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叶飞 范颖佳
摘 要: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关键问题。研究对我国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共4,850位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待改进,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两个维度的部分满意度相对较低;外界对公费师范生继续深造的支持力度不够。为提高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应统筹标准要求,强化主体责任;关注教师需求,回应现实需要;优化远程教学,创新培养形式;强化政策保证,鼓励深造教育。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情调查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2007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为了加强师范教育、加强对一线优秀教师的培养,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率先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政策。2012年,国家推出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政策,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针对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相关研究并不多。2018年8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同时也进一步为公费师范生的继续深造提供条件保障。《办法》明确规定: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公费师范生,均可被其原先所在师范高校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新问题。例如: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如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并匹配适切的培养方式。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分析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招录基本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阶段的实际情况,对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与方法
1.调查目的。一是了解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动机和学情;二是查明影响公费师范生学习的因素;三是获得公费师范生对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各个环节的评价,以评促改,从而进一步优化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公费师范生继续深造扫清障碍。
2.调查方法。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情调查以自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采用结构式问卷,包含43道封闭式选择题,其中11个基本信息问题和32个学情相关问题。学情调查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其学习感受分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同意”“完全同意”。本次调查问卷以电子版形式向各部属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放,在各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配合下完成了这次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情况调查,电子版问卷通过邮箱、微信、QQ等多种形式进行发放和填写。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共回收问卷5,204份,其中有效问卷4,850份,问卷有效率93.2%。
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其基本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调查结果
学情调查包含三个方面:主观态度、满意度和攻读支持情况。其中,满意度调查涉及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导学关系、考评方式和教学效果五个维度。
1.公费师范生深造动因及需求。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前提保障,未来十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1]。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也在慢慢增强。为进一步了解在职教师深造需求,本次调查就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动因进行问询,数据显示:提高学历是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占比82.7%,其次是提升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别占比77.7%、62.9%、54.8%和51.8%。由此可見,大多数公费师范生的深造基于个人的主动选择。但也不乏公费师范生处于迷茫和跟风状态,没有具体原因和诉求,这类学生占比20.7%。
从学习需求看,调查对象对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诉求极高,分别占比73.7%、73.7%、74.3%、66.8%,对论文写作、教师心理健康类、教育管理课程方面也有较高诉求。由此可知,公费师范生希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深造获得有针对性的学科相关内容和教学实践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属于专业型硕士,必须考虑到职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实践性课程对于公费师范教育硕士来说是必不可少的。[2]教师的研究者意识逐渐增强,科研能力受到关注。未来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能为教育事业和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学生对师德师风类课程需求不高。具体原因在于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师德师风修养方面的提升难以通过单一的知识讲授来实现,必须结合教育实践才能有所收获。也有学者指出,强化师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习与实践、尝试与自省、自省与交流、交流与慎独[3]。教师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关注和重视。52.7%的受访者希望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费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与负担,有调整心态和情绪的需求。
2.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满意度情况。一是课程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4]。从各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来看,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育实践研究三个模块,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保证了教育硕士阶段与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当被问及“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时,有56.4%的调查对象表示“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合理”。此外,谈到对课程的兴趣时,60.5%的人对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很感兴趣;问及课程实用性时,54.6%的人认同所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50.1%的人认为课程内容整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以上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方面的总体满意度上一般,无论是课程安排合理性、课程吸引力还是实用性,只有约50%~60%的学生表示认可。实践表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而当前六大部属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契合度之间仍存在提升空间。二是学习方式。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均采取集中面授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其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调查数据显示:65.7%的调查对象认为能够很好地适应网络教学形式;80.6%的调查对象认可暑假授课的时间安排,反映了在职教师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基本认可。当学生被问及“对所开设网络课程的看法”时,有32.7%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课程质量有待提高,31.2%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课程互动性差以及24.8%的调查对象表示网络学习缺乏监督。不论是从网络课程内容还是网络学习方式来看,都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尤其在课程内容质量以及网络互动性问题上亟待改进。除此之外,暑期集中面授方式难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接受,理论知识过于密集,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探索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三是导生关系。众所周知,和谐的导生关系对研究生学业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学习的质量、科研活动的成果,并最终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的科研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导生关系问题日益凸显[7]。在此次调查中,68.8%的调查对象认为,“导师指导非常认真负责”;79.3%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64.9%的调查对象对教师的面授指导效果很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主观评价较为乐观。但被问及和导师的“交流互动频率”时,反映了另一基本情况,仅有21.4%的调查对象与导师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其他均表示“几乎不联系”。究其原因:第一,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供需不对应,在职教师更需要获得教学技能上的引导,而导师侧重于理论引导;第二,在实施“校内导师+校外中学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中,校外导师大多为经验丰富的资深中小学教师,本职工作比较繁忙,而校内导师因空间问题难以当面指导,由于时间、空间、合作机制等方面受限,校内外导师缺乏沟通和协助,难以形成合力。四是考评方式。课程考评上,82.2%的调查对象认可现开设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以论文和平时学习考核表现为主。在毕业考评上,47.3%的调查对象认为有一定难度;19.6%的调查对象认为,“毕业要求太高,关键在于自身缺乏时间”。但统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工作要求,保证“进入一致,生源一致”的同时也要保证“产出一致,质量相同”,因此在考评方式上也应该规范化管理,保证产出质量。五是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从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四方面进行问询。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调查对象普遍认同自身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在学科专业知识上。70.1%的调查对象认为,“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在其余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上,学生的满意度分别是65.6%、61.3%和63.2%。与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对应发现,学生满意度最不理想的正是需求最高的教学能力提升方面。
3.攻读教育硕士的支持情况。外部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职教师的深造意愿,通常表现在直接支持或间接支持上。直接支持体现在国家、社会、工作学校是否给予时间保障、经费补贴、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等一系列举措。间接支持包括由该硕士学位引起的一系列后续影响,包括社会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度,以及学历在评优评奖和职位晋升时发挥的作用。调查显示:仅有42.49%的调查对象的所在学校支持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其余57.32%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学校不关心或不支持。而支持主要通过保障学习时间和作为青年老师重点培养,很少提供经费支持。这表明来自学校的直接支持是比较薄弱的,往往表现为精神上支持和机会上的支持。间接支持又表现得如何?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以非全日制方式进行学习。事实上,仅有29.7%的调查对象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认可度表示乐观以及35.9%的调查对象认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对他们评优评奖和职位晋升发挥了作用。
结论与启示
1.统筹标准要求,强化主体责任。要想提高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社会认同感,关键在于统筹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标准要求。通过随机访谈发现,社会普遍认为,非全日制硕士就是给学历镀金,“考取相对容易、培养相对宽松、毕业相对简单”,没有什么实际含金量。因此,要扭转公众这一认识,引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和落实学历待遇,关键还是在于加强对非全日制招生考试、培养过程、产出质量的把控。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认可度非一日之功,各高校须继续落实到位,充分认识公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国家战略意义。
2.关注教师需求,回应现实需要。结合学习需求、实际教学以及满意度方面情况,显示教师需求与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性课程开设不足。在网络高度发达、教育备受关注的当今时代,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更加关注其需求,回应现实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另外,应进一步改进研究生评教机制,充分落实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为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教学诊断和反馈[8]。
3.优化远程教学,创新培养形式。教师职后教育是深化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9]。在职教师的客观限制决定公费师范教育硕士以远程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为远程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但远程网络学习现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互动性差、监督性弱以及课程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局限,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化平台功能,提高网络学习平台的实用性,保障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应加强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不断充实学习内容,丰富课程的内在价值,提高课程本身质量[10]。
4.强化政策保障,鼓励深造教育。用人单位应当意识到,教师深造可以整体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在直接支持上,用人单位应筹措资源为教师深造提供各方面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时间、经费支持等。在间接支持上,国家应出台明确保障公费师范教育硕士待遇等政策,严禁地方教育部门或机构设置针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歧视性”政策条款,同时要联动院校层面、社会层面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宣传;人事部门要尽快落实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工资、职称、职级相关待遇,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取得相同的社会地位,给予教师深造教育更多鼓励。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青年团队项目“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分析的课堂教学行为智能诊断研究”(项目编号:CCNU19TD015);湖北省高等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教研项目“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价”(项目编号:2019JG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 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J]. 人民教育, 2010(24):2-7.
[2][5]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3]傅维利.简论師德修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1(5):43-46.
[4] 储朝晖. 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思考—免费师范生政策带来新机遇[J]. 人民教育,2008(2):30-31.
[6] 王文文,郭宁,王扬.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76-82.
[7] 刘志.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导生关系何以可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20-25.
[8] 高巍,毛俊芳,叶飞,等. 高校如何提升学生评教效度?—澳大利亚高校学生评教最大差异量规及其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1):28-36.
[9] 马敏,吴伦敦,肖静芬.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新探—浅论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4(5):55-59.
[10]高巍,刘瑞,范颖佳.培养卓越STEM教师:美国UTeach课程体系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36-43.
(作者单位:叶飞,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范颖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