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 慧
在国家乡村振兴和教育扶贫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文本,都强调了乡村教师的师德素养。2020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厚植乡村教育情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上述设定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由以基本均衡为目标的师资数量补足,转向以优质均衡为指向的师资结构优化。由侧重留住人转向人的内涵提升,通过师德塑造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自主化成长,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格拉斯和施特劳斯(Glaser and Strauss,1967)合著的《扎根理论的发现》首次提出和系统阐述了扎根理论。后来,科宾和施特劳斯(Corbin and Strauss,2014)扩大了扎根理论的范畴,强调概念和理论“扎根于”资料之中。扎根理论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将根植于材料内容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总结式提炼,并通过相互关联来构建其关系,从而针对某些现象进行材料的采集与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扎根理论方法在我国学界得到广泛应用。“在质性研究的各种路径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除了民族志之外,扎根理论这种研究路径在社会科学研究界(包括教育研究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扎根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发现逻辑,以实证为依据建立理论是其基本目的。与定量研究不同,研究者不预先提出理论假设或理论框架,而是以开放的状态进行田野调查,从获取的一手资料中提取概念,通过编码分析发展出概念的范畴,从而构建理论。
访谈对象在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获得者以及广东省“强师工程”“新强师工程”省级培训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学员中选取,根据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以书面提问的方式,在线收集原始资料。访谈包括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回顾、主要事迹介绍三个主题,并设计了内容提纲。最终收集了99份有效样本,获取了15万余字的原始资料。根据扎根理论的要求,预先留存10份样本用于正式编码前的理论饱和性测试。因此,就89份样本资料进行了编码,受访者的基本状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状况分布
开放式编码是将所获得的访谈稿等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在Nvivo 12 Pro软件中导入89份访谈稿,聚敛出相关概念并对属性特征相似的概念进行重组、合并和归类,从而产生了意志坚定、情感充沛、信念追求等21个初始范畴,形成了1104个参考点。因篇幅所限,节选部分原始语句(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过程(节选)
MZ6-5 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每周五放学后和学生坐船行驶2个多小时再步行1小时家访。十几年来,脚步走遍了每一个自然村落。(家校联系)MM7-5 制定尖子生培养和差生转化计划,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耐心而细致,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培优转困)教研科研SG9-1 主持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课题,为学校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研究)SG5-10 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在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教研活动)QY11-8 撰写了几十篇教学论文,多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并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5篇。(撰写论文)学习、钻研YJ2-3 多年来,我坚持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阅读经典,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和同事反复研讨新课标,主动到城里观摩名师的课例。示范引领QY11-1 以“传、帮、带、扶”方式,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我每年听课、评课达40节以上,“培青”工程成绩显著。(指导青年教师)ZJ11-7 我负责指导的多位老师已成为市名教师培养对象、骨干班主任等,使我校初中语文科组成为一个卓越的团队。(带领团队)留守儿童、后进生教育HY2-5 作为乡村教师,所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在生活上…….在学习上……,从思想上……例如,我班里有一个学生,他……(留守儿童教育)MZ11-6 我多方联系义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县镇团委及电信公司、青年志愿者,通过开展走访、赠送、联谊等系列暖心行动,切实关爱留守儿童!(拓展资源)处理学生生活问题QY2-4 对学生在学校的饥寒冷暖、安全健康、喜怒哀乐几乎事事关心。冬天……夏天……学生病了……(照顾学生生活)SG3-6 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特困生,主动担保孩子的学杂费,受感动的乡亲们陆续把孩子送回学校。32年来,全村适龄儿童无一辍学。(资助困难学生)身兼多职挑重担SG4-12 多年来,一直承担班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工作。工作繁琐而艰巨,但我勇于挑起重担,将每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无怨无悔。针对乡村学生特点QY3-7 由于是教学点,规模小,只有3个教师。我主动担起复式班的教学工作,同时兼管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复式教学、多科全科教学)QY1-8 农村英语教学是一大难题。李老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改善学习条件,让农村英语教学活起来。(契合学生实际)适应艰苦条件SG3-2 坚守在县里最边远的乡村学校,距县城70多公里,是高寒贫瘠的地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而孩子居住分散……克服个人困难SG6-1 家庭实在是遭遇了太多的不幸……由于操劳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但从未因此而迟到过一次,缺课过一天。解决现实问题MZ7-3 夜晚走村串户了解、动员和帮助解决失学孩子再上学,记下乡亲不送孩子上学的苦衷,让乡亲认识到再穷不穷教育。(改变村民教育观念、阻止辍学)HY1-1 近年乡村小学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对先进教学手段却不太会用,于是我先自学,再手把手教其他老师。(学习运用先进手段)获得荣誉 HY13-2 付出得到认可,近年来我先后被评为……获得了……的荣誉,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注:MM1-10代表来自茂名的第1位被访者的按照文字覆盖率百分比排列的第10条编码概念,以此类推。
主轴编码旨在探究相对独立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为其初步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形成更高层次的主范畴。通过对21个子范畴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将其归纳为6个主范畴,分别是人格特征、道德品质、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环境因素、行为效果感知。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其参考点分布见表3。
表3 主范畴及参考点分布
在乡村教师师德要素结构的编码分析中,各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树形节点的角度来看,在乡村教师师德要素的来源中,一般能力最重要,参考点达488个,所占比例为44.21%。一般能力指所有教师都需要普遍具备的能力,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受访者都长期承担班主任工作,谈及的参考点为205个,是该子范畴中最多的。课堂教学参考点为139个,居第二位。这两项工作是乡村教师能力表现、塑造和提升的主要领域。
其次,特殊能力指乡村教师所特有的能力,包括留守儿童和后进生教育、处理学生生活问题、身兼多职挑重担、针对乡村学生特点等,该主范畴有162个参考点,占14.68%;效果感知主范畴从获得荣誉、学生成长、社会评价三要素体现,共196个参考点,占17.75%;描述人格特征、环境因素、道德品质的参考点分别占9.87%、6.79%和6.7%,体现了乡村教师所看重的各要素的重要程度。
选择性编码即对已形成的主范畴进一步系统分析、持续比较而挖掘出范畴之间的关联,确定一个统筹性的核心范畴,使之与每个范畴都有逻辑关系和脉络联系。乡村教师能够数十年坚守乡村教育并成长为优秀教师,这是一种师德行为的典型表现。其师德行为受到行为意愿、行为能力、行为环境、效果感知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人格特征、道德品质两个主范畴对乡村教师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构成乡村教师行为的内驱动机和主观要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能力要素是行为的外部动机和客观要素,明显影响着乡村教师师德行为能力的强弱;环境因素是乡村教师师德行为产生和持续的情境要素,会影响行为意愿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反馈评价形成乡村教师的行为效果感知,这种效果感知又会反作用于行为意愿,正向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行为意愿的激发、保持和强化。
基于上述逻辑,通过进一步分析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内涵,对比访谈的详细资料,构建出“乡村教师师德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模型”(见图1)。
图1 乡村教师师德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模型
纳雷什(Naresh,1996)指出,当搜集的新数据不能再产生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关系时,就表明理论达到饱和。为此,本研究采用预留的10份样本进行新的三级编码和分析,未挖掘出新的概念、范畴和关系,说明理论模型达到饱和状态。
行为意愿和行为能力是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乡村教师缺乏相应的行为意愿或缺乏行为能力时,就不会出现数十年扎根乡村并不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行为。阿耶兹(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行为是由人的意志控制的,行为意愿被界定为个体愿意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程度和计划为此付出努力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个体在做出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衡量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然后付诸行动。对于乡村教师师德行为而言,一方面会受到行为意愿、行为能力强度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瓜格纳米(Guagnano,1995)等基于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函数的认知,构建了态度-行为-情境模型,认为行为是个体态度变量与情境变量交互的结果。乡村教师师德行为的情境因素影响强烈甚至是负向的,例如艰苦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硬件软件、参差不齐的学生和家长素质等,还有自身面临的个人、家庭的种种困难,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乡村教师的事,更是政府、学校、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只有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照,切实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将帮助他们的措施落实到位,解决他们的客观困难和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的行为意愿得到保护和激发,行为能力得到发挥和提升。
乡村教师需要具备意志、信念、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高尚人格,秉持敬业、奉献、责任、示范等道德品质,这些要素是影响乡村教师行为意愿的主要因素,也是其内在心理动因。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增加、乡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等,身处其中的乡村教师有所认知但还不够清晰甚至有些迷茫,通过师德塑造、宣传强化、有针对性的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改变乡村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固有认知,提升他们对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职业价值观,是乡村教师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乡村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和组织教研活动,形成显性成果等。除此以外,还要面对留守儿童、后进生难教育的问题,负责学生生活问题,研究乡村教育和乡村学生的特点,承担繁重的身兼数职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强烈的意愿和更综合的能力去支撑。但是,因为理论基础薄弱、条件不具备等原因,很多乡村教师找不到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掌握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为此,高校、教研科研机构应给予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例如建立专业帮扶机制、打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等,主动积极地引导乡村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乡村教师师德行为的发生与持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所有受访者都谈到了学生的成绩,很多受访者表示看到学生顺利升入理想的学校、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村民乡亲、上级同事、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认可使他们很欣慰,获得各种荣誉是辛苦付出的见证。这些都是乡村教师对自己师德行为的效果感知,会让他们的行为意愿和行为能力产生持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乡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的氛围,是乡村教师师德养成的重要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