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应遵循教育逻辑

时间:2024-05-07

◎王建辉

在很多教师看来,学生出现行为问题就须纠正,纠正的“标准”是必须让学生害怕、恐惧,并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只有付出了代价,产生了恐惧,学生才会改正行为。在这里,教师遵循的是法律惩罚的逻辑:失范——受罚——害怕——就范。这是极为错误的。

因此,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应遵循教育逻辑,即问题是学生成长的契机,教师应通过学生行为看到其潜藏的真实需求,并顺需引导学生成长。学生隐藏在行为问题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教师的支持,而非指责与批评。可以说,学生行为问题,是对教师支持的一种召唤。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支持?

一是情感支持。很多学生在出现出格行为时,并非不知道行为不妥,而是因为不能自我控制,其真正的目的或是想引起教师关注,或是要对教师表达不满,甚至是想激怒教师,对教师进行挑战和报复。无论哪种目的,其背后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希望在班集体中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因此,只要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学生行为问题就会自然消失。为此,教师不必纠缠于对某一具体行为的纠正,而要去接纳和理解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给他们创造表现积极健康行为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信念:学习是为了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非求得别人的关注与认可。

二是观念引导。人从出生起就在探索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方式,在四五岁左右就会形成自己与他人互动的基本观念,并按此观念来感知与对待新的情况。然而,这种观念未必是正确和客观的,因而会产生因错误观念导致的问题行为。面对此类行为,应透过表面看到其背后的观念,了解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如,小H是个内向的孩子,想和小F同学交朋友,开始时他们交往顺利,时间一长,小F因为不喜欢小H而开始疏远他。小H一时不能接受,不停地纠缠小F,甚至威胁说:不跟我做朋友,就不放过你。显然,小H的行为不是因性格或品德所致,而是交友观念出现了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和小H沟通交流,引导他找到观念形成的根源,并鼓励他尝试改变观念、转换行为,在新的行为体验中形成新的交友观念。

三是方法支持。中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待提升,有些行为问题是由于方法不对,能力不足所致,如经常迟到,如果不是因情绪和观念导致不想上学,那很可能是在时间管理或生活条理性上有困难,没有掌握方法而造成。对此,批评、惩罚解决不了问题,学生需要的是教师了解他的真实困难,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盘家庭时间安排,让他找到时间管理的症结所在,引导他制定科学的时间管理计划,鼓励其大胆尝试,并对其在尝试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以帮助其建立自我管理的自信心,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学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努力改掉经常迟到的坏习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