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邬晓娟
摘 要:“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紧密相关。行业特色高校应认真研读“双一流”建设的精神实质,明确开展一流本科建设的根本原因,准确研判新形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以“新工科”建设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夯实本科教育。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实践路径
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1.差异化策略—为行业特色高校以特色争创一流指明了方向
“双一流”建设重在质量和特色,而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对[1],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上争创一流。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本身与行业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是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双一流”建设提倡高校在层次类型上形成梯度、对接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风格,把多样化与特色、服务需求作为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为行业特色高校带来新的机遇[2]。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发扬学科建设的地方特色,避免因评价指标固化、标准模式唯一等带来的趋同类似。
面对这一政策机遇,行业院校应大力筹措和整合优势办学资源,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首先,加强学科引导,提升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面向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科技前沿。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和产业结合,拓展和优化学科方向,以学科建设引导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发展,将现有学科领域与新兴学科充分融合,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和新的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增长点,将学科建设最新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资源。再次,分层次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集中优势,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内涵提升与潜力培育等不同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一批学科专业。最后,分类指导,尊重学科内涵,采取不同建设思路。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和人才引进培养策略,调整建设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优势学科集中力量冲击省级一流学科或国家级一流学科,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学校不同的特点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不同学科分类支持。
2.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为行业特色高校打造特色优势圈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高校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3]。行业特色高校办学应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着力彰显社会贡献度以及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突出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重点突出将学校特色打造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由此,其学科建设应立足地方产业需求、适应地方产业需要,努力支撑、服务并力争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打造特色的、适应性的学科,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育人增创的功能,竭力破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难题,解决思维、技术、制度、办法等方面的困境和阻碍。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避开“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有的优势学科发展方向,结合行业和区域需求打造传统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致力于构建适应行业转型、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错位发展。围绕特色优势圈,铸造学科发展的合理方向,凝练核心价值与团队文化,让学科在理念、互动、产学研用的贯通、产业集群的对接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发挥优势影响的带动作用,以赢得地方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3.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行业特色高校催生了协同育人逻辑闭环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论述明确了行业特色高校应致力于形成服务区域战略发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经济供给侧改革所需的新型高端智库[4]。面对行业企业变革带来的新态势,行业特色高校应当敏锐把握行业企业在整个经济转型当中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主动聚焦行业企業面对的各种问题,厘清各类问题相互之间的关联、难点和实质所在,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致力于攻克技术难关、打造科技创新学术平台,打通企业生产、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各类高水平人才,形成兼具科研创新优势与教育教学特长的师资队伍,学科团队建设就有了发展之基,新兴学科的概念、框架及实践不断生成,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递进得以稳步推进,并促进产业的当前发展转型升级、迭代更新,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闭环和有序结构。
“双一流”建设下,行业特色高校夯实本科教育势在必行
1.行业特色高校应通过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突破发展困境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地方行业特色高校都面临一定困难:分层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与行业特色高校“去行业化”发展策略产生实质矛盾;学科单一且基础学科薄弱造成学科发展整体失衡、创新动力不足;由行业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历史选择带来学校发展定位模糊、学科专业建设资源分布不均、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的问题;新建学科专业短期内难以发展壮大,优势学科专业与非优势学科专业之间落差明显;由于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带来的学科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偏差等。
虽然面临种种发展困境,但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使行业特色高校暂且搁置应用型或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争议并达成共识,扎实推进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夯实本科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可行之路。原因在于,指导行业特色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阵地在于学科专业,每一个学科专业自身的学术性或者应用性导向强烈地体现在其建设理念、师资力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体系等众多要素当中,各种要素综合影响决定了这种培养环境所塑造的学生是否具有学术研究的素质或者应用实践能力是否突出。[5]因此,通过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搁置争议,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发展中不断厘清办学方向是其行之有效的途径。
2.唯有各层次类型高校广泛参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无论是从大学自身的职能划分还是从一流本科建设的政策要求来讲,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回避的使命任务。如果说“双一流”建设是基于高校现有的学科建设整体实力优中选优,那么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各个层次类型的高校都有权利应当且必须参与其中。诚然,部分高水平的行业特色高校已然入选“双一流”建设梯队,但是身处地方的大多数行业院校其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不可否认,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通常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等优势,但是距离一流本科教育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同时研判应用型与学术研究型特质在自身办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按照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要求扬长避短,发掘优势学科专业的有益经验,而不是盲目模仿综合性大学或者学术研究型大学。这样做不仅会丧失自身的特色优势,而且也会在与研究型大学的竞争当中败下阵来。
3.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向“学科特色型大学”转型的内在要求
特色始终是行业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由行业管理、依托行业并为不同行业培养人才曾经是行业特色大学最根本的特质,然而行业的发展变迁取决于社会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后工业化时代,行业特色大学既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又要摆脱行业变迁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其在突出办学特色的同时,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结合社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赋予特色以新的内涵:由“行业特色型大学”向“学科特色型大学”[6]转变。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重组、改造以及建设离不开扎实的一流本科教育。
行业特色高校夯实本科教育的路径探索
1.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学科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知识基础,学科建设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专业化、创新性知识的支撑。其次,学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行业企业的技术前沿讯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需求。最后,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而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以及研究平台建设这一系统性工程提供有力且系统性的支撑。最后,与行业或地方紧密相连的学科或专业特色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天然优势。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应以创建一流学科为卓越发展路径,强力推进学科建设,进而引领整个学校的一流打造。
2.以“新工科”建设重构学科专业布局
“‘新工科建设突出强调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振兴产业行业的发展”。行业高校应主动根据行业发展长远战略需求进行学科与专业发展定位,凭借自身对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了解行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链布局,将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链各个层次对接,通过对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建设新兴专业、整合现有学科专业资源打造交叉学科专业等举措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首先,新的学科方向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现有研究方向的不断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专业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对汇聚学科前沿知识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积极关注,将产业“新技术、行业新需求、学科新知识”持续不断地向现有传统专业转化,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其次,在对行业产业前沿的持续关注中,行业特色高校准确把握行业产业“新的布局、新的趋势、新的增长点”,围绕这些新兴产业进行主动创新,建设新的专业和学科方向;最后,学科的存在是由于人类为了更加清晰地认知世界而人为分割的知识系统,学科壁垒源于人为的分类界定,然而知识的过度细化已经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内部联系认识的加深,這种已有的基于学科分类的认知会渐趋融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尤其是具有综合性办学性质的地方高校要敢于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理融合和理工融合是大势所趋。[7]
3.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搭建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术研究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打造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多种实践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形式符合工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的实际需求。随着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不断深入,高校已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求,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打通人才培养到就业创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化管理、现代化治理、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等相继引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8]。此外,在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美国的“荣誉学院”等都是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从优秀生源选拔到培养方案的制订等都致力于高水平学术型人才能力素养的打造。
4.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院校评估还是在专业认证中,“学生中心”的理念开始成为共识。麻省理工学院拉斐尔·莱夫校长曾指出,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课堂的转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各类主体全面参与的集体转变,全体教师、行政管理层面、学科和专业负责人以及科研团队等都必须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实践行为的彻底转变。首先,这种转变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当中被提倡多年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不能仅仅是存在于研究论文当中。其次,这种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成果导向的学习,研讨以及高峰体验课程等不再仅仅停留于形式。最后,这种转变是教育目标的转变,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培养本科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形成创新创造精神将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5.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重视将企业技术骨干聘任为兼职教师;引育并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并强化在职教师“双师双能”型意识;改进师资培养模式,强化教师激励措施。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确保教学服务高质量运转,确保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有序、规范。
6.构筑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治理结构、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体制机制保障,这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本科教育教学治理结构。优化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简政放权,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探索学院办大学的实施路径;建立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按章办事;积极探索引进本科生导师制,规范本科教学和学生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改进提升以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治理能力。探索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学习借鉴、系统研究等逐步提高顶层设计的合理性,举全校之力,统筹谋划,协同探索改革。
结语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行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行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建设是必须的。行业背景高校要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努力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比较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和区域、自觉融入行业和区域,重构传统特色、打造优势特色,自觉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自觉服务于行业产业结构升级、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行业和区域需求导向,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在服务创新中使“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本科教育成为一种应然。
参考文献:
[1][3][4]国务院.国務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5-11-05.
[2]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4-13.
[5][7] 乐传永,许日华.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缘由、方向与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0(2):56-62.
[6]王之康. “双一流”背景下的行业大学当何往[N]. 中国科学报,2019-11-06(4).
[8]孙振忠,黄辉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40-45.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