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家社协同助力学生“悦心”成长——东南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创新

时间:2024-05-07

◎楼微君

当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学校中高段年级调查显示,学生在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亲子关系等方面存在或有问题倾向的检出率较高,占比分别为44.99%、43.59%、41.03%、32.4%、26.57%。这说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且问题类型呈现多样化。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日常教育实践表明,多数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缺乏必要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这要求学校切实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基于此,学校着重开发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立足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载体与方法创新,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路径,以校家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悦心”成长。

一、组建多元师资队伍,校家社协同开发“悦心”主题课程

学校协同校家社三方力量,成立“悦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着力建设由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精英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协同、有序开展。“悦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充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校层面的成员主要包括校领导、德育处人员及经验丰富的部分教职工,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支持。一方面,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多种激励措施,力求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着重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家长层面的成员主要是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家长,其主要职责是结合自身在子女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经验,与更多的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思考。例如,通过分享如何与青春期孩子交流、“父女”=快乐、“放手”的爱等学习体会,引发了广大家长诸多共鸣。社会层面的成员主要是聘请本市心理专家,对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以专业力量助力学校心育工作,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师资力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中心结合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家庭教育难点,设计了分别面向家长和学生的“悦心”心理教育课程。

家长心理课程设置6大主题,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如何夸奖孩子”“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课程内容聚焦如何理解孩子,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走入孩子的内心,缓和亲子矛盾,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学生心理课程则立足低中高三个年段的不同特点设置12个主题,包括“男孩与女孩”“生与死”“生命本身也需要教育”“头与普通人”“自己与他人”“自由与规则”“公平与不公平”“对与错”“美与丑”“快乐与悲伤”“自豪与羞耻”“勇敢与胆怯”。课程内容聚焦心理状况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从自我认识、适应社会、习惯培养、学会沟通、规则意识、情绪控制等视角,着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与心理问题解决能力等。

“悦心”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着力整合学校、家庭、学校与社会,切实为家长提供指导,从而分级分类做好心理问题的引导、干预,以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创设多维学习载体,校家社协同提升“悦心”指导能力

立足“悦心”心理教育课程主题学习,学校注重“问题”导向,聚焦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联通家庭和社区力量,创设了“大书房下午茶”“小书房心理课程”和“悦心”交流会等。以此为学习载体,校家社协同提升“悦心”指导能力。

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学校面向提出教育困惑或需要心理辅导的家长,开设小型“大书房下午茶”。这一学习活动由家长自主报名,并聘请相关心理专家,聚焦某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例如,针对金爸爸提出的“孩子每次都报喜不报忧,且会给自己找理由”问题,各位家长分享自己的亲子交流案例、经验,并提出建议,专家则作出深入分析指导,最终总结了“策略”建议:对于孩子的问话可以笼统一点,如“怎么样”;不要用好事和坏事的简单界定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没有好坏,要学会满足其倾诉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金爸爸反馈效果明显,孩子愿意和家长说自己的事情,家长也能更好地和孩子共情,从教导到安慰,双方的感情交互密切深刻,实现了更好的交流沟通。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大书房下午茶”则设计系列研讨。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各年级家长普遍表示存在诸多困惑,由此,学校设计了“怎么说孩子愿意听,怎么听孩子愿意说”系列研讨。每周三下午,家长和心理专家相约“大书房”,倾诉遭遇的亲子矛盾问题和沟通困惑,在分享交流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一主题指导持续开展了一个学期共8课时,连续3年共48课时,深受家长欢迎。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家长总结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要点,如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做到开明科学、学会放手、用心理解;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把控好度,做到平等、合理管控。

相应地,学校面向有心理辅导需要的学生,开设了“小书房心理课程”,着重解决家长发现的问题“苗头”。例如,针对家长反映的小韩同学在与同学交往中总是感觉很“丢脸”的问题,“小书房”开展了主题为“自豪与羞愧”的心理辅导课,帮助她提升认知,注意把握与同学交往的“分寸”。小韩同学收获颇丰,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表示,要避免“丢脸”的事情,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有边界感。之后,她还将“小书房”推介给同伴女生,成为了“小书房代言人”。面向有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小书房”设计了多样化的主题选修课,如“男孩与女孩”“生与死”“自己和别人”等,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借助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平台,构建家长、孩子、校园之间“以心汇心、以爱育爱”的纽带,实现情感鼓励、修正互融、责任担当。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专业性,学校注重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社会专家,定期开展亲子教育团辅课“悦心交流会”,并持续做好后续评价跟踪,切实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问题。在“悦心交流会”上,社会专家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生动的典型案例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等方式,教授心理减压技巧,并带着同学们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了放松训练的神奇效果。同时,引导家长与学生开展健康的交流方式,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亲子共同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妥善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坚定信念,做好当下,树立信心。

三、共学心理问题疗法,校家社协同创新“悦心”指导方式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辅导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家长乃至社会的共同配合努力。针对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或倾向的学生,学校坚持协同家长和社会合力,共同学习使用叙事疗法、承诺疗法、信箱疗法等技术,从而更加快速有效地介入孩子的内心,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叙事疗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后现代心理疗法,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其操作一般是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让被辅导者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1]在传统的心理疗法过程中,咨询师往往是专家,起到主体作用,但是,在校家社协同开发的叙事疗法中,强调学生自己才是主体,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摆脱将人看作问题的观念,在辅导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聆听者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打开心窗。

例如,在教育生活中,孩子们的一个皱眉、一声抱怨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家长解读为“不听话”“爱顶撞”,其实,这些表现通常就是学生因一些心理问题而表达的关键情绪,也是叙事疗法中引导其回忆亲身经历的事件的突破口。“悦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示教师和家长在使用叙事疗法时,注重从学生的感受表达入手,引导其真实地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纾解情绪,从而在事件的叙述中逐渐平静下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这样的辅导经历让家长和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要清楚地区分和处理“问题”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转变观念和立场,以平等、尊重倾听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成长。

承诺疗法是在海斯的接纳承诺疗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的辅导技术,其鼓励被辅导者学会正视问题,通过向自己承诺去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压力,认识到摆脱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解决它,而不是离它越来越远。[2]在校家社协同开发的承诺疗法中,学校和家庭给予一定干预,着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察觉,进而创造自我价值,并将价值转化运用至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例如,面对学生抱怨班级生活中作业管理责任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从个人责任入手,先管好自己的作业责任,才能给小组长、课代表等其他责任人减轻负担。进而在作业管理上,与班主任协同采用“责任包干制”,签署专属的“按时交作业承诺书”,让学生自己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其言出必行。责任书通过个人签名、小组汇总的方式,整理到小组作业统计本中,小组长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统计内容,作出提醒和鞭策。同时,全班学生的承诺书扫描发给相应家长,并张贴在家里的书房中,如此,校内外同步监督、促进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领域的扩展,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感知和评价也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对于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注重尊重其选择解决对象和方式的权利,引入了信箱疗法。信箱疗法的思路是将趣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学生作为参与者,可在书信等各类形式中畅所欲言,倾诉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成员将针对这些困惑分工协作,以多元化的互动方式,逐一予以反馈。如此,既可以保证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保持帮助学生守住秘密,尊重其隐私。

信箱疗法具体操作过程是采用七彩信箱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写信-展信-解信的环节,跳出问题本身,写下内心的想法,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沟通和了解过程中解开心结,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化解矛盾。[3]七彩信箱赋予不同教师不同的角色担当——作为“调色师”的责任。包括校长的“校务智慧箱”,教务主任的“学业能量站”,德育主任的“文明放大镜”,少先队辅导员的“童心实践所”,体艺主任的“活力运动场”,后勤主任的“幸福后花园”,心理教师的“七彩谈心坊”。各位“调色师”分别从学校整体、学业压力、常规问题、德育活动、体育活动、后勤服务、心理解压等角度,及时接收、解答学生来信,对合理提议予以采纳并协调、改进。信箱另一面的“心愿墙”上,学生还可将心愿用便利贴形式表达出来,上墙粘贴,通过问题的反馈解决随之“开花结果”。

家校社协同有效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多元师资队伍结合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和优秀经验分享,促进心理教师从兼职、“救火式”心理教育者逐渐成为创新心理教育方式的研究者,校家社的科学介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和提升,涌现出一批批“悦心默契家庭”,师生、家长共同实现了“悦心”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