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拓展教师视野 生发课堂趣味

时间:2024-05-07

姜东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的教学格外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分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对人文性的重要组成元素趣味性的重视也就不够。教改之后,虽然大幅度提升了人文性的地位,但由于教师囿于视野不够开阔,创新意识不够鲜明,应试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功利目的还很强烈,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速度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无趣?我想,教师必须立足小课堂拓宽大视野,以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突破教材、教参,向中外文化经典拓展视野

所谓大开大合是指教师的目光要有更大的延伸,既要回眸深厚的历史,又要展望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的中年教师习惯于老三篇式的教学模式,一旦新教材中增加或删减了某些篇目,不待学生有反应,自己先心慌气短。处理老课文照搬照用,处理新文章钻研教参。教参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一本资料,而在某些教师那里则成了唯一的依赖。笔者发现,青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旦有了分歧,老教师总会对青年教师或严厉责备或善意提醒要研读好教参,在字里行间寻章摘句。这至少是不够科学的。

什么是科学的语文教学观?语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照本宣科绝非它的本质,科学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关照生活和与时俱进。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过去一提素质教育,我们马上想到的是对学生的培养,其实,素质教育的前提应该是我们教师的素质必须首先得到发展。教师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就是要有大开大合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思想深刻、知识丰富、情致有趣的人。

一本二百余页的教材,三十篇左右的文章,一学期四个多月的教学,每天45分钟的课堂。如果说语文的定义就简化到如此地步的话,那么人文性、趣味性从何谈起?我们师生的语文素养从何培养,语文能力从何提高?仅仅死抠一本教参来实现,那肯定是不够的。

陶行知先生也讲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作为语文老师,要尽力去挖掘历史、研读经典,不仅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包含学习外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点共识无需赘言。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大开”,就是针对教师要开阔海外视野,因为人文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追求。举一课堂实例:长春版教材中收录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就诗论诗,缺乏对人文性、有趣性的延展。为了应试,一味强调背诵默写,如果能再丰富一些,也仅止于多讲些苏轼本人的冤狱和经历等。笔者尝试着加入了外国的神话元素——古希腊神话中关于西西弗斯的悲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集中的注意力反倒能够进入到古今中外人性、情感的共同层面。课后学生的学习热情依然十分高涨,有的上网查找了关于西西弗斯的相关资料,有的甚至在随后的作文中引用了西西弗斯的故事。国学有精粹,也有糟粕;西学有糟粕,也有精粹。我们的教材对外国文学内容给的份量太小,如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部分经典剧目,就罕见于初中教材。

二、跳出教师生活圈子,向学生生活拓展视野

教师不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起到引领开拓思想境界的作用。自身挑食的家长难以养育出健康孩子,同理,自身阅读量不够的教师,也很难做到语文教学大开与大合,难以具有收放自如的高超教学能力。

父母教育子女时常常自持己高,如“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诸如此类。教师亦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更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孩子是不断成长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我们的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做到贴近学生。我们把自己和学生之间人为地设定距离,教学的功效自然大大降低。周杰伦的新歌《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地区小学一年级教材,理由是其歌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广东省台山市一位化学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括各种化学元素的特征而创作改编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青花瓷》。其后四川乐山一中的80后化学老师邱伟,再次改进,使《化学版青花瓷》更易为学生喜欢接受,对教学产生了更好的效果。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游永恒老师认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一种幽默、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更快更牢地掌握知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喜欢什么,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形式引入到语文课堂,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

三、摆脱唯考试马首是瞻,向趣味性语文迈进

在45分钟内试图逐一实现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这种面面俱到恰是青年教师难以改正的错误。尤其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在几年之内还难以抛开教案,习惯依教案的步骤按部就班,有时甚至置学生临时闪现的思维火花于不顾,错失引领良机,原因无非是我们过分强调对教材处理和教学环节上的精雕细琢。缺乏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难免“虎头蛇尾”,留下大开而不能大合的遗憾。这并不是说精雕细琢是错误的,可以不注重导语的精彩、教学环节的精细等,而是强调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领会情况,做到重点突破和重点提高。大开大合对优秀教师掌控课堂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次在讲授《故乡》时,笔者发现数学科代表在下面做数学卷子,便临时中断进程,转而面对全班说道:“我也承认,数学的确很重要,既然我们的数学科代表这么用功钻研数学,那么就请他尝试着用数学知识来解答我刚才提出的语文问题吧!”此言一出,全班哄堂大笑。数学科代表面色大窘。不想这话提示了语文科代表,她偶发奇想,举手起立回答道:“姜老师,这个问题我能回答。我认为少年闰土是‘││(绝对值),中年闰土是‘—(负号),因为前者无论怎样顽皮和表现都是孩童本性的,没有半点虚伪;后者活得时间越长,越远离正常的人生,越失败。”语文科代表的话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意识到这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一个契机,马上启发学生利用数学符号、标点符号等来表现他们所发现的闰土中年与少年时期的变化。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回答踊跃,思维多样。有的说少年闰土是“○”(圆形)中年闰土是“△”(三角形),因为前者的形象是圆满的,没有缺陷;后者却在压迫当中变了形。有的说少年闰土是“!”,中年闰土是“?”,因为前者是直立的小英雄,有个性,令人钦佩;后者人生令人疑惑,并且作为人的头颅已经习惯性地弯曲了,没有了脊梁,对自己幼年的好朋友都卑躬屈膝,何谈骨气?还有的同学就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同“我”的关系上说明:少年闰土和“我”是“=”,中年闰土和我是“≠”……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这时的数学科代表出表现出很积极的兴趣参与到讨论中来。

叶澜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笔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是变课堂为“激情的行程”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3]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张进峰】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