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学劳动周建设的价值分析与推进策略

时间:2024-05-07

◎戴 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版)》)也明确指出:劳动周是指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劳动周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周与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课不能相互替代。对劳动周的理解与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落实的一项新课题。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周建设?本文结合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13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尝试对劳动周的价值分析、推进策略作一粗浅探讨。

一、中小学劳动周建设的价值分析

劳动周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补充,能够在已有劳动必修课的基础上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从生活视角、实践视角及素养视角厘清劳动周的价值认知,为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找寻实施路径。

(一)从生活视角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

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倡回归儿童日常生活,关注儿童成长的需要,为此劳动教育要从儿童生活视角拓展其内容,使之承载劳动素养内涵,成为儿童成长的风向标。劳动周是以校外劳动教育为主的劳动教育课程,展现了联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劳动观,努力实现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劳动周在内容上可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内容、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见图1),从校内走向校外,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与生活的对接,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

图1 劳动周教育内容

(二)从实践视角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特征,因此必须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未来将要面对的真实劳动世界。只有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方式才能培养学生面对当下生活和未来职业的综合素养,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实践、懂得迁移的习惯和品质。劳动周需具有内容上的合适强度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要区别于学校的劳动必修课程,因此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因此劳动教育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劳动素养与需求,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在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中感悟人类劳动,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从素养视角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

从“劳动技术”到“劳动素养”的迭代升级,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内涵追求。劳动素养的提出是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新时代体现,是对学生学习完一定的劳动课程之后在能力、习惯和品格等方面的要求。素养视角下的劳动周不仅是组织学生集体劳动,提升劳动教育整体性、合作性、社会性的课程,还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出发,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落实劳动教育的素养追求。

二、中小学劳动周建设的现实推进

劳动周对落实劳动课程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学校劳动实践场地、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资源限制,劳动周的真正落地存在一些困难。杭州市富阳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通过统筹主题、精选内容、拓展场域等路径,以素养为目标,在主题选择、内容设计、组织实施和资源利用中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劳动周建设路径。

(一)价值性引领:中小学劳动周的主题确立

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价值引领的目标主题是劳动周建设的引擎和支点。没有这个引擎,劳动周建设引发不出来;缺乏这个支点,劳动周就无从着力。劳动课程注重素养导向,劳动周内容应以劳动素养为纲进行精选,即选择最符合劳动素养成分和价值的劳动任务进行结构化组织。学校在确定劳动周主题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校外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校外服务性劳动等进行选择。

如某小学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设计了以素养为导向的“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家乡建设离不开他们”等主题(见表1),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项目和劳动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懂得了劳动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表1 某小学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的劳动周主题设计

(二)情境化组织:中小学劳动周的任务安排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活动才富有教育意义。”在进行劳动周的主题建构之后,需要设计一系列的生活化劳动任务,以丰富的内容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而劳动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情境的真实需求出发,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由于劳动周不同于劳动必修课,是一种集中劳动,且持续一周,因此应注重劳动任务安排的有序性。劳动项目和任务循序渐进,相互关联,互为支撑,一般按照劳动实施的自然顺序来进行。如《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收获花生喜悦多”劳动周案例(见图2)。以“收获花生喜悦多”为主题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生产劳动。通过全程参与花生收获与花生产品加工制作劳动,了解农产品如何加工,进一步感受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后的喜悦,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安全劳动、规范操作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图2 “收获花生喜悦多”劳动周每日劳动内容

同时,劳动周内容设计应考虑劳动任务综合化,要把劳动实践与其他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体现与学段相适应的劳动强度和难度,尽可能丰富活动形式。如“走进美丽乡村”劳动周,在内容选择上覆盖了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多个任务群,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见图3)在形式上采用了劳动项目实践、技能竞赛、非遗传人讲堂、职业体验、成果展示等,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任务形态中获得丰富体验,促进劳动素养的提升。(见图4)

图3

图4

(三)全过程参与:中小学劳动周的实践内化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劳动周的活动安排中,要鼓励学生立足动手做,结合用脑想,用笔写,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劳动实践的内化贯穿劳动周的始终,在劳动周之始,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参与制订劳动周主题与计划,形成对劳动周活动的积极期待与良好情感。劳动周活动过程要鼓励学生出力流汗,坚持不懈地完成劳动任务。在劳动周之后,组织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及评价,深化学生的劳动体验和价值体认,并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完整劳动过程的劳动周充分展现了劳动教育的教育性本质,走出了“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困境,让学生既参与劳动,又接受教育。如某中学在以端午为主题的劳动周中,要求做一个香囊,用一场民俗体验,传承制作香囊的端午习俗,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通过制作精美的香囊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了解了自《离骚》问世后的几千年来,佩戴香囊已日渐成为一种习俗,而端午节佩香囊更有辟邪驱瘟之意。学生交流端午节的习俗文化,香囊的主要用材及其功效,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穿针、打结、收针、平针缝、藏针缝等手缝基础。这样的劳动周实践不但发展了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更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四)三维度统整:中小学劳动周的资源利用

劳动周实施以校外实践为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校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资源范围。首先应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如杭州富阳依托当地造纸业资源,通过纸博物馆、纸艺创造馆、元书纸探索馆等场地让学生体验古法造纸、现代纸业的生产过程。其次应充分整合优化人力资源,为劳动周拓展丰富的师资,如邀请当地的劳动模范、非遗传人、技能大师等成为劳动周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建设更多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充分体验劳动。

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都离不开教育主体资源,劳动教育的主体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周资源的优化拓展离不开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具有专业优势,应在劳动周的组织实施中成为主导和引导力量。家庭是劳动周活动开展的基础性力量,可以在家中阳台为孩子开辟“种植角”,让劳动周的精神在日常劳动中得以延续。社会对于劳动周的开展具有辐射作用,通过提供劳动实践基地等劳动场所和营造劳动氛围,助力全社会形成劳动育人的良好风气。

劳动周作为学校劳动课程的有益补充,从主题确立、任务安排、实践内化、资源利用等多方面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方式,不断践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目标对于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无疑将大有助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