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吕兆丰 线福华
编者按每4年评选一次、以市政府名义颁发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日前揭晓。北京市首次在高等教育成果奖中设立特等奖,以进一步突出优秀成果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特别是提高服务首都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今年共有1,800多个项目申报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6项成果获特等奖、196项成果获一等奖、314项成果获二等奖。与此同时,代表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最高水平的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北京高校共获得109个奖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5项,分别占各奖项获奖总数的50%、20%和16%。
为充分发挥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传播获奖成果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本刊拟从本期起,连续刊发反映优秀获奖成果学术成就的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三大功能的核心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进程中,明确了“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定位,在努力建设学科,强化教科并重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为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己任的定位,并且把这一定位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从2002年开始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区县委、区县政府的支持,研究并实际构建了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队伍、模式和机制,形成了一个富有创新性的、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切实可行并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一、开展首都农村卫生人才现状与需求调研
为了清楚地了解首都农村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充分认识未来5年首都农村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在2006年经过认真研究与策划,进行了旨在全面掌握首都农村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的专项调研活动。学校组织368名师生利用两周社会实践时间,深入到北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平谷、大兴、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等10个远郊区县农村进行了彻底的实地调研。
为保证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学校制定了完善的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研宣传提纲。校长亲自对参加调研的师生进行出征前动员,主管副校长进行层层业务培训l。全体调研人员组成的10个分团各对应一个区县,共深入到163个卫生院,覆盖167个乡镇,直接接触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12,000余人次;召开卫生院院长和乡镇主管领导座谈会10个,访谈200余人;收回各类调查问卷11,206份。
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对于首都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医药卫生人员在首都农村生存和工作的规律和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于首都农村在未来5年内对医药卫生人员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经过对调研资料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得到了10,000多个数据,形成了系统的、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建立面向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设立面向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履行为首都农村培养医学人员责任的决心,也锻炼了所有参加调研的教师和学生,为学校全面做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层次体系
为使人才培养具有清晰的针对性,在市、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的支持下,我们逐步确立了“两层三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两层”即五年制定向本科和三年制定向专科;“三类”是在两层的基础上,专科层次又分为面向平原地区乡镇和面向山区、半山区乡镇两类。对“两层三类”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鲜明地体现了各层人才培养的重点。
临床医学本科五年:面向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县医院培养的医学人才,专科医师趋向,进行基本素质、医疗素质和临床能力培养;临床医学专科三年:面向乡镇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培养的医学人才,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群体卫生知识以及社区卫生能力:对面向山区、半山区的专科生还强化了护理、康复、理疗、药房等多种常用技能的培训,以适应镇、村两级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三、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所需的恰当培养模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用。
经过调查与研究,学校认识到要为首都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医学人才,第一,必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他们今后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第二,营造贴近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的人才培养氛围。这种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以及贴近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的人才培养环境,可以使受教育者安心于所服务的岗位,同时又为同序列继续医学教育留有足够的空司和基础。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另一个重要所在是特殊的招生就业模式,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两层三类”均采取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等方式,面向山区、半山区乡镇的专科生还可享受政府免缴学费政策。
四、推进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从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想使所培养的农村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在保障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贴近农村卫生工作实际。
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决定建立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基础基地,即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学院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在郊区,其建设要求在于条件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建设以医学教育为切入点的农村医疗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辐射基地,它是本项人才培养工程的核心创新之处。
在以区县中心医院为基础的农村医学教育辐射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创造了政府、学校、医院三方协议模式:区县政府支持医院硬件及政策建设:学校提升医院软实力和教育水平:学校附属医院推进基地医院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好的基地医院发挥4项作用:一是提高医疗水平,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完成农村医学人才规范培养任务;三是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四是支撑农村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成功模式。我们分别在京东、京西、京南、京北选择区县级综合医院作为基地建设点,一是这些医院具备承担医学生临床教学的基本条件;二是因为它们是本区县的医疗卫生工作龙头单位,建成之后可以在本地区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学校与区县政府签订共同建设协议,使基地建设纳入区县整体发展规划中,具有持久的保障;学校按照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对基地从软件到硬件系
统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基地建设达到了以教育为切入,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带动和促进医院以队伍素质提高为核心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促使医院成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心,再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全区医疗卫生工作上水平的目的。
几年来,学校用全新的育人理念作指导,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以密云县医院、大兴区医院和平谷区医院等多所区县医院组成的人才培养基地群,正在向着预期的方向迅速发展,不但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自身实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区县医院临床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但为在校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为农村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建立和实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构建以老教师支教团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如果说区县基地医院的建设是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那么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建设教师队伍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
学校创建了稳定的老教师支教团并且充分地发挥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学校建立了两个老教师支教团,一是基础老教师支教团,主要由校本部各相关专业退休老教师组成,以支持燕京医学院基础教师建设为主要任务;二是临床老教师支教团,以支持各区县基地医院教学建设为主要任务。
临床老教师支教团由学校各附属医院既有丰富临床医疗经验又有很高教学水平的老专家组成。他们实地开展对教案书写、授课、课间见习、教学查房等教学过程的示范、指导、点评,确保每一位教师的授课质量。老教师支教团还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评价管理,规范学生教育管理,最大程度地推动了医院的教育教学建设。医院医师队伍在教学责任的推动下学习氛围浓厚,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老教师支教团的专家还通过临床教学查房示范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县基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几年来,老专家、老教授们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各区县临床基地医院之间,平均每年支教1,200余人次。他们以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严格规范地传帮带,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基地医院教师队伍学术素质和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老教师支教团并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这一举措作用显著,受到基地医院、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对区县基地医院真正实现了教育切入,教学相长,以学促教,以教促医,全面提高。
六、探索与实践结出可喜成果
学校实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规范教学过程,培养了医学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09年,学校“两层三类”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中,临床医学五年本科区县定向培养已经连续招生452人;临床医学三年专科平原乡镇定向培养招生608人;临床医学三年专科山区、半山区乡镇定向培养招生171人。“两层三类”共招生1,231人,目前在校生887人,已毕业344人,这些毕业生已经在区县及乡镇等各级医疗卫生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学校致力于“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7年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两个涉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一是探索了一条既可行又可持续的为农村培养医生并提高医疗质量的新路子,建立了一个以基地、教师、教育模式、招就模式和相关体制为一体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定单定向模式招收并培养首都农村医学人才,探索实践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坚持不懈地培养农村医学人才,为解决首都农村缺医的问题献策献力,为首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是学校的光荣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