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吕慧樱
“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自由翱翔,是要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去。整个乡村、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学校。”[1]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提示了生活实践的重要价值。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育目标,提出学校课程要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倡导以“做中学”“用中学”促进知行合一[3]。学校必须走出“知识再生产”的“孤岛”状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视为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切实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撑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学校积极领会《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精神,以“生活实践”探索,着力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方式,力求建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生态,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学校课程建设正是联结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键纽带。立足校园文化主基调“如春晖般温暖”,学校依托已有的教师暖色调课程和家长暖色调课程,提出了“童年暖色调”课程建构框架(见图1)。其着意整合校家社育人资源,凝聚生活实践的价值共识,为学生开辟更加生动广阔的具身生活实践场域。
图1 童年暖色调课程框架
“童年暖色调”课程以“童年,沐浴暖色调”为理念,设置了“厚德”太阳红、“博学”向日黄和“活力”田园橙三大板块。第一圈即围绕暖色调课程的核心理念——童年,沐浴暖色调,展现现代小绅士、小淑女的核心素养成长目标“厚德、博学与活力”;第二圈即学校课程的三大模块,语言与数理、运动与艺术、生活与实践,其融合德智体美劳诸多元素;第三圈强调三个模块下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进而延展至第四圈拓展性课程项目群,其包含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包括小当家管理课程、小公民养成课程、小天使礼仪课程、小主播艺术课程、小顽童运动课程、小茅盾文化课程、小义工服务课程、小工匠手作课程、小农夫劳作课程和小朋友心灵课程等。这一课程的实施强调生活实践,以教师和家长暖色调课程为基座,共同托起儿童成长的同心圆。
教师暖色调研修课程以“立志书院”为总项目,设置博览、笔耕、研磨、论坛、闲暇五大主题。以此引领教师聚焦“厚德、博学与活力”的育人目标,躬耕基础性课程实践,创新拓展性课程群开发,展开“可触摸”的师德实践、“可研讨”的学科实践、“可创作”的科研实践、“可持续”的素养实践、“可躬行”的教学实践。
家长暖色调课程则以融合“两会四部一中心”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建设为核心,立足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实施,着力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两会”即校级家长管委会和年级家委会,“四部”即义工服务部、膳食部、校服部、文艺部,“一中心”即教育协助中心。校级管委会负责与家长和社区沟通协商制定章程制度,统筹活动;义工服务部则组织协调家长资源,开发与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如图书整理、社区共建、警校共建等,争做文明的宣讲员和实践者;膳食部则邀请家长参与监督,如进校查验供货商的食材质量,不定期进餐厅陪餐,了解伙食情况等;校服部则全程参与校服款式的选样,现场招标等事宜;文艺部积极发挥促进亲子互动的引领作用,做好儿童节等文艺汇演和亲子节目排练等服务;而教育协助中心更是发挥教育智囊团的作用,为学校出谋划策,带领家委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统筹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坛和育儿心得面对面等活动。
由此,校家社协同创设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课程生态,同心同向同行为茅小学子打上温暖的生命成长底色,共同滋养学生修炼自己、相处他人、服务社会等素养发展。
学校力求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开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校家社协同创设新的学习场景,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问题解决中深化实践体验,促进素养养成。
其一,以跨学科统整促进创新性实践。立足新课程和新课标的跨学科教学要求,学校尝试设立“全学习”周活动,鼓励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师探索以跨学科内容统整创设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围绕“落叶”,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以多维视角展开实践研究:家长和社区协同组织全体学生来到新世纪公园沐浴阳光,与落叶共舞,切身感受此情此景的美好;在此基础上,语文课上学习与落叶有关的诗文,生动创作描写落叶的美文;数学课上,自己动手充分发挥智慧创意,巧算落叶的面积;英语课上,饶有兴趣地在教师指导下学说各种树木的名称;美术课上,用落叶作画,为梦想添彩。“全学习”让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视野,以多样化的学科思维欣赏、研究落叶与自然,理解知识与世界,尝试创新与创造自身的学习生活。
其二,以项目化实践激发真实问题解决。作为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聚焦情境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引领学习从碎片化转向连贯性,从而成为生活实践场域架构的有效支架。基于“童年暖色调”课程框架,学校设计了“经验建构型”“仿真体验型”“迁移应用型”三大项目化学习群,引领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生活实践中深化对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理解,在“仿真”社会实践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迁移与应用所学各学科知识尝试创新。
以“农夫乐园”项目为例,设置了种植规划、土地改善、作物耕种、作物养护、采摘烹饪四个子项目,校家社合作开发多样化的体验互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劳动,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家长导师发挥特长,带领学生积极探究土地营养改善,身体力行清理泥土、管理肥力、检测PH值,及时拔草、捡石子;蔬果成熟季,学生分成采摘、清洗、切配、烹饪、装盘等不同的项目小组,师生、家长一起采摘自己栽培的蔬果,在智慧厨房制作美食并一起分享,切身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劳动价值。基于日常生活的项目化实践,不断激励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转变为自身的认知结构、身体经验。学生在职业模拟中经历窘态和生涩,初步体验真实的社会;走近家乡名人,寻访家乡建筑,亲历家乡巨变,体验“成长”;探究节日文化,了解家乡习俗与节日诗词,触摸中华文化脉搏,镌刻民族文化记忆……
“生活实践”育人其本质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体验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校着力发挥主导作用,以务实的举措引领家长和社区聚焦生命成长,共同开发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其一,创生“自主”的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域,学生自当是校园的主人,这一“理念”在茅小贯彻落实在每一个角落中。学校设立“牙好、眼好、身体好”的“新三好”标准,购置多样创意运动、游戏、艺术器材,力求将每天的校园时光还给学生:一日三眼操,晨起跳绳踢毽子、午间晒太阳、傍晚自主休闲活动、体育课,每天学生的运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春秋运动会、足球嘉年华、跳踢达标赛等校级大型运动赛事每月开展;整一层楼的器乐演奏中心开辟48间器乐演奏室、教学功能室和6个美术创作空间,每天有400余位学生坚持艺术习训。校内设立红领巾小义工岗,学生自主发现并自主申报岗位:路队评估员、餐厅劝导员、活动引领员……自己解决校园生活问题;担任一日班主任、学代会工作人员、红领巾小超市“躬行坊”售货员、校园文化景点讲解员、茅盾故居假日小导游、国际文化传播大使等,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路线引导访客,践行小主人精神……
其二,引领“自主”的家庭生活。学校注重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以节假日实践作业、无作业周等举措,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精心设计实践作业。以2022年暑假期间项目实践学习为例,围绕暖色调课程的核心理念“厚德、博学、活力”,设计了小职员体验、小导游研学、小工匠制作、小义工服务和小博士调查等活动菜单,分为必选和自选并提供活动方案。以此指引家长带领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开展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每月设立“无作业周”,学校向家长提供本周“六个一”具体指导方案,即一次亲子阅读、一次阳光健身、一次家务劳动、一项特长培养、一次亲情互动、一次社会实践。如此,引领家长注重亲子互动,共同养成运动、阅读等生活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