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路径①——以“信息万花筒”单元为例

时间:2024-05-07

◎唐隽菁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课程的“一致性”最早由布卢姆提出,其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期待达成什么”,由教师组织学生“努力达成预期”,最后评估确证“学生是否抵达”,使目标和学习、评价三者紧密结合。这一结构与“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提出的课程“四问”极为吻合。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研究团队提出课堂教学三因素模型,其“教学评一致”包括: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评、学一致。综合而言,“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保持一致。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尝试借鉴SOLO分类理论,探索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可行路径。在此,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为例,作一探讨。

一、基于SOLO分类把握素养的整体性,制定“教-学-评一致”的学习目标

SOLO分类理论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创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又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该理论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学习成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基本上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单点结构层次(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多点结构层次(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关联结构层次(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结合起来思考)和抽象拓展结构(从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拓展意义)。这五个层次与儿童年龄和思维特点相关,小学阶段学生多处于单点、多点、关联结构层次。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还可以解决学生“我要去哪儿?我进展如何?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形成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的“目标一族”。课程目标分五个段落阐述课程核心素养要求,并在学段目标中对各个核心素养进行了细化表述。基于此,我们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和“SOLO思维层次”两个维度,梳理制定了“信息万花筒”单元目标,从而对单元核心素养进行结构分析(见右表)。

“教-学-评一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围绕教学目标相互促进,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单元核心素养目标的整体把握,我们启动了“双目标”制定过程,即从“教”和“学”两个方向同时分析课时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引领教师切实从“教”转向“学”,体会“教”“学”“评”之间的关系。以本单元第7课“健康看电视”为例,其分析进路如下:

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 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政治认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要求,做到文明上网。道德修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诚实守信;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诚实守信能够辨别出虚假广告、不良电视内容;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知道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法治观念具有规则意识并学会遵守规则;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具有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健全人格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责任意识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有互助意识‘初步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了解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知晓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有互助精神

1.把握核素养的整体性,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力图使自身成为“三维一体”的有机整体。这提示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各个素养是整体、协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单元核心素养入手整体思考。课程标准以主题统领课程内容,基于前述分析,我们立足单元核心素养,具体分析本课时所指向的学习主题、教学目标及其侧重培育的核心素养(见表1)。

表1 “健康看电视”教学目标

这一分析过程有助于教师走出碎片化误区,以整体性视角理解和把握课时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从而宏观把握“教什么”及“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进而转向“学”,理解学生“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重要基础。

2.把握关联层次结构,制定进阶学习目标

与教学目标相对,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应由师生根据学情共同制定,面向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从“学”的视角理解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现。因此,学习目标应基于单元核心素养,能够体现思维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进阶,并为评估学生在某一个具体内容学习中可能达到的问题解决思维层次提供标准。在表1基础上,我们基于SOLO分类理论,从“学”的视角分析制定了“健康看电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见表2)。

表2 “健康看电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这一学习目标的表述不仅具有进阶性,更具可操作性:通过“观察”“认识”“体验”“表达”“使用”等动词,将学习目标落实在可明确观察的行为上。借助SOLO分类理论,帮助教师把握学习目标层层递进的逻辑进路,以及从点、线、面到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理解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的关联结构,为师生的“教”“学”“评”提供目标指引和证据获取的依据,也为落实“教-学-评一致”提供了可能。

二、聚焦问题解决整合设计关键要素,重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结构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这要求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并提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SOLO分类理论下,教育目标从教授一个个知识点转向在什么情景下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这正契合“核心素养”课堂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型的要求。

因此,“教-学-评一致”学习目标的实现注重促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着重关注学生在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进阶及其表现。而从单点结构层次到多点结构层次再到关联结构层次,其关键就在于具体思维的形成、补充与深化。这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习目标的关联结构,用高质量的生活情境素材和问题链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思维进阶。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五线融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见表3)。

表3 “健康看电视”第一课时五线融合结构

“五线融合”整合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即目标、情境、问题、活动和评价,立足SOLO分类理论的三个结构层次,即单点、多点、关联目标设计相应的情境、问题和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制定评价细则。由此,以教学关键要素的整体融合实现“教-学-评一致”。

1.设计问题链,促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问题设计一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强调思维进阶,这要求问题设计从单一、独立的问题走向“问题链”,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问题链条是指在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整合成层次鲜明、思维进阶的一连串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目标层次,着重进行了问题链的设计研究。

以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为例,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通过区分虚假广告,增强辨别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要求”。我们据此提炼了认知建构的学习目标链,并由此设计了问题链(见表4)。

表4 “正确认识广告”核心问题链设计

SOLO分类理论与问题链的融合编织了一张经纬网,教师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学习目标拆解为有中心、有序列、有层次、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核心问题链,聚焦学生的思维进阶进行情境化和活动化设计。由此,课堂学习从机械化记忆道德认知转化为问题解决,这正是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型的核心要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亦可借此有效观察学生的思维结点和发展水平,促进思维进阶并获取“证据”,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2.探索增值评价,开发教、学反馈的可视途径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评价应坚持素养导向,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我们以SOLO分类理论为框架,着重探索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尤其在课前预习中探索增值评价。

“网络新世界”是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8课,在本课学习前,我们立足核心素养要求,用SOLO分类理论分解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设计了调查研习类作业,并设计了自评表(见表5)。

表5 第8课第一课时学生自我评价表

我们通常使用问卷星创建问卷调查,在预习单上放上网址和二维码,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电脑登录,就能进入问卷界面直接填写;教师可快速采集和反馈学习过程数据。作业评价自评表则尝试探索增值评价,请学生在课前与课后两个时段,对照评价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生活小调查”,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了解网络在人们生活发挥的积极性作用,深化对网络的认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认知基础。借此,让学生能够直接看见自己思维的提升,同时,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进步的程度。

每节课下课前2分钟是我们专设的学习回顾阶段,依据本课所学,同学们针对现实问题写下分析。此分析即为我们判断该生是否达成本课学习目标的指针之一。

以“我们怎样对待广告”为例(见表6),这是第9课核心问题链的最后一个问题,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课堂研讨之前,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思维处于单一结构和多元结构水平的同学占比97%,只有1位同学不仅写出了广告的优缺点,还能从整体出发提出应“相信真实广告,远离并抵制虚假广告”的主张。在回顾阶段,我们再次请学生写出对此问的分析,后测数据显示,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多元结构水平占比提升了6%,关联结构水平提升幅度最大,由原先的1人跃升为10人。立足SOLO分类理论,学生问题回答的质量就可以被量化,从而成为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的同时,也可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

表6 第9课学生思维层次分布一览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