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严月娟
美国中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的课例不仅很好地诠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同时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针对我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现状,需要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摆脱传统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出台,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要使这种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创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两者的全面深度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美国中学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所裨益。
一、美国中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课例介绍及特点
1.课例介绍
该课例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华盛顿中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2∶30开始上课,学生先默读阅读册里的资料,教师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根据阅读册里的内容编写自己的报纸,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编写的要求、步骤和内容。要求学生编写的报纸有七个版面,内容包括新闻、广告、拼写练习等,利用电脑编排完毕后打印(教室里有打印机)。2∶35学生向教师领取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每人一台。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开始从网络上搜集图片、文字等信息,并根据设计好的版面布局来填充内容。教师则在教室里来回做个别指导,如提醒学生在最后一个版面中写“建议”、不要忘记插广告、注意版面布局的合理性、不能太拥挤也不能太松散、内容少的部分所占的版面就要小等。3∶10完成报纸编排和打印的同学陆续上交作业,3∶20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1]。
2.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国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政府就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举措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的榜样。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窥见该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特点。
(1)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做支持。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室内有20多个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能接通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可见,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2)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指教师教的辅助工具,还包括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入到了学生编排报纸的学习活动中,在编排报纸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如何上网、如何从网络中搜集和选择信息、如何编辑文字和图片等。这样的融合是非常自然而有效的。
(3)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现了综合学习的特点,不是单纯地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强调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编排报纸涉及到了语文、美术、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强调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教师对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又有对编排报纸本身的指导。
3.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1)融合是渗透的意思,指信息技术自然地进入到教学中,看不到一丝为技术而应用技术的痕迹。当教师借助其他的教学辅助工具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方便、有效的工具成为教学的首选时,这就是融合。
(2)深度融合,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不仅是课前、课后,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正如有关学者指出的:“当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我想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接近整合了”[2]。
(3)不管信息技术在何种学科中应用,该教学的价值都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不仅包括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包括学生确定信息、明确搜集方式、获取、加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成果和信息免疫等方面的技能。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在完成学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信息素养将服务于他在课后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困惑
1.融合的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我国教学中应用的情况是:64%的教师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6%的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文档,47%的用来制作课件,28%的利用电子邮件和同事交流;而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只占19%[3]。根据有关学者的看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三个阶段[4]:
第一个阶段:简单演示阶段,将信息技术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正规教育向非正规教育的延伸。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服务于教师的教,实现了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更无法实现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建构知识的转变。
2.原因分析
(1)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信息化环境。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投入不断增加,设备不断完善,但是我国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浸润在网络资源并获得网络工具支持的学习机会仍然有限。
表1 美国公立学校与中国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对比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教室连网率和生机比上,而这恰恰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室连网率低,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和网络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却远远超过在正式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机会,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成为学生聊天、游戏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入了“技术本位”主义的窠臼。由于我们将变革教学方式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身上,以为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就会自然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带来实践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硬件建设上面,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种“技术本位”的倾向。国外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按照4∶3∶3来进行,40%投资在硬件建设方面,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则是9∶0.5∶0.5,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成熟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制约融合的主要障碍。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讲解——接受型的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这种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教学观。它使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教师教的行为上:怎么设计教学导入、课堂提问、总结,如何控制课堂的节奏等,而忽视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师教的辅助工具上,如电子白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等,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教师利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来演示教学内容。这和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教师有时候仍然在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但学生却是每人一台连网的电脑,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朴实,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只是帮助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这反映了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三、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对我们的启示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后盾。关键是实现教室连线,降低学生与连网计算机的比例,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基本前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随时利用网络学习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是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信息技术是工具,它为教育教学活动而服务。要摒弃那种手段目的化的做法,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在信息设备的建设、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者同教育教学专家之间的对话,使信息设备和教育软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教师在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摒弃那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做法。
3.摆脱传统课程与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首先,在所有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因素中,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惊叹美国课例中的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如此自然的时候,却忘记了美国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扎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土壤里,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自主建构和动手操作而实现的。
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教法的特点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国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和课后的模式上,像web-quest(应用网络探究)等,也强调“Us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Lessons”的问题。例如Kimberly Stohlman列举了如何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Kidscribe激发写作的自信心和创造性[7]。还如Marilyn Western列举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Goole Earth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用Goole Earth的定位功能查找出某个公园,然后利用标尺工具测量出其边长,最后计算出周长和面积。看得出国外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录象.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ISRC-CN-F02-03-00740-O/V.G4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03-29.
[3] 王珠珠,刘雍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4]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5] 王艳艳,张立新.透视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6] 李志涛,李震英.美国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7] Kimberly Stohlman.Integrate Technology You're your Writing Lessons.http://ezinearticles.com.2009-06-12.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