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责任解析①

时间:2024-05-07

◎罗梦婷

当前,家校合作共育已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家校合作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还是家长的教育素养提升,或是学校的教育效能的改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完善、合作内容有限、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等问题。[1]追溯背后的原因,关键之一就是家长和学校权责不清。作为研究家校关系的经典理论之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责任构想:家校合作中家长责任的应然样态

面对当前家校合作中家长责任困境,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既聚焦生命发展,也关注环境和谐,从微观到宏观,立足不同的场域,我们可以描绘出家长的责任蓝图。

(一)微观系统:履行养育之责与提升教育能力

微观系统是个体在直接环境中面临的相互关系的复合体,家长是儿童在家庭这个微观环境中直接交互的主要对象。家庭内部微观系统是能够服务于学校教育且无涉其他环境的最小责任单位,家长的责任包括履行养育之责和提升自身教育能力两方面。

履行养育之责相对于家长角色本身而言,是给予子女生命以来不得不承担的使命,包括抚养和教育两个方面。首先,抚养子女是家长最基本的责任,这包括提供子女的生活所需、保障人身安全、给予爱与陪伴等,从物质、经济上、精神上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履行抚养照料之责,这也是家校合作最根本的基础。其次,要积极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家长在生活经验的传授、品格习惯的养成、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呼唤家长重视自身的教育作用,从“养而不教”的桎梏中突破出来,承担起角色之需,是迈向家校合作的第一步。

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在履行养育之责基础上的进阶责任要求。家长教育素养低下是产生家校合作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表现为合作意识薄弱、忽视自身教育功能、缺乏沟通技巧等,导致教师的工作缺乏配合与理解。家长需要有自觉清醒的提升意识,面对教育子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应勇于解决、积极学习,从而间接地服务家校合作。

(二)中观系统:配合学校教育与参与学校教育

中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系统,[2]在家校合作中表现为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校合作的核心领域。家校联系不外乎两个方向: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相应地,对应家长的两种范围的责任则表现为配合学校教育以及主动参与学校教育。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责任是以支持和响应学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对应的是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和教育。这是每个家长都应参与的职业,具体包括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和教育、响应学校的宣传和安全工作、配合家访工作等。这不是家长盲目和单纯被动地听从指挥,而是基于相互理解的协作与支持,在“心往一处靠”的基础上“劲往一处使”,家校合作才会事半功倍。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以建议和投入为中心。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越来越意识到家长参与的意义,呼唤家长踏入校园、融入协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活动中去。例如通过设立家校热线、召开家委会等方式帮助确定配餐公司的选择、校服的定制等学校管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兴趣,因为仅以能观察到的实际行动来判断家长是否积极参与,会使学校只盯着多少家长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等表面现象,而不去探讨深层的东西,[3]家长真正地参与学校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兴趣。

综上,家长既有配合学校工作的责任,也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但在不同的家校合作活动中,是以配合为主还是以积极参与为主,取决于该活动是专业性强、需要围绕学校展开的活动,还是专业性弱、需要广泛参与的活动。可见,合作事务的专业性是辨别家长责任的重要因素,专业性强则强调家长配合,专业性弱则强化家长参与。

(三)外观系统:过滤信息噪声与传递社会经验

外观系统由一个或多个环境组成,其中个体不作为环境的直接参与者,但影响或受影响于该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外观系统可能涉及父母的职业工作、朋友亲戚、邻居社区、网络媒介等,这都与家校合作间接相关。在外观系统环境中,家长一边要控制这些繁杂的因素,在信息乱流中过滤噪声,一边要主动传递自身的有效经验。

过滤信息噪声的目的在于为子女营造清朗健康的成长环境。徐鹏民等将网络传播中的噪声定义为不适合在特定环境传播的信息,包括客观性的物理噪声和主观性的政治、社会噪声,[4]主要表现为一些无用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等。类似地,本研究将空间中的噪声信息定义为不适宜在青少年发展环境中传播的信息。如今,年轻一代有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和工具,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迷失其中,折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耕耘的效益。家长对此需要进行过滤处理,为子女营造适宜学习与休息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信息网络和社会现实中也有着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为家长提供合作的知识与技能指导,还可以服务于子女社会化的共同目标。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妥善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媒介,充分挖掘现实家庭的社会背景资源,包括自身积累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为子女的社会化进程铺路。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服务于家校合作,通过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指导社会实践等,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宏观系统:遵守法律底线与陶冶主流文化

宏观系统是涉及特定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结构的普遍模式,它与之前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外观系统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并支撑这种一致性。[5]家校合作问题看似是中观系统的问题,但归根结底都会涉及制度和意识形态。在这个层面上,对家长最基础的责任要求是坚守住法律底线,洞悉教育的价值内核,从而在主流文化中陶冶自身、培育子女。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对人的最低要求。家校合作对家长的要求——尤其是最低要求——很多是融入相关法律中的,即现有的许多法律已经能间接地促进家校合作,履行和遵照现有法律的要求能够为家校合作提供前提和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就明确了家长的配合责任。

社会主流文化是居于社会生活主体地位的思想文化,反映社会经济、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利益。[6]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的,以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一贯的原则,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时代取向,[7]这不仅应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家长也应了然于心。

(五)时间维度:回应时代诉求与把握历史主动

时间维度旨在纵向描述问题的时代特殊性及时代条件。布朗芬布伦纳将时间与环境结合起来考察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为探讨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从家庭居住环境的变化到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对家校合作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家长要回应新时代对家校合作的新要求,针对新一代青少年的特征因时制宜地采取措施,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历史主动,与教师共同培育时代新人。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2021年颁布的“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给家校合作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落实“双减”要求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形成育人合力。[8]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家长同教师一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对家长的教育胜任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9]

新时代的家长应以与过去不同的新姿态来担当历史使命。一方面,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家长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采取民主的方式教育子女,在家校合作中致力于发展平等的关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是家长把握教育主动权的部分体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家长和教师能够更省时省力地沟通交流,因此新时代的家长更具备发挥主动性的便利条件,能在严峻的挑战中把握历史主动。

如上所述,在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工具的家长责任构想中,每一层系统都分别包含主动与被动的责任(见图1)。被动的责任体现了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是家长适应社会环境的必要举措;主动的责任则体现了角色的进阶与担当,是家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教育功能的必然路径。这是家长角色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以上理论构建的责任模型试图以一种简约清晰的表达阐释责任门槛,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图1 生态系统理论下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责任内容

二、实现策略:多维度建构责任落实路径

在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从环境的视角层层剖析家长的主体责任后,其实现路径也需要从对应的层面中去寻找。这如克雷明所说,“教育,必须要总能看到其更大的社会背景与政治背景,此外教育者们还必须要从其更为广泛的背景的意义上思考所有特定的教育努力”[10]。

(一)微观:提升家长责任意识和教育素养

唤醒家长责任意识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前提。现实中,很多家长的责任意识还只是浮在思维的表面,并没有内化为家长的品格和精神。因此,提升家长的责任素养是开展家校合作的第一要务。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可联动多个部门,加强宣传与指导,不断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例如,婚姻登记机构可以通过现场咨询辅导、播放宣传教育片等形式,向办理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宣传父母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

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是促进家校合作的必然途径,而政府、学校是提供指导的主要来源。首先,政府可组织人员编写或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的家校合作指导读本,统筹建设家校合作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的网络家长学校或是网络课堂,鼓励志愿者、教育研究者、社会工作者参与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其次,学校是为家长提供指导的主力军。学校可以根据家长的需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组织开展家校合作的指导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快捷地传授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另外,让年轻一代尽早接触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知识也能未雨绸缪。“在大学教学计划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将其前移到中学阶段,让未来父母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并对现实家庭教育产生一种辐射作用”[11]。

(二)中观:优化家校合作组织常规运行

针对目前家校合作活动零散、缺乏科学性的问题,需要坚实的组织机构进行引领和统筹协调。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全国性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促成家校展开合作行动。其次,各地也可以成立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当地家校合作实践。再次,学校之间的家校合作组织也可以加强沟通协作。例如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随意性、单向性、阶段性等问题,可以组织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络,通过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动,从整体上优化教育生态。最后,划拨专项资金是家校合作稳定开展的保障,设置专项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校合作组织开展活动条件不足上的困境。

此外,为了改善家校合作活动零散、碎片化的现象,需要创设系统的合作机制来保证合作的有效展开。一方面要完善制度。通过制定章程和规则来确定成员的责任与权利,保障家长持续稳定地参与。另一方面需要引入评价制度。对于推卸合作责任、消极懈怠的成员,要采取干预措施,对家校合作中成员的表现进行督导和评估。

(三)外观:管理并利用有效社区网络资源

联系家庭日常生活,除了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网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共同织成家庭成员学习与成长的网络。而网络空间的混乱复杂给家校合作带来的问题,需要家长和有关部门共同行动,激浊扬清。其一,要不断规范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开发青少年喜闻乐见、健康积极的网络产品。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不良媒体发布虚假错误信息、炒作信息的惩处力度,压实网络平台管理责任,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营造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绿色网络环境。家长也要努力甄别,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使家庭能够和学校统一阵地,为儿童营造绿色健康的环境。其二,家长要关注到自身和孩子的家外关系,在交友上尽量“择善而交、择诚而处”。要帮助儿童形成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帮助孩子识别朋友、结交朋友,学会处理同伴间摩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交往水平,形成积极健康的“朋友圈”。

社区对家校合作起到莫大的支撑作用。以社区为依托,家校合作有更丰富的资源库、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实的后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作为家校合作的主阵地,联动家庭和学校,开发服务于家校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等可以率先牵头多个机构,为家校合作整合资源,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环境。此外,社区电子屏、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也可以充分用以传播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教育合作文化全面、系统、细致入微地渗透进社区,真正做到随处可见、推门可感,营造全社会重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四)宏观:制度建设与扭转风气双轨并行

一方面,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对于我国来说,要加快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关注到单亲家庭、流动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情况和现实的症结,搭建覆盖全民、惠及全民的支撑网络,还要赋予政府、学校、地方组织和家长监督、参与和配合的权利与义务,从而督促教育行政部门关切家校合作的展开并依法行政。此外,应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在根本上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恰当的价值观念,从学科知识本位转移到素养本位的价值取向,真正关注子女的发展。教师除了借助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直接地宣讲教育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内涵,还可以在与家长日常沟通中渗透主流价值思想,于潜移默化中进行主流文化的熏陶。要形成积极的家校合作社会舆论,营造互惠互信的合作文化氛围,从根本上弘扬主流文化,抵制低俗短视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

(五)时间维度:真抓实干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

其一,要推动现实探索以服务当下。如今实践中的家校合作仍然是一件“叫好不叫座”的事,虽然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得到普遍认识,但要“动真格”了,很少有学校下真功夫。目前在家校合作领域对于实践的探索改革与试点仍然寥寥无几。只有联动相关部门和一线学校与家长,基于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抓实干求实效,创造条件求真绩,才能脱离于纸上谈兵有所推动,帮助家长回应时代诉求、满足现实需要。其二,要鼓励理论研究以赋能未来。只有建立成熟的本土家校合作理论,才能为家长担责提供长远有效的实践指南和行动模式。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依旧要向纵深持续发展,并更多地关照非教育专业的家长,以求更深刻地洞悉影响家长参与合作的要素,并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服务于未来长远的家校合作实践。

生态系统理论为厘清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责任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提升新时代家校合作质量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提供了思路。但要全面理解和实现家长生态位的责任构想并推进家校合作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上思考不同主体的角色担当,才能观照不同群体在不同层次上与环境的协调互动。家校合作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时代议题,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改进,都需要唤醒家长的责任担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