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盖江南+苏海佳+张凤元
2008年起,北京化工大学以培养工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先后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立起4个工程实验班,实施“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试点。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教育部61所“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有6个“大化工”类特色专业被批准首批加入该计划。截至目前,试点工程实验班的专业增至6个,累计培养工程实验班学生606人。
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的基本思路,面向“大化工”领域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学校与企业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程实验班共同制定大化工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工程领域知识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适应“大化工”领域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工程实验班”采用“3+1”或者“3+1(本科)+1+1(专业硕士学位)”两种培养模式,学生可自愿选择。从本科三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本硕连读;本科三年级末进行专业硕士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本科生培养阶段和硕士培养阶段,分别要求有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时间,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途径和措施
1.制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工作方案
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反复研讨,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及总体思路。认真分析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统筹规划并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学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思路、组织管理体系、专业领域和学生来源、培养模式、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校支持、质量保障体系等。为了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学校聘请来自不同实体的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
为确保卓越计划的贯彻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提供实施方案指导以及政策和经费保障。学校还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组织具有深厚工程背景、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相关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共同为卓越计划的实施献计献策。
2.构建多方位保障体系
学校将卓越计划作为专项进行建设,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工程实验班的建设,其中,每年为工程实验班提供专项实习经费60万元。为工程实验班学生提供80%以上比例的专业硕士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对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指导与培训进行制度约束。在教师评聘制度方面,对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在教师考核制度方面,给予指导工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认定。出台《加强理工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意见》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培训。
学校每学期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与推进会”,加大过程管理的监督力度,促进各参与学院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落实。工程实验班实行“学院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配备有丰富工程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备优秀辅导员,加强对工程实验班的指导与管理。依据学校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出台院级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指导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
3.完善“三螺旋递进”教学模式
以“素质为先导,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逐步完善“三螺旋递进”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学习、科研体验、工程实践三者有机融合,再从更高层次上的课程学习开始螺旋递进,不断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是修订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学校划拨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各专业对国内外相关专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各专业以“大化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为核心,以国际和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对2012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大力度压缩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加大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增加创新类、工程导论类课程与讲座和本科生研讨课。
二是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针对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认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工程导论— 工程技术—工程实训— 工程实践”工程类课程设置主线,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建成以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体现专业发展和学科交叉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模块化的“基础+X”型课程体系。采用动态网页的形式制作专业课程地图,从课程时序、课程与能力关系、课程内容联系、专业方向课程关系、就业去向等角度,直观、系统地展现专业知识体系的架构以及课程衔接逻辑关系,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先期投入20万元支持课程地图的建设,部分专业已经完成专业动态课程地图的建设。
为适应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满足修订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在系统性、特色性、创新性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革新,2012年下半年,学校对所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全面修订。目前,已经完成所有本科生课程中英文教学大纲的学院层面修订工作。
三是丰富科研体验活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大学生创新论坛等活动为牵引,开展丰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在科研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的合作精神,由学生自主拟定题目、自主设计实现方案、自主开展实验,通过反复的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关于学术问题的交流,转变教师的本位观念,强化教师在科研体验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激励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科研体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在“互利共赢、共建共管、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先后与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推广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模式下,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实习培训、交通、住宿和一定比例的实习薪酬,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培养方案、实习方案、企业导师等的落实。目前,已经有两届工程实验班209名学生完成了卓越专业的企业培养方案。
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中,有7个被批准建设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学校对校外基地实行分类建设,部分校外基地开展以实际工程实践训练为目的的深度合作,如在北京燕华工程建设公司专门建立学生实习专用基地;部分校外基地开展多方位的广度合作,如西门子企业连续6年持续资助学校开展“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过程控制仿真挑战赛。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各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学科前沿,开展探究性教学,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由学生主导设计实验内容,搭建和完成实验装置建设与调试,在建立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加大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企业真实课题的比例,如生命学院2009级~2012级大四学生的毕设题目中每年有60余项来自企业,其中生物工程实验班毕设课题全部源于企业。
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科研体验项目和毕业设计;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针对教师工程实践背景缺失的现象,学校一方面在聘任和考核中加大了政策约束,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例如,2012年暑假,学校组建了40人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团,赴吉林石化、辽阳石化和大庆石化等大型企业进行了为期4周的企业实践培训。规范了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吸引更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实验班企业导师数量达到71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达到93%。
5.加强校内外合作交流,推进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进程
2012年,学校加入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借助这个平台,促进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交流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做法,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项目,学校先后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水平大学签订了30多个国际交流项目。2010年开始,又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设立了“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每年有大约30名左右的学生经过选拔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有30%以上的工程实验班学生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每年小学期,学校还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开设学科前沿类的专题讲座和研讨课程。增设了近20门工程实验班双语教学专业课程,如过程控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概论、ANSYS工程软件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从校内专业培养方案和校外企业培养方案两方面,建立健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两大问题直接影响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为此,卓越计划实施试点专业主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根据专业特色采取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自动化专业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引入了CO-OP模式,激发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积极性,采取企业、学生互选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在强化卓越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责任编辑:张 雯]
北京举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高级研修班本刊讯 4月14日至18日,由中央统战部六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4年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北京高校的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入选者、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68名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了学习。在会上,中央统战部六局局长王永庆同志介绍了中央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主要措施,分析了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才规律,并对党外代表人士素质能力建设和参政议政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同志向研修班学员强调了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举措。
本次研修班邀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国防大学教授徐焰等领导和专家分别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等专题作了报告。培训期间,学员围绕党外代表人士“如何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党外高层次代表人士成长规律与体会”等内容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发言。
(本刊编辑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