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

时间:2024-05-07

李才权

摘 要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沉淀。但是,由于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已很久远,加上文字形式又比较简短,对于文化底蕴尚浅的高中生来说,鉴赏古诗词实际上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厘清意象,典型分析和规整意象,深入品味和鉴赏意象。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意象教学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外延极广的概念。古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凝聚,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升华而创造出来的独特之象,即情感物化在诗词中的形象,它是古诗词的灵魂。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意象的创设,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中。例如,常见的意象“月”“雨”“梦”“花”“山”,在不同的诗词作品中所指的含义又各不相同。因此,意象教学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环节和过程[1]。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必须从意象入手,这是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已很久远,加上文字形式又比较简短,对于文化底蕴尚浅的高中生来说,鉴赏古诗词实际上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围绕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加以研究。

一、钻进去:厘清意象

1.扫清学习障碍

要学习和鉴赏好古诗词,首先要将诗中的意象找出来。意象就藏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朗读古诗词是找出意象的可靠办法。可以说,在学习课文之初寻找意象,往往都是读出来的,但通假字是阅读古诗词的特别障碍。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学习课文中的注释,将诗中的通假字依然按照自己平常所熟悉的字音来读,并代入常见的含义,这就会对古诗词全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比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表高兴、开心。若没有正确理解此通假字,則会把它当作“说”字来解读。显然,这在句译上就不通,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同时,诗词的创作一般都是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心境下有感而发所完成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在意象的创设上又受所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时代的印记,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联系作者所在的环境和所寄之物,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拉近远古与当今世界的距离,以帮助学生掌握和驾驭意象的特点,扫清古诗词学习的种种障碍。

2.借鉴典型意象

诗歌意象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景物一旦渗透人的主观情感,就成为诗歌的意象。那些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初学者可以学习与借鉴。如在诗词中,“西风”普遍认为是衰败、惆怅、落寞、游子思归的象征。“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3.把握节奏和情感

寻找意象还要通过对字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读法的拆分,来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情感。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的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筹全文,一叹高,二叹难,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因此,在朗读这两句时,要读得大声、读得有气势。在这之前应该先分析诗中的句子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声调来朗读,才能最大程度地将作者当时的情感还原。“噫吁嚱”表惊叹,且是强烈的惊叹之情。在读这三个字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外,如果还增加一些脸部的表情,就会显得更为完美。“乎”和“哉”都是延长音,不能读得太短促。“蜀道之难”这四个字则适合用平缓的语气来朗读,“难于上青天”应用升调来读,这样就能读出作者对蜀道的敬畏之情。

二、跳出来:梳理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较多,比如月、黄昏、长亭、菊花、梅花、柳、鸿雁、山、水、雨、枫叶、梦等等。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词或句子位置中,其含义又各不相同。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意象较为散乱,若不花一番心思去整理和分析,进行合理的分类,难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要将所有的古诗词意象弄清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先从出现频率最高的常见意象进行归类和总结,这样学起来效率也高。在此,仅对古诗词中的“月”“雨”“山”这几个意象进行梳理。

1.古诗词意象之“月”

“月”几乎出现在所有诗人的作品中,是古诗词中使用率最高的意象。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例如,李煜《虞美人》词中出现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现了作者望月思故国和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见,不同的诗词作品对“月”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尽管同一首作品,不同诗句中的“月”也不一样。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描写了五处月亮意象: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其中,句①的“月”出现在全诗的开头部分,描写的正是作者送别友人的场景,有酒却无乐,前半句将离别的悲情表达到了极致。此时,作者笔锋突转,转移到江中倒映的月亮之上,把自己与友人的离别悲伤全都寄托在月亮之中。因此句①中的月代表的是离别悲伤之情。句②则描写的是琵琶女演奏完毕众人的反应,本来听得如痴如醉的人们却突然安静下来。这种气氛便将江中的明月变得格外冷清,衬托着琵琶声响的幽怨和愁苦。句③中的月亮作为美好的事物出现,写琵琶女回忆起当年的热闹和繁华,往日的“秋月春风”与今日的“月明江水寒”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琵琶女如今的孤寂和落寞。句④描写的是琵琶女在江边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身为商人的丈夫一去无消息,琵琶女只能在江边等待,希望能等到丈夫某天的归来。此时的江边孤寂冷清,月亮倒映在江中更加凸显琵琶女的伤心和凄冷。句⑤写的是作者谪居于浔阳,虽然身边有春花和秋月这般美好的事物相伴,却还是难掩心中的寂寞,只能独自一人喝闷酒,满腔的苦水不知向谁“吐”。endprint

2.古诗词意象之“雨”

在我国的诗歌作品中,雨是一个常用的意象。雨,或柔或急,或浪漫或凄苦,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雨”中。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不缺含雨的古诗词作品,学生且将这些作品中“雨”的意象进行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在往后的学习中对其他作品中“雨”的理解。例如,高中语文必修4中柳永的《雨霖铃》,单看词牌名就可以看出这首作品的产生与雨有着极大的关系。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交代了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而且还渲染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作者即将别离的痛苦心情。“骤雨初歇”的雨并不代表作者的心情由陰转晴,而是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纠结,既想雨停,自己可以快点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又不想雨停,自己可以多点时间再多看几眼恋人。雨不仅能带来自然的寒意,更添加了心理上的凄凉。再如,李清照在《声声慢》词中写道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把梧桐和雨联系在一起,本来梧桐就是秋天里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细雨在耳边响起,各种愁苦之情便一并涌上心头,将作者心中的悲情放到最大化。

3.古诗词意象之“山”

祖国风光无限好。我国的领土宽广,山川总能给古代诗人以丰富的创作灵感。因此,“山”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上,以“山”作为意象,在古诗中有以下多种用途:第一,单纯对自然风光中“山”的描写。例如,屈原所写的《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其中的“椒丘”就是指长着椒树的山丘,单纯对山的描写。第二,必修2的《孔雀东南飞》结尾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这首诗中的山指代埋葬的地点。第三,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的思想。在此,“山”象征着求贤若渴的明君。第四,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处的“山”寓意着隐者追求田园生活的心愿。第五,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此诗所描写的“山”是一座空山,通过空山的意象向我们表达一种空旷、寂寥、悲寂的情感。

三、细品味:鉴赏意象

1.身临其境,在体验中鉴赏作者情感

教无定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物用其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更好地感受意象[2]。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准确把握意象,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其中的情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通过对明月共同的爱,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一个初步的基本了解。音乐能更直接地将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其情感的感染力也是极强的。词中作者面对仕途的失意和与弟弟的别离,借词中的诸多意象宣泄心中的不快。作者在词中问天,其实是在问人生,是在通过意象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通过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把握意象群,在规整中鉴赏和谐画面

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单独存在的,一般都是一连串的意象穿插连接为一个整体,组成一幅画面。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将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将散乱的景象串联成完整的意象,以意象群的形式去窥看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杜甫在《登高》中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将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叠加在一起,渲染了一种秋意悲凉、境遇孤苦的氛围。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如此之多的意象,看似散乱,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了对比,渲染悲凉的气氛,将漂泊游子的活动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意象教学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着眼整体,把握意象群,善于用想象力将不同的意象联想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真正读懂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情感。否则,就只能理解到只词片语,而无法整体把握全诗的情感。

3.利用意象组合,在联想中鉴赏诗词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3]。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指导学生巧用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叠加手法,让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使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在此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意象教学法去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例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此外,很多诗词在意象创作中用词凝练,内涵极深,意犹未尽,也有诗人借此物咏他志之意。如古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真正把握和极力鉴赏诗词意象所创设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程亚萍.抓住“意象”就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2015(5).

[2] 王林燕.打开思维闸门透视诗词意象——刍议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文天地,2013(11).

[3] 陈家武.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8).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