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厚积薄发 砥砺前行

时间:2024-05-07

韩振刚++王元军

摘 要: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美术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美术学学科现拥有美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两个独立教学科研机构,涵盖美术史、美术教育、绘画创作、艺术设计、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文化、书法创作等多个专业方向。美术学学科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多个专业领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校美术学学科位列全国第五位。设计学学科在原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获得快速发展,于2011年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关键词:艺术精神;美术学;设计学

学校美术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原来单一的美术教育(师范)专业发展为包括美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两个独立教学科研机构,涵盖美术史、美术教育、绘画创作、艺术设计、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文化、书法创作等多个专业方向,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首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设计学学科在原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也得到快速发展,于2011年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美术学学科发展概况

学校美术学院创建于1964年,前身为北京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两院时期”美术系教师有卫天霖、李瑞年、张安治、吴冠中、彦涵、俞致贞、陈缘督、姜燕等国内知名画家、学者。其中,卫天霖、李瑞年为中国早期油画民族化的先驱人物。1964年,北京艺术学院建制被撤销,师资队伍一分为三,卫天霖、吴冠中、俞致贞等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安治、彦涵等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李瑞年、戴林、刘福芳等原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大部分教职工则被并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组建美术系。该系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改革开放后教学、创作、研究工作逐步向前推进。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美术学学科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戴林、刘亚兰、康殷、章文澄、刘福芳、王火奇 、丁慈康、马毅、黄今声、戴克鉴、吴澈、董福章、踪念富、贾克德、杜希贤、邵昌娣、王心昌、冯怀荣、谢家模、常锐伦、侯幼珍、杨景芝、李福顺、吴敏荣、陈以禄、舒春光、徐改等专家继往开来,将美术学专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李福顺教授是美术学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常锐伦教授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美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

目前,由欧阳中石、尚扬、孙志钧、刘孔喜、董仲恂、尹少淳、刘进安、段正渠、韦红燕、韩振刚、吴明娣、赵永康、王珂、王元军、解小青、叶培贵、甘中流等书画家和学者形成的教学团队,正着力带动美术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从1964年起,至今53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在美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师范类院校的前列,在美术教育、美术、书法文化与美术史论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形成鲜明特色。

老一辈艺术家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涵育了美术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为美术学院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期。1986年起,学院招收美术学硕士生;1993年,学院获得美术学博士授予权,在国内师范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美术学院被教育部定为“国家艺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其中美术学专业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03年至2007年全国所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中连续5年排名第一;2007年,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美术教育实验中心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艺术学门类独立后,美术学院成为首批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同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美术学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五;2014年,美术学专业在中国高校排名中被评为四星级专业。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1998年开始招收美术学博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技法类博士研究生,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创建“青年美術家培训基地”,有益于全国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美术学学科中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在国内最先招收美术教育学博士。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较为深厚的教学与研究基础上的。该专业教师学养深厚,汪国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苏联专攻美术教育的留学生;常锐伦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美术教育博士生导师;杨景芝是国内较早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及理论研究的专家;现任学术带头人尹少淳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持续十年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秉承为国家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美术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前列,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该专业教师主持了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参与国家及北京市美术新教科书的编写,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美术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作为教育部委托的全国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美术教育专业多次承办教育部全国美术新课程培训工作,为北京市及全国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千名。美术教育专业多次举办重要学术研讨会,如“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地区会议”等,在全国美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建有“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及“北京市美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以尹少淳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视觉文化教育”“蒲公英行动—欠发达地区美术教育普及”等项目的落实,努力探索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迄今,美术教育专业已经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000余人,向北京及其他省、市、自治区输送了大批美术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人才。

绘画创作主要有中国画和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在工笔重彩与现代水墨等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工笔画教学与创作方面,自1964年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建立之初就受到重视,刘福芳、贾克德、吴敏荣、侯幼珍等老一辈工笔画家,长期以来致力于工笔画改良的探索,将西方绘画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不为原有造型模式所局限,拓展了工笔重彩的表现领域,追求色彩的单纯沉厚与形式语言的装饰意味。当前,在美术学院院长韩振刚带领下,工笔画家团队进一步探究如何以传统的媒介表现当代都市情境与人文精神。工笔画专业多次主办大型工笔画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了大批工笔画教学和创作人才,并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才强教创新团队”,工笔画教学成果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现代水墨画方面,也有较深厚的积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美术系重视水墨画教学,曾邀请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等名家为学生授课、示范,有效地带动了水墨画教学水平的提高。杜希贤、王心昌、踪念富、陈志良等教师在人物、山水、花鸟画教学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现代水墨画创作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水墨画教学团队不断引进人才、凝聚力量,在学科带头人刘进安的带领下,王珂、党震、孙涤、刘学惟等教师站在学科前沿,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寻找水墨表达的突破路径,探索不同风格水墨画的表现形式。2003年,“现代水墨研究所”成立,2005年起“现代水墨工作室”持续实验、探索,逐步建立起新的现代水墨造型体系,在国内同行业中独树一帜。

在油画创作方面,学校诸多前辈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不同阶段为中国油画教学与创作人才的培养恪尽职守,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他们的审美诉求和表现手法各异,但均在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其中,以尚扬为代表的现代油画团队曾在国内油画创作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此外,学校油画教学与创作所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写实性油画和表现性油画方面。刘孔喜是国内油画写实画派的重要成员,其作品用古典油画技法,对现代不同时期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特征进行刻画,在描绘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致与思考。在表现典型形象客观属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作者主观的审美意向,突出物象的线性结构。学校表现性油画在国内现代油画创作中备受瞩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段正渠与段建伟两位画家被称为“二段”,在油画创作领域广为人知,他们注重表现西北和中原地区农村景象与农民形象,并不满足于传达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强调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与主观情感,反映了画家对中下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书法方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自1985年创建书法专业以来,秉承欧阳中石先生“作字行文”十六字办学理念,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欧阳中石先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首都杰出人才等称号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终身成就奖等。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感召下,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青年学者来到学校进行教学和研究,极大推动了学校书法方向的发展。王元军、解小青、叶培贵、甘中流等青年学者已在业内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1993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书法方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书法方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9年,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大学中首个系级建制的书法学科教学科研单位;2005年,学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以中国书法文化研究为中心构建教学科研体系,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下设有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珍藏历代金石书法拓片2,000余件,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和艺术观摩。截至2016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30多项,编写教材50余种,出版著述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该学科点部分教授及其科研成果曾经获得了中国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众多奖励,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认可。学校是目前在国内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已成为中国当代书法教育重镇。

美术史论研究是在满足美术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需求的前提下,逐步摸索,长期积累,进而明确方向,建立起自身的研究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术史论”课的任课教师大多专注于教学。自1974年李福顺调入,开始教授“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等课程后,史论研究始受到重视,李福顺、谢家模、徐改、谢继胜、吴明娣等学者承前启后,在中国美术史、汉藏佛教美术、艺术市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美术史论系建立,成为国内高校中首家招收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的院系。近年来,美术史论系教师学研并举,不断提升品质,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北京市社科项目,形成以项目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态势,成效显著。李福顺教授撰写的《中国美术史》被评为教育部精品教材。2011年,由他主编的《北京美术史》与谢继胜主编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同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并在2012年分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吴明娣著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2009年获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陶宇《阳光、生命和雕塑的乐土:中外雕塑公园研究》获2012年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建立的“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是国内高校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的唯一专门机构,该所主办了三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开展研究工作。美术史论系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市场》杂志、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合作培养研究生,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实施双导师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005年后,艺术市场研究逐步成为美术学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除推出了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外,还举办了两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国外国内艺术市场行业精英和学界专家搭建了交流平台。总体来说,在美术史论及其教学研究方面,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同类专业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所获得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成为美术学学科的重要支撑,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设计学学科发展概况

学校设计学学科是在原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2011年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立足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着力打造“首师设计”新品牌。本学科教师中有多人分别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員会常务副秘书长、 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ICOGRADA)会员、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会员、美国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等职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获得设计专利4项。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奖150余项,其中,荣获教育部“高校节能宣传作品征集活动”二等奖、“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特等奖、“第四、第五届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海报展”莲花大奖和“法国国际沙龙雕塑类最高奖”泰勒大奖等,作品曾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展出。艺术设计专业紧随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发展,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全力打造创新型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北京及全国设计人才的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