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安全“多维立体式”教育体系构建初探

时间:2024-05-07

杨明++孟文庆++英启雷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所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化,为应对和预防各环境领域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构建新型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体系已迫在眉睫。以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紧迫性和意义分析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构建安全“多维立体式”教育体系的内容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多维度;体系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深化,高校进入办学主体和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快车道,规模的急剧扩大,在学校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各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安全稳定问题高度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 《要点》)等文件中对相关工作都做出了重要指示,其中《要点》提出,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教育能力展示活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研究制定加强高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1]。由此可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完善的、能够应对和预防各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的教育平台体系已迫在眉睫。

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意义和紧迫性

1.高校安全稳定因素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进程的不断深化,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影响。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不断侵蚀和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战线,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以文化课程的学习为核心内容,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开始凸显。因此,在高校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必然要求。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观念、形成安全意识、掌握自救自护知识,提高他们机智、勇敢应对危险且正确自救、互救的能力。

3.高校教育职责要求。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职责的所在,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社会个体的应急防范能力,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应急防控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高校特殊教学需要。高校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与一般火灾相比,化学品火灾危害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同时,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并且部分化学品无法使用常规手段扑灭,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很大。

高校安全“多维立体式”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冲击,众多以新媒体、新技术为创新点的教育培训方式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发展。而高校安全教育作为一门特殊而重要的教育课程,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以传统教育为基础,积极引進网络互动学习、移动多媒体终端等辅助教学手段,加深体验式培养途径,以实战操作演练等实践环节作为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进而构建“多维立体式”学校安全教育体系,以新思路、新观念寻求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进展,努力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1.开展课堂教育和宣传教育—传统维度

第一,课堂教学。安全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校的环境和办学特色,在课程大纲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布局,重点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形势环境变化、大学生活各敏感时段特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安全教育课程的学分,同时将安全教育引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展积累课程教学经验,逐步推进课堂教学。

第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校内职能部门、各学院以及校外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的优势,整合资源,全面普及安全知识,做到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打造校园安全文化。例如: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张贴安全知识海报、发放安全常识资料、发布安全预警信息、悬挂安全宣传标语等。

2.搭建学生网上学习平台—网络维度

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学校“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安全微课和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设立端口链接,接入到在线安全教育课程。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达到99.8%,高校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2]采用移动终端学习可极大提升大学生安全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通过移动学习教育跟踪服务及专业安全数据分析可协助高校安全教育量化管理与评估。互联网平台建设,改变了被动、灌输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建立一种智能化、宽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3]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立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设计。“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要紧跟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充分挖掘微信、QQ等移动媒体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关注、扫描二维码进入或者电脑连网直接登录方式,随时随地都能够方便地开展安全课程的学习。

第二,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学生视角设计安全课程和学习方式,将学生学习层面概括为安全微课、安全生活和安全校园三个方面。其中,安全微课涵盖生理、心理、安全、生活学习四大类,以视频、动画、图文混排方式,视频以短视频为主,动画为Flash方式,单微课流量控制在2M以内,便于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学习;安全生活则是要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定期推送各类安全常识和安全警示内容,打造一个学生个人专属的安全助手;安全校园则是要建立一个师生全员参与的网上安全校园社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环境。

第三,管理功能设计。“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在管理端要设计微信公众账号管理、用户管理、成绩查询、班级管理、院校管理等功能,方便教师对教育内容把控管理。

3.开设师生互动反馈渠道—互动维度

在教育过程中开设师生互动反馈渠道,一方面,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对于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在互动环节中设置学生反馈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课上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意见,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

第一,课堂教育。学校通过与学生沟通,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授课方式和主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案例教学、形象的角色体验教学,特别是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对于一些问题师生之间需要进行互动讨论,引起他们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共鸣。

第二,网络学习。信息化网络平台功能设计需涵盖学生学习体验层与管理服务层两个层面,它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题提问、师生讨论、校园安全建议等;同时,学习管理服务层则为学习管理者和后期服务者提供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员身份完成教学服务跟踪,师生互动,向学校汇报,应用反馈等工作。

4.建立校园安全教育体验中心—体验维度

校园安全教育体验中心的建造遵循高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的原则,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数字影像及声、光、电技术,通过iPad控制展厅整馆的多媒体及展项展示,宣传展示与互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体验中心的宣传教育功能,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高科技校园安全教育体验中心,一方面,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对相关安全问题进行突出展示,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措施、技能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设立仿真场景,学生可以参与仿真模拟体验,身临其境般感受火灾、自然灾害场景,并通过教学演练,加强学生应对灾害预防处理的实践练习。学校师生通过对仿真模拟的体验,进一步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学习防灾自救互救实践操作方法,增加防灾减灾忧患意识。强化防灾自救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大难来临时做到临危不惧、立即反应、实施自救或配合营救人员脱离险境,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5.加强校园安全实战演练—实践维度

实战演练是衡量和验收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和增强学生应对安全问题的实战能力。通过经常性演练锤炼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学生安全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适当开展食品安全、防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各类分项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学生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多维立体式”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于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并结合实践演练和体验的方式,将“传统—网络—互动—体验—演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各维度的教育方式相互协调和配合,构建了全面系统而且有效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模式的培养和训练将增强高校学生对实践安全问题的透视能力,由表层的认识贯通到安全问题背后的重视、预防以及处理上,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要从多维度出发,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其教育内容设计的侧重点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需求而定,而且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要保证经济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设计原则上,从教育体系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出发,遵循设计先进与便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教育体系的可持续运行,考虑到教育体系实施途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教育体系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在设计内容上,要根据各类安全问题分主题设计,涵盖各类安全知识教育,从教育宣传的重点出发,总体概括与重点教学相结合,强调安全教育覆盖全面,对重点安全问题进行突出教育。

总之,应对高校环境日趋复杂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探讨新型的安全教育模式,构建完善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无论从构建还是实施途径上,都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传统—网络—互动—体验—演练”的教育模式,内容上覆盖全面,形式上创新多样,从而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形象力和感染力,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全面提高高校各级应对安全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平.高校安全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4(3):22-24.

[2]吴学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初探[J].数字化用户, 2013(28):136.

[3]田娟.和谐校园视域下校园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及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217-218.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