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朱广兵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该帖子披露了河南三门峡某中学在厕所旁挂“尽快调整生理节律,彻底杜绝上课入厕”的横幅一事。据该校一位教师透露,挂此横幅是该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法的一部分。我疑惑了,我们的教育者在干什么?是在规训学生,还是在教育学生?
可以说,此类禁令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既不合情也不可行。首先,规定如厕时间违背了人的生理特点。人有三急,学生们怎能控制得住自己?其次,如厕是个人的私事,学校有什么权利规定学生的如厕时间?再次,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处处充满人情味。最后,这样的禁令如何执行?如何区分真“内急”和假“内急”呢?
学校出台禁令的目的是为了推行“高效课堂”,可是它却无法带来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教育者没有想着如何从思想上把学生留在课堂内,总以为靠着一两条禁令就能带来“高效课堂”。学生为什么要“走出”课堂?因为课堂只是教师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观众。
禁令式的校园制度对学生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它往往会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失去兴趣,也让他们丧失了在学校学习的信心。其次,它加剧了学生与教育者的矛盾冲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具有逆反心理,他们对待禁令的态度是千方百计地抵制。另外,校园禁令还容易给学生留下强制手段合法化的印象。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地采用禁止的方式处理问题,学生们也会用强硬的方法去行事。
类似的校园禁令还有很多。如前一段时间引起热议的“禁止学生在教学区使用手机”的禁令。这条禁令的理由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众所周知,手机对学生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关键是如何使用。校园禁令的屡屡出台,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者还存在着制度教化的观念,认为凡事都可以通过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确实需要规范,任何人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学生设立行为规范,目的是要求学生“像学生那样生活”。但是,规范的设立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如果是为了规范而规范,就缺少了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校园禁令一经出台,就成了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制度虽然可以约束人,但它是机械化和固化的,缺乏情感。校园是育人的场所,真正的育人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校园生活和学习制度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工作正常运作的保证。但是,单纯靠发布禁令的方法去管理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
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地采用堵的方式,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管理学生”走向“服务学生”,变禁令为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既然发现了学生离开课堂的现象,为什么不就此开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对话会,听一听学生的心声?只有与他们进行认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到他们离开课堂的真正原因,才能真正解决其中的问题。◆(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