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价值例析

时间:2024-05-07

秦海霞

我国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以选文作为主体,文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含各学科知识。我们可以从选文的功能角度来考察使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把现行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区分为侧重于语文积累作用、侧重于示例凭借作用、侧重于引发作用等几种类型。

一、侧重于积累作用的选文教学价值

1.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言文字的积累,必须通过一篇篇的文章不断学习得来。选文的典范性,保障选文的语言文字积累作用在教学中能够得以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发挥。我们在使用选文的过程中,要树立鲜明的积累语言文字的意识,将一些经典的名篇熟练地背诵下来,将优美的字词完整地记忆在心里。我们在设计一些脍炙人口的好文章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摘抄、做读书笔记、品析精彩语段等多种活动来完成选文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作家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饱含感情地赞美讴歌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诗情画意。全文语言明快婉转,清新朴实,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和二十多处修辞手法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谱写了一曲春之赞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积累语言文字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多次的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语言。课后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这一练习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把握选文的语言文字积累作用的鲜明意图。

2.语文知识的积累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篇章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和修辞知识,作家作品文化常识、听说读写的方法等等,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既要学习它们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于了解他们的内容,增长语文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指导语文实践。

例如,陈从周的《说“屏”》是一篇专门介绍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家居——“屏”的科学小品文。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以学习文章内容为切入点,结合课后练习,达到理解作者感情、学习了解“屏”的定义、“屏”的功能与价值、“屏”的种类、“屏”的使用等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对于这篇选文的处理,侧重点可以在“语文知识”而不在“文”,目的是让学生获知“文”里所讲的科学文化知识。

像《说“屏”》这样处理的选文在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一个缺失,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不过在选文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积累学习有关选文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常识、有关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这也是选文中语文知识积累作用在教学中的另外一种富有意义的实现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所选课文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这在新课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了体现,如“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等专题,为语文老师进行此类选文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提供了生动的样例。

3.经典文化的积淀

担当此类作用功能的选文被王荣生教授鉴定为“定篇”,即之前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基本篇目”。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课标也提出:“通过一些经典文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例如,在传统文言名篇《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多篇选文中,最为吸引大家的应该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那一句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精辟名言,而不是后来者添附上去的所谓的“文章观点、层次结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内容。因此,面对经典,文化的熏染和积淀才是学生最应该接受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写作知识可以忽略。何况经典文篇大多行文如行云流水,文意跌宕起伏,若隐若现,语意隽永,妙语迭出,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归纳出中心论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所能迎刃而解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应抛开传统的框架分析模式,侧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记诵积淀,通过精心组织的大量诵读活动和师生交流,使学生真正融入古人智慧中,优秀文化也就会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成长铺垫精神的底子。

二、侧重于示例凭借作用的选文教学价值

1.阅读示例凭借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从选文的阅读示例角度入手来看待选文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把选文当“例子”来用,就是用选文来作例证,说明从语文课程中抽取出来的语文知识以及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把选文当“例文”来用,还要注意“例”的对象是什么,选文能否充分地说明“例”,有没有变式。例如下面的《风筝》课例。

一、导入。

二、知识铺垫。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分析理解《乡愁》(余光中)中“物象”的象征意义。

三、理解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1.概括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根据句式“少年时,风筝是……”叙述“风筝”在“我”的记忆中的象征意义。3.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说通过指导将答案组合成一节诗。4.学生分析理解“风筝”在“我”的忏悔中的象征意義,尝试完成一节小诗。5.学生润色修改自己创作的小诗,同学之间展示。

四、阅读其他“象征”文本,如前面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文本或语段。阅读鲁迅小说《药》,教师讲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课外作业。

本课例设计侧重指导学生掌握理解鲁迅散文《风筝》的策略和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以阅读理解《风筝》这篇散文的“象征”创作手法为中心内容,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理解散文这种文学作品的策略和方法之一,即理解分析散文文本的创作手法——“象征”,具体体现了本篇选文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的示例凭借作用。

2.写作示例凭借

一篇篇文章,以其活生生的状态告诉学生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从文章的构思到选词造句以至修改成文的过程,都在言语作品中有所展示。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本,阅读与写作不可截然地割裂开来。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运用多种观察方法,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因此,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写景文的观察方法、练习写作写景文的典范之作。结合该单元写作训练的有关内容,将写作技能的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如《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二、教师与学生一起研习课文(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适当时候教师点拨要点)。1.文中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2.作家是如何牢牢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出多幅济南所特有的动人冬天景致的?3.作家是如何描述济南的山的?4.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5.作者描绘了几幅画图?描绘每幅画图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

三、实踐活动:在学习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来到室外,实地观察当地的相应季节的景物特征,参照课文,写一篇短文,题目可为“××的秋(夏、冬)天”。

本案例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学习观察方法,充分发挥本篇选文的写作示例凭借功能。首先是引导学生找出描绘每幅画图时的“观察点”。作家描绘阳光下的济南全景,先俯瞰,然后仰视,接着描绘雪后的山景时作者是通过远眺。描绘冬水时,作家由俯视到仰视,再进而纵览。在准确找出“观察点”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例如,作者远眺时看到矮松树尖顶着白雪的图景,从而由矮松的形象引发作者的联想,借助“日本的看护妇”的形象比喻把观察所得具体化了。作者于观察中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观察所得具体化,就是一种常用的观察方法。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味、揣摩中学习掌握写作中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口语交际示例凭借

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选文中具有口语交际范例作用的内容加以重视和利用,也是选文使用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例如,“劝谏”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文言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有趣,表现了邹忌的说服才能,是一篇体现邹忌高超劝谏艺术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文本中“劝谏”这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活动

一、教师提出问题:认真读完文章后,说出文章哪些方面最值得你欣赏?

依据文章内容,感悟本篇文章所表现的人物语言艺术特征和闪烁出的智慧。也可以提问学生: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纳谏的?你能找出邹忌说服齐王的根本原因吗?

二、问题探究:教学内容重点在“说”,指导学生先自读、交流讨论,然后分析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文章内容,最后探究邹忌说服齐王纳谏的思路和艺术。

三、学生活动:假如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的孩子周末经常沉溺于游戏,你将如何劝说他。

四、拓展:课外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与课文作比较,进一步了解《左传》中人物的说辩艺术。

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主要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邹忌擅长抓住对方心理,含蓄曲折、循循善诱、逐步深入的劝说艺术,充分发挥了本篇选文的口语交际示例作用。

三、侧重于引发作用的选文教学价值

1.引发互动话题

我们在使用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赋予选文引发话题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依托选文针对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研讨、批判、吸收。应该提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此类课文所表达的观点,依据选文中的某个问题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教材之间的多边对话活动。例如,韩愈的《马说》属论说文体,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比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字词、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作者的观点展开讨论。参考课例如下。

《马说》教学设计

一、教师投影多媒体课件:两匹奔跑的骏马,提示语:1.屏幕中的两匹马,一定都是“千里马”,我们班的所有人,人人都是“千里马”。

二、解读课文(略)

三、理清结构(略)

四、寓意情感(略)

五、交流对话

1.你认为伯乐应该具有怎样的才能?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3.本文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上述《马说》的教学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交流对话环节,深入挖掘选文所包含的关于伯乐、千里马的话题因素,对后来学习者进行睿智的劝勉鼓励,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拘束于、也没有标准答案,充分发挥了这篇选文引发互动话题的教学价值作用。

2.引发语文活动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可以引发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这在《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一、编排课本剧。学生依据故事自编,自导,自演,可以聘请老师或专业人员作技术指导。教师可进行一次有关课本剧编写知识的专题讲座。

二、童话朗诵赛。篇目自选,参赛人数和朗诵形式自定。教师可进行童话朗诵指导,播放录音带作范例,学生认真感受。

三、童话故事会。教师可推荐一些中外经典的有关成长的童话故事,如《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

四、专题阅读:安徒生与安徒生童话。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汇编后班内传阅学习。

五、电影欣赏:《安徒生传》。观前引导,看后写观后感。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与选文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选用编排课本剧、开展童话朗诵比赛、童话故事会、专题阅读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参与交流的常用固定教学模式,学生定会由学习选文走向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