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窦书霞
摘 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单是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还关乎着学校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是与家庭教育、社会培育不可脱节的系统性工程,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应立足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现状,梳理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个冲突点和三个需要发挥的角色内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冲突点;角色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关乎着个人全面成长和素质提升,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着个人健康平安和家庭完整。在学生整个人生安全教育规划中,大学安全教育应当是最具有紧迫性、实践应用性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当下,在大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已成为共识,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将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各种安全教育平台也纷纷搭建,推动了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与现状
1.安全教育工作者主要以临时的非专业教师为主
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是临时工作形式,几乎没有专职教师。这些工作者的主要来源是安全保卫系统工作人员、学工系统辅导员、各类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如消防队员、公安交管民警、公安民警等)。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以临时教师或临时宣传员的身份在参与安全教育,所以往往都是选择基本常识内容和案例,以讲座或宣传活动的形式参与安全教育,很难讲授完整的知识体系,参与深度和持续程度较低。更主要的是,这些参与教育的人员虽然具备宣传经验,但基本都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没有被真正纳入到教育体系,没有组建教学团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而只是在做“安全宣传”。
2.安全知识呈现一种散落的状态,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大学安全知识内容与小学及初高中等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教育形式上略有变化,主要还是以基本常识或安全经验介绍为主。常识性的内容过于浅显,经验性的内容又存在很多弊端,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应当是按照不同知识层级分类的,且是完整的、渐进的、正确的、符合教育大纲推进层次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些知识以各种形态散落在网络和一些相关书籍中,系统性、验证性和准确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效果受到教师经验的限制而表现得参差不齐。教育部门应当组织力量编写安全教育规划和安全知识体系,完善安全知识、安全教材、安全专业规划,避免目前这种零打碎敲式的安全教育模式。
3.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偏重防范安全教育,缺乏实现提供安全的教育内容
在目前的大学安全教育内容中,主要内容局限在消防、交通、治安、网络、信息、人身、财物、自然灾害、社会实践、急救常识等,这些内容基本属于个人安全范畴,而且偏重于安全防范,并且这些内容应当是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系统掌握的内容。大学安全教育比较缺乏社会安全、时效性安全、向社会提供安全和综合解决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而这些才应该是大学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
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现在大部分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合大学年龄段的学生;二是大学安全教育总在以非专业形式进行低层次的常识性宣传教育,而没有发展成为正规的学科教育。这种重复进行的、低层次的安全教育,导致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非专业教师、非专业教材、非专业教育形式、非专业教具教辅不可能满足学习需求,使得“安全教育进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突点控制和角色内涵
在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组织力量和实施力量应注重对实际冲突点的剖析和把握,使得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更加接地气、触真情、解根本,使得教育效果更加有保障和不断提升。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更应该突出发挥好“探索者、助航者、开拓者”三类角色,使得安全教育更具有新意、创意,更加具象化地约束教育力量、规范教育主体、细化教育目标。
1.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是安全教育关注的常规化问题
由于沟通障碍、性格差异、竞争关系、情感误会、价值观念等产生的同学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不认同、不合作的紧张关系和状态,不仅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状态,而且还十分容易产生因小变大、因误会上升纠纷、因个体矛盾上升集体冲突等情况。因此,开展专题宣传,早期干预、及时排查、针对性化解, 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问题,而且还具有降低隐患、排除摩擦、改善环境的意义。人际关系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不仅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范畴,而且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案例传导,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前置效果和防范价值。
2.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冲突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这里的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价值观念、目标方向、资源分配、考核标准等多重原因造成的差异性、误会性、不平等性等,使得师生的角色产生了很强的对抗性和难以协调性。师生冲突现象在客观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方和人群并没有将师生冲突上升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和领域,视其为“非主流”“非主体”等,带有很强的偏见性,没有真正从长远角度、大学生成才的高度、和谐校园建设深度来考虑和处理这一问题。一方面,教师群体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来获得更多的学生群体的理解和共鸣,减少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师生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减少学生群体对教师的不理解、不体谅、不关心的现象,避免师生关系存在“貌合神离”的问题,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价值。
3.现实冲突是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表现
安全观念与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内容的重要范畴,如自我保护意识、财产保护意识、突发事件保护能力等,如果处理不好、掌握不好、应对不及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导致他们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法制观念不强等。常规的正面教育、课堂传授、灌输式教育等很难引起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和兴趣。很多高校把安全教育任务单纯看作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业务和任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和从协调的高度来对待。受保卫部门的资源、工作力量、统筹能力等限制,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与安全教育的实施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和现实冲突,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模式。
4.扮演好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者角色
安全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需要根据高校特点与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安全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开放式的、综合式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对象,开设好安全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设计好安全教育实践的有效环节,编辑好特定的安全教育教材,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要立足课堂教学和安全实践两个环节,突出教育效果和价值引导,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本单位的安全教育模式。安全教育模式需要突出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以第一课堂专业教学传授安全知识,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来保障和巩固教育效果;以第二课堂安全实践来体悟理念和精神,通过学分、制度、考核来固化和完善好安全教育模式。
5.发挥好安全教育对象的助航者角色
大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对象,也是体现安全教育价值服务的落脚点。教师应发挥好安全教育对象的助航者角色,需要理解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认知规律,不仅突出教育引导、自我教育启发、集体教育组织,而且做好对重大安全案例和事件的解读和宣传,让安全教育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让安全教育原则融入大学生脑中,让安全教育目标体现在大学生言行举止上。
6.成为学生安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安全保卫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来确定和规划,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略有变化和调整。但是服务学校安全稳定大局的目标不会变、服务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目标不会变,而这些目标的落实和实现需要各类安全教育资源来保障。例如:政治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国家安全部、公安机关、网络监管等部门的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对于国土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了解;校园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好高校内部各单位、实验室、生产部门、保卫部门等力量,让学生对校园安全受到外界渗透、治安形势复杂、潜在风险防控等靠前了解、提前预警、个体防范;消防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好消防部队官兵的实地演练作用、消防工具使用示范、火灾现场镜头回放等方式,弥补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空白;校外人身安全教育资源:需要挖掘典型案件、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让学生真正产生警惕心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防范意识。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必修学分制与入学新生教育板块
通过教学改革与学分设置,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设计为全校必修课程,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媒体、文化等,围绕安全教育主题,分层次讲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量化考核和要求,切实从根本上强化安全教育的资源配置、学时保障、研究效果、教育价值。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计成为大学生入学新生教育的重要板块和内容,通过每年入学迎新的时机,突出对新入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系统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力求靠前教育、靠前保障,以专题化、集中化、警示化的方式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测试与安全教育实践,编辑和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和案例,充分发挥新生教育阶段的前瞻效果。
2.统筹引导式安全教育、开放式安全教育、演练式安全教育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刻的事件、警示性的结果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培养与能力建设,避免单纯的说教、填鸭式的教育以及空洞的指引。突出对观念的引导、启发,对结果的教育与借鉴。充分利用和挖掘好校内、校外两套资源和平台,以开放式的教育来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和价值。变传统的“闭门教育”为“开门教育”,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走向一线,在校园大讲堂、社会大熔炉、民众大舞台接受启发与教育,从思路、价值观上来改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把常规的安全演练固定下来成为制度、成为主题教育。规定每年演练的主题、内容、方式、时间,统筹配套好教师、资金、场地、设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演练工作和实践。通过场地的模拟、场景的设置来教育大学生认识危险、避免危险、控制危险,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逃生知识、自我保护技能。
3.化冲突为和谐、化矛盾为体谅、化误会为共识,理性处理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的各种关系
面对“三种关系”产生的冲突与矛盾,需要教育管理者着眼于“化”,用力于“解”。虽然大多数的冲突是良性冲突,但是若长时间不干预、不处理,有可能发生转化和恶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避免冲突的“转化升级”,发挥冲突可能产生的正向功能,突出对冲突的管理和研究,以此唤醒和启发冲突双方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化解冲突,来促进人际关系的调整、组织管理的变化、积极力量的积蓄,促进师生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宿舍同学之间的互相谅解与支持。通过冲突管理与研究,不断重塑各类关系、重建教育价值,突出安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打破原有的表面牵强平衡,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统筹多方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增强其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长安.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7.
[2]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保卫部)
[责任编辑:翟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