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宽 王广义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革旧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文科高等教育顺势发展。改革开放前,文科高等教育发展几经冲击,发展艰难而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科高等教育应需而起,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文科高等教育存在诸多不足。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对于弥补不足、推动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科高等教育;新文科;时代新人

通常意义上,文科指人文社会科学,即以人、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发展环境对文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以此为背景,国家层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略。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又能更加明确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实施对于推动文科高等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旧有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文科高等教育制度,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在理工科专业受到重视和发展的同时,文科高等教育却遭到了严重冲击。

第一,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经过改造的文科高等教育有了相当的发展。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陆续建立了文、史、哲、经、法等十几个研究所,各省、区和直辖市先后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院、所,此外,高校、党校、军事院校及各部委、各地实际工作部门均设立了规模不等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形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郭沫若、范文澜、孙冶方、李达等老一辈的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成绩斐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

第二,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影响,中国高等教育采用窄口径的专业教育模式,单科性大学及工科专业获得重视和发展,导致理工科压倒人文学科,占据了大学教育的重要领域。这种教育模式为促进工业化进程培育了一大批工业技术人才,然而,却使文科专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设有文科的高校大幅缩减。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院系调整,全国设有文科的普通大学由44所降至14所;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的所有普通大学,如山西大学等有关文科系科均分别并入综合大学,原校名取消。[2]文科专业学生人数急剧下降。1947年,学习文、商、法等文科的学生占47.6%;1955年,文科生的比例减为22.5%;1957年,下降为9.6%;1962年,所占比例最低,仅为7.6%,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文科生比重最少的国家,[3]由此造成我国文科人才严重短缺。文科各门学科日趋萎缩,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到1957年院系调整结束时,全国高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理科21种,农科18种,林科9种,医科7种,师范21种,文科26种,财经12种,政法2种,体育2种,艺术22种。[4]这种突出技术教育的极端做法直接加剧了文科高等教育的衰落,“重理轻文”现象在全社会普遍蔓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醒目变化在于人文学科的逐步恢复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兴起”[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文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文科高等教育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各个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一,成立相关研究部门,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研究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社会科学院,“1979年教育部首次设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文科科研处”,至同年底,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院机构已达309个。[6]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研究队伍,至2009年底,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总数达到42.6万人,教师总量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5倍多。[7]而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此后的十年中,教学科研人员急剧增加。

第二,文科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研究内容的综合性与融合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突破了以往各个学科间孤立研究的壁垒,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彼此交叉融合,并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这种交叉性和融合性将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二是研究视野的国际化。近年来,众多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将研究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广泛搜集研究国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国内、国外双向资料进行互证补正研究,填补了许多方面的空白。另外,跨国跨文化研究已基本成为常态,各国间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建立跨国研究机构、交流互访等形式进行联合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国际化。三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定量化研究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科科研工作中,对提高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四是注重研究的应用性。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聚焦于理论研究,忽视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科学决策。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三,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新文科群”的出现为文科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改革开放,文科高等教育日益受到理工科院校的重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文科在校学生已达到101,400人。[8]作为理工科院校中的一个新的专业种群,从20世纪末开始便形成了所谓的“新文科群”。“新文科群”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传统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交叉学科培养、注重社会现实需求及实践和操作,大大丰富了文科专业的内涵与外延。[9]

第四,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改革开放后,经过恢复和发展,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得到恢复和重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文科专业涵盖文、史、经、哲、管、法、教育、艺术八大门类。根据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文科专业共有26个一级学科,141个二级学科,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三级学科。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文科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文科高等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学风浮躁,注重课程学习、忽视能力训练和基础训练,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各种加分制度冲散等现实问题。[10]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中,面对各种思潮激荡交汇的挑战,面对国家提升软实力、繁荣文化的现实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如何培养出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文科”:推动文科高等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部署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的产生既来自于既有高等文科教育发展不足的现实需求,又是应对文科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的必然举措。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双向需求最终促成了新文科的产生,它对于推动文科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更有学者将其称为“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11]。

第一,新文科建设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彰显了文科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担当。***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亦意味着大机遇与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突破传统文科教育的桎梏,通过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将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及中国未来的开创者作为目标,旨在打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及现实适应性,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主动引领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新文科建设以守正创新为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文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并非割裂传统与现代,它主张在传统文科知识积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学科集群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协同发展,实现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组与建构,这对于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档升级,实现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能够为国家学科建设的全面性、科学性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新文科建设以价值引领为根本要求,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无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懈努力。新文科建设强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立德树人的艱巨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与此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的范式,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聿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五十年概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0(2):3-10.

[2][3]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51,249,239.

[5]凌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1978—2007):一个引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32.

[6]余三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近四十年的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2.

[7]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 (2001-2010)(下册)[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362.

[8]姚启和,文辅相.继承·改革·发展—高等教育问题初探[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4.

[9]肖太陶.“新文科群”的办学意义[J].江苏高教,

1996(2):18-20.

[10]贺雪峰.大学文科教育的关键是解放学生[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4):10.

[11]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19.

(作者单位:张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广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