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成长需要理由

时间:2024-05-07

刘 祥

阅读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萍的教学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时,我的大脑中长久盘旋着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词:理由。我总是边读边琢磨着这挥之不去的“理由”,渴望着从陈萍的成长案例中找寻到一名中师生迅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成功秘诀。

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终于有一些词儿,伴随着“理由”这主旋律而陆续绽放在我思维的触角上。

一、“土壤”——专业发展的根基

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正如树的成长,离不开坚实而丰腴的土壤。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能够给教师提供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是一个集体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发展理念。

陈萍老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得益于她所生存的这片土壤——扬州市育才小学。这所百年历史名校,从陈萍老师踏上讲台第一天起,便用一份厚重一份慷慨一份赏识为她提供专业成长所需的诸多营养。工作刚满一个月,陈萍老师便拥有了面向数百听课教师开公开课的机遇;工作第二年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荣誉;工作第三年,登上为全市语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的讲台,又获得在全省德育研讨会上示范观摩课的殊荣,还陆续为外省市数个教育参观团做示范课研讨课……在这跳跃式发展的背后,除了陈萍老师自身过硬素质外,又怎么能离开育才小学的精心栽培,怎么能离开众多同行的热心帮扶和呵护?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至少在理论上懂得赏识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无数的学校,也在各种场合下要求教师赏识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然而,遗憾的是,总有一些学校对年轻教师的成长缺乏一颗期待与赏识之心。有的学校,总以年轻人需要多一些摔打多一些考验为理由,无端剥夺他们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权利;有的学校,年轻人工作数年却始终无法获得带毕业班的资格,因为毕业班的高福利总使得一些拥有权力的人想方设法占据了这些位置;有的学校,把参加大奖赛当作一颗诱惑人的糖果;有的学校,想方设法用各种条条框框捆绑住年轻教师的手脚,使他们一点点蜕化为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书机器。凡此种种,又如何能要求年轻教师教像陈萍老师这样迅速成长为担当教育教学的栋梁之才呢?

所以,由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发展的土壤至关重要。土壤肥沃,则养分充足,则根系可以自由延伸,枝杈可以自由生长,则可以最大限度承载阳光雨露的滋养,幼苗最终可顶天立地。反之,则只能艰难挣扎于最低层级的生存需要之中,一任岁月最终把生命扭曲成平庸凡俗。

二、“目标”——专业成长的动力

陈萍老师的教育理想是充满诗意的。她的语文教学以“体味语文本真”“探寻教育的理性”为目标,品德课教学以“追寻教育的暖意”为目标,班主任工作以“追求教育的感动”为目标,教研员工作以“教学研究者”“课程建设者”“理念践行者”“课题主持者”为目标。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指向具体、定位精准的目标,构建起陈萍老师逐步走向辉煌的阶梯,引领着陈萍老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毫不懈怠地一路前行。

其实,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教师,都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确立前行的目标。然而,平凡的岁月,正如无边的砺石,时刻磨损着这置身前方的理想,使它们一点点丧失光泽,并最终沦为彻底的平庸繁琐。要抗拒这样的磨损,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重新锤炼那即将磨蚀的锋芒。

行动,需要目标的指引;行动,又反过来促进目标的深化。陈萍老师正是借助了这些高远目标的引领,才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出类拔萃的业绩。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承担的工作没陈萍老师重,心头的牵挂没陈萍老师多,为什么却很难在某一个教育教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呢?以陈萍老师的这一系列目标为标尺,大约也就能丈量出我们日常工作的“短”了吧。很多时候,我们或是没有目标,或是有了目标而不能用行动去锤炼,结果只能沦为终日挣扎于分数与题海中的教书匠。

三、“主动”——专业成长的翅膀

陈萍老师感慨:“参与各种教研活动是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前进的助推器。这个时期的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也往往会遇到各种评论。用感激的心情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更有利于自己的警醒。”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解读陈萍老师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这样几条重要的成长信息:

首先,任何一名教师,其专业发展都离不开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陈萍老师面对有关部门安排的各种规格的教研任务,始终能够以一种主动承担的精神接受下来,并积极投入进去,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正是这样的主动精神,才推进着她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度。而这新的高度,又给予了她更新的视角,使她能在普通教师看不到或看不全的角度与层面上观察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如此,才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比照陈萍老师,再看看我们自己,不少时候,有了机会却往后退缩,又怎么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呢。

其次,主动尝试、主动实践的同时,还要有主动倾听不同声音的心胸气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他人的批评,不仅是检测一位教师个性品质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其最终成就的标尺。如陈萍老师一样,任何一位最终走向杰出的名师,都是能够用谦虚诚挚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领域的争鸣。反之,任何自以为真理在握、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狭隘的视野也最终会束缚住前进的脚步。

第三,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离不开自我的主动警醒。无论置身什么样的发展平台,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都离不开全方位的自我审视。主动警醒的价值,不但在于检校目标,而且在于轻装前进。主动警醒,可以使倦怠化作动力,使自满化作发奋。陈萍老师所以能在语文、思想品德、班主任和教研员这四个岗位上都做出令人仰视的成就,又怎能少了自我的主动警醒?

四、“挑战”——专业成长的标杆

面对陈萍老师的成就,很多人会感叹陈萍老师的幸运,感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乐意于帮助她指点她。其实,这个谜底,在《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中不难找寻。

稍微留心陈萍老师在书中所列举的数次全国规模的展示活动,就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陈萍老师结识专家学者的最佳方法,就是她的公开课。每一次大型活动之后,陈萍老师总能依凭她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与会专家的赏识,并由这份赏识为起点而最终结成友谊。

沿着这个显而易见的秘诀思考下去,一连串的问题便出现了:陈萍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展示机会呢?她难道就不担心某次展示失败了而影响自己的既有名气?她已经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难道还需要锦上添花?她在这么高强度的展示活动中,难道就不倦怠?

我想,这一连串的疑问,实在不能用世俗的名利观来解答。真正的答案,或许只有从金庸古龙的武侠中类推而出。江湖世界中,豪侠成长为绝顶高手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永不停歇地挑战:挑战他人,挑战自我。教育领域内,任何一名热爱教育并将教育看作一门值得永远追求的艺术的教师,又何尝不是怀揣着这样的挑战心态,来应对一切教育教学难题的呢?

专业成长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永不自满的挑战精神,正是摆脱平庸走向强大的思想基石。挑战,才可以拓宽生存的空间,才可以展示自身的力量,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喝彩与敬重,才可以广交天下英才,才可以获得天下英才的帮助……在“挑战”构建的专业发展道路上,生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都会获得必要的延伸。

五、“快乐”——专业成长的境界

这条最重要。

2003年,早已功成名就的陈萍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接连数天通宵拍摄制作课件的相关素材,终于,她累倒了。然而,身体稍微恢复,她又乐此不疲投入拍摄、备课、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这种玩命式的工作方式,在别人看来或许是苦不堪言,但在陈萍老师的心中,这却是最有意义、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儿。

这样的以苦为乐,显然属于一种境界,一种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境界。从本质上说,任何有成就的人,其成就范围内的种种获得,最终都无法脱离这样的境界。陈景润演算那两麻袋草稿纸的过程,对厌倦数学的人而言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对陈景润来说,不让他做这些,才是折磨,做了则是享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入这样的境界之中。当下的现实环境,总有人备课感觉累、读书感觉累、写论文感觉累,所有跟专业发展相关的工作,在他们那儿都会成为毫无情趣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试想,这样的同行,又怎么可能取得如陈萍老师这样的教学业绩呢?

古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以艳羡的眼神关注陈萍老师的成绩时,我们最该学习的,不正是这份在事业中发现快乐的专业成长境界吗?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教育教学研究看成一种快乐,都能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体察到物我两忘的钻研之乐,都能撇开过分的名利追逐而献身内心快乐的追求,那么,我们即使无法达到陈萍老师的高度,也至少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变得平庸。

以倦怠之心观教育,则满目皆是疲倦;以快乐之心观教育,则放眼皆为情趣。快乐,实在是专业发展中最有价值的一条理由。◆(作者地址:江苏省仪征市解放西路168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