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4-05-07

余梓东

摘 要:对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迫切需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和突破创新。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主要体现为“八多八少”的问题,需要从更新观念、完善教材、培训师资、改善教学、编制规划、加强研究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宗教观教育;理论思考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中国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共生、共存、共享、共荣、共进的趋势,这是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今天的中国仍然延续“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硕果。***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成就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于1941年9月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当时就设有相关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对学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他们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出于妥善解决当时的中国民族问题战略思考,在北京、兰州、武汉、成都、昆明、南宁、贵阳、西宁、咸阳等地陆续建立一批民族学院①,承担了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以下简称“民族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为此,在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陆续开设了“民族理论”课,并将其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院校组织专家学者陆续编写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一步规范了民族理论教学。在中央民族大学率先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②。近年来,在其他一些民族院校也纷纷设立了民族理论的博士点或者硕士點,陆续培养了一大批民族理论专业的人才。在民族地区的一些高校,如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也将“民族理论”课设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高校开设“民族理论”课的范围从民族院校进一步扩展到民族地区的相关高校或者其他地区的高校。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较之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2]的工作要求尚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从宏观层面上看,在中国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国家开放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民族流动化、居住城镇化等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上述背景通过传统与现实、国家与民族、民族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等途径,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中国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从中观层面上看,中国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国外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三种社会形态叠加”的现象,即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与后工业化社会叠加。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国民族地区中的社会因素、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冲破传统的时空关系组合,被汇聚、压缩、累加、混合、重叠在同一时段中集中发生,进而可能导致成因繁杂、影响广泛的一系列突发性群体事件,并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从微观层面上看,中国现实的民族问题,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陆续呈现出“八化”的发展趋势,即国外民族问题国内化,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民族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民族化;历史民族问题现实化,现实民族问题历史化;民族问题宗教化,宗教问题民族化,给中国的民族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看待中国民族问题必须有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强度、世界的广度、时代的高度。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3]。如何迎接上述挑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与手段。

从目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现状来看,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主要体现为“八多八少”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教育多,对汉族学生进行的教育少。中国的汉族人口总数约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占总人口的8%。在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汉族一直是发挥主导作用的。然而,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民族院校的在校生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在校生,而不是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覆盖面上,还存在明显漏洞。许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③,上述状况既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改善,也不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更不利于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二,教学内容中讲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利多,讲少数民族应尽的法律义务少,不符合法理。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两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民族权利和民族义务是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民族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延伸与发展。我们在重视维护民族权利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履行相应的民族义务。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成员应尽的法律义务,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只讲民族权利,不讲民族义务,就会导致受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产生一定的偏差。

第三,注重理论介绍多,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少,不符合学理。当前,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相关民族与民族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甚至把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成结论,脱离了广大学生迫切要了解的中国为什么存在民族、中国为什么出现民族问题、中国民族问题有何发展趋势、中国民族问题如何解决等思想实际。因此,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实效性和感召力。

第四,部分内容教育多,系统教育内容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民族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文提及的问题,如一些民族院校使用的相关教材中,就只讲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或者狭隘民族主义,而不讲反对大民族主义或者大汉族主义,脱离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与***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4]的工作要求有不符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

第五,单一学科分析问题多,多学科分析问题少。民族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绝不是按照民族理论这一单一学科领域形成与发展。民族理论的一些教材往往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一方面,无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存在诸多研究死角,缺乏说服力,令学生难以接受。

第六,讲授族际之间交流交往多,讲授族际之间交融少。族际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是在我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我国民族问题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族际关系的新趋势,也是民族工作的新要求。但是,在相关的“民族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讲理论上族际间交流交往多,而讲授族际间实际交融少的现象,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七,满足普通教学目的多,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少。民族理论教学,不仅仅是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还要满足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例如:“民族理论”课教学内容就要突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但是,上述方面都做得非常不够。

第八,讲民族理论政策内容多,讲宗教理论政策内容少。目前,在一些民族院校目前所使用的“民族理论”课程的教材中,只在民族形成部分涉及到一些宗教的内容,而把党的宗教政策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体系中删去,极大限制了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降低了在校大学生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能力,给校园宗教渗透造成可乘之机④。

完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对策

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妥善解决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在正确认识世情、国情、民情、族情、校情、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反思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知得博一些、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细一些、做得实一些、教得好一些。努力做到标准高、目标新、站位准、思路对、办法全、效果好。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更新观念。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工作要求,彻底转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对象仅仅是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这样的传统观念。为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七大意识,即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政策意识、法制意识、智理意识、前瞻意识、策略意识⑤。

在全国各个高校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民族理论”课程,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全覆盖。要实现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九大转变”,即从部分高校开设“民族理论”课向全国高校皆开设“民族理论”课转变;从只讲授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向讲授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法律义务转变;从只介绍相关理论向紧密联系各民族学生的思想实际转变;从只对学生进行部分民族理论教育向对学生进行系统民族理论教育转变;从单一学科分析问题向多学科分析问题转变;从只注重族际间交往交流向注重族际间交流交往交融转变;从满足普通教学目的向满足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转变;从只讲民族理论政策向讲民族理论政策与宗教理论政策并举转变;从短效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变。

2.完善教材。要紧密结合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以及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修改相关的教材或者重写相关的教材,完善相关的教学大纲,将少数民族权利与义务一致起来,将相关理论政策介绍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对在校大学生的系统教育,强化多学科分析民族宗教问题,将族际间交流与交融结合起来,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普通教学目的结合起来,将民族理论政策教育与宗教理论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世界的广度、历史的深度、时代的高度、现实的强度,以提高相关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全面性、针对性、适用性、时效性和感召力,努力做到以生动的实例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团结人、以崇高的境界激励人、以奋进的决心凝聚人,以团结的氛围感召人,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经常说,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而民族平等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民族间相互尊重与宽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培养师资。在全国高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这方面的高质量师资。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在师资方面的优势,对相关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专业的硕士、博士点,适当增加其招生名额,大力培养高质量的民族理论课教学师资。

4.改善教学。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即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高校与非民族地区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预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校施教、因地施教、因族施教。对各民族在校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聚之以心、导之以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民族理论课的质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要重在平时、重在入脑、重在实际、重在基层、重在适用、重在实效。要积极在在校大学生中,努力营造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复兴、团结先行的思想观念,以彻底粉碎国内外反华势力全面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

5.编制规划。做好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具有重要性、艰巨性、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因此,我们拟编制《全国高等学校中长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规划》,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思想、重要原则、总体目标、预期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实施步骤等,进行非常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以不断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质量、水平、效率与效益。

6.加強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努力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和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方法的研究,以确保民族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总之,我们要做好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工作,是非常宏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为此,我们必须以精细化为引导,即实现教育目标要精心,教学视野要精博,教学思维要精密,教学思路要精细,教学内容要精确,教学方法要精准,教学措施要精到,教学队伍要精干,教学成果要精致,教学效果要精彩,勇于、敢于、善于、巧于开创高校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工作新局面。

注释:

①其中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归属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等分别归属相关的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

②2016年有的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本科专业停止招生.

③2016年5月发生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射龙旗事件”,在社会上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④一些民族院校就有研究生、本科生参加非法宗教活动或者加入全能神及韩国邪教等非法宗教组织。还有一个民族院校有6名学生因参加非法宗教组织活动而被开除学籍.

⑤即精细化治理,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智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3][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EB/OL].(2015-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卜 珺;实习编辑:苑聪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