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创新人才 让兴趣来敲门

时间:2024-05-07

张甜+尚新生+薛庆国

创新人才培养、卓越人才成长,激发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用“兴趣”来回答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研究工作,艾根曾说“兴趣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曾写道:“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1]。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专业兴趣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多种平台。

构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的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学习者,是个被填的鸭”。[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和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构建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兴趣成为激发学习的火花。

1.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行自由转专业制度

部分学生由于报考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并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有重新选择专业的强烈意愿。学校实行非常宽松的转专业制度,满足学生的专业愿望。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取消了专业成绩排名的限制和学科门类的要求,各专业对转出人数不做限制,申请转入人数未超过接收限额时不限制转入。学生转专业的满足率较高,每年有两百多名学生转到自己热爱的专业。

2.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度

学校为每个班配备导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营造了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和成长环境。本科生导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从专业教育入手,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观的形成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为学生的专业兴趣提供更多适合的选择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开设双学位、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同时,学校制定了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办法,成绩优异的大四学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为了让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学校积极实施了“第二校园”项目,与国内知名大学互派学生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制定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

科学的、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了学生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学校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改革,调整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课程结构体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国际化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让兴趣开启创新教育的大门。

1.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望

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学科基础课体现宽口径培养,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满足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不同专业方向深造或就业的需求;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有利于不同志趣的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个人兴趣和潜能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源动力;建立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鼓励高年级学生选修研究生课程,及早了解和接触学科前沿。

2.让研究的兴趣在实践的土壤中萌芽

实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学校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将实践教育贯穿本科培养始终,构建了“全程化、三层次、五模块”的“大实践”教育体系。通过在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中,将实践教育分解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和创新层次,在基础层次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综合层次中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创新层次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化教育中,鼓励学生对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实践和创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提升为能力,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应有的技能。

3.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开放的空间

学校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通过在全校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在夏季学期中举办英语夏令营、聘请外国知名专家讲授专业课程,在各专业建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等,促使学生在校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文化。同时通过推进境外交流项目等途径将学生送到境外一流高校,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熏陶,在“沉浸式”环境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推动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探究精神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充满探索与创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实践、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一些课程开始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对话”,学生在课堂中变得活跃起来,希望更多的课程可以给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构建知识的机会。为此,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建立了研究型教学的参考规范,在全校范围内推动课堂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在150门示范课的辐射和带动下,研究型教学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志趣的学生提供成长路径

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领域的全国重点学科享有盛誉。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办夯实数理基础的“理科实验班”,开拓国际视野的“国际班”,注重学科交叉的“纳米专业班”等,不断探索工程应用型、学术型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1.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具有六十多年高等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钢铁行业工程师”为目标,为国家钢铁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钢铁摇篮”。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成立了高等工程师学院,与国内主要大型钢铁企业合作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选择了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4个专业进行试点,建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满足国家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未来之行业领军人物。

2.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

创办“理科实验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一年级至二年级,强化理科基础,聘请院士、长江学者、知名教授等开设学术前沿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二年级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对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养。创办“材料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构建全英文授课体系,引进国外优秀师资来校授课,组织学生赴海外实习。

3.推进“科教育人协同计划”

学校探索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合作成立“黄昆班”;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合作实施“闵嗣鹤数学精英计划”;与国家纳米中心合办纳米专业。由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聘请院所研究人员来校上课或兼任学生导师等,推进学生早进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2]高盘良.兴趣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