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时间:2024-04-24

秦勇

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小河东村务农的,后来到县城工作。一晃离开家乡已经35个年头了,因为母亲一直在老家居住,有时间我就回家看看。每次回家看到家乡的变化,都让我发自内心感叹,家乡啊,你变了,变得繁荣了,变得更加漂亮了。

前不久,曾经在小河东村下过乡的14位知识青年在县城聚会,我应邀参加。在酒桌上,有人提议,2021年的7月1日是建党100周年,在举国上下欢庆党的生日之际,咱们这些老知青回到插队的故乡看一看,和乡亲们一起欢庆党的生日。大家一致同意。

7月1日早上7点多钟,我和知青们一起从县城出发。出发前先到商店买一个纪念品,不知买什么好,琢磨来琢磨去,最后选了一个带有风景画的电子钟,象征着无论何时何地,永远不会忘记小河东村,希望故乡未来建设得比钟上的画还要美丽。

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久别的故乡。故乡的变化让知青们看得眼花缭乱,心神荡漾。村部在村子西北角,是个二层小楼,一层楼的门斗上方用红字写着“小河东村部”5个醒目大字。村部院子东侧有一个1米左右高的老百姓大舞台,后边立着一块红色宣传板,上边写着“百年华诞,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金色大字。村部后边右侧是公共洗浴中心,村民们洗澡是不用出村的。另外,在村部附近还建了3个大院。一个是幸福大院,村里的五保户和一些没有房子的农户都可以到这个大院免费居住;另一个是娱乐活动大院,村民利用休息时间,可以到大院扭秧歌、唱歌、跳舞等;还有一個农机库房大院,村民买的机械设备,自己家的院子没地方放的,可以放到这个院子里。2019年,小河东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当我们的车开进村部大院时,村里的党员干部都走出村部迎接我们。村书记叫李向玉,40多岁,是2020年当选的新书记。当年下乡时的老书记早就离开了人世,有些老党员也都不在了,村里的党员干部,知青们认识的不多,村书记一一给大家介绍。唯独有一个老党员不用介绍,知青们一眼就认了出来,都亲切地称呼他“邹队长”。邹队长名叫邹会,今年70多岁了,当年是第二生产队的队长,他满面红光,身体健壮,就是走路时腿脚不利索。他听说知识青年要回村看看,手拄拐棍,迈着蹒跚的脚步,非参会不可。知青们见到老队长,心情格外激动,有几个青年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种高兴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小雨,有一位村干部很风趣地说:“这是迎亲雨,老天知道你们今天回来,特意把村子的容貌洗一洗,让你们好好看看家乡的变化。”

开会前,村书记领着知青们先在村子里转一转。雨还在稀稀落落地下着,车慢慢地在村中穿行。一栋栋排列有序的砖瓦房,一户户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高矮不齐的绿化带,一片片鲜艳娇嫩的花草,被雨水洗后显得格外清新。谁都没想到离开小河东村40多年,家乡会变得这么好看,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特别是路两侧的花草,红的、绿的、白的、蓝的……都竞相展示风采,色彩奇异,惹人陶醉。

车在村子里绕了几圈,就到了知识青年点的旧址,大家都认不出来了。过去的知青点是8间一面砖的土坯房,如今没有一点痕迹了,已变成了3家住户,而且都是砖墙铁皮盖的房子。唯独知青点东侧的那两棵小白杨还在,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雨点儿敲打在树上发出了“刷刷”的响声,好像在和知青们述说过去的故事。虽然面目皆非,可在这个地方居住了5年多,房屋的形象和当年的一草一木,已经在知青们的头脑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提起当年的一桩桩往事,就像打开了闸门,源源不断地从每个人的口中流出。

离开村子去看芦苇扶贫产业园,这是村里唯一一个芦苇编织企业。通往产业园的路,是一条水泥路,路两侧都是稻田地,当年在四队插队的常春指着路东侧一片稻田说:“这是四队地,叫南弯垄,我下乡第一次干活,就是在这片地里铲地,给玉米放秋垄,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接连下了几场雨,地就泡汤了,那年颗粒无收啊!”村书记接过话说:“为了解决这些涝洼地不打粮的问题,20年前,村里就投资修渠,把乌裕尔河的水引到田间,这些涝洼地都变成了水田,现在是旱涝保收啊!”

产业园是在一片荒草地上兴建的,占地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里边建有扒皮车间、熏蒸车间、原料储存库、成品库等二十几栋厂房。院内是水泥地面,围墙是铁栅栏,厂房是彩钢瓦结构,每一栋厂房长约50米,宽近20米,这些厂房像步兵方阵一样有序地排列着。

村书记领着大家边看边介绍。小河东村位于乌裕尔河东岸,河两岸有大面积湿地,盛产芦苇,当年知青们都在河套里收割过芦苇。收割的芦苇,质量好的都作为原料卖了,差一点的用来烧柴,可以说是守着金饭碗要饭吃。2018年,村里决定开发利用芦苇资源,建起了芦苇编织企业。企业建成后实行“五统一、一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即“统一收贮芦苇、统一扒皮、统一发放原材料、统一回收苇帘、统一销售产品,分散编织”。村里一次购买1500台芦苇编织机,分发到各家各户,村民在家编织,不耽误干活,大人小孩都能干。开始只是本村人干,现在已扩散到5个乡镇19个村,有700多人从事芦苇编织业,每人月收入近千元。芦苇编织成了村民们的一条发家致富路。昔日的芦苇资源很快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大家走进苇帘产品展览馆,一进屋就嗅到了芦苇淡淡的清香,被满屋子五颜六色的苇帘产品所吸引。特别是带有图案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知青们都纷纷站在丹顶鹤苇帘旁合影留念。村书记告诉大家,这片苇帘没有图案能买二十几元钱,配上了图案身价就提高了,每片能卖五六十元钱。

墙上挂着的苇帘展品,多数都是带有图案的,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天鹅、大雁、野鸭等,图案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些水鸟大多数都是当地的,知青们都见过,甚至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村书记问大家:“你们还记得小东泡子吗?”小东泡子在村子东侧,因为它周围出碱,也叫它碱泡子。一提起小东泡子,大家都记忆犹新,想当年下乡时,有的知青在那里打过渔,在泡子周围扫过碱土,夏天还洗过澡。村书记告诉大家:“这里现在已变成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了,随处能看到东方白鹳、大雁、白天鹅、野鸭等多种珍贵的鸟禽。”由于开会时间要到了,不能前去,大家表示散会后一定到景区里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回到村部,党员干部已经到齐了,包村的县经管站领导也前来参加庆祝党的生日活动。大会在村部一楼的活动室举行。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拉开了会议的序幕,新党员和村里的党员以及入会的全体人员都站在党旗下进行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会上,村书记汇报了小河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代表孟庆灵代表全体知青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她在发言中说:“看到小河东村的变化,我们感到无上荣耀,40年前我们在这里插队的汗水没白流啊!”接着她又给大家唱了一首《我的父老乡亲》,她真情实意的演唱,让与会人员都眼含热泪听完了这首歌。

“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首歌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怀,唱出了知青们的心声。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第二个故乡,更忘不了那里的父老乡亲。曾经流淌的汗水像一粒粒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这片土地里,它将继续生根发芽。但愿故乡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孙燕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