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扈春香
摘 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思政课程需要明确课程思政新理念,加强主体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明确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关系,激发学以致用的动能,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只有探寻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才能更好地夯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价值本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之重要,就在于它决定了“才”的使用。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培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课程思政价值本源推动思政课程深化发展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要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更大发挥。课程思政是对教育理念的发展,其核心是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堂要向学生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程新的高度,打造符合时代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发挥关键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这是树立当前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对主体和责任的宣告。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典范,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堂需要由思政课教师来引领,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敢于向自己“亮剑”,用严格的标尺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锤炼自己,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示范者,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如可以通过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在教师专业互补、课程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深化细化各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专题化设计和架构,挖掘和凝练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思政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提升将新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能力;同时,寻找适切的案例有机融入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课程思政不再流于表面,让学生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师风的同时,更要结合当前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环境特征,走进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水平,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感染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学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同向同行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担负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視的课程面最广、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必然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目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本质上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论是思政课程中的内容,还是其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
思政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在其自身建设规律中,需要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并且时刻注重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育德功能相结合。思政课程需要协同专业课程一起,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应然成为实然。
课程思政建设中,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但思政课程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专门性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求新、求变、求异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强,深挖育人元素与传统课堂的结合点,打破传统的课堂格局,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让“专业体验”与“内化践行”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意识的模糊问题。同时,把专业元素纳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生态重构,是一种精细的浸润式教育,它打破了思政课的“孤岛”局面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的现象,更加让课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激发课程思政建设中学以致用的动能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师则更应深刻认识这一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准,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要教育并引导学生养成不断学习、乐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思政课教师能否始终理解把握思想理论动态,能否始终紧随社会发展最新实践进程,决定了能否始终使教学内容与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同步,能否具有鲜活的时代内容。唯有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在思政课教学中,推动学以致用是基本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为生动,需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实践“大课堂”来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形成具有思政课特色的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注重行为导向”,变“单一授课形式”为“多种活动形式”,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活跃思维、放飞理想、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健全人格、坚定信念的大课堂。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要求,是学生的成才之道、成功之路,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应该融为同我们血肉不分的优良品质。
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
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如何,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目前,“千禧代”学生已进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则。
思政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情怀的点燃和使命的唤起。思政课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提高学生对课程价值意义的认识水平,提升课程亲和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内在学习动力。思政课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结合教学内容提炼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如果说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将思政元素隐性地表现出来,那么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则是要将育人元素显性地表现出来,将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充分发掘出来,在对理论和事件的描述中,将内含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生动,充分突出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因此,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程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未来的密切关系,明确课程所要宣扬捍卫的理论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未来、对每个人前途与生活幸福密切相关的意义所在,从而消除学生在思政课学习问题上存在的消极思想和心理,认可该类课程学习的价值意义。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思想认识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积极性,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项目编号:19JDSZK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