,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携手合作伙伴构建5G生态。目前,形成全球统一的5G标准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标准进程也在加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之一,3GPP在2017年3月初召开3GPP RAN第75次全体大会,正式通过5G加速提案。按照这份提案,3GPP将在2017年12月完成非独立5G新空口(NR)标准。此外,大会还确定分别于2018年6月完成、2018年9月冻结独立5G新空口标准。”

童文说:“5G标准的全球统一,是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其中,华为无疑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标准化制定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动荡和危机,但是目前来看,全球统一5G标准是成功的,整个5G产业链走到今天,也进入了非常理想的阶段,标准已经不再是制约5G产业发展的瓶颈。”

任正非说,早在2009年,华为就开始了对5G的研究。2012年,华为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发,2017年更是专项投入40亿元人民币开发5G产品,并在全球11个国家设立了5G研发中心,聚集了3000多名全球行业精英,合力攻关5G核心技术。

技术的强投入换来了累累硕果。在5G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突破上,华为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关键技术创新成为国际5G标准的核心技术,如极化码、F-OFDMA等新空口技术、用户为中心UCNC、上下行解耦等新网络架构技术。

在引领技术标准研究的同时,华为还打造了端到端的竞争力,在通信展上,华为公开展示的全球首个5G端到端预商用系统,包括芯片、CPE、无线网、承载网、核心网在内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备受关注。2017年9月,由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中国5G研发试验无线技术第二阶段测试在北京怀柔进行,共有华为、爱立信、中兴、大唐和诺基亚贝尔五大电信巨头参与。在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二阶段测试中,华为顺利完成了第二阶段全部测试项目,是唯一一家全部完成中国5G研发试验第二阶段测试项目的厂商,也是完成芯片仪表厂家对接项目最多的厂家,在测试中取得了最高的小区容量、最低的网络时延、最多的网络连接数、最全的5G验证频段、最完整的预商用系统,以及最丰富的5G应用案例。

华为终端产品线总裁何刚说,华为在国家5G测试项目中,6大领域取得全面领先,引起行业轰动,领跑全球!

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华为对于关键业务的探索,通过与垂直行业伙伴合作,将5G技术应用于远程遥控驾驶、远程无人机操控、全息通话、智能制造中。为了进一步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提前构建5G生态,华为在2016年11月举办的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发布了Wireless X Labs计划,聚集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垂直行业合作伙伴等,共同探索未来5G移动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2017年9月25日,华为联合昔日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和诺基亚共同发布了《5G切片白皮书》,率先在网络设备中引入云化和虚拟化技术,解耦软件功能与硬件,实现端到端业务编排,让网络根据需求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成为网络切片,以灵活应对不同应用场景。

对于5G的美好未来,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信心满满:“在构筑端到端的技术竞争力,引领5G技术创新的同时,华为将加强与产业的全方位合作,携手产业伙伴构建5G健康生态,促使5G愿景最终达成。”

针对人们热切关注的、领先世界的5G高新技术,2019年1月,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告诉人们,5G到底有哪些能力。

5G主要应用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它具有3大功能。

1.增强移动宽带。5G上网速度是4G上网速度的100倍,一个1080P的高清视频用4G下载需要100多秒,而用5G,理论上只需要1秒。

2.海量机器连接,每平方公里可以有100万个接入。网络切片技术解决了5G应用到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并发通信需求。美国阿肯色州的大河特种钢铁厂,用5万多个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连接了工厂的主要控制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以钢铁厂为例曾介绍:“过去钢铁企业80%都是蓝领,而现在80%是白领,他们只需要坐在中控室大屏幕前就能控制所有操作,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工业企业的数字孪生。”

3.高可靠、低时延。5G只有1毫秒的时延,而4G的时延是40毫秒。1毫秒是什么概念?吕廷杰教授形容:“用针扎你的手,疼痛感的传递需要10毫秒,5G比神经的传递速度还要快10倍。”因此,低时延可以用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手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吕廷杰教授在一次“未来已来,5G时代如何开启万物互联”为主题的讲座中,阐释了5G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功能和产业新机遇,以及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下社会经济发生的深刻变革,介绍了在5G未来的发展方向,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的3大应用。

1.传输类应用,包括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应用。云游戏上的一些全息应用,以及工业上的高清视频监控和检测等。

2.连接类应用,实现大连接。以物业公司的小区联网为例,通过物联网能对小区所有物品进行监控,进行可视化管理。设备物品一旦出现问题即可自动联网报警,还可以通过联网调度维修人员来提高效率。物联网还可以应用到养猪场,通过声音传感器来检测养猪场的环境状况,降低小猪的死亡率。

3.控制类应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甚至消防灭火的控制都能够通过5G来实现。如中国联通为青岛港提供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一些港口、机场和工地已经实现物联网,只有少数的人在控制中心对着大屏幕做调度工作。这些都是5G未来科技造富的重要应用方向。

在數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5G将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新阶段。吕廷杰教授说:“数字化转型,直白地讲,就是不择手段地让所有没有联网的东西上线。这时候你就拿到他的数据,拿到数据就改变了渠道,改变了你的服务模式,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产生了新的业态,产生了改变渠道的高效益,获得了新的动能。我们所说的5G带来的新功能、新要素、新业态就是这样产生的。”

2019年3月,华为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在接受加拿大媒体采访时被问道“华为似乎成了5G的代名词,为何华为的技术这么特殊”,陈黎芳表示,华为从2009年开始研发5G,到现在为止已经累计投入了超过20亿美金,拥有2500多项专利,在全球已经有30多个商用合同,以及发出了4万多个基站建设设备。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还有两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个是5G首席科学家童文博士,一个是同为华为Fellow级专家的朱佩英。

2016年11月17日,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的RAN1(无线物理层)87次会议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就5G短码方案进行讨论。此次会议足以载入中国通信行业的史册——中国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从美国高通主推的LDPC方案、法国主推的Turbo2.0方案中脱颖而出,童文和他的研发团队为中国拿下了5G时代世界话语权。此外,华为还在5G NR基础上,突破了新波形、新编码等9大创新技术。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日出。2018年,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博士获得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的“杰出行业领袖奖”,目的是表彰其在5G通信技术中的创新和对移动通信行业的贡献。

2019年是5G产业进入全面商用的关键一年,全球5G网络部署启动。2019年1月10日,国家工信部宣布发放5G临时牌照,拉开我国5G商用建网的大幕。

“在1G到3G的发展中,中国通信业更多地扮演的是跟随者的角色。”童文在接受《人民邮电》记者采访时说,“而现在,中国已是通信强国,中国通信厂商的制造能力已经得到全球的认可,在5G的发展历程中,应该有中国的声音。”童文表示,华为正在5G标准化进程中用实力扮演核心技术创新者的角色。

众所周知,5G的研发到最后体现的地方就是物联网方面,中国各方面的经济以及技术都将得到猛然提升。如果说这一方面的技术我们没有办法领先,那么所研发出来的5G网络,也真的就单纯是一个可以提升我们网络速度的东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该技术的重要性。

2019年7月30日,华为董事长梁华表示,在2019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华为已获得50份商用5G合同,全球基站发货超过15万个。过去半年多,华为遇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极大压力。从年初到今天,共有26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到访华为,采访管理层和员工,参观实验室、生产线,体验员工食堂、咖啡厅等,记录了记者眼中的华为,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华为在压力下的工作状态。

梁华说:“2019年上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但在此期间,公司没有乱,我们的业务运作平稳、组织稳定、管理有效、队伍凝聚力更强,员工奋斗的精气神更加旺盛,各项财务指标表现良好,实现了稳健经营。”

美国“实体清单”对华为的发展带来一些干扰,但对公司的影响范围、程度都是可控的,公司主力产品基本不受影响,客户仍然相信华为。客户的订单、消费者的选择,就是对华为的信任。迄今为止,华为没有一天停产,没有一天中断对客户发货。

面对美国政府以一国之力打压华为,华为宁折不弯,愈挫弥坚,愈挫愈勇,表现出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凛然大气。任正非说:“一个组织面临压力最大的时候,往往也是潜力最大的时候。因为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击,我们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晰,跨部门协同更加顺畅,员工更加充满干劲,内部活力正在得到激发。在这历史时刻,正是内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外部优秀人才加入华为的好机会,我们相信,两三年之后,华为将拥有一支管理有效、充满活力的队伍,支撑起公司新一轮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任正非说:“在攀登信息通信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时,华为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但我们从未后悔。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们肩负理想和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指引我们长期聚焦和奋斗,在很多领域站到了世界的最前沿;开放合作,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和优秀人才,和我们一起探索未来,用技术为人类社会造福。”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使命担当,任正非说:“对理想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华为没有退路,唯有坚定向前,我们坚信会取得胜利。”

十四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化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质量。作为信息通信的基础,5G无论是对经济转型还是社会生活,都至关重要。2019年,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人们迎来了5G生活,5G使人们的生活更智慧、更美好。

***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分享包括5G技术在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共同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5G的发展和应用,5G点亮美好生活,人们优雅出行。

以往在机场出行时,身份证、护照、登机牌、行李牌、烦琐的排队、信息核对、安检……让人手忙脚乱,5G应用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设立的自助值机设备上,只需注册并录入人脸信息,自助值机设备就可以智能验证操作。5G改变的不只是值机环节,在5G支撑下,信息流动将更加迅速、安全,“无感通关”在更多领域将会实现。

5G代表着更高速、更大容量、更低时延的网络,可以让数据传输和处理更快捷,连接更加充分,为生活注入更多可能性。

“4G时代反应时间是100毫秒,‘5G+边缘计算则是1毫秒量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5G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效率更高,决策更精准,这将极大改变社会生活。

5G和医疗产生的化学反应,很多城市用实践给出了答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技术人员通过整合5G远程超声、5G急救指挥平台等多个子系统,搭建出一条5G智慧急救绿色通道,急速挽救了患者生命。浙大二院急诊科主任张茂说:“急救是一场分秒必争的生命竞速,5G的到来,给远程医疗急救赢得了‘加速度。”

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属医院,通过5G实现手术过程全方位清晰传输,颠覆了传统的医疗教学。依托“5G+VR”技术,千里之外正在进行的手术纤毫毕现,教师、学生可以实时对特定手术部位进行标记、测量、绘制,犹如身临现场。

交通领域,“5G+无人驾驶”快速发展。面向未来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通过5G与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升出行安全。智慧零售落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商业街;精准饲喂让农业生产有了科技保障;智能信号灯缓解了城市的拥堵……因为5G的注入,很多创新正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

5G催化“制造”变“智造”。在沈阳南郊新松机器人公司内,身穿橘黄色外衣的一台台智能机器人,进退自如,行走间还转动着火眼金睛左顾右盼,将身边的一切情况实时传输到网上。

“如果说4G更多应用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话,那么5G将推动产业间互联互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5G未来将转向以工业应用为主,推动构建共享共建的产业发展生态。

大连冰山集团综合运用5G等新技术的“智能工厂”大幅提高了制造效率、人均产值,降低了能耗、库存。“5G+工业互联”让这家80多年的老企业焕发新生。在雅戈尔最新改造的智能车间,吊挂系统带着布料游走于各个工位,智能剪裁、整烫、包装等环节有条不紊运行,每套西服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制造质量和管理效率。

5G为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走进南京夫子庙,一盏盏路灯不仅可以照明,还具备WiFi、视频监控、公共广播、一键求助、工地空气和扬尘检测系统等10多项功能。这些路灯杆已成为5G基站的载体,为所在区域提供稳定的5G信号,为城市生活注入智慧因子。主城区主要道路基于路灯设施架设的150座5G基站,都因5G而成为城市智慧帮手。

越是革命性变革的技术,越将构建起协同演化、动态开放、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5G看似是一个点,带动的却是千万面。通过5G传输与互联,产生的海量数据将释放出巨大魔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产业经济贡献》认为,预计2020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

国家《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激发5G应用创新活力,奠定5G应用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5G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逐步形成。

——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

——重点领域5G应用成效凸显。个人消费领域,“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电力、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5G+车联网”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社会民生领域,“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旅游”样板项目,“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5G应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的机制初步构建,形成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5G应用融通创新模式。

——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5G网络覆盖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8个,建成超过30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

对于5G技术,***总书记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我们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协同增效,中国愿同各国分享包括5G技术在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共同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在2021年4月19日国務院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负责人刘郁林说,***总书记高度重视5G的发展,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要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积极丰富5G基础应用场景,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截至2021年2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79.2万个,独立组网模式的5G网络已覆盖所有地级市,5G终端连接数已达2.6亿,为5G应用推广打下坚实基础。5G商用一年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G为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产带来科技化手段,在远程医疗、公共监控、智慧教育、远程办公、巡检物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5G应用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在个人消费领域,5G不断丰富个人体验,在2020年春节晚会上,“5G+8K”超高清直播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民生领域,5G在健康医疗、城市治理等场景中的应用,如“上车即入院”的救护车、“管家式”的社区安防系统等,将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看到,5G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持续深入探索,我们要保持定力,为5G应用发展留出耐心和空间。

十五

读者可能最想知道,华为在世界上这么牛,华为研发的5G技术到底是什么?

华为研发的5G技术,就是全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应用范围包括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能电网、智能城市、AR、VR等。优点有传输速度快、延迟低等。

为研发这一高新技术,30多年来,华为集结全球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10多支饱和攻击的纵队力量,紧紧围绕通信管道的“城墙口”,以咬住它、撕开它的坚强斗志和顽强毅力,以执着与勇猛、寂寞与奋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全力攻击,终于从山脚下攻上了“上甘岭”。

2019年9月10日,华为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电信联盟2019年世界电信展上发布《5G应用市场白皮书》,展望了5G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

20世纪90年代初,任正非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大规模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将是大势所趋。一个宽阔而充满想象力的主航道为华为呈现出了巨大的机遇。在此认知牵引下,华为从几十号人、几千人到今天的17万人,以29年的资源集中度,持续聚焦于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光传输和数据通信等核心领域的通信管道的研究与开发,从做交换机起步,到做传输、无线、数通、IT、终端等,再到成功研发5G。靠制度、靠流程、靠人才、靠文化,几乎把通信领域的所有产品都做到了业界领先。

20多年前,在上海租住的一间简陋民居里,任正非对华为上海研究所的10多位年轻的研发工程师说:“20年后,我们要在上海建一座可容纳10000人的研发大楼。”20年不到,华为在上海的研究所不仅有一座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拥有上万名科技专家、工程师和开发人员,还成为华为领先全球业界的无线产品大本营。

今天,华为的荣耀光芒四射,基础今非昔比,在全球有14个研究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17万名员工,有将近一半的人从事研究与开发;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10年累计投入研发2400亿。

29年,面对机会主义这一创新的敌人,华为拒绝资本化与多元化,始终警惕力量与资源的分散,警惕短期利益的诱惑与干扰。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任正非面临极其巨大的内外压力,坚持将赌注押在面向未来的无线新制式WCDMA。

2002年的一天,任正非在与华为总顾问田涛喝茶时,反复说一句话: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我们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

联想总裁柳传志评价华为,是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顶的。北坡既陡又冷,但在理想主义旗帜和核心价值观的牵引下,17万华为人合成一股铁流,历经29年孤独奋战,终于攀爬到了第一座山峰的山巅。

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登上珠峰的华为面临诸多挑战,深刻认识到,能打败华为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任何外部竞争对手。

思想和行动的警觉,促使华为从2009年开始,在思想舆论、激励制度、组织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实验。

2016年10月28日夜,华为吹响面向未来的盛大集结号:2000位在研发体系奋斗了15~20年的专家、研发高管“自带降落伞”,奔赴市场一线,逆本能地远离舒适区,换位到一线,零距离感知客户在技术转型时期的现实需求,与客户共同创造潜在需求,倒逼研发进一步贴近客户,使几万人的市场团队如虎添翼,8万人的研发组织被充分激活。

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汲取奋进中的智慧和力量。

任正非在企业内部讲,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变革与创新,以变革不断激活组织,以创新征服未知。坚持创新宗旨,聚焦主航道,不在非战略竞争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以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多路径多梯次跨越“上甘岭”并攻进“无人区”、炸开组织金字塔尖、拉法尔喷管、获取分享制、模糊员工与非员工界限的利益共享生态圈等,表达深刻认知,主动探索未知变化。

在有凤的地方筑巢,是华为识才、爱才、用才的经典之作。

华为在全球找人才,找到这个人就围绕他建立一个团队。研发人员丁耘说:“米兰有微波环境,有人才、产业环境和高校资源,在这样的环境,在跟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就吸收了各种信息。我们在米兰找到了合适的微波顶尖专家,遵循在全球进行能力布局,把能力布在人才聚集的地方,机构随着人才走的理念,就决定把能力中心建在米兰,围绕专家建立一个团队。现在,华为已经在米兰建成了一个研究所,成为微波的全球能力中心。”

关注客户、专心做事、不虑待遇和发展的文化氛围,凝聚起员工力出一孔。华为米兰研究所所长Renato是一名意大利人,他跟丁耘说,为什么有些事情在华为能做起来,而在其他公司不能,是因为华为文化。华为的工程师可能没有经验,也会经常犯错,但是他们特别有激情有活力,特别能战斗,只要定下目标,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实现,再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会去克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就是华为文化。

华为追求卓越,任何产品在立项之初就确立了很高的目标,在很高的层面面向未来构筑竞争力。如在Single天线,在方案设计时,坚决不做苟且方案,而且目标是业界最佳,经过短短5年的奋力拼搏,华为天线就做到了业界领先。

科研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没有试错哪会有创新。如果犯了错,一辈子贴上标签抬不起头,谁还敢创新。华为的宽容失败、容错试错文化,让研发人员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核心网平台团队成员,一次次跌倒后再爬起来,面对起伏的质疑声,经历数百个日日夜夜……第二代平台以其先进的技术架构,奠定了核心网产品技术竞争力的基础,服务于全球超过30亿的用户,最终让华为的核心网做到全球第一。

华为的宽容,让研发人员有机会在试错中成长,哪怕摔得鼻青脸肿,研发人员骨子里的血性依旧,还能重新爬起来战斗。

2013年3月,华为完成了世界第一个云化PoC(概念验证);2014年10月,全世界第一个基于NFV架构商用,随后,又连续突破北美、欧洲、中东等全世界多个顶级运营商,在新时代站上行业之巅。

华为一代代产品的竞争力,是靠研发人员的不懈拼搏、不断积累构筑起来的,其中的老黄牛精神、穿山甲精神,都蕴藏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之中。

十六

有时,人们不禁要问,在经济下行、市场萎缩、疫情肆虐、围追堵截、疯狂打压的时候,为何华为还能坚持发展得那么好。

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在2019届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激情高昂地讲道:“华为遇到了全世界跨国公司都没有遇到过的巨大挑战,一个国家在向他挑战,他在应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巨大挑战。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公司,他在若干年前已经为今天的挑战做下准备。他有预见、他有前瞻,他知道在这条路上,会有风雨、会有挑战,他提前就做了准备。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成功者所必备的素质。不能在成功的时候飘飘然、在受挫折的时候气馁,否则将一事无成。他平静地看待自己、平静地看待身边的伙伴、平静地看待社会的未来,对自己苛刻又苛刻,对别人宽容又宽容,这是华为的成功之道。这样一个企业,是任何困难也难不倒的,是任何挫折也打不垮的。”

殊不知,华为现在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种精神。华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奋斗文化,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并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的价值,这为公司发展、员工奋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企业砥砺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

走近华为,你会发现,砥砺前进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拥有奋斗故事,都有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经历。面对挑战,英勇顽强、拼搏前行,在经历“枪林弹雨”时仍表现得“乱云飞渡仍从容,黑云压城岿然不动”。那些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非凡成就,让中国成为重要影响大国、拥有不可撼动国际地位的英雄们,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人们在竖起大拇指点赞时,看到的是华为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经历那么多的酸辣苦甜后还是如此低调、乐观、奋斗,其对理想信念执着的定力,令世人可敬可佩。正是一个个华为员工初心定位的战略方向、驰而不息奔向的奋斗目标、精神上炼就的“金刚不坏之身”、行动上付出汇聚成的滚滚向前的铁流,才有了华为辉煌荣耀的今天和走向美好明天的坚定。

有关华为人的奋斗故事,广传中华大地。2016年12月,作者看到一篇有关华为的文章这样写道:“在遥远的蛮荒之地西伯利亚,在遍布险阻的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在8000米之上的珠穆朗玛峰,在-40°的极寒南北极,在穷苦肆虐的非洲大地,抑或在巴黎、伦敦和悉尼等顶级商业中心,都遍布华为的足迹。全球每天有超过20亿人口用华为建设的网络接通电话,实现互联互通。”

今天再读这段文字,感慨万千。不由想起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人生攒满了回忆就是幸福”这句名言,深切感受到5G是世界幸福的大蛋糕、人類文明共享的大蛋糕。

华为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贡献,给世界人民分享了满满的幸福。

十七

华为虽然一开始衣衫褴褛,但一开始就孕育着跨越时空的梦想,要做中国自己的GSM。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移动通信正从1G(模拟通信)向2G(GSM)演进。当时的通信市场环境是,国内设备商纷纷开始GSM系统研发,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等国外巨头,GSM系统技术已经成熟商用。当时一群热血的华为工程师,可谓无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摩拳擦掌,决心搞出中国人的GSM。凭借着模拟通信开发的经验,20多名研发人员,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GSM之路。相比于海外公司动辄五六百人的研发队伍,20人的队伍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研发工程师吕劲松回忆说:“当时定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1997年年中打通电话,1997年年底转产。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光GSM协议就有几十本,打印出来就是几米高,涉及基站、基站控制器、核心网交换机等,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

面对艰巨任务必须克服的巨大困难,决意攻克GSM课题的团队工程师们,树起滚石上山的坚定信心,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冲锋攀登到达高地。

当时,每个人都持有一本《GSM移动通信原理》,白天试验,晩上看书学习。测试、看书,看书、测试……遇到不懂的,或找各路专家教授,或检索相关文档。到1998年,深圳科技园整个三号楼都是搞无线的,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有的是年轻工程师们的一腔热血,有的是为干出一番事业的干劲。

深圳很热,研发人员就光着膀子,经常睡在实验室,早晨再去卫生间冲凉,然后接着干。当时大家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成做好。那时,一个人同时要做好多件事,对系统非常熟,与同事配合起来也得心应手,比如在A接口上根据来回的数字就能一眼判断是什么信令出了问题,甚至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区域网监控实验室的测试情况,还能指出同事的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隐患。

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封闭研发,到1997年9月5日那天晚上,实验室仍然在不停地测试。虽然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但流程就是走不通。研发人员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工程师浦刚找来工程师蒋涛,看看是不是数据配的有问题,俩人一看,数据的确配的有问题,修改后重新加载,电话竟然通了!虽然还有杂音,听得不清楚,但这确实是华为第一个GSM电话。大家兴奋得夜里都没有睡好觉。

1997年11月,华为在人民大会堂发布全套GSM系统,标志着华为GSM正式商用。

2006年,已经成为无线主力产品的GSM,针对基站成本高,产品性能、可服务性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这一最根本的因素,随即决定自我革命,启动“GSM新双密度载频模块”的开发,誓夺竞争力第一。

当时所有的GSM设备都是分散式的模块结构,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要部署一个基站,需要在一个机柜内布放好多个模块——电源、功放、滤波器等,没有一个设备商有能力在一块单板上集成所有模块并保证指标要求。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性目标,如何提升华为GSM设备的竞争力,华为无线内部逐渐形成一致意见:必须用非同寻常的思维和策略去实现,如果按常规在原有架构上优化修补肯定不行,必须进行架构创新。架构创新的原则是大道至简,简单就是竞争力,只有把电路设计得简单,把客户有价值的特性提炼出来,把冗余的特性砍掉,瘦身再瘦身,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无线研发工程师们大胆地提出采用一块板设计方案的设想,把一个机柜变成一块板。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

如何实现“一块板”方案呢?工程师们的答案是:简单、简单、再简单,能用一个电阻的地方绝对不用两个,能合并的功能就合并,能取消的无用特性就取消。经过一轮的优化、合并和删减,把“水分”榨干了不少。再通过多次的功放小型化、电源小型化,各个模块都在当时达到了极致的简单或小型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一块板”方案。当打开机柜后,琳琅满目的模块群变成了清清爽爽的“一块板”,客户见到这样的创新产品,更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爱不释手的心情和感觉。2007年,新双密度基站成为华为反败为胜的利器。凭借着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华为首次突破了中国移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突破了德国O2(德国电信运营商Telefonica德国的旗下公司,由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控股。O2公司,其5G技术目前正在覆盖德国的60个城市)运营商,新双密度载频模块也成为华为无线首个盈利200亿的产品,使华为无线终于从“农村”步入“中心城市”。

GSM新双密度载频模块的成功并未让华为无线研发人员有一丝的懈怠,相反,在初尝胜利的果实后,更加坚定了要做一流产品的决心。

当时,有一个业界公认的技术难题:GSM多载波技术。2007年以前,全球GSM系统都是采用单载波技术。单载波技术的最大问题是扩载波时需要增加新的载频模块、机柜空间、相应的供备电等,这会让运营商的成本和费用大幅增加。基于成本费用考虑,从运营商到设备商再到相关的高校、研究机构都想研究开发GSM多载波系统,然而,该技术就如通信王冠上的明珠,似乎遥不可及。

如何立题破题,GSM多载波项目团队领头人吕劲松说:“在正式立项之前,他们用了几个星期时间,把GSM的协议标准及相关提案细细地研究了几遍。在分析了协议标准规格、对照我们的能力之后,自己不禁感慨,‘成功的概率只有1%。尽管如此,为了改变无线在2G时代的被动局面,实现从跟随到超越,2006年中,产品线毅然决定全力突破GSM多载波技术。”

“公司任命我为该项目负责人,带领老唐、老朱、老邓以及俄罗斯研究所的专家,开始了GSM多载波技术预研。”吕劲松说。

万事开头难。果不出所料,项目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吕劲松说,摆在他们面前研发的GSM多载波技术,对研发人员来讲,就像面对一个巨大的饼,无从下口,技术原理不支持,實践上更没有可供借鉴的对象。

经过分析思考,他们决定从技术策略上调整思路,从一口气拿下,改变为分阶段实施,就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去攀登。第一阶段先做小带宽,试试水;第二阶段再扩展带宽;第三阶段设计成载频模块,进行系统指标测试。有了阶段性策略的调整,技术难关被一点一点攻克,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逐渐出现了丝丝曙光。但谁也没想到,更大的困难还在前面。

吕劲松说,多年过后,自己还清晰地记得攻克最后10dB时炼狱般的场景:为了达到互调指标70dB(即70分贝)指标的最终目标,工程师们已经在实验室里摸索测试了无数个昼夜,在离目标值10dB很近的时候,互调指标再也不肯往前半步。越接近目标,难度越大,而这种难度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这是互调指标的规律。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困境竟持续4个月。他每天在实验室里面重复忙碌,一整天也毫无进展,晚上回到家,大脑也没有丝毫停下思考,一直琢磨着换个什么方式试试,好不容易蹦出一个火花,第二天满怀希望地一试,仍然不行。一试不行,二试不行,三试不行……天天如此。

以前做项目,好歹有个起伏,只有这个项目,一直在低谷。做功放的阿文忍不住感叹:“难哪!要么指标死活通不过,要么偶尔能通过又不可复现。”

吕劲松说,攻关项目长时间止步不前,对心理承受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越来越大的挫折感也不断地侵蚀着团队的信心。

“看样子搞不下去了。”大家时不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作为项目领头人,自己心里也越来越没底,但无论如何,不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煎熬和压力,他对大家说的最多还是:“我们再看看,还有什么方案可以试试?”开发代表朱尔霓是个开朗热情的小伙,他总是说:“想想爱迪生在实验电灯的时候,不也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吗?别人嘲笑他做无用功,他认为自己至少证明了这一千种材料是不适合的。”于是,大家又一头扎进工作间、实验室,查数据,看材料,一次次更改前向和反馈链路设计、优化功放设计,重新投板;一次次优化算法,再去实验测试;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出差异数据,从数据比对中找出对最终指标的影响……

吕劲松说,2007年7月的一天晚上,命运之神终于向他们这一群坚韧、执拗的工程师打开了一扇门。在摆满了功放板的实验室里,频谱仪上终于出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为确保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科学,又换了两个功放板再测,也顺利通过了。那一刻最强烈的感觉,不是兴奋,而是终于解脱了!一年多前,没人敢奢望有这一天。他们没有热血沸腾、没有击掌相庆,因为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心血耗尽,每个人如虚脱了一般。

GSM多载波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攻克,使他们真正站在了业界前列。当时的他们并未完全料到,这发威力无穷的“炮弹”,为数年后风靡全球的无线SingleRAN解决方案奠定了极其关键的技术基础,既是对公司无线的贡献,也是华为公司对移动通信产业的贡献。

吕劲松说,GSM多载波技术研制成功,就像获取皇冠上的明珠一样,他们整个团队兴奋无比,但站在业界的前列,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惑。在无线通信中,频率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传输更多的数据,提升频谱效率,是整个无线通信产业永恒的驱动力。如何部署最简单最小巧的设备,提供更大的话务容量,是一直困扰运营商的问题。在公司无线内部红蓝军长达多年的多次PK中,逐渐在“最强大脑”的辩论中确定了领先的4M策略。

所谓4M,即Multimatc-carrier、Multi-RAT、MIMO、Multi-band技术(即单制式的多载波技术、2G/3G/4G等多制式融合技术、多收发通道技术、多频段宽带技术),运用这四项关键技术,运营商无论采用单制式还是多制式,都能达到最大的频谱效率。

2007年,GSM多载波技术是第一个M,华为在GSM制式内首次实现多载波传输,极大地提升了GSM对频谱资源的利用率。随后,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和激辩中,产生了颠覆与极简的第二个M理念,在单个硬件模块内实现“2G+3G+4G”的多个制式,相当于给运营商一块调色板,让运营商自己去画想要的颜色(采用不同的通信制式)。而在2M技术研究的同时,也碰到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恰逢欧洲部分运营商进行GSM设备网络改造的机会,客户提出了这样的需求:希望华为提供解决方案,能在900M频段上建一张网,初期支持2G,后期通过软件升级到3G。此时,研发工程师已经先于客户需求做好了技术储备,在GSM多载波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无线产品研发部门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市场趋势和机会点,恰逢其时地提出了SingleRAN的无线大战略。自此,迎来了后续几年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经过华为研发工程师们的不懈拼搏奋斗,做出了世界上带宽最宽、效率最高、体积最小的RRU平台,实现了第三个M的想法,在硬件和软件上的竞争力做到了第一。2014年,实现了承载4M的多频段宽带平台,解决了天线和硬件数量越加越多的痛点问题,极大地方便了运营商在不同网络和频段之间的共建共享,再一次领先业界。

从1M到4M,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这些看似晦涩的行业术语中蕴含着最简单的哲理:一切努力,只为从纷繁复杂的无线通信技术中抽丝剥茧,达成频谱效率最大化,在技术上一步步实现人们自由沟通的愿望。

吕劲松说,回顾与华为无线一起走过的18年,一次次执着的探索,一次次技术的突破,从GSM第一个电话,到新双密度载频模块开发,从多载波技术突破到SingleRAN解决方案,他们的工作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每当人们和远方的亲人通一个电话、跟爱人发起一个视频聊天、在朋友圈分享一张儿子的照片等,这都源于华为人背后的努力。他们的奋力拼搏,让目标变为现实,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让人类突破了沟通局限,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5G通信技术普惠人类社会发展,大数据、智能机器、万物互联、VR和AR、云计算、智慧XX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人们渴望挣脱时空的束缚,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殊不知,在这背后蕴含着一代代华为人为初心使命担当所做出的奋斗和牺牲。

曾在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学习一年多的朱工程师说:“他们攻上了‘上甘岭并守住了‘上甘岭。他们有的在非洲丛林中历经枪林弹雨的惊心动魄,有的为了事业经历墨西哥地震的生死考验,他们改变了世界通信事业的历史进程。让世人看到一群华为人为了国家技术的领先而艰苦奋斗的轨迹。”

十八

1999年,李东大学毕业进入华为交换机产品线,思想导师告诉他:“进了华为,就是和一群有梦想的工程师一起工作。”他问导师,华为人的梦想是什么?导师告诉他,90年代初的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主要被北电(加拿大著名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西门子、富士通、阿尔卡特等国外厂商占领,当时,一部电话的初装费就要好几千元,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华为从成立之初就立志要研发自己的通信设备,还要卖到海外去,为全世界的人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导师的解释,让李东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加入了一支光荣而又伟大的隊伍。

梦想说起来雄心万丈,但做起来却无比艰难。起梦容易圆梦难。要实现梦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的事情,必须在逐梦中勇于担当,敢于自我牺牲,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3年,宽带接入迎来了黄金时代,从语音建设规模转入DSL宽带建设。研发出的Combo卡面世后,成为华为接入产品的王牌武器。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2004年底,华为又迎来一个新的挑战:BT(英国电信)要建设基于ALL-IP架构的21cn网络,需要华为的综合接入设备UA5000支持Combo,但需要在相同尺寸下提升一倍密度才能满足BT的要求。英国电信非常高端的要求,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发工程师们决心接手“瓷器活”,用自己的“金刚钻”做精做好它。

研发工程师们按照32线Combo卡的需求进行分解,选择了当时业界密度最高的芯片组进行设计。研发进度非常紧张,工程师们经常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家。新员工小孙,由于家住得远,经常公司打个地铺睡觉,第二天又早早开始干活,大家一直劝他回家睡觉,他说他不想虚度光阴,只有做成了事,才能放心回家睡觉。

面对BT(英国电信)对产品可靠性严苛的要求,针对项目中遇到的超乎想象的困难和问题,研发人员咬紧牙关,从不轻易说个“不”字,他们铁下心,即使项目研发中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想法克服。2015年,英国电信部署的综合接入设备UA5000,逐步被华为研发的超宽带接入设备MA5600T替代。

十九

在欧洲很多国家,光纤的布放尤其是最后一段光纤的布放,是电信运营商最头疼、最痛苦的事情。

在“光进铜退”工程实施过程中,分布在传世古堡、名胜古迹里的客户,重新布放光纤,意味着要在风景优美的花园里挖沟,或者在受保护的传世古堡、名胜古迹里穿墙打洞,不仅成本非常高,而且安装时间很长,有些还根本不可能实现。很多地方因为铺设光纤会破坏室内装修而被客户拒绝。相比而言,现成的铜线如果能够提速到媲美光纤的带宽,无疑是又快又省的好办法,但铜线的速度一直上不去,这是业界全球性的难题。

为了解决出现的光纤代替铜线这一特殊问题,提升铜线传输的速度,研发工程师们站在客户的角度,从2011年开始投入新铜线Vectoring(矢量化串扰抵消)的开发,希望电话线能达到100兆的传输速度。在当时,串扰抵消技术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华为也刚刚完成算法的积累。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遭遇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要在稍纵即逝的五微秒内完成数以亿计的计算,即使使用业界最先进工艺的FPGA(大规模可编程逻辑)芯片,系统的功耗也远远超过能承受的门限。

空前大的研发难度压得项目组喘不过气来。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发孟工程师说:“华为研发人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压垮的!就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讲的豪言壮语‘城门楼子是块难啃的骨头,老子就是崩了门牙,也要在鬼子的增援部队赶到前咬开它。”

研发工程师们横下心,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在一个个白昼黑夜中,不断攻克一个个难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跨过一个个深沟险壑,发扬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斗精神,顽强拼搏,英勇战斗。

历经无数次挫折后,在2012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研发工程师们在实验室把一个刚刚编译出来的版本加载到系统上启动。大家屏气凝神,看到架子上一排排调制解调器的灯在黑暗中开始有规律地闪烁,正在操作系统后台的项目经理张健,突然兴奋地喊道:“上来了,上来了!”大家一下子都冲到他的计算机前面,看到Vectoring端口的激活速率超过了100Mbps(100兆/秒),达到了理论值。实验室里顿时一片欢腾,大家激动地击掌相庆。最后几个月的工作同样布满激流险滩,研发工程师们不断遇到挫折,又不断攻克难关,使产品一天天走向稳定。2012年,华为Vectoring产品以最高的性能和最大的容量,獨家拿下了瑞士电信、英国电信以及爱尔兰电信等大客户的国家宽带提速项目,还以业界最大容量的矢量化VDSL设备在2012年10月获得了世界宽带论坛(BBWF)最佳宽带设备大奖。

由于华为技术的突破,“光进铜退”的声音变成了“光进铜赢”。华为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欧洲古堡里的人们也可以任性地上网冲浪,铜线至少还可以再用100年!

二十

现在,华为的设备能经受住从沙漠到高原、从极寒到极热的各种考验,甚至能经受住常年水泡,被人们笑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技术研发,就像翻过一座高山,还有更高的一座山等着你去翻越。在刚刚跨越过铜线百兆带宽鸿沟后,研发人员又朝着千兆带宽的目标前进。龙国柱博士带领预研团队,仅用一年时间,突破一系列技术挑战,2011年自研出一款原型机,并在一对铜线在近距离内实现了1000Mbps的带宽。

这个样机很快引起欧洲通信运营商的强烈兴趣。瑞士电信在瑞士中部的里吉斯贝格建立样板点,邀请欧洲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和政府参观,大大改变了当时主流运营商对于铜线带宽潜力的认识。在随后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中,基于华为这款样机的关键技术,大会重新定义了新一代的铜线接入标准——G.Fast。

样机之后的产品开发更具挑战。在瑞士,华为的一体化设备要靠近最终用户,就必须部署在城市和乡村的地下管道井中,春天融化的雪水会流入管道井,把设备浸没几周,但设备仍需要持续稳定地工作,而且要持续工作20年以上!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3年初,研发人员为准确掌握实地情况,抱着对科研事业高度负责、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来到瑞士调研安装环境。研发工程师李东跳下修建在山脚下的人井,实地察看设备安装环境,仔细观察,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

经过两年的不懈研发努力,2015年,在瑞士北部一个风光优美的小镇比伯恩,瑞士电信成为华为在全球第一个开通G.Fast的用户。

比伯恩小镇是一座群山、森林、河流和湖泊环绕的美丽村落,有200多户居民住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宁静与幸福。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无线信号基本没有,宽带慢得令人发愁。华为通过新铜线千兆技术,帮助瑞士电信在这里开通了超高清业务,用事实证明,铜线同样可以实现媲美光纤的速度。当地居民握着去现场参加开通仪式的研发工程师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谢谢!”瑞士电信副总裁Markus在给体验用户颁发“世界第一个G.Fast用户”证书时说:“特别感谢华为,你们所做的工作非常出色,正是你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不断优化完善方案,最终使我们能够站在这里向全世界展示下一代宽带,展示瑞士电信G.Fast方案的第一个现实商用。”

瑞士业务开通的当天,李东的同事、研发工程师Vivian同样感动和自豪,她说:“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美好到令人落泪的,是属于治愈系的,为他们服务,真好。”

已成为华为顶级专家的李东,回顾在华为的17年,围绕一根电话线,从窄带语音开始做起,到几兆带宽的ADSL,再到Vectoring VDSL,以及迈入千兆带宽门槛的G.Fast技术,他们的成功不断丰富了全世界各地人民的沟通方式与生活,因此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二十一

初心使命下的华为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闻名世界。

2010年8月,研发工程师周桃园被华为公司任命为天馈业务部部长,决定做single天线。他和团队意识到,天线已经错过了3G,不能再错过4G,更不能错过5G。2010年,LTE开始起步,业界友商正在为LTE储备三频天线技术,该如何弯道超车?跟随,永远无法超越,必须要通过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针对无线基站产品提出的“五频三模”SingleRAN方案,未来的天线也必须把原来的多面单频天线集成到一面天线中,实现一面天线支持多频的功能。于是,团队提出在2013年要支持五频三制式,即800MHz/900MHz/1800MHz/2100MHz/2600MHz五个频段,GSM/MTS/LTE三种通信制式,取名为Single天线。

2011年9月,华为正式启动Single多频天线研发。如果说,单频天线是长江上游的支流,那么Single多频天线就是长江,奔腾的支流江水(信号)汇入长江,最后奔向茫茫大海。

Single多频天线与单频天线相比,其开发难度呈几何级上升,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产品架构的设计。研发团队在“决不做苟且方案”的共识下,决定设计一个更好的架构,确保Single多频天线扩频不降性能,增频不增尺寸,加端口不加重量。推倒了最初提出的两个不满意架构方案,重新梳理思路,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SBS(肩并肩)方案。类似于三峡大坝,分多个出水口,彼此之间隔离,提升水流速度。2011年11月,华为吹响研发集结号,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集结西安、上海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

面对非常大的工作量,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有耐心,把每一个细节都讨论透。担任开发小组长的老肖,把一周时间分成几段,上海两天、西安两天、深圳两天,利用晚上时间赶乘飞机,马不停蹄地奔跑,3个月之后完成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无线对无源互调的要求非常高,无源互调的输出要求极小,如两个地球相碰撞,却只能产生不超过黄豆粒那么大的碎片。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世纪发现,在卫星通信中,在射频通道的任何一个金属连接界面上,不同的金属材料,不同的镀层甚至氧化程度和粗糙度的微小差异,在不同的接触压力下,不同的电流密度和不同的频率下产生的互调响应都是不同的。温度、湿度等各种非人力因素也会影响天线无源互调指标。

无源互调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天线行业的门槛,也是国外长期占据的技术制高点。由于Single多频天线内部连接点比单频天线多,装备更复杂,可能引起传输非线性的互调源更多,任何一个微小的非线性干扰源都可能产生互调信号。

必须解决无源互调问题。负责挑战这个难题的是研发悍将郭工程师。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故障天线拉出来反复敲打,开始海量测试和实验,收集了很多数据,但只是找出了规律,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无法给出解决方案。有一次,郭工程师在阅读一本关于微信通信互调的书籍时,突然意识到书里有很多基础理论的阐述对项目有用,于是,专程飞到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和作者进行了一天的交流。这次交流为后续攻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夜以继日的攻关开始了。螺钉是影响互调指标的一个关键部件,在天线上,螺钉不仅是一个紧固件,更是射频通道的一个功能件。在研究螺钉的紧固力矩过程中,工程师们遭遇了一系列问题:紧固力矩过大是否会造成连接件和紧固系统本身的塑性变形甚至是蠕变?如何在整个产品的设计生命周期内稳定保持这个压力?什么样的紧固工具可以满足这样苛刻的力矩输出要求?不同的金属连接界面的交叉类型很多,无源互调响应如何测试?没有商品化的標准件测试工具怎么办……各种难题摆在了研发人员面前。

很多人质疑华为无法解决无源互调问题,但郭工程师偏偏不信邪。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带领技术团队自制了大量的测试工具,收获了大量专利和特有技术秘密。但还是不能满足产品开发和交付的进度要求。为了赶进度,他们不搞单打独斗,以“一杯咖啡吸取宇宙的能量”,与业界专家、研究PIM的国际机构、上下游的材料和测试技术公司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从设计、材料选择、测试、工艺等多个方向努力,一步步地取得了突破。为解决焊接对无源互调的影响,聘请国际知名焊接专家连续3年指导进行焊接技术攻关。每一个微小的技术难点都不放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破冰融冰为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跨越了无数个技术难关。

如果说单频天线是一条平静的小河,多频天线就是多条河流交汇,流向错综复杂,暗流涌动。一条小船在小河中可以安全航行,在暗流涌动的大河中就很容易翻船。

以前在单频天线中使用良好的电缆,在Single多频天线中,对天线内部电磁环境形成强烈的电磁干扰,电缆动一动、弯一下就会导致用户电话噪音、掉线等异常。

天线电缆的电磁干扰是一门有关电缆和电磁的交叉学科,业界没有太多成熟的研究。华为电缆专家与电磁屏蔽相关专家专门针对天线内部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并把电缆详细解剖,最后认为必须改善屏蔽层结构。为了创新设计电缆屏蔽层结构,反复验证了两层屏蔽、三层屏蔽和多层屏蔽,持续了几个月,结果还是存在信号干扰,都没有理想的结果。

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人们遇到解不开难题的时候,世间的一些奇思异想,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场景或平常的现象中萌生。

有一次,天馈业务部研发人员正在开生日会吃蛋糕,电缆连接器专家小方发现水果奶油蛋糕是一层一层叠加后粘在一起的,又有蛋糕又有奶油又有水果复合在一起。他突然联想到电缆的多层屏结构,为什么不把多层的屏蔽结构复活在一起,做成薄薄的一整层呢?他放下蛋糕,叫人赶紧跑到供应商现场,开展设计、试制和测试,样品测试结果出乎意料的好,遂即安排批量生产。等把生产出来的电缆装入到天线中,居然有一半天线由于电缆问题导致指标不达标。小方连夜赶到现场开展分析,发现复活屏蔽层的电缆在量产过程中,因切面不平整产生屏蔽层散开,从而直接影响性能指标。

就要过年了,大家一头扎进生产线,和生产线工人一起,对每道工序逐一改进。为解决复合屏蔽层剥线时产生散开的情况,帮供应商设计了专用的切割工具;为避免金属粉尘混入电缆,与供应商讨论重新设计规划了生产线和工位安排。经过不懈努力改进,两个月后,电缆导致的多频天线电磁干扰问题降低为零。

前后历时9个月的攻关,迭代验证8种电缆结构方案,修改优化18个版本,制定、完善14道加工工序,申请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令研发人员欣慰的优秀成果。

为了增强天线铝合金盒子的品质感和健壮性,使其“体格”更健壮,找到一种适应各种气候和使用场景的方案,材料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与腐蚀相关的材料工艺和应用场景。从2002年开始,专家们开展实地勘测,调查产品应用场景和腐蚀现状。从极寒的俄罗斯、芬兰,到极热的苏丹、尼日利亚;从高湿度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到沙尘满天的埃及、科威特;从高盐分的秘鲁、斯里兰卡等海洋国家,到高硫分的阿拉伯石油国家,两年下来跑了30多个国家、2000多个典型站点,分析凝结的露水、堆积的雪、空调外机的水汽、化工厂的烟尘和污水腐蚀速度等的影响和原理,甚至分析海鸟的粪便、蚂蚁的唾液,还在海南专门找了一个盐分最重的地方开辟一个观测站,放置很多样品,定期去查看腐蚀情况。

针对铝合金腐蚀的问题,专家们通过近3个月的检测、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优化的配方。胡博士和工艺工程师李师傅进行紧密合作,一头扎进铸造车间,进行改模、试模。深圳的夏天,室外温度有30多度,车间里面接近50度,一进车间如蒸桑拿,胡博士和李师傅连续3个多月在现场不断实验和改进。配比验证的过程很艰辛,腐蚀性能提升了,散热又差了;散热解决了,但强度不过关,就是找不到平衡点。3个月后,專家组终于验证出优化后的配方能使防腐性能提升4培,但材料流动性尚显不佳,零件粘在模具里,不容易脱出来。专家们毫不气馁,为了新配方、新工艺能够应用到不同类型的产品,又历时11个月,在不同产品上做了200多次压铸和验证,最终固化了性能和材料配比上的平衡点,把抗腐蚀性能提升4倍,散热能力提升30%,成型能力更好,创造了一流的新型铝合金材料。

坚持创新、攻坚克难、永攀高峰,是华为研发人的不懈追求。2012年,华为天线专家们定下给天线“瘦身整容”的AAU减体积、降重量目标:天线罩重量减少1/3,天线厚度降低1/3。把天线厚度降低1/3,就好比把“国”字脸整成锥子脸,是一个大整容手术,非大家共同努力是拿不下这个活的。

接到目标任务后,一名研发人员一直苦思冥想解决之道,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在一次方案研讨时,他问大家,为什么电视机能越做越薄?大家回答说,是因为显示屏从CRT变成了液晶。这时大家意识到,要把天线厚度降低1/3,仅靠结构布局的优化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启用新的技术。解决思路越来越清晰,研发团队把影响天线厚度的关键因素识别出来,创新性地提出了把天线辐射单元高度降低1/3的低剖面架构。

探索在“无人区”,没有任何指引,唯有自己一点一滴去摸索。按照新思路做出了样机,虽然测试效果非常差,但专家们没有放弃,坚信方向是对的,于是从头再来,把仿真模型与实物一点一点对比,经过近5个月的对比分析,终于找到了原因。

天线的外罩是天线的盔甲,要保护天线在大风、暴雨、暴晒、低温等极端环境下安然无恙,同时又不能影响天线的信号,要保障其良好的电磁性能。传统天线罩是玻璃钢制成,保护性能和电磁性都很好,但是偏重。需要找到一种强度、电磁性能和玻璃钢一样好,重量更轻的材料。黎工程师是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带头人,他先将目前所有的塑胶原料性能与要求进行比对,发现没有一种材料能够满足设想的轻型天线材料的要求。黎工程师随即拜访了几家国内外领先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机构和装备厂家,通过交流和评估,一致认为可以以一种原料为基础,调制出新的材料,实现轻型天线罩,但要解决很多专业问题才行。于是,“2012实验室”决定与几个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这种轻型天线材料和工艺。在材料实验室,黎工程师与各领域专家反复研究材料和加工性能,以一种原材料为基础,通过调整塑胶原料和各种添加剂配比,改善性能和加工特性,不断进行测试和优化。整个过程就像在家里和面,需要不断调整面粉、酵母、水、油、盐的配比,努力做出一碗大家都喜欢的面。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这种轻质新型天线罩原材料研发出来,但要把新材料制作成天线罩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试模的过程中,天线罩生产不是很顺畅,花了两个星期才完成初样。样品一到手,张博士就把半圆形的天线罩放在地上,直接踩上去,天线罩瞬间被碾平,起身后立马回弹,没有任何损坏,大家很振奋。测试部针对样品进行了大量专业试验,却发现在低温冲击实验时存在问题,还需要改善加工工艺。张博士和黎工程师又专门跑到厂家现场,厂家的李博士反馈说,大量产品有凹凸、暗线和填充不足的问题。张博士和黎工程师马上在现场进行分析,采取冷却、褪火、修模等一系列措施,守在机器旁落实改进,一直盯着模具出口处,希望天线罩能顺利产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令人兴奋的是,外观良好、尺寸合格的轻质新型天线罩,正像大家期盼的一样呈现出来。又经过一周持续产出验证,新型天线罩达到稳定生产的状态,同时,其在低温冲击试验中性能显著提升,完全满足产品使用要求。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为AAU持续减重、缩小体积,产品能力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在全球规模部署,2015年累计发货超过10万件。

对于华为,好多人情不自禁问,一家民族科技企业为什么能够在压力超前的情况下,还能够越活越好。

一名华为研发人员说,围绕客户需求,坚持创新,提供高品质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给客户创造价值,这就是华为能够存活下去、更长久地活下去的原因。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理解“活下去”的含义。

2011年,华为公司提出Single多频天线,围绕网络性能设计天线;2012年,推出全系列Single天线解决方案和业界首个Beamforming AAU;2013年,率先推出EasyRET解决方案和SBS天线架构,引领天线行业;2013年,率先推出800/900MHz分频5频天线,增频不增尺寸,突破LTE部署的天面瓶颈;2013年,率先推出FA/D 3D电调天线商用商品,突破TD/LTE网络部署的天面瓶颈;2014年,率先推出全球首款超宽频劈裂天线,开启了6扇区大规模商用时代;2015年,率先发布G/D/P系列平台和AAU3961,突破4.5G网络部署的天面瓶颈;2015年,无源天线实现行业第一的历史超越——AAU发货超过10万,开启规模商用时代;2016年,率先推出实现9扇区劈裂天线、6频4.5G天线的商用;2016年,率先完成MassiveMIMO外场测试,开启5G技术;2014~2016年,凭借在天线领域创新,华为连续4次获得全球通信商业GTB(3G标准之一)大奖。

关于研发的酸辣苦甜,一位网友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研究生时期和一位老专家一起搞CDMA领域的全向天线设计项目,对天线领域的理论、设计、制造、仿真、验证、调测等各个环节的难度都深有体会。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验并重、需要长期积累、需要极大耐性的领域。没有一群‘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人,没有战略上的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华为通过这样的精神和力量,让十年冷板凳坐得热呼呼,坐出了温暖世界的5G能量。”

二十二

在走进并融入世界通信发展大家庭这个组织时,华为深刻认识到,在标准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是必经之路。要想在通信领域建立影响力,走向世界,必须融入世界标准组织。要站在标准组织这个制高点进行较量,由“学渣”变为“学霸”,在标准上掌握话语权,没有捷径,只有内外兼修。所谓内功就是技术实力,在标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创新技术来,这是硬功夫;外功就是标准推动,光有好东西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在国际标准上推销出去,为整个产业所接受和广泛运用。

为了快速提升内功,早日融入国际标准组织,快速构建技术能力,华为从2008年起就加大了对3GPP标准(由国际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发起)的投入,组织一大批具有丰富研究和标准经验的技术专家,与开发人员一起工作。提升技术的第一步,是从建设一个足够强大的仿真平台开始的。就像设计飞机,需要搭建风洞;研究核物理,需要构建粒子对撞机一样,需要完善性能仿真评估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工具,才能更好地定量论证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研发工程师、3GPP RAN4副主席戴喜增,记得當时部门所有人挤在北京一个小会议室里,专家在白板上画着曲曲弯弯的流程图,然后指着白板对大家说:“我们要在两个月内做完这个。”大家听完齐声发出:“啊!”当时看上去,就凭他们这样一群年轻人,真是有点天方夜谭。从那天起,在技术专家的带领下,华为一帮年轻人,对陈旧的仿真平台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改造。

仿真平台最核心的是要做大量的验证工作。具体的工作做起来非常枯燥,几十页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参数列表摆在年轻工程师们的面前,具体工作是以0.1码率为步长,从0.1到0.95,一个码率一个码率地校准译码器的性能。加上不同的调制方式,总共需要仿真850条曲线,并且每条曲线有几十个不同的信噪比点。年轻的工程师们每天坐在服务器前,盯着并行运行的十几个程序,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年轻工程师们最终严格地按要求仿真之后,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欢欣雀跃,但当再次审慎检验成果时,却发现了不少问题,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说实话,如果没有严谨的一步步验证,把带着问题的技术拿到国外,只能砸华为的招牌,被别人鄙视,年轻的工程师们深刻感受到严谨和认真的重要性。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很多类似于850条曲线一样扎扎实实地工作汇聚在一起,为仿真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凭借自己的技术落成华为功能强大的技术平台。从此以后,华为在国际标准会议上说话很有底气,牛气十足,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仿真工具的完善只是一个起点,若要真正弯弓射大雕,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技术。

戴喜增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标准组织在雅典开会,前来“督战”的公司领导跟研发人员说,现在我们不缺有竞争力的产品、不缺市场,但缺有华为Logo的新技术。此时,华为无线已经加大全球研究团队的部署和投入,在北京、上海,瑞典的高科技园区,美国的德克萨斯,加拿大的渥太华,都建立了技术研究团队。多年的技术投入积累,大量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汇聚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研制出一枚又一枚重量级“炮弹”。

2010年,在4G领域,华为成功地推广了标志性的多模基站技术,通过简单的软件升级,让客户能够便捷地实现2G、3G、4G不同制式的切换,让全球的手机用户都可以自由地接入无线网络。多模基站技术的推出,迅速成为行业主流。

2013年9月,在亚太电信联盟会议上,华为首次提出聚合使用非授权频谱技术(即全球免费使用的频率资源)。对于运营商来说,可以免费使用非授权频谱;对于老百姓而言,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更快的上网速率。

也就是在2013年,华为推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进入新的物联网行业,创新性地提出了窄带宽、广覆盖、低成本的新空口技术,用于无线抄写电表、远程医疗等业务。

当时,4G已经走了一段时间,5G的技术开发看上去还需时日,怎么让老百姓享受更新的技术带来的通信便利?从2012年开始,华为已经开始思考延长和提升4G的断代技术,它可以帮助行业内的企业根据新的断代,更好地规划、生产、销售和维护无线通信产品,广大用户也会因此享受到更优质的无线通信服务。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研究讨论,华为RAN4研发人员最终确定了最新的断代技术4.5G,并和行业伙伴一起,将其正式定名为TE-Advanced Pro。

4.5G技术的催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2016年4月,在墨西哥会议上,华为第一次以主创者的身份,定义了新的标准。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有着华为Logo新技术的重量级“炮弹”,让华为在标准领域的战场上,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标准代表,是代表公司参加国际标准组织会议,通过提交技术提案、参与行业讨论等活动,制订通信标准的技术人员。一般会代表公司发表技术和产业观点,并与领域内专家深入讨论,最终形成行业一致的通信协议和规范,对促进通信产业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

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让华为标准代表的腰杆越来越硬,作为冲在最前线的标准代表,他们从未动摇的目标,就是把新技术写进国际标准,推广到整个产业。

为了赢得知识产权的竞争,标准代表们站在强大产品的肩膀上,在学习中进步,在战争中积累经验,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

2012年2月,在德国德累斯顿,戴喜增第一次获得了主持分会场的机会,并得到了主席的首肯。2014年6月,在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第一次参加3GPP全会,第一次推动立项成功。2015年8月,在北京,戴喜增当选为标准组织的副主席。几年前,标准主席职位还是空白,如今,华为有多达90名资深代表在3GPP中承担GSM、UMTS和LTE技术、5G及后续演进版本的标准化工作,以及在ITU、IEEE等国际标准组织担任主席和副主席等职务,直接推动了标准化进程。

华为在标准领域,从2G的旁观者,到3G的跟随者,成长为4G、4.5G、5G的参与者和引领者,站在了标准的制高点上。

一名华为员工在公司“心声社区”感慨地说:“标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业界知名的顶级标准代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困难重重,而且需要坚韧的毅力!”

一名华为标准人说:“从2008年到2016年,8年的时间里,眼看着华为从标准菜鸟发展为TOB影响力和贡献的公司,其中的艰辛和收获历历在目。对于一个华为标准人来说,算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如今,华为已经站在标准舞台的中央,拉开5G时代的大幕,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雄心投身于5G的新征程。

二十三

细看华为手机,每一款精品都是千锤百炼精心打磨出来的,没有哪一款精品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背后的故事蕴藏着华为的工匠精神。让我们了解一下华为手机一秒解锁的研发秘密。

就拿华为Mate7手机来说,给消费者的最大惊喜,应该就是指纹解锁了。早在2012年,指纹传感器大多应用于市面上常见的密码锁。把它放到手机上,需要把传感器封装成模组再安装,这倒好办。但手机解锁和密码锁不同,密码锁一天最多开个几次,可消费者解锁手机的动作,一天可能要一两百次,或更多,对指纹传感器的按压寿命、识别速度要求非常高。按压区的深浅不仅关乎用户体验,更决定指纹识别的速度。研发人员就用最笨的方法,做了几十个深浅不同、大小各异、金属圈宽度不一的模型,把墨水刷在按压区,手指按完再按在白纸上,然后比对各种情况下的指纹清晰度和大小,以此测试指纹的采集区域。经过反复调整,指纹解锁时间从1300ms缩短至1000ms,即一秒之内,真正做到了一触解锁。

指纹解锁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了,可传感器只能把指纹转化成一幅图像,安全性有保障吗?必须给消费者一个完美的解答。

终端研发人员就找芯片研发部门等多部门一起讨论,经过多轮PK和讨论,提出一个独特的想法:能不能把处理指纹信息的安全操作系统,放在芯片的一个特殊区域内实现呢?就像一个绝对隐蔽的黑匣子,你往里存东西后,不可以碰里面的东西,更不能往外拿。它只会回答Yes或No,就是告诉你指纹比对的结果。

为此,研发终端人员在芯片上一个叫安全区(Trust Zone)的区域,开发了一个独立的安全操作系统(Secure OS),并将所有与指纹相关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全部从外部安卓系统迁移到Secure OS中独立运行,成为目前全球公认的最有效的安全防护系统。

自己做的降落伞必须自己试跳。为暴露更多问题,研发人员还把手机揣在兜里、放在包里试了一段时间,发现各种可能产生误操作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点,研发人员把指纹传感器设计成下凹的样子,并用软件算法规避了误触问题。

为了确保手机的安全性,在出厂前,研发人员尽量把各种可能性考虑完整。在华为可靠性实验室里,每天有超过1000台手机24小时开机,进行稳定性测试,任何一次异常,都会被记录下来。在手机跌落测试中,对手机的6个面和4个角都进行一次测试,在实验设备上,控制手机从不同的高度跌落,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手机与大理石撞击声,Mate7手机完好无损;设备旁还架有高速摄像机,记录手机跌落到大理石的瞬间形变,用于分析提升整机强度。此外,还有上千次滚筒测试、几百次扭曲测试、几十个小时的太阳辐射测试、几十万次的触屏点击测试、数十万次的按键测试……

就这样,经历千锤百炼的手机产品,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现如今,任正非带领华为攀登上了世界通信科技之巅,中国的5G技术领先全球,拿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使中国革命的伟大复兴不再是一句口号。

2021年1月,笔者在华为“心声社区”惊喜地看到《华为麒麟2020年大事记》,感受到了2020年麒麟的高光时刻。2020年,华为麒麟芯片家族不断突破升级,上半年先后发布了联接芯片凌霄650、麒麟W650、科技新锐麒麟820、麒麟985等,解锁更多极致终端体验。10月,华为新一代5nm 5G SoC麒麟9000登场,巅峰之作引领行业未来,赋能万物互联的智慧时代。

2020年1月8日,2019年度ICT产业龙虎榜揭晓,麒麟990 5G斩获最强5G旗舰芯片奖。通信世界ICT行业趋势年会上公布了“2019中国ICT产业龙虎榜、优秀解决方案”评选结果,华为最新一代旗舰5G SoC麒麟990 5G以领先行业的5G性能和出众的综合体验获得2019年度最强5G旗舰芯片奖,领先实力再获权威认可。

2020年1月20日,麒麟810荣获咨询机构Linley Group 2019年度“最佳移动处理器”大奖。

2020年2月6日,巴龙5000荣获GTI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领先5G实力再获权威肯定。

2020年2月24日,华为面向全球发布首款全套Wi-Fi 6+解决方案,实现全场景疾速网络连接。

2020年2月28日,麒麟芯片家族Wi-Fi6+解决方案亮相,全球首款Wi-Fi6+智能路由器华为路由AX3系列、全球最快Wi-Fi6+5G路由器华为5G CPE Pro2、全球首款商用5G工业模组华为5G工业模组MH5000,将5G和Wi-Fi 6的疾速體验融入到全场景智慧体验中。

2020年3月26日,华为P40系列全球发布,搭载麒麟990 5G揭开移动影像新篇章。

2020年3月30日,荣耀登场的麒麟820,领先“芯”实力开启5G畅联时代。

2020年4月15日,5G SoC新成员麒麟985携手荣耀30亮相,持续引领5G芯体验。

2020年4月22日,麒麟985、麒麟820双芯闪耀,酣畅淋漓的巅峰性能、疾速5G以及灵动的AI拍照效果,出色的综合体验以及唯美时尚的质感令人一瞬倾心。

2020年5月7日,麒麟990+巴龙5000平台助力双载波测试,在“5A+5G”景区——温州雁荡山景区完成4.9G+2.6G NR 200M载波聚合测试,5G下行速率突破3.2Gbps。

2020年5月20日,搭载麒麟820,荣耀X10在5G方面的升级堪称十项全能,不仅支持SA/NSA双模5G,還支持业内最多的9大5G频段。未来3年,国内外都能享受畅快5G体验,堪称5G普及风暴。

2020年6月3日,麒麟990超玩芯实力,助力荣耀Play 4 Pro敢造玩家梦。

2020年6月29日,华为HMS Core 5.0上线,麒麟平台开放能力再次升级。华为面向全球正式上线HUAWEI HMS Core 5.0。在本次上新的众多开发套件中,麒麟团队推出了CG Kit(Computer Graphics Kit,图形计算服务)、Accelerate Kit(计算加速服务)、Graphics Profiler(图形性能调优)。

2020年9月10日,华为HDC大会召开,重磅发布CG Kit助力游戏能力全面升级。

2020年10月28日,中国移动2020年智能硬件质量报告发布,麒麟990 5G霸榜NO.1,麒麟990 5G获得了“5G芯片卓越奖”。在5G手机综合评测TOP排行榜中,搭载麒麟芯片的5G手机上榜数量最多,麒麟990 5G、麒麟985、麒麟820助力多款机型承包了各价位段NO.1。

2020年10月29日,华为发布首款5nm 5G SoC,麒麟9000赋能5G全场景智慧体验。华为面向全球推出新一代旗舰手机芯片麒麟9000,这是业界最高集成度的5nm 5G SoC,集结疾速5G、强劲性能、AI智慧与卓越影像,使手机体验再度升级。

2020年10月29日,中国电信发布2020终端洞察报告,麒麟芯片斩获满星评价,获得五星。

2020年10月30日,搭载麒麟9000,华为史上最强旗舰华为Mate 40系列国内发布。强劲联接体验为广大用户带来全面升级的5G高效生活。

2020年12月15日,麒麟9000E重磅登场,搭载麒麟9000E的华为Mate40正式开售。

2020年12月19日,麒麟9000荣获2020搜狐时尚盛典科技创新产品奖,用技术创新延伸时尚触觉,成为2020年科技圈最耀眼的时尚明星。

2020年12月23日,搭载麒麟985,“我由我掌镜”nova 8系列重磅发布,搭载具备更强5G Modem、旗舰8核7nm CPU的麒麟985。

2020年,对华为来讲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但麒麟芯片家族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信未来并不遥远,相信“唯坚持,得突破”。

二十四

2021年,迎来了5G高质量发展之年,建设好、运营好、服务好,是5G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5G服务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提升全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意义之所在。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相对于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平凡的西安华为研发楼,夜晚不息的辉煌灯火中,总是汇聚着一群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上下而求索,默默赶路,奋斗拼搏的年轻人。

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飞速进入到一个信息海量集聚、知识爆炸更迭、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我国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有幸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体验华为研发的5G技术,通过高带宽互联网接入,享用蕴藏高科技技术、浑身都是宝的5G手机,看到通过4K高清画面传输的春晚现场直播精彩节目。如今,通信科技领先世界的华为,犹如一匹魅力超群的黑骏马,在世界通信科技领域奔驰的千军万马中腾空而飞;又如展翅雄鹰,翱翔在世界通信技术无线时空的前沿。

华为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一路摸爬滚打,从洼地冲向山坡,从山坡冲向山峰,攻城拔寨炸碉堡,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英勇奋战。投入上千亿巨资,调遣精兵强将,对准一个个城墙口,发起一次次冲锋,攻克一个个前进中的堡垒,沿着1G、2G、3G、4G创新发展的轨道,顽强拼搏,刻苦攻关,解开一个个世界性通信技术难题。

华为经历无数世界级的残酷竞争洗礼,向竞争对手学习,从一个跟跑者变成同行者,再到跻身世界前列的领跑者,攀登上世界无线通信领域顶峰——5G高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一切变革、管理、路程都要导向多产粮食与增加土地肥力”“为客户服务是华为的唯一理由”“和时间赛跑”“每个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战时状态”“开发、妥协、灰度”“让英雄倍出,天才成批来”“丢掉幻想,持续战斗”“苦难的背后是伟大”“寂寞英雄是伟大的英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和代表华为精神的“一人一厨一狗”,这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是华为蒸蒸日上、员工队伍战胜一切,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和巨大财富。

在西安研究所10多年从事通信技术研究的苏工程师说:“从1G到5G的不懈探索演进,时代变迁的转换一幕接一幕,走过的路程极其艰难曲折。伟大而漫长的探索实践历程,呈现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无线移动通信史。其背后关于通信技术的研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广泛运用与市场竞争,更是故事如云。”

人们从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史可以了解到,通信网络技术一直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讲,新时代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构建数字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将深深影响社会发展。在3G、4G时代,移动互联网不但引爆了消费领域的经济,而且使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调整生产关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G将继续加速深化这一过程,进一步改变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说:“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发展的历程后,迎来了5G时代。”

二十五

时间沉淀下辉煌,岁月垒铸起骄傲。流水带走光阴,却留下了华为研发人改变世界的无悔青春。

上海黄浦江边,浩浩江水,日夜奔流不息。浦江两岸,昔日的十里洋场与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尽显大上海的璀璨华丽。在这片繁华盛景20公里以外,一栋巨型的玻璃幕墙建筑兀自矗立着,这是一座全长880米的獨栋办公楼,相当于两座平放的金茂大厦,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每天,这个神秘的“巨大玻璃盒子”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上万名工程师。这里,就是华为上海研发中心,汇聚了世界顶级的通信人才,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创造了移动通信史上诸多成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然而,如此规模宏大的研发中心,在20年前,仅仅只是徐汇区斜土路上的4间办公室。

王海杰,是最早加入华为上海研究所的研发人员之一。1997年即将硕士毕业时,他最想去的是摩托罗拉。他说,那时候搞无线的都想去摩托罗拉。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没料到,自己最终会选择华为,更没想到15年后,他将执掌华为在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管理着上万人的研发团队。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那年夏天的一次相遇,几个自称“华为研发总工”的人钻进上海交通大学宿舍,跟大家一顿海侃:“要搞核心技术,去外企干什么?到华为来!”此时,正值中国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系统向第二代数字系统(GSM)转换,华为正筹备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从事GSM研发。起步之初,只有杨刚华、张洁敏、胡信跃等七八人,由于急需扩充队伍,于是华为将目光瞄准了复旦、交大等通信专业的优秀人才。

“电话发明100多年了,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通信产业,我们这一代通信人,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GSM。”杨刚华在上海交大的宿舍鼓动大家说。王海杰动心了,学了这么多年的通信,急切地想干一番事情,便抱着这样的想法加入了华为。

王海杰回忆刚来上研所报到时的情形:“办公室在一个厂房的三楼,里面又黑又破,分了一台二手电脑,也没人管我,既兴奋又迷茫,旁边的材料堆积如山,很多新技术,学也学不完。”来上研所报到那天,他正巧碰见杨刚华、张洁敏一行扛着大包小包从深圳总部“学艺”归来,深圳、上海几地的研发骨干,一个个意气风发,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GMS之旅。看GSM通信原理、啃协议、做测试、四处取经……

大夏天,大家光着膀子在实验室调试,早晨再跑到卫生间去冲凉,累了就铺个床垫子往地上一躺,楼里的保安议论:“这是一家什么公司,怎么老有一群民工在地上睡觉?”

不舍昼夜地学习,快速敏捷的开发模式,让整个开发进程十分迅速。1997年9月,GSM进入系统联调,由于前期开发节奏过于紧张,很多问题在最后集中爆发。联调沟通会上,有人问杨刚华有没有信心搞出来。杨刚华笃定地说:“这种智力为主的事,别人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来,做出中国自己的GSM。”

1997年10月24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华为GSM产品在北京国际无线通信展上首次亮相。华为展台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中国自己的GSM”格外引人注目。展台前,各省运营商、友商、各部委蜂拥而至,他们都不相信华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全套GSM产品,拿着仪器设备前前后后测试。一时间,华为成功展示GSM全套产品的消息轰动业界。此后不久,西方厂家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急剧下跌,在1998年之后的3年内迅速降低80%。国家通信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使用移动电话节省了大量资金。

成功的大门已经打开,寄托了华为无线希望的GSM,很快成为公司的交换机第二和公司的支柱产品。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移动通信市场历来圈地为王,由于国内2G起步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市场的版图已经被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巨头垄断,延误战机的华为GSM在市场上举步维艰,迟迟打不开局面。

“活下去是一切的根本。”2000年左右,在夹缝中生存的华为GSM开始重新定位市场方向,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乡镇等边远地区。此时,中国的大中型城市基本已由西方通信巨头完成布网,余下农村等边远地区无暇顾及,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手机,回到家乡却不能用。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并形成的这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深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影响的任正非,深知这一战略思想的伟大之处。在科学地分析市场需求后,在探索实践、解决具体应用问题中充分地运用了这一伟大思想。10多年后,人们感受到了这一伟大思想在华为的辉煌成就。

对此,华为GSM研发人员瞄准这部分市场,设计了一款差异化竞争产品——边际网小基站,“小体积、低成本、快速建站”,可以帮助运营商有效解决乡村通信覆盖问题。

王其华是当时小基站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对当年在农村爬塔巡检的经历很是难忘。一次,巡检返回途中下起大雨,下山时,汽车行驶的路面就像涂了一层厚厚的油,虽然开得很慢,但在一段坡度比较大的路段,车沿着滑梯一样的路面自动往下滑,刹车已经不起作用,整个人几乎吓呆,还好最终车身靠着山路崖壁被迫停下,有惊无险。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条起步于边际网市场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让GSM逐步站稳脚跟。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逐步扩大搬迁,正是这些插画似的不断布局和突破,华为GSM在全国移动和联通市场的局面才逐步打开。与此同时,GSM在亚、非、拉等海外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连续突破。

时至2006年,经数年苦心经营,华为GSM初具规模,3年连续翻番,逐渐成为无线乃至华为举足轻重的产品。

当自以为可以喘一口气时,一场GSM历史上的重大危机出现了。面对华为GSM的市场扩张,业界巨头亦加大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从成本、功能、性能等各方面对华为进行全方位阻击。GSM产品在功能、性能上与对手的差距不断拉大,全球不少项目拓展屡屡失败,市场形势异常严峻。

“定位决定地位。过去GSM的目标长期定位于二三流,结果做成了三四流的产品,真正打败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追求的高度决定最终的格局,要做就做第一!”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余承东如是说。

2006年底,一款肩负改变GSM命运的产品——新双密度基站正式启动开发。

“竞争力必须做到行业领先,GSM反败为胜,在此一举。”GSM产品线总裁何刚在各项目组开工会上说。

上研所陆家嘴软件园9号楼,华为作为GSM研发团队的大本营,每晚灯火通明。出租车司机深谙华为研发人的作息规律,每晚10点在软件园门口排起长队。

从开发部长、PDT经理、版本经理到普通员工,都以一种奋不顾身的拼搏精神努力向前狂奔。经过大半年夜以继日的攻关鏖战,新双密度基站如期推出,领先的架构和性能,让GSM产品有了质的飞跃,并迅速展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

200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选择华为GSM,全面搬迁成都市核心城区所有基站,时任SPDT经理曹明带领重大项目保障组成功保证了项目交付。

出色的网络质量充分证明:GSM已经具备在全球任意网络进行交付的能力。

2008年初,欧洲著名电信运营商Telefonica/O2将德国的GSM网络搬迁和扩容项目授予华为。2008年5月8日,华为携手中国移动挑战世界之巅——海拔6500米的华为GSM基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传送出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画面。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华为GSM已经悄然成为业界出货量最大的供应商,产品应用于全球125个国家,服务全球10亿GSM用户。

二十六

20世纪90年代,在2G领域艰难追赶之时,华为已将目光投向了3G,希望紧跟产业步伐,在3G时代彻底摆脱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

研发人员周红、卞红林回忆说:“从1998年到2000年,用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完成了从公式到模型仿真再到关键技术验证的工作,那时,向公司汇报,估计需要投入200人,花3年时间做出产品來。实际上,8年后回头看,我们投入了近2000人,相当于当时全公司一半的人数。”

2000年,上海金茂大厦,这座辉煌壮观的楼宇见证了华为3G同样壮观的大团队作战场面。围绕3G网络上的终端、基站、控制器等8个全新设备,深圳、北京、上海等上千人集中到上海金茂大厦6层大楼中开展大会战。

2001年,整网解决方案顺利打通,华为第一次与业界巨头同步推出3G产品,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这一次,华为似乎就要迎来意气风发的3G时代。但崛起之路注定坎坷。就在华为人欢欣鼓舞、满怀对国内3G的憧憬之时,IT冬天骤然而至,全球IT泡沫席卷电信业,电信厂家纷纷裁员,国内3G牌照迟迟不发。华为3G业务在3年左右时间几近颗粒无收。

当时掌管3G研发的万飚说:“那个时候,天天期盼中国发3G牌照,2000年做产品计划的时候认为2001年会发,2001年预测2002年会发,2002年预测2003年会发。上千人的研发队伍,每等待一天,就要多支出300万元,心急如焚。”而同时期,国内数家通信厂商由于投资小灵通市场,赚取不少真金白银。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华为决策层坚定地认为,3G必定代表未来主流趋势,因而从未降低在3G上的大力投入,几千人的队伍,几年下来,研发成本消耗数10亿元。

为了活下去,无线人员被迫转战海外市场。汪涛是无线3G最早一批开拓海外市场的“特种兵”之一。“卖3G太难了!西方的电信巨头们龙盘虎踞,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后来成为无线总裁的汪涛回忆早期市场拓展的艰难时说:“做梦都想拿下一单(生意),前赴后继,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当时任总(任正非)也很着急,只要听到任何地方有3G项目,马上就飞过去。”

2003年底,华为终于得到了命运之神的垂青。华为中标阿联酋ETISALAT的3G网络,这个项目对华为无线来说关乎生死。在长达数年不计成本的投入之后,无线3G产品终于实现零的突破。随即更大的转机出现在一年之后,2004年底,华为参与荷兰一家小运营商的3G网络竞标,在交流中了解到,由于站点租金、工程施工等建站总成本太高,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既节省机房空间又能快速实施部署的全新解决方案。

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的余承东和项目成员一起深入一线,到站点考察,讨论方案,在实地勘察和不断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分布式基站,即基站室内部分做成分体式空调一样,体积只有DVD一般大小,然后把大部分的功能抛到室外去。然而,从方案构想到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陆家嘴软件园2号楼一间普通的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一间办公室,负责方案实现的总设计师吴旺军,带领算法、硬件、软件等关键技术骨干,将办公室直接搬到了会议室,一边设计开发,一边讨论。

孟庆峰是算法组的一个小伙子,10年之后,他对当时激烈的技术讨论仍然记忆深刻。电路互联、光模块互联如何实现?可靠性如何实现?硬件散热安全等如何考虑?被大家称为旺总的吴旺军,人如其名,在这个创新方案的实现推进上异常坚定,甚至强势,每次开技术讨论会,他先放出话来:“方案不确定,不能回去,不同意这个技术点的,留下来继续讨论。”

一年以后,这款被业界称作“架构型的颠覆性创新产品”按当时构想诞生在上海研究所实验室。相对于传统基站,分布式基站体积减小到原来的1/10,重量减小到原来的1/15,所有部件都可以手拎到现场,工程部署不再费时费力。

2006年7月,由于分布式基站的独特价值,华为大份额中标沃达丰西班牙3G网络,由此撬开了欧洲市场的铁板,在拉美、欧洲、俄独联体、亚太等市场遍地开花结果。2009年,3G在国内斩获中国联通最大份额。也正是这一年,华为3G产品历时10年持续投入,实现累计盈利。十年磨一剑,没有谁会比3G人更懂其中深意。在分布式基站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研发团队对基站产品更小型化、更大带宽、更高性能的创新性研究从未间断。

“要想彻底改变2G时代起起伏伏的被动局面,必须要有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和产品。”2006年,射频领域的首席专家、公司Fellow吕劲松率领射频算法团队,向GSM多载波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2007年底,上研所陆家嘴软件园903实验室,吕劲松带领的多载波项目团队,联合华为俄罗斯研究所算法专家,历时一年半,克尽全力,突破GSM多载波技术。不久,以此技术为基石的SingleRAN解决方案问世,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实现单一基站将2G、3G、4G以及未来所有制式融合在了一起,大大降低了运营商的投入成本,对移动通信产业带来的强力冲击,决不亚于一次革命,一举奠定了华为无线的优势地位。

2008年,在德国Telefonica O2项目中,华为成功交付业界第一个2G/3G融合的SingleRAN网络;2010年,SingleRAN成为行业标准;2013年,中国4G新三大战役告捷,奠定了华为4G时代领导地位的坚实基础;2014年,华为无线引领4.5G/NFV产业,实现从做产品向做产业的华丽转身……

2011年,华为战略调整,华为手机舍弃白牌,正式进军全球手机市场。同年,素以彪悍勇猛著称又被员工尊称为老余的原无线产品线总裁余承东执掌终端。“这么多年,华为人的心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余承东说,“在我手里,华为终端要么做没了,要么做上去,没有第三条路。”让老余底气十足的,不仅有华为人敢打敢拼的奋斗基因,更有华为数十年在无线通信领域锻造的雄厚研发实力:仅在旗舰机研发中心上海研究所,就拥有手机厂商中最大最全的电磁兼容实验室、6000部真实终端的大话务量实验室、最先进的音频实验室等8大网络和终端实验室。一部华为手机的背后,是全球强大的研发中心和实验设施。

2012年,诞生于上研所新基地的Ascend Pl,开启了华为终端的高端化进程。

2014年9月,奠定华为手机高端市场的扛鼎之作Mate7在上海研究所研发中心问世。创新的整机架构设计让这款手机拥有业界最大屏占比,全金属机身、按压式指纹识别、一触解锁等创新设计,让Mate7一经亮相便惊艳全球,在各地市场持续热销,一机难求。

传奇有多动人,背后的付出就有多艰辛。作为Mate7的产品总监,小龙回忆说:“在这款手机上,研发团队投入了太多的心血,一直奔跑在追求极致的路上。如何解决金属机身的天线性能问题,如何把指纹识别做到最好用,如何在大屏、大容量电池和紧凑的机身间找到平衡,面对重重问题,考验的不仅是实力,更是华为人的勇气和毅力。”

研发部长平哥说:“经过一次次产品研发会议,经过一次次反复论证和调研,不断有产品方案被砍掉。这些方案,每次都是研发团队倾尽全力做出的成果,但稍有不满意,就要进行调整;如果还是不满意,就要推倒重做。台前呈现出来的总是绚丽、璀璨,但背后所做的,全是艰辛的工作。为0.1毫米的尺寸改结构,为万分之一的潜在失效改版面设计。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狂般的完美追求,在这款产品设計上,华为手机实现了跨多代的极致改进,无论从外观、硬件规格还是用户界面,都有大幅提升,成为一款跨越性的产品。”

版本经理小汪说:“手机市场风云变幻,只有追求极致、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我们不断翻越新的山峰,不断看到新的风景,这就是我们的快乐。”

2016年4月,华为最新旗舰机P9正式发布,这款由华为与德国百年品牌相机徕卡携手合作的首款作品,将手机摄影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度。5年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还没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5年后,华为手机已经成为仅次于苹果、三星的第三大手机品牌。在一次年中会议上,余承东慷慨激昂地讲:“未来5年终端的目标是1000亿美元,华为终端人向来无惧挑战,追求的高度决定了我们走向崛起的道路注定不平凡!”

从破旧厂房的4间办公室,到3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从几本英文协议到业务涵盖网络、终端、芯片的上万人研发队伍;从2G时代的跟随者、3G时代的挑战者,到4G时代的并跑者、5G时代的领导者,上研所用20多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难忘的传奇。传奇的背后,是一代代匠心逐梦、薪火相传的华为人,他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渴望,纵然千磨万击不改其志,不断探索创新,厚积薄发,将梦想一点点变为现实。如同《光阴的故事》中唱到的:“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而我们也在改变着世界,留下无悔的青春。

正如世间伟大的壮举总在默默中完成一样,当黄浦江水日复一日东流入海,看不见的数字洪水正汹涌而来,在大上海东北角的这栋华为科技大楼里,平凡的工程师们依旧日夜出入,他们正在创造下一个更美好的互联世界。

二十七

时代造就英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为第一时间组织“先遣军”,冲向战“疫”前线,支撑湖北移动、联通开通“火神山”5G基站,支撑首个远程会诊平台投入使用,筑起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通信保障坚强堡垒。150名华为工程技术人员在3天内完成了从网络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铺设光纤、架设基站、开通调测等整套建设流程。看到电视画面里面不顾安危而忙碌的身影,人们不禁为华为人的英雄行动而感动、骄傲。

几个月后,华为“90后”工程师谢世涛讲述了《火神山的一天》,分享了自己参与火神山5G基站建设的战斗历程。

2020年1月24日,武汉,大年三十,天还未亮。他推开窗,凛冽的寒意夹杂着绵密的雨滴扑面而来,街上空无一人,原本喧嚣热闹的城市仿佛在此刻被按下了暂停键,整个世界寂静无声。他把羽绒服的帽子套在头上,走出家门,赶往20多公里外的火神山。

节前部门排班,他重点负责除夕前后武汉移动客户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的网络保障。这是他2017年加入华为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一个人在外过除夕,原本打算大年初二值完班后飞回三亚老家,陪爸妈过年。但1月23日深夜2点的封城通知,把他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

封城令虽然来得突然,但当他亲眼看到武汉下达的史无前例的封城令后,也知道这场疫情十分严重。早上8点多,他和部门前辈刘是保像往常一样,早早去办公室值守。但随着10点封城,保障的重点区域很快从机场、火车站转到武汉的三甲医院和病人比较集中的隔离点。就诊人员和病患快速增加,武汉移动基站负荷不断升高,“医院的负荷高了,同覆盖区域利用率、用户数均衡一下。”前辈看着指标对谢世涛说道。他立即查看拓扑关系,采取一系列操作完成了任务。

“小谢啊,在特殊时期,对特殊地点特殊用户的感知,更需要保障。”前辈眯着眼睛陷入回忆,“我还记得SARS那年,我正在读大学,当时手机还没有普及,想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都要排很久的队。那时能听到亲人的声音,无论怎样都会觉得心安许多。现在武汉已经封城了,城里和外界不能断了联系。医院里受苦的病人和前线的医生护士,谁都想和家里报个平安、说个话,通信这一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保障好网络的连接。”

谢世涛点点头,从前辈的话语中瞬间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分量。天大的责任落到自己的身上,那一刻,春节不能回家的遗憾也一下子消散了。他给自己打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障好网络运行,就是自己给武汉加油的最好方式。

傍晚6点,临下班前,客户告诉他们后续在家远程值守就行。回到宿舍,他赶紧整理物资库存,手中一直忙个不停,待收拾到晚上10点半,电话突然响了,是代表处网规网优负责人李然从老家打过来的:“政府要建火神山医院,客户需要我们去现场保障网络开通,明天你去一趟吧!早上6点准时出发。”

那一刻,谢世涛的心里“咯噔”一沉——这个时候去火神山?但他握着电话,只停顿了几秒,就轻轻说了声“好”。要说不怕是假的,此时武汉已经封城了,闭门不出才是最安全的。可是面对工作任务,他说不出拒绝的话,面对工作任务,他必须赴汤蹈火。临近春节,部门很多同事都已经回老家过年了,留在武汉的没几个人,而谢世涛作为值班留守人员,他十分清楚,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再怕也得上。

挂掉电话,谢世涛快速盘算一下接下来的工作。明天要规划火神山的网络建设,而他主要做现网保障,对网络规划涉及不多,先得做好准备。于是,他赶紧打电话求助在甘肃老家的网规同事郭博文,郭博文指导他,先得拿到医院的设计图纸,确认医院层高,勘测现网的站点情况,和客户确认现网设备有哪些,还有哪些可用设备、天线的型号和规格等,这样才能综合考虑什么地方可以加站或扩容。

这通电话让谢世涛对火神山的工作内容暂时放下心来,但一想到在疫情期去施工现场,谢世涛的心又提了起来,说实话,心里是有些慌的。已经夜里11点多,谢世涛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给他在广州学医的高中同学打个电话,问他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自己的心理工作。同学正在医院值班,他鼓励谢世涛:“我也怕的,但我是医生呀,和当兵就要上战场是一个道理,我们不上谁上?现在已经是生死存亡之际,我辈应该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你出门就戴好口罩,穿出去的衣服、鞋子,回来就消毒杀菌。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就没问题的!” 一席话,打消了谢世涛的其他想法,坚定了上前线的信心。

凌晨5点睡醒,快6点时出门,和客户的两个主管、一个维护工程师,一行4人驱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蔡甸区知音湖大道武汉职工疗养院(火神山医院选址所在地)。在雨中經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奔波,到达火神山医院附近后开始往里走。医院选址在职工疗养院旁边的一大片空地上,还没开始平场,但已经停放着很多后来被网友称为“小蓝”“小黄”的挖掘机和建材。下着雨的路面满是泥泞,他们冒着大雨边走边勘查现场环境,做着打“前哨”的工作,等客户高层和院方都来齐之后讨论具体的网络方案。

雨滴落在眼镜上,一会儿就起了雾,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白色球鞋也淋湿了。到了上午9点左右,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整个疗养院出入口通道上几乎停得满满当当。这是建设火神山医院的第一天,整个项目团队还没组建起来,整个疗养院就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来自不同单位的人正在大声交谈。听着耳旁那些熟悉的武汉话,他突然觉得他认识的那个有些江湖气的武汉又回来了。有几位客户的高层领导也来到了现场,和他们一起踏勘现场基站和网络覆盖。他开始和客户逐一沟通站址选择,要不要加站,4G是否要扩容,是否有5G、远程会诊需求等,把客户的需求一一记下来,以便匹配正确的方案。

当时在武汉这边,公司只有他一人在现场,全程和客户以及负责铁塔、电力的同仁对接需求。谢世涛发了一张火神山现场照片到代表处的协同办公平台大群里,发了一条信息:“与移动客户在现场踏勘,争取6日内完成武汉‘小汤山发热集中治理医院网络通信部分建设,保障4G、5G网络畅通正常。共抗疫情,华为全力以赴。”

刚发出去不到一分钟,电话就响了。第一个给谢世涛打电话的是政企交付与服务业务部的同事阮瑞,电话里,阮瑞的语速很快,语气有点急:“院方是否有远程医疗需求或者视频监控需求?我们可以先送设备过去。我们想尽早为抗疫尽一份力。”

“好的,我尽快和院方沟通转达你的想法。”

因为要和客户、院方、政府部门对接沟通,很多电话他都来不及接,但这一刻,谢世涛深深意识到,尽管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现场,但他从来不是孤身一人,他和他背后的一群人在共同战斗,是华为公司强大的资源和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每一个小兵在作战。那一刻,谢世涛真切体会到什么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后来,谢世涛从部门了解到,在23日接到开通火神山5G网络的紧急通知后,公司第一时间就成立了应急项目组,连夜讨论方案,确认现场人员,并开始同步协调5G基站、SPN传输设备和建设物资。就在同一时间,还有服务武汉联通的同事和合作方也在同步进行站点现场勘查、建设方案的设计和物料的到货准备等工作。当天,谢世涛在整个工地上来来回回走了几个小时,将了解到的所有信息汇总分析。火神山医院病房由集装箱组装而成,集装箱最高的有二层楼高,相比建塔站成本高、时间长,楼顶站可以很快建成,而且疗养院的楼顶高度可行,可以覆盖火神山的网络。客户最终同意他提出的建楼顶站的方案,并在周围再选了两个塔站作为备选。这一切做完已经是下午1点多,早上只吃了麦片的谢世涛已经饥肠辘辘,他也忘了带点零食,就只能饿着肚子继续开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谢世涛和客户、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找了疗养院一间会议室,坐下来一起讨论如何建好网络的技术细节,确定了开通5G网络、扩容4G的一系列方案。下午4点多,才有时间坐下来一一回复那些来不及接的电话,并向领导和团队汇报了火神山网络建设的进展。

开通站点的所有数据工作提前完成,就等基站建好他们再去开通火神山5G网络。

1月25日,大年初一,13名工程师和合作伙伴在火神山现场施工,谢世涛和前辈刘是保,还有其他同事,一道开了WeLink视频会议在后方远程支撑:一天之内使5G基站基本开通。除5G网络,团队还协助移动、联通客户完成4G网络的扩容和3G网络的调优,全部采用最高网络容量配置,以满足现场通信网络需求。下午,阮瑞在接到部门主管贾志峰的电话后,主动请缨担任公司支援火神山医院园区和视讯项目交付的项目经理,负责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的交付,以保障医院顺利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业务。

找人、找货、拉货、安装、调测,客户的需求一个接一个,整个代表处全员,不管在不在武汉,都投入到了这场抗疫中。谢世涛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能做点事,由衷地感到充实,还有那么一點点骄傲。

然而,没想到的是,当天傍晚,谢世涛竟然发烧了。晚上6点多,谢世涛觉得有点不舒服,于是测了测体温,结果让他吓了一跳:38.2℃!谢世涛很慌:这是感染了吗?不能慌,得赶快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谢世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李然。李然宽慰他,先在家隔离观察,暂时不要去医院,医院现在病人太多,更有可能感染。放下电话后,谢世涛赶紧加了衣服,贴上退烧贴,烧了一壶开水喝,让自己体感舒服一点。躺下来的时候,谢世涛开始胡思乱想,恐慌的情绪也在心底蔓延开来。谢世涛很焦灼,如果得了新冠肺炎,得做好应对措施,看看物理降温能不能扛过去。但谢世涛内心又不愿意朝这方面想,觉得应该不太可能,症状更像是感冒。1月26日早上,迷迷糊糊中醒来,谢世涛又测了体温,还是超过37.3℃。到了下午5点,社区派工作人员上门为他测体温,提醒谢世涛如果情况恶化就要去医院了。迷迷糊糊烧了3天之后,谢世涛的体温恢复了正常,除了流鼻涕、有点喉咙痛之外,再无异样。于是居家隔离,远程办公,跟进火神山医院的站点保障。而谢世涛的同事李顺、唐金东、陈秦龙、何正坤几个人,在1月28日优化了火神山医院现场及道路的5G网络覆盖和调优。阮瑞则带领企业业务的同事在2月3日赶在火神山医院收治病人前,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监控系统和园区的交付,保障医院能开展高速数据上网、数据采集、远程会诊和远程监护等业务。同一天,在雷神山医院,5G基站调试完毕,次日起正式开始为雷神山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免费Wi-Fi服务。

谢世涛说:“2月5日,在已有第一批患者入住的情况下,数通工程师石杨和陈绪希顺利将火神山医院的内部网络、接诊电话和视频监控等系统调试上线,保障了后续病人的顺利入住。”

2月8日深夜,同事李顺、谈知亮、张波和郑烽等人紧急奔赴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协和医院和方舱医院等5处医院调试视讯设备,保障北京与武汉医院远程连线。

抗击疫情,决胜战“疫”,关键时刻,华为人一直坚守在岗,冲锋在前,以自己的生命保障了国家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十八

给Wi-Fi加灯罩是华为天线研发团队的创新。

2019年5月16日晚,研发工程师周晓参加完华为战略与技术研讨会议后,和华为海外研究所Wi-Fi实验室资深专家Michael在深圳机场拥抱告别,看到航班的候机厅登机闸口上有一个熟悉的书籍形状的白色设备,他马上拍照发给Michael:“See? There's one 4050HD on each gate.”(“看到了吗?每个门上方都有一个4050HD。”)这个白色设备就是华为的Wi-Fi设备。从2016年第一代场馆Wi-Fi产品诞生到现在源自华为5G的Wi-Fi6产品AirEngine问世,一直负责Wi-Fi市场拓展的小伙伴告诉他,华为的设备挂在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深圳机场、鸟巢体育馆、深圳地铁……他还从未有机会亲眼见证,这次总算是如愿了。

2015年底,25岁的周晓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是计算电磁学理论和电磁超材料研究,有幸成为华为在国内做WLAN(无线局域网)天线的第一个博士。给Wi-Fi加上抗干扰的“灯罩”的创意,就是在一次月末咖啡会上碰撞出来的。当时,团队正在天马行空般讨论Wi-Fi的技术展望,周晓想起曾和公司流程IT的同事开会,一个技术主管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周晓提到,整个业界都面临一个难题,室内的Wi-Fi信号类似于办公室内一个个灯泡发出的光亮,彼此有干扰。周晓又问:“能不能给Wi-Fi加一个类似咖啡厅灯的灯罩来抑制这种干扰?”

相比于4G、5G网络适用于室外广域覆盖,Wi-Fi主要用于企业无线办公和家庭网络的高密接入,但一般大的办公区域会安装几十甚至上百个AP设备来高密组网,以致Wi-F1的同频干扰比较严重。众所周知,灯泡加了灯罩,光的强度会减小,但也不太会干扰其他灯泡或被其他灯泡干扰。但给信号加“灯罩”,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不过这一大胆的想象激发了团队的思考:可不可以不装“灯罩”就实现信噪比的最优?

周晓进一步发散思维,以往场馆天线使用的是业界已非常成熟的窄波束低副瓣方案。打个比方,场馆天线就像一个手电筒,手电筒打出的光束是比较窄的,只有举得越高,光斑区域(信号覆盖区域)才会越大。但室内高度有限,而且不可能密密麻麻布置“手电筒”,因而,室内天线必须像灯泡一样让波束变宽,从而“照亮”整间屋子,但又要减少“灯泡”之间的相互干扰,让光(信号)发射到指定的区域里。

让波束从窄到宽还要抗干扰,这是一个系统难题。研发部门成立了天线、RRM(Radio Resource Manage,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网规共同组成创新组,列出每一个难点,进行专业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有人提出了八杆子打不着的天线和算法相结合的思路,大家一听感觉有戏,于是,就求助无线产品线帮忙测试了室内无线环境的信道情况,再把天线预想的一些波束、网规预部署,导入无线的信道测量和系统仿真平台。仿真结果非常喜人,从理论上可以提升80%的并发容量。

接下来,研发工程师们就细化和落地。周晓带着几个新来的博士,一起研究抗干扰天线。这又是一个不断试错、试错、再试错的过程。不同的天线有不同的几何结构,周晓尝试了很多种结构进行仿真。仿真设计后出设计图,再加工成天线,一次尝试最快一两周能出结果,但一开始不是信号覆盖不够,就是干扰又多了,一直在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算法的工作量很大,周晓牵头搭建了一个办公区的模拟环境,配置好设备,花时间写了两个自动化测试和分析的工具,可以将速率大小、信号强弱通过图形曲线的形式统计出来,让每天测试的速率时延等信息可视化,既方便在实验过程中自动采集数据和抓包分析,又方便算法团队进行算法的阈值(即临界值)调试。

创新无止境,追求亦无止境。就这样,在多个领域聚焦、一个方向上发力,3个多月后,他们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业界首款室内场景的宽角度低副瓣抗干扰天线,结合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传输功率控制)/AMC(Automatic Modulation Control,自动调制控制)抗干扰算法,室内高密场景组网性能平均优于业界48%。

对于这些优秀的“90后”员工,华为高级顾问田涛表示,1990年出生的华为员工三十而立,“90后”“95后”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华为各个业务部门、研发部门、后勤行政体系中的挑大梁者、领头人和骨干员工。有在艰苦地区绽放青春的“冈比亚鳄鱼哥”“非洲小太阳”和勇闯巴格达的财务姑娘;有将5G带进矿山、让无人驾驶的挖掘机在矿海深处大展拳脚、给盲人极速滑雪运动员装上“眼睛”的项目经理;有在代码的世界发现美的“博导”;有勇于挑战难题并攻克难题的“揭榜英雄”;还有大年三十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的“战地坚守者”……他们是华为“90后”員工的缩影,他们的背后是无数名“90后”普通员工。继“60后”“70后”“80后”,华为人已经成长为华为文化的奉行者、守候者、传播者,数万名“90后”华为人已融入到华为奋斗者的队列中,融入到华为奋斗文化的洪流中,成为华为文化的创新力量和变革力量。

二十九

华为研发人不仅研发5G技术,还把5G技术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让5G成为滑雪场极速盲滑的“眼睛”,是华为的创新。

2019年3月20日,德国滑雪胜地里格拉德贝克山,天气寒冷晴好,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阿尔卑斯山脉在阳光下晶莹耀眼,蓝天明净如洗。站在雪地坡顶的诺埃米(Noemi)却看不见这冬日的风光,她是一名27岁的德国视障滑雪运动员,15年前因为一场疾病失去了视觉。此刻,她正在做着滑雪前的准备工作。

今天跟平常的滑雪训练有点不一样,诺埃米的领航员宝拉(Paula)不在现场。过去几年,宝拉与诺埃米在滑雪场上总是形影不离,一起在雪地驰骋。宝拉就像诺埃米的“眼睛”,她在前方开道,预判地形和弯道长度,通过耳麦与诺埃米随时沟通脚下情况、传递行进指令,诺埃米紧随其后。她们这样密切配合着完成了无数次训练和赛事,包括2018年在韩国举办的第23届平昌冬季残奥会。而今天,诺埃米却独自站在雪道坡顶,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没有领航员带领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本次高山回转滑雪(回转滑雪是一项竞速滑雪比赛,要求运动员从高山上滑下时不断穿过旗门和障碍物,连续转弯高速下滑)。看不到雪道状况,没有现场指令和滑雪声作为参考,仅依靠场外的领航员通过5G网络给出行进指令,这就好像让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蒙上眼睛进行障碍滑雪,听起来毫无可能。而华为研发人员为了“极速盲滑”这个异想天开的挑战已经奋战了好几个月。

通过5G技术由场外领航员提供实时引导,帮视障滑雪运动员诺埃米实现失明后的首次独立滑雪,这是一个“太酷了”的项目。

沃达丰将诺埃米的5G滑雪之旅定在2月底,华为迅速成立“极速盲滑”项目组,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目标,研发人员花3个月的时间确定方案,安装和测试设备。由于很多硬件是第一次使用,在安装调测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总能整合资源,想出办法解决。

2019年2月初,研发人员将所有物料运到格拉德贝克(Gladbeck,德国西北部小城),在那里,他们准备了一辆移动基站拖车。为了搭建测试环境,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从机关来的无线专家赵洪亮连续十几天,每天一大早从杜塞尔多夫出发,转两趟火车,经过两个小时到达这个小城,再和核心网工程师阿兹法(Azfar)在这辆拖车里待上大半天,配置产品,调试参数。为了优化解决方案和跟进项目进度,每周都会从办公室到拖车机房,奔波好几趟。拖车车厢不过两平方米大小,里面被抱杆、机柜、配线架、电源柜等设备占得满满当当,狭小的空间塞不下桌子或凳子,大家只能带着电脑钻进车厢,垫个硬纸盒席地而坐。虽然条件艰苦,但这样的“共苦”却使客户团队和华为团队非常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工作也更有激情。

2月下旬,他们将移动基站拖车拖到滑雪场所在的山脚下,开始搭建临时控制机房,为滑雪活动做准备。因为连续暴风雪的影响,原定2月底的滑雪推迟到了3月中旬。3月初,他们再次抵达滑雪场山脚下,开始调试设备,启动直播测试。可是这时,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研发人员使用华为手机接入客户提供的5G直播应用程序后,直播的画面虽然清晰度高,但会出现卡顿。换成另一品牌的手机来直播,播放流畅很多,但清晰度低。之前在格拉德贝克,研发人员在自己搭建的服务器上曾多次使用华为手机进行测试,网络传输速率一直正常,甚至远超客户的要求,如今换个地方却水土不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为了找出问题,研发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验证。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研发人员一遍遍验证排查底层物理设备的网络数据,却一直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眼看距离滑雪活动开始只剩3天时间了,卡顿现象依然存在。无线专家赵洪亮急得眼睛都熬红了,接连几天没日没夜地待在现场定位问题。直到正式滑雪的前一天,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那天,3名华为研发工程师因为大雪被困在控制室里,直到下午6点多,周围已是一片漆黑。这时,人们突然发现,无线专家赵洪亮不在屋里,就赶紧用对讲机跟他联系,他回答说,他冒雪跑去山顶出发点测信号了。半小时后,赵洪亮终于回来了,衣服上一层雪,满身寒气,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数据上下行依然没达到最佳。”“会不会是这个应用里面的传输参数配置有限制?再试试。”一位研发人员坐到电脑前与赵洪亮讨论参数调整方案,另外一名研发工程师则主动请缨,拿起一部手机,出去测试直播信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空气清冷,积雪没到膝盖。这名工程师深一脚浅一脚没跑出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但还是尽力朝着山上跑,一边跑一边擦拭屏幕问信号情况,直到控制室赵洪亮通知他可以回去了,才挂断手机往回走。

当这名研发工程师回到控制室,发现屋里已是欢乐的海洋,有的人正抱在一起欢呼,还有人在原地又跳又笑。原来,刚才和客户一起调试时,终于发现是客户提供的应用程序里有个参数设置有问题,调整之后问题迎刃而解。返回的研发工程师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雪花,冲过去跟大家一起拥抱、欢呼,分享成功。

活动当天早上6点多,研发工程师们就来到滑雪场出发点做准备。诺埃米将要挑战的那个雪道,前一晚研发工程师刚爬过,但白天站在坡顶,才发现它有多陡。这样陡峭的雪坡,若以极快的速度盲滑而下,诺埃米能依靠的只有5G实时传送这双新“眼睛”。新“眼睛”能否正常运作,能否让领航员及时给出指令,帮诺埃米完成所有挑战?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虽然前一晚终于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研发工程师们的卡顿问题,也再次验证了数据传输的流畅度,但是万一呢?万一实时画面或是指令传输有任何问题,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两小时后,诺埃米来到现场。为了记录这个历史性时刻,沃达丰在现场架设了不同机位的摄像机。趁着现场准备工作还需要一点时间,一名研发工程师忍不住走过去跟诺埃米聊了几句,问她现在感觉如何。她眨了眨眼,做出一个夸张的表情:“其实我有点害怕!”不过她立刻又笑着说,“但我对这项技术有信心,而且我对宝拉也有信心!”诺埃米真是华为研发工程师见过的最勇敢的人,望着她的笑脸,研发工程师内心的忐忑似乎也消失了,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她的信任,要一次成功!

研发工程师们回到山脚下的控制室,领航员宝拉也和研发工程师们待在一起。待会儿,诺埃米将以70公里/小时的平均速度从山顶冲下,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这双首次使用的新“眼睛”——她头盔顶部加装的华为手机。手机会将她身前的雪道状况通过5G网络传递给宝拉,宝拉根据实时画面预判并提前1秒通过无线电给出行进指令。

没有预演,机会只有一次。滑雪起点处,诺埃米戴上并不影响她手指灵活度的厚厚的滑雪手套,再次确认头盔顶部的华为手机已固定好;摸了摸右耳边的耳麦,把它调整到合适的角度;拉下头顶的护目镜在眼前扣好;左脚站上滑雪板,咔嗒一声与固定器卡紧,然后是右脚。诺埃米调整姿势在原地站好,双手握紧滑雪杖,微微屈膝,身体前倾,一切准备就绪。

山脚下的临时控制室内。研发工程师们都专注地盯着眼前大屏幕放送的实时画面,清晰而流畅。

宝拉通过耳麦问诺埃米:“到点了,你准备好了吗,诺埃米?”

诺埃米绽放出笑容:“准备好了!”

听到诺埃米的回答后,宝拉发出指令:“3、2、1!出发!”

话音刚落,诺埃米奋力一撑滑雪杖,如离弦之箭,从高高的雪道上冲了出来。她脚底的滑雪板急速碾压着地面的积雪,洁白的雪花在滑雪板两侧不停飞溅又落下。与此同时,诺埃米头盔顶部的华为手机捕捉着她身前的画面,再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递给山脚下的控制室。不远处就是第一个旗门了,宝拉密切关注着大屏幕上清晰而流畅的实时视频,在耳麦中提示:“过弯!”这条指令通过5G网络在10毫秒以内完成,速度和人类神经系统一样快。诺埃米毫不迟疑地滑出一道弧线,急速绕过旗门继续向前,前方立刻又是下一个旗门!宝拉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干脆利落地向诺埃米传递指令:“前进!”“过弯!”“下蹲!”“陡坡!”诺埃米跟随指令在一个个旗门间急速绕行,动作行云流水,滑雪板在雪地上留下一道道优美的S形。控制室里的其他人都屏气凝神注视着大屏幕,不敢发出一丝声音,以免干扰她俩的交流。

倒数第二个旗门,倒数第一个旗门!最后5米……这是短暂而又漫长的87秒,终于,诺埃米高扬着手中的滑雪杖冲过了终点!控制室里持续回荡着诺埃米庆祝滑行成功的呐喊声。宝拉摘下耳麦:“成功了!她做到了!”她欢呼着冲出门,朝诺埃米跑去。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写到这里,笔者联想到华为研发工程师在户外活动上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项面向未来的技术使用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滑雪场地再次绽放精彩,再次展现中国5G技术的非凡和卓越。

三十

华为研发工程师们的创新思维,是人们无法想象的。而带头实施创新思维的是70多岁的任正非,他对5G的应用非常挂心,到山西煤矿亲自下井探索5G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研发工程师在他的推动下,更是敢想、敢做、敢实践,让5G下矿山发挥出了效用威力。

何昊于2012年进入华为,在他的印象中,“矿山”这个词通常只会在新闻中出现,往往还和“矿难”联系在一起。原始、苍凉、荒芜、悲壮,是他能想到用来形容矿区的词,而当前最先进的技术——5G,能和这样一个地方产生什么关联?他确实很难想象。

和何昊有着同样疑惑的,还有洛阳钼业集团下面的栾川三道庄矿区赫赫有名的王朝磊。他虽然年纪还不到30岁,却已经子承父业,开了8年的挖掘机,被同事戏称为“蓝翔技校里能考第一的牛人”,算得上矿区里堪称“扛把子”的人物。

何昊在矿区四处勘查时,王朝磊正蹲在挖掘機旁边吃药。10个机手9个胃不好,这算是业内心照不宣的职业病。因为挖掘机开起来抖动得非常厉害,王朝磊每天在驾驶室里都被颠得欲吐无泪。这样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让王朝磊患上了严重的胃下垂,每隔几十分钟就需要喝点热水,不然根本撑不住。

但如此严重的胃病在王朝磊看来都不是大事,对他而言,真正的大事是那些会在瞬间夺去人命的垮塌。

栾川三道庄矿区是一个有着较长开采历史的矿区,由于之前的无序开采,矿区地底下形成了许多巨大且不规则的空洞。人在矿上干活,根本无法预知脚下的土地何时会突然塌下去,将人和设备一口吞噬。滑坡滚石在开采过程中也是家常便饭,大大小小的石块成堆滚下来,连巨大的矿山车都能被砸坏、掩埋。这种事故王朝磊就遇到过,有一次做排险工作时突发滑坡滚石,眼睁睁看着一块大石头飞速朝他冲过来,根本来不及闪避,还好那块石头在即将砸到挖掘机时忽然滚到了侧面,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那次事故以后,王朝磊常常做噩梦梦到被滚石砸到,醒来后出一身冷汗。

王朝磊默默看着何昊等一行人在矿区里来回勘探,从作业面到碎石区,一遍一遍来回走、来回看,研究在哪里设站点、装设备。矿区里的雪还没融化,一辆辆无人驾驶的矿车正在忙忙碌碌地来回运送矿石。何昊他们似乎觉得很新奇,偶尔会停下来兴致勃勃地看一会儿。

何昊的确没见过这样的矿车——这些运送矿石的车辆不只是无人驾驶,还是倒着开的。矿车在采矿区装上货之后,就一路倒着开回碎石区卸货,这样不用掉头,很节省时间。但再怎么节省时间,也依然改变不了低效的事实——这里所有矿车的速度都不会超过10公里/小时。

“我们现在就盼着和你们合作后,速度能提升一大截。”站在何昊旁边的一位工程师说。这位工程师所在的河南跃薪智能机械公司(下简称跃薪公司),正是这些自动驾驶矿车的生产商,也是这次项目的华为合作方。

跃薪公司在2017年初就研发出挖掘机、钻机等工程机械的近场遥控设备,并在三道庄矿区实施了局部无人作业。他们当时也尝试进行远程控制,但由于4G的带宽较小、时延较长,远程控制效果很差,所以难以商用。2018年6月,跃薪公司又研发出自动驾驶的矿车,但受限于4G网络的性能,车速只能控制在10公里/小时以内。

2018年下半年,跃薪公司找到华为,想和华为合作,进行远程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矿车的5G改造,以提高无人采矿作业的精准度、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跃薪公司的工程师指了指不远处那台挖掘机,对何昊感慨道:“你看,那台挖掘机,现在还得让工人在现场开,会面临各种危险。但要想真正实现远程操作,4G网络的性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得上5G。”

何昊转过头,看到对方眼中满是期盼的目光。自从他担任无线产品经理以来,做了很多个项目,亲眼见证了通信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而5G的发展,更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如果说2G萌生数据、3G催生数据、4G发展数据,那么5G就是跨时代的技术。5G的速度是4G的100倍,它的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开启了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并扩展到各个行业,催生各行业的不断创新,让虚拟变成现实,让人工智能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让诸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之类应用的实现不再遥不可及……

如果真能用5G技术实现“无人矿山”,将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无数矿山工人不用再面对粉尘的危害和随时可能塌陷的危险,而是可以坐在干净又安全的室内,遥控指挥机器作业。无数个矿山企业将具有更高的开采效率和更低的开采成本。

5G必须上矿山,何昊用力握了握拳。在他心里,这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而是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梦想,也是他要脚踏实地,努力去实现的未来。

何昊和代表处、机关的同事们反复讨论,又和跃薪公司的工程师们多次沟通后,终于在一个月内做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然后再次去了礦区,每天开车上山,夜深时才下山。

为了不耽误生产,30多辆自动驾驶矿车要一批批改造。好在这些矿车之前就配置了4G网络,改装成5G网络还比较顺利。但挖掘机的改装就不一样了,何昊他们连上设备之后,却发现车辆信号怎么都接不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车辆的控制信号有问题?还是对接有问题?还是5G终端和基站有问题?

由于华为之前没有针对无人矿山领域的5G模组,所以,这次项目使用的是华为针对民用市场开发的模组,要实现应用匹配,就需要经过多次的协议转换。这就好比无人矿山领域的5G模组是一个讲日语而不懂汉语的人,现有5G模组是一个讲汉语但不懂日语的人,要让他俩能沟通,还需要一个既懂日语又懂汉语的翻译,才能提高传输效率。

何昊是无线产品经理出身,但这些问题不只是涉及无线领域,还涉及固网领域的IP和数通参数调试。好在何昊大学时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和跃薪的工程师们一起分析,用几十组参数一一调试。为了排除控制系统的问题,他们把500多公斤的远程控制座椅从办公楼拉到皮卡车上,再运到作业区,就放在挖掘机附近,用网线直接连起来进行测试。

当时,挖掘机的驾驶员王朝磊就站在旁边,看着一群斯文白净的工程师们身上带土、脸上沾尘地蹲在那里鼓捣个不停。

“这次真能行吗?”王朝磊有些担心。“远程控制”这词他并不是第一次听说,两年前,跃薪公司就想搞远程控制,但折腾半天最后都失败了。当时他也试过所谓的远程操作,结果,要么因为图像传送滞后导致无法正确判断风险,要么因为操作延时导致采取的动作为时已晚。挖掘机要开好哪是件容易事,每次他都要聚精会神,眼观六路,稍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想遥控指挥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那是异想天开。

的确不容易。何昊他们好不容易解决了信号连通的问题,又遇到了一个麻烦——远程操作的可视问题。

要想实现效果良好的远程控制,必须在挖掘机上装各种摄像头,尤其是驾驶舱上方,需要装一个3D裸眼双目摄像头。光有摄像头不行,还需要安装单独的显示器,把摄像头的视频处理板和显示器对接起来。这样的产品别说华为没有,就是业界也没有。但没有不等于不行,业界没有配套的,那他们就分别采购,再自己连通。华为上海研究所的工程师蒋品接下了这个任务,从选型到测试,再到连通,无数个日夜,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仔细琢磨,反复调测,终于让王朝磊这样的司机坐在室内也可以“眼观六路”了。

对于洛阳钼矿来说,真正的远程控制并不仅局限在矿区内,他们希望能实现跨城市甚至跨国的远程控制。因为洛阳钼矿集团不只在全国其他省市有多个矿区,甚至还有海外矿区。如果能实现跨国的远程控制,一方面能大幅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规避工人在境外可能遇到的疾病和矿难等风险。

于是,何昊等人又将500多公斤的控制座椅搬到了郑州跃薪公司,进行跨城市的远程操作测试。何昊在洛阳矿上负责方案和交换,郑州的同事配合他进行远程调试。这时又出现了新问题——一个挖掘机上有4路信号,包括全景摄像头、3D裸眼双目摄像头、挖掘机手臂摄像头、控制系统。如果每路信号都配一个5G的终端设备,就需要4台终端设备,工作时每台终端设备都要随时在线互通。这样不仅成本高,效率还低。

何昊找数通的同事请教并多方验证之后,找到了优化办法——用端口的方式。将端口和末端摄像头或者控制系统对接,实现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多个信号。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何昊和他的伙伴们终于实现了5G技术在“无人矿区”的应用。

王朝磊坐在宽敞明亮的操控中心里,看着驾驶座前的三块屏幕,它们从左到右分别显示着挖掘机机械臂移动的近景、驾驶员视角的中景和控掘机以及周围环境的全景画面。这些画面可以让王朝磊实时看到矿区现场的情况,并确保没有视线死角,比之前实车操作还容易。

坐在驾驶位上,王朝磊推动操纵杆,屏幕里的挖掘机立刻按照他的指令动起来,没有时延,非常流畅,让他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坐在一台挖掘机里在矿山现场挖矿一样,只是耳边没有隆隆的设备声,更不用担心石块滚落或者作业地面坍塌的危险。而那些自动驾驶的矿车跑得更快,时速从原来的10公里/小时提升到30公里/小时,全天候在矿山中穿行。

“真的要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矿上效益好了,我的待遇高了不说,工作也舒服很多,老婆再也不用担心了!”2019年6月上海展览会上,王朝磊第一次对何昊敞开心扉。虽然之前两人见过无数次,但每次都是一个人调测设备,一个人配合调试,并没有太多的沟通机会。

这次他们把设备拉到展览会的现场,在众多参观者面前,演示如何远程操作千里之外的挖掘机工作。期间,王朝磊给何昊讲了很多矿上的事情,还有他自己的改变、家庭的改变。王朝磊说,现在他的身体好多了,晚上再也不会做噩梦了;老婆再也不担心他挖矿会遇到危险,反而开玩笑地说:“你现在每天坐在空调房里,可别吹出空调病啊!”女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再也不用胆战心惊地等爸爸下班了。每天晚上他回到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一起吃饭聊天,让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真是过得特别舒坦,有奔头。

何昊听着王朝磊开心又温暖的话语,看着他脸上真切的笑容,想起当初自己第一次上矿山时立下的誓言——5G上矿山,给无数矿工的生活带来改变,给无数个矿山企业带来改变。如今,誓言逐渐兑现,他的心底充满喜悦和成就感。

展览会不过短短几天,何昊却接到了一大把名片,和无数不同行业的人有了许多碰撞和交流。他的眼界豁然开朗,看到5G应用那一片浩瀚无垠的天空。华为有着当前最先进的5G技术,可以让海量万物以超高速率连接起来,人和物的沟通壁垒被打破,地球在5G的技术下变得扁平,整个世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一

2016年4月,加入华为无线网络研究部的朱承志,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模拟一个系统级仿真任务,评估5G产品的不同算法、硬件的能力。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不难,就是耗时。在仿真平台上,导入数据要2个小时,运行数据要20个小时,处理数据要3个小时……等待的过程特别难熬,仿真一次要脱掉一层皮。所以,他绞尽脑汁地想:有没有什么“偷懒”的办法?他先寫了一个脚本,把数据处理时长从3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接着,又开发了配置数据的工具,简化场景配置的复杂度,还利用并行化编短大部分仿真场景的运行时间。

这个小小的创新,不仅帮助朱承志在转正答辩中获得了“A”的佳绩,还造福了一众和他一样经常要做系统仿真的工程师。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创新火花。

如果说,2G是自行车,3G是摩托车,4G是汽车,5G就是高铁,以低时延、高网速著称,下载一个高清电影只要十几秒。但前提是不管你在家里、车里还是电梯里,永远都能保持接入信号最好的方向。

然而,研究5G系统仿真时,朱承志发现了一个改进点——用于定位“你在哪儿”“哪里信号最好”的波束扫描技术还不够快。这就好比拿一只手电筒,在漆黑的墙面上找一张画,现有搜索方法很笨,每照一个地方,都要关闭手电筒后重新对准,再照下一次,这样一来,要依次照射N次才能找到。

是不是可以想个“偷懒”的办法提高效率呢?他想到读研期间,导师曾带他研究过的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压缩——感知技术:用很少的样本,就能迅速恢复所有样本点的位置。拿上面这个手电筒找画的例子来说,有了这个技术,只要拿手电筒照几处位置,就能通过数据的关联性,准确预测出画的位置,大大提升效率。但这个技术此前只用于图像领域,没有人想过还能移植到网络通信中,让5G如虎添翼,跑得更快。

在一年一度的无线创新大赛上,朱承志决定把这个点子“卖”出去。

“我这个点子,可以更快定位移动用户的信号方向,为5G带来更短的网络时延和更快的下载速度。”在10分钟的陈述中,朱承志努力呈现他的点子的商业价值。专家们也挺感兴趣,问了他好几个问题。

“有应用场景吗?”有专家突然发出了灵魂拷问。

朱承志尴尬地摇摇头。方案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还没有思考可以应用在哪里。讨论了十来分钟后,专家们都说不行。沉默了一阵,部长发话:“我觉得这个点子有黑科技的潜力,可以打磨一下,我‘投资你,承志。”

待冷静下来想想,朱承志的点子确实存在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没有应用场景,没办法让人感同身受。

这时,朱承志想起一次有名的5G极速测试:赛车场四周安装了4个5G基站,赛车车顶上安装5G接收终端设备;赛车一边绕着赛道狂奔,一边不断接收并快速切换4个5G基站发出的波束信号,即使车速高达128公里/小时,依然能保持不间断的高速网络连接,时延达到毫秒级。

在这个场景中,5G波束就像一个探照灯,指哪儿照哪儿,可以灵活调节方向。秘诀是什么?就是某项波束扫描技术。朱承志这个点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有效缩短扫描时延。直觉告诉朱承志,用赛车这种极端场景为例,引出这个点子在高速追踪场景中的商业价值,很有说服力。

为了从“点子大军”中脱颖而出,朱承志主动出击,将PPT单独发邮件给相应领域的评委,并与最终分配到的3位评委分别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完全理解他的点子。好点子有了好故事,吸引力一下增强了。很快,朱承志就等到了好消息:顺利晋级100强。

进入100强后,大赛给每个参赛者安排了4位评审专家,级别更高。在继续打磨点子的同时,朱承志主动向专家发出沟通邀请。

“我早上9点之前都在工位,你可以来找我。”中射频的专家王伟首先回复了他的邮件。他曾在一次会上见过这位专家,专业且强势,让他印象很深。

由于射频领域的专家们对此项技术和应用并不陌生,经过十几分钟的讨论后,大都肯定了朱承志的思路,认为这个技术未来极有可能被使用。不过,他们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缺点: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数据支撑。讨论结束后,朱承志根据专家给出的建议,做了一些针对性研究和改进。接下来,朱承志继续发邮件“约聊”专家。和市场专家谈点子的商业价值;和算法专家谈具体的思路;和规划专家讨论未来5G的趋势……沟通了十几轮,优化了十余次方案后,朱承志的点子再一次冲过15强的分数线,成功晋级决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决赛之前是导师预审环节,组委会为15强选手安排了5位导师,每位导师辅导3位选手。

第一次辅导会前,朱承志还怀着作为15强的一点点自豪感,自以为点子比较成熟,没想到,却遭遇了开赛以来最大的挫败。辅导会上,每人有40分钟的讲解辅导时间。首先上场的是一个关于高铁应用场景的创新方案,巧妙利用了某项专业技术,能让乘客在高铁上享受高速且不中断的无线体验。清晰的应用场景,华丽的数据支撑,听完之后,让人忍不住赞叹:牛!

相比之下,朱承志的方案显得单薄,场景不够生活化,又缺少数据支撑。专家们连连摇头。

朱承志冷静后,才意识到,赛前辅导最大的价值是识别缺陷,找到弥补办法。

离决赛还有两个星期,下班路上、洗漱期间,甚至做梦时,他都在琢磨。朱承志请教仿真专家验证了可能性,在5G系统仿真平台上进行几百行代码的修改,同时借助已有的算法工具,改代码、跑数据……通过等效的方式,完成了点子收益量化的任务,另辟蹊径修复了缺乏数据支撑这块硬伤!

在决赛前的最后一次导师评审上,“我的点子可以让波束扫描时延缩短1倍,在高速移动场景获得20%以上的吞吐率增益,从技术上断裂友商,实现5G低时延诉求。”朱承志用新鲜出炉的数据论证了这项技术的价值。领导和专家们都对他表示了肯定:“有数据支撑,很有说服力!”

决赛设在华为上海研究所的大礼堂,2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无线产品线总裁、研发部长和各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阵容强大的评委团和嘉宾团。

15强选手要做的,就是在4分钟时间内,从业务痛点、关键技术、商业价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方案,将点子“卖”给评委们。

朱承志上台前,三分期待,七分紧张。但上台后全都化为兴奋和自信,他信心满满地讲述完自己的点子,还笃定地回答了评委的几个关于扫描次数的问题。

等待最终结果的过程特别漫长。所有选手展示、讲解完后,评委开始讨论、打分、计分。

“接下来,我们将揭晓本届大赛的银奖获得者!”当主持人公布银奖的时候,他心情十分忐忑,但最后没有听到他的名字。

“下面揭晓金奖获得者!”无线网络营销工程部部长周跃峰徐徐上台,掷地有声地宣布金奖结果。当喊出朱承志的名字的时候,现场掌声雷动,他一下“燃”了!这感觉,太像做梦了!

因为朱承志的点子特别贴合5G产品,在高速移动场景能获得20%以上的吞吐率增益,很有潜力。很快,朱承志的创新方案就同无线创新大赛的其他几个获奖方案一起,在项目中孵化落地,并成功在5G样机中应用。

如今,朱承志还在坚持做5G解决方案的创新,每次听到别人称赞“华为5G很牛”的时候,朱承志心里都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

朱承志深有感触地说,创新除了要有一点超前的思维,还要有很多超前的准备。他希望自己能初心不改,敢想、敢干、不设限,不断探索未知,用创新创造价值。

三十二

华为人有相同的认知和价值观,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收获了极富意义的人生价值。在华为员工“心声社区”可以看到砥礪奋斗着的华为人在各种环境下,对事业、对压力、对人生的内在心声。

赵国钧(24岁,研发工程师):信任与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被认可的。

张磊(27岁,研发工程师):学会敬畏。敬畏客户、敬畏项目,永葆一颗敬畏之心,做事才能更务实,才能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

陈耀如(30岁,研发工程师):有了经济基础,完成了人生的多件大事。对于自身,做事情更加有条理。其实,华为的一套流程和理论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指导意义。

马辽原(29岁,渠道核算):我认为,不论“5·16”事件之前还是之后,华为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的谋生存、求发展的大道至简的方针始终未变,但是自己在工作时的心气确实变得更加激昂慷慨、更加敢为天下先。

谢国超(27岁,研发工程师):“5·16”事件之后,大家都会主动干更多的活,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大家协调的效率也更高,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新的共同目标: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郑养龙(28岁,交付工程师):“5·16”事件发生后,自己对华为和对工作的感受是有所变化的。对华为,深刻感受到华为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所有员工万众一心,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懈怠,依然积极努力地走在奋斗的路上,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客户的规范标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决不给公司、不给部门、不给团队添麻烦。

冯宝宝(26岁,秘书):作为华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我感受到了公司和周边环境的压力,但我没有选择义愤填膺地抱怨,而是更加专注于我的工作,更加配合好我身边的同事,种好自己的土豆、磨好自己的豆腐。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华为人在临危受命时,都不会乱了阵脚,困难来了,只有一个字:干!时代造就英雄,历经磨难的华为必将展翅高飞,中华必将有为!

孔令晓(28岁,研发工程师):工作本身其实是没有太多变化。作为一名海思芯片的研发人员,我们的工作进展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工作要求一直也都是最严格的。但是心态上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本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经过“5·16”事件,我就更想打赢,通过实力、通过产品证明我们自己,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

杜若愚(22岁,研发工程师):最大感受是“5·16”事件发生时,华为内部的平和。在美国接连制裁下,外界各种言辞都有,但是华为内部还是按部就班,同事们仍然讨论问题,推进项目,项目节奏稳步加快。并不是身在此山中的不自知,恰恰相反,是因为华为本身是一个坚韧的公司,也是一个居安思危、提早准备的公司,而每个华为员工,时时刻刻都在冲锋,面对困难没有畏惧。

朱海凤(26岁,研发工程师):“5·16”事件对产品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速了新产品研发、推广和独立自主的脚步,给新员工更多迎接挑战的机遇。作为新员工,大家都迅速在新产品的研发中担任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自己也作为独立包的负责人始终参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试制的全流程,责任感与自豪感不断激励着不知疲倦的脚步。

雷瑜(24岁,研发工程师):“5·16”事件的发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华为速度——所有员工团结一致,快速高效发布新版本。公司内,同事们日夜奋战,公司外,家属们加油打气,闺蜜们说:“好好干,关键时刻一定要稳住,熬过去,你就是为国争光的人了!”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却是最实在的支持和鼓励,我也更加有信心,我们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周守坤(23岁,交付工程师):第一个是自我感知,“5·16”事件后社会上对华为格外关注,一度上升到各媒体热搜第一位和头版头条,虽然外界舆论沸沸扬扬,但是内部很平静,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分内的工作,大家的精气神和冲劲更加充足,这是我很欣赏我公司的点,就是处事不惊,临危不惧,踏实前行,低调行事。第二个是我自身的改变。“5·16”事件后,自己主动投身“补窟窿”的大流中,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将其发挥极致,与团队协作争取早日完成改造。同时自己也坚定信心,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公司前进的步伐。日后跟自己孩子谈起“5·16”事件,我可以自豪地说,你爸我当年……

三十三

2020年6月19日,任正非在公司员工“心声社区”发表《星光不问赶路人》,又一次给华为人给予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灌注坚持不懈奋斗的动能,点燃新征程的火把,吹响奋进的冲锋号。

任正非说:“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公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而现实是,我们的理想与我们的遭遇不一致,美国的制裁使我们的全球化战略不能完全实施,我们可能依靠不了部分全球化平台,至少最先进的美国平台不支持我们。现在必须全面靠自己打造产品,这是我们的能力与战略极大的不匹配,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逼着我们从小学生做起,而且要快速跳级再跳级到博士,我们哪有这么大的弹跳能力。我们既不是巧媳妇,也没有米。

“我们是从20世纪90年代搭上了数字化的列车,主要是依靠数学在电子技术上构建了优势,获得了产品与服务的成功,这只是信息领域中很小的一部分。场景化应用,我们不清楚未来是什么,路更长、更难,我们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一小步。20多年来,我们聚集了全世界大量的数学家、天才、电子工程师……加强与全世界顶尖的大学合作,仅仅在电子通信连接技术领域刚刚有点突破,就像一块大石板下面的小草,石板刚搬开一小会儿还没有喘过气来,又压上了,现实给我们的压强是很大的。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美军上将马丁·邓普西说过:‘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也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我们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我们不要因美国一时打压我们而放弃全球化战略。在前沿领域的引领性尖端技术上,是没有被人验证的领域,根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没有全球共同的努力是不行的。我们不仅仅要搞好‘1-10的工程设计,让产品又好又便宜,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挺进‘0-1的科学研究,不全球化是不行的。

“我们要胸怀宽广,敢于启用优秀的员工超过我们,要坚决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要不断激活我们的组织,提升有贡献的员工,组成合成的生力军。加強专家的纵向流动,使专家一方面吸收宇宙真气,一方面接地气,使专家保持一种旺盛的进取能量。充分发挥导师制,让年轻人早点有所担当。要继续招募优秀应届生、卓越的科学家、天才的少年一同来参战,要继续激活全体员工的潜能。

“公司并未到生死关头,不需要用血烧热来炼钢。要沉着镇静,平平静静地干好本职工作。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敢于将鸿蒙推入竞争,鲲鹏和昇腾的生态发展与软件的开发决不停步。AI的数据是本地化的,与我们的‘一圈一点的发展方针是一致的,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冯诺依曼架构、反冯诺依曼架构,都是冯诺依曼思想的胜利,我们在计算上是可以有作为的。对未来科学的探索不停步,研发不停步,继续勇往直前。不能以后生存下来,却看不见未来,没有明天了,这样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

“过去几百年来,西方科技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不仅仅是飞机、火车、汽车、轮船、收音机、卡拉OK……不仅仅是欧拉公式、拉格朗日方程、傅里叶变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不仅仅是贝多芬、歌德、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他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是我们敬仰的。在美、欧、日、俄等国的灯塔照耀下,整个世界都加快了步伐。今天的人类繁荣与英欧美日的‘灯塔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尊重这些文明国家、尊重先做出贡献的先辈。2000多年,我们还不是在尊孔吗?今天我们已积累到一定程度,也想要学习在无人区点亮5G的灯塔,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回报世界给我们的引导,让我们的光辉也照亮大家共同前行。

“当我们尝试迈出第一步,刚刚擦亮一根火柴,企图点亮一座灯塔时,就受到美国的不理解、不理智的一棒打下来,一开始我们还真以为是我们合规犯了什么错误,在自查自纠;接着第二棒、第三棒又打下来,一棒比一棒狠,我们才知道是要打死我们,并不是小羊在上游喝了什么水。求生的欲望,使我们振奋起来了。全体员工表明了,‘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我们并不因此灰心,我们也不会怨恨,美国仍然是世界的科技灯塔,我们仍然要一切向先进的人学习。当前科技的进步已超过人类的迫切需求,一项科技发明并不能创造一个大产业、创造超额利润。像蒸汽机、电动机的出现那样,就改变了一个世界,现在需要全世界的合力,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科技发展正处在一个饱和曲线的平顶端,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能有对等的收益,反而给追赶者减少了追赶的困难。例如,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是200亿美元,但收益只有研发投入的40%,60%的蜡烛在黑暗的探索之路燃尽了。我们仍无怨无悔的努力攀登,也像欧、美、日、俄等国领先公司一样,像蜡烛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特别是在艰苦地区、艰苦国家工作的员工,更要加强学习,有优先垂直提拔的机会,你们已取得了火线考验的资格,为什么技能要输给别人,失去自己可以优先获得的机会呢?今天你们桃李芬芳,明天就是时代的栋梁,要肩负起生产自救与蓬勃振兴的重担。不要辜负了时代对你们的期望。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败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绽放光芒。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又遭遇百年闻所未闻的风暴打击。翻滚的黑云,夹着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般地席卷我们。我们一时惊呆了,手足无措。当我们清醒过来,要像海燕一样,迎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嘶叫着飞翔,朝着一丝亮光,朝着希望,用尽全身力量搏击,奋斗、前进,再奋斗、再前进,嘶喊着胜利。岁月不负有心人。”

三十四

随着我国5G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5G商用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新建5G基站超过6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2020年8月,全球首个普及5G网络的城市——中国深圳,5G基站数量高达46480个,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出现的第一个实现5G组网全覆盖的城市。2020年12月底,天津市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余个,重点打造了150个5G应用场景,5G用户数达255万户,移动、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双双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3位。2020年,全国上下加快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5G网络技术应用,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5G通信產业规模达到5036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加,建设发展成就令世界注目。

2020年,中国5G跑出了中国速度,5G技术有力推动了中国梦的实现。

2020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到2030年,我国5G基站数量将达到1500万个,5G基础设施累计直接投入将达到4万亿元,由5G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带动的GDP达1.7万亿元,预计由5G产业总体带动的GDP将达到5万亿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发展阶段的使命和任务,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网络覆盖能力,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5G更好赋能千行百业。加快网络切片、边缘计算、5G增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部署,进一步加大产业短板弱项的攻关力度,持续组织开展5G毫米波试验。推进5G融入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5G通信上,美国第一次没有走在最前列,而一直默默跟在身后的中国,华为公司成功实现了超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虽然我国实现了一时的领先,但切不可大意。毕竟,如今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想要在6G通信上一争高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提醒道:5G中国人走在前面,但是天上的6G通信,美国人还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不可以麻痹大意。为什么说是“天上的6G通信”,因为6G所要实现的是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到时,深山、海洋、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区,也能够实现信号覆盖。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只靠地面建设基站,需要将地面上的5G同卫星互联网连接起来,做到全球网络覆盖。但如今,卫星频率、卫星位置、轨道位置等很多资源,都已经被美国抢走。

当前,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组建Next G联盟,集结苹果、思科、谷歌、爱立信等全球顶尖力量,向6G发起进攻,希望能为6G以后的北美领导力奠定基础。而日本也在2020年度第三次补充预算案中,斥资5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1.6亿元),建设支援6G相关研发的基金,建设一个拥有最先进试验设备的共用设施。

面对美、日挑战,我们自然也不能够松懈。为使我国在6G上也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华为作为我国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无论是5G必要的专利数量,还是5G通信设备全球占比,都高居全球第一。在6G上,华为也将是我国一股重要力量。

2019年10月,任正非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便已经透露,华为已经开始研究6G。他表示,6G,我们也是同步启动研究的。这表示,华为在6G研究上,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有望在6G上带领我国走在业界的前列。人们预测,在2030年时,6G将开启商用。到那时,人们能够体验到比5G快100倍的网速、体验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

华为是5G标准的主导者之一。在3GPP的5G标准制定中,华为5G专利公开数量的占比高于其他任何公司,在全球的5GNR标准必要专利之中,华为占到15.05%,以2160族高居榜首,在5G标准制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全球5G RAN(无线接入网)综合实力排名中,华为实力全面第一。

光芯片技术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光通信领域。华为通信设备使用的主要是光电子通信芯片,用于完成光电信号的转换,属于通信核心器件。在运营商的核心交换网设备、波分复用设备以及即将普及的5G设备中有大量的光芯片,在路由器、基站、传输系统、接入网等光网络核心建设中,光器件成本占比高达60%以上。随着5G网络的到来,万物互联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更高,运营商的基站传输、核心路由、接入网等均需要使用光芯片技术,光芯片的需求将会呈爆发式增长。2020年2月20日,在伦敦产品与解决方案发布会上,作为5G网络大带宽的有力保障,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800G可调超高速光模块。

任正非说,5G实际上是一个“小儿科”的产品,华为在光领域掌握了光芯片最先进技术,能做800G光芯片,全世界都做不到,一般的厂家都是100G左右。美国的光芯片技术离这还很遥远。

任正非曾在2012实验室说:“我们在价值平衡上,即使做成功了,(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摇的。”

因为任正非的高瞻远瞩,华为于2004年10月专门组建手机芯片研发队伍,希望走出对美国芯片的依赖。发展到今天,华为移动处理器已经拥有了高端处理器麒麟990、980;中端处理器是麒麟820、810;低端处理器麒麟730、710等一系列产品,并且多项技术和性能均处于世界领先。

2018年华为在柏林的IFA上发布了第一款完全自主制造的国产芯片麒麟,并且一发布就拿下了6项全球第一,打破了美国高通对于中国企业的垄断。华为的麒麟980芯片是一款AI芯片,也是世界首款手机AI芯片。

2019年,在华为全连接大会上,胡厚崑正式宣布了Atlas 900 AI训练集群,在衡量AI算力的ResNet-50模型训练中,华为的AI芯片仅仅用了59.8秒便完成了训练,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打个比喻,在一张有20万颗星星的星空图上,当前条件下,天文学家要從这20万颗星星中找出某种特征的星体,需要169天的工作量。现在用上Atlas 900,只用10秒,就能从20万颗星星中检索出相应特征的星体。Atlas 900的算力相当于50万台PC,集成了1024个昇腾910处理器,总计32768个达芬奇AI核心,其算力之快,令人惊叹。

从2018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华为5G展开了全方面的打压。两年来,从澳大利亚到加拿大,从波兰到英国,华为5G被禁的消息不断传来。2020年,华为的5G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几乎举步维艰,但华为一直坚强地挺着。在中国市场的亮眼表现,让华为5G依旧是全球5G的领导者。在国际组织5G标准贡献上,华为依旧是最积极的一员;在网络建设商用和应用实践中,华为还是领先者。华为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企业,它向全世界唱响了一支爱国主义凯歌,展示了中华民族民营企业的血色风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形象。作为中国5G技术的研发先驱,任正非带领华为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征程上所创造建立的历史功绩将载入史册;在5G研发中,顽强拼搏、英勇奋斗、报效国家、奉献人类的科学家和研发工程师将名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5G建设的主力军,华为在5G建设和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能力和经验,这必将助力华为5G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中国5G的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谱写新的篇章。

冰河已开裂,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简介:

朱文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邮电经济师,曾担任县作协副主席,省市报刊特约记者。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报告文学》《文学少年》《参花》,《人民邮电报》《中国邮政报》《农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邮电报》、中国创新文学网、中国西部散文网等文学期刊、报纸和网络,散文《那金黄的杨叶》《信之力量》《河石》编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北地春韵》《奋斗铸就辉煌》文学作品集。

王永宁,数学应用本科,甘肃省庆阳第七中学(原庆阳师范)一级教师。长期致力于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为庆阳地区培养计算机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教研中及时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前沿学科,多次走访北京邮电大学、华为西安研究所等地,参与《5G高地》创作。

责任编辑/孙明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