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郇岩
7月,行走在鄢陵大地上,抬眼是风景,驻足是繁荣。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风民俗和特色农业资源,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措并举促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张桥镇裴庄村,以“情定裴庄”和“皇菊”为特色的乡村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在大马镇任营社区,以红叶石楠为特色的绿植前景广阔;以孝善文化助推乡村文明的大马镇义女社区及张桥镇和寨村的康养中心,都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生态发展为理念,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魅力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一、因地制宜,助力农户增收
提到钱,正在给红叶石楠施肥的张师傅显得有点神秘,他撩起衣襟擦了擦挂在额头的汗水,笑了笑没有回答,一副不愿露富的表情让他显得有点难为情。尽管是隐私,但记者还是给他粗略算了一下,一亩地按二万多棵计算,除去本钱,十亩地的收入一年最少也是20多万左右吧。
“前几年,都是小打小闹,收入也不稳定,现加入了社区的合作社,收入稳定了,干啥事也都有谱了。”说到这,张师傅摘下草帽,黑黑的脸膛露出一脸的喜悦,“虽说苦点、累点,但比以前腰包鼓了。”话说到此,在一旁同样忙乎的张师傅媳妇白了他一眼,那意思是不是嫌他露了富不得而知。而后,又朝他努努嘴,话未说完的张师傅便朝记者扮了个鬼脸,屁颠屁颠地背起肥料袋继续忙活去了。
田园画卷一路铺展开来,在大马镇任营社区的红叶石楠天然驯化基地,记者切切实实感受到特色产业从分散式种植到集群化引进发展带给村民实实在在的实惠。
“淡季不淡,村里无闲人”是近年来任营社区群众的常态。一路陪同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好平说起以往颇有感慨,她说,任营社区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前种的大多是国槐、栾树、桧柏等绿化行道树,周期长、效益低、质量差,而且不成规模、零零散散,未能给村民收入带来明显增长。
“中国花都在鄢陵,红叶石楠在大马。”这是一张名片,更是一个金饭碗。如何把这张名片打出去,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任营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好平上任时给自己的加压任务。
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在召开“两委”会、党员会、群众会上,周书记话不多,但掷地有声。她说,信息化时代,若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打造红叶石楠,让小面积种植成方连片,整齐划一,形成规模,亮出咱任营的名片。
话说来容易,干起来却有难度。明知困难重重,唯有甩开膀子大干。
党员代表带头,群众跟着效仿,所有的费用由周好平一人出。用她的话说,为了任营的父老乡亲,她豁出去了。
短短两个月时间,成方连片的150亩统一小苗,统一品种,分散管理的大方块土地初具规模。然而,还没等周好平长出一口气,村民又因价格问题,导致恶性竞争。同样的付出,有的村民收入减少了,有的却卖了好价钱,搁谁都心里不平衡。
怎么办,周好平的嘴角起了燎泡。
召开村民大会,再次商讨,听从多方建议、意见。2021年3月,任营社区“小树林专业种植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一时间,村民响应,苗木更新。短时间内,打造红叶石楠驯化基地600多亩,恶性竞争的现象就此绝迹。
2020年,除红叶石楠年出苗量5000多万株外,种植经营种类也在不断增长,开拓了金森女贞、复叶槭等其他苗圃植物20多个品种。收回集体资产,盘活坑地荒地50多亩,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三产”融合,让群众认可度、满意度达到100%。
“地头连着地头,大棚挨着大棚。产业连片发展,有了规模,形成了‘气候, 加之大小道路连线成网,物流方便快捷,以前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以前我们外出打工,现在人家在俺村挣钱。随着这几年村民收入翻番,家家有轿车,户户住楼房,如今不仅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在外已安家多年的老年人也回来了。”周好平说到这儿,难掩一脸的喜悦与自豪。
采访结束,村民聂建民的一番话让记者心潮澎湃。前几年因为穷,他得看别人的脸色,现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对不起总书记!
二、融合发展,建立产业体系
在张桥镇裴庄村,龙虾、鱼塘、农家乐,七夕,民宿一条街;青藤绕墙,屋舍俨然,花瓣沾衣,有花卉花境之美,更有生态生活之美。昔日不太起眼的小村庄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绽放,成为都市人回归田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开辟了农业、旅游业交叉发展的新领域,成了热门的“网红”打卡點,
黄土地长出“金疙瘩”,“小”产业是如何做大做强的?走进张桥镇裴庄村,裴得功书记的创新求变、高点谋划给出了答案。
长期以来,裴庄村的发展局限于传统产业,农民虽然脱了贫,但离小康生活还有距离。致富、村集体增收缺乏后劲。
裴庄村是农业大村,土地资源丰富,这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只有向土地要效益,才能让黄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经过几年的发展,结合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裴庄村党支部在上级支持下,充分利用集体闲置资产,盘活资源,变“冷”为“热”,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率先推行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确立了冬枣、石榴、金丝皇菊种植、渔业养殖“起家”,来料加工“旺家”,休闲采摘、垂钓、民宿农旅“发家”的“三产”融合发展思路,组建了经济、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五大合作社。
2019年7月,“三变”改革及五大合作社试点在裴庄村挂牌成立。
2019年9月,村民土地入股473亩,共173户。其中种植花生200亩,金丝皇菊80亩,90亩冬枣、石榴采摘园;垂钓及鱼虾养殖20余亩;盘活改造闲置老宅庭院,建成古朴简约、具有农家特色的民宿6处;利用扶贫车间,上马烘烤设备,携手打造集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绿色食品深加工、包装、销售,乡村旅游开发于一体的一村多品的特色产业体系,着力实现一村富向村村富的转变。
2018年,裴庄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2019年达到70万元;2020年,又整治荒片土地63亩,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0万元。同时,该村1369名股东分红68450元,473亩土地分红331100元,分红金额近40万元。
“相约七夕·缘定裴庄。”2020年7月,裴庄村首届单身青年联谊会举办,400余人参加了活动,当天牵手成功的7对青年男女,在那棵百年月老树下共系同心锁。
行走在裴庄村的大街小巷,风是柔的,草是绿的,心情是美的。在村头,偶遇一上了年纪的老人,脖子上挂着一个老人唱戏机,豫剧《打金枝》被大爷唱得有板有眼。悠闲自在的神态让记者顿生羡慕,便主动上前搭讪。
“干什么去了大爷?”
“给兔子薅草。”
“养多少只?”
“两只。”
“太少了。”
“喂着玩嘞。”
“您今年高寿?”
“87了。”
“大娘呢?”
“早几年走了。”
“想找个老伴吗?”
“那可中。”
在与老人一问一答的闲聊中得知,大爷曾经是个退伍军人,自前年老伴去世后,便跟着儿子安度晚年。眼下,自家的几亩地入了合作社,除了年年分红外,还有农村退伍军人养老补贴、老年补贴费,杂七杂八一年不少收入。“没事打个闲牌,显摆显摆当年,好日子过得都不想死。”说着,他话锋一转,问他今天戴的墨镜帅不帅。
说起裴得功书记,他说,好得没得说,下雨天,人家往屋里跑,裴书记却往外跑。记者问,为啥?“‘傻呗。”大爷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让在场的人都笑弯了腰。
三、科技赋能,发展现代农业
“遇事从来不慌,说话掷地有声,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看病贵不贵、出门挣钱难不难等细微处都做得头头是道。几年间,她用一双温暖的大手、一颗真挚的心,暖得老百姓的心热乎乎的。”
村支部书记裴美莲指着不远处的初心园,兴奋地如数家珍。她说,这里原本是一个大坟场,“三改”之后,坟园变游园,游园变果园,果园变成党建主题园。
在和寨村,“互联网+农业”的神奇之笔配以农村创业创新的飘香之墨,不仅拉回了本村的年轻人,还吸引着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回家发展。在和寨村的葡萄基地,回乡创业青年王向南正书写着改造农村的全新篇章。他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回乡创业发展的天地更加廣阔,像我们这一代人灵活性很强,更愿意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之中。在大数据时代,科技赋能,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如今,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印在包装袋上,就能为葡萄产业亮出一张名片。手机一扫就可以看到产品的产地、来源、施肥用药、生长天数以及采摘时间等详细信息,在科技的支撑下,‘舌尖安全尽在掌握。”
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渗透到农村全产业链,让人们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农业演绎。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发生变化,家家种地、户户养猪正成为历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特色和优势,以创新引领发展,下足一番“绣花”功夫,探索出一条由“小”到“大”再到“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大马镇义女社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发兵鲁国,来到今天的义女社区附近。鲁国一农妇面对齐军追赶,舍掉亲生孩子,保护了战乱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后人尊之为“鲁义姑”,义女社区就是为了纪念鲁义姑而得名的。
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近年来,大马镇义女社区走“村企联建”的模式,带领群众走花木种植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等。在种植2600多亩花卉苗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建设现代化磨坊,发展石磨面粉加工产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深加工,引进新品种,增加产业附加值。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化为壮美的现实。
“这是俺们义女社区农业合作社生产的石磨面粉,绿色、健康、无任何添加剂,深受客户喜爱……”在机声隆隆的磨坊车间,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彪说起义女石磨面粉目前的前景,那一脸的喜悦与兴奋无以言表。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义女社区计划明年通过土地流转形式,依托当地资源以及周边的优势区位,建立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整体提升,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义女社区党委书记暨乡贤刘春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公益事业,捐资修建幼儿园、社区道路,资助贫困学生、慰问社区困难群众等。如今,不仅建有育苗基地、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等传统产业项目,又于2020年初带头捐资成立了义姑石磨面粉厂、美容养颜花茶厂、杂粮挂面厂等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务工,从而增加收入,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鄢陵县华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吕二龙,长年在外做制冷设备,经过数年的积累,目前资产过亿。原准备在外扩大经营的他,看着家乡一天天的变化,2020年10月,毅然决然地把伊佳源食品有限公司建在了自己家乡。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义女社区党委凝心聚力、务实笃行,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向前。用社区书记刘春雨的话说:“发展集体经济,就是让村民得到实惠。”
四、大孝大爱,助推乡村文明
“老人共赴饺子宴、村民一起大联欢,俺义女社区今天就像过大年……”
2021年6月10日上午,义女社区举办第九届孝善文化节暨大型饺子宴活动,本届文化节以“共庆建党100周年,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凝聚乡贤合力,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让更多人融入到“爱国、爱家、爱父母”的氛围中。在随之举办的文艺汇演中,社区70岁以上老人迎来幸福时刻,儿子、儿媳拥到身边,分别给自己的爹娘洗头、洗脚、送祝福。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亲自下厨,亲手将饺子送到老人的手里。
2018年农历九月初九,义女社区举办了第一届孝善文化节。那天,穿着正式的刘春雨书记在数千双眼睛注视下,搀着83岁的老娘第一个走上舞台,将娘安顿好,再将一盆温水放在娘的脚下,双膝跪地,挽起袖子一下一下轻轻搓着娘的双脚。此时,黑压压人群一片寂静,突然间,不知谁带的头拍起了巴掌,紧接着,人群中便爆起雷鸣般的掌声。随后,社区副书记刘彪的爱人、村主任沈跃民也将婆婆请上舞台。
“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富口袋”, 更要“富脑袋”。知父母恩,感父母恩,报父母恩,让父母舒心放心,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更藏着我们的幸福密码、平安密码。自2018年第一届孝善文化节,到2021年6月10日的第九届孝善文化节,每一届,都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拨动人的心弦,她们不是演员,但每句话、每个行动,都让现场的每一位村民留下动情的眼泪!
退役军人刘雪峰,中共党员,长年在北京经商,去年孝善文化节举办当天,他拿出五万元用于孝善文化节的活动经费,并给村里捐了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消防车;河南智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金彩,也拿出5万元捐赠给了社区。她说,孝善文化节,我应尽一份力。
“孝为先,义为根;花为媒,富为本。”义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突破口,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大力弘扬孝行善举。围绕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特有家风家训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孝善文化融入村庄治理,让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村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及远远近近文化墙上的核心价值观、孝善敬老图等,都无声地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让社区强起来,很有干头。”聊起未来,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充满信心。
结语
大胆创新的过程,传递着县域经济的活力与脉动,编织着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梦想。
在广袤的鄢陵大地,像裴庄、像任营、像义女这样的美丽乡村(社区)还有很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衍生出了产业兴旺“高效益”、生态宜居“高颜值”、乡风文明“高素质”、治理有效“高标准”、生活富裕“高水平”的发展格局。
“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三农始终是生存之基、执政之基、强国之基,以现代农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平台,以科技提升带动产业提质,让传统农业焕发出魅力。”鄢陵縣委副书记李密告诉记者。
历史的地平线上,注定会跃动新的光芒。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时代的脚步铿锵向前,现实与梦想交织,江河汇聚成川,山丘崛起为峰,乡村振兴,路在何方?一路走,一路看,从和寨到裴庄、从义女到任营,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活,正描绘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
责任编辑/董海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