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西鹏 李纯燕 张玉石
班会课是中小学德育的主阵地,当前的主题班会普遍处于无课程目标、无课程标准、无课程实施策略、无课程评价考核的“四无”状态,致使德育功能逐步被削弱。而已有的“心法式班会课”体系也仅侧重于微观具体的一节班会课的问题解决,没有从宏观角度来全面设计整个学段的课程架构。为此,我们重新整合“心法式班会课”的概念内涵,以课程化建设的方式,突出班会的课程性质,从宏观维度架构科学的“心法式班会”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中优化完善“心法式班会”课程,将零散的班会内容系统化、层次化、系列化,循序渐进实现学生品德发展目标。
一般而言,班会主题以当月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为参照,由此设计的也多为社会化的主题,比如三月学雷锋、四月祭奠先烈、五月热爱劳动等。由于这些主题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内在逻辑性,因此这样的安排大都内容零散,未能关注学生成长需求、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
“心法式班会课”则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纵贯小学六年的三个学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顶层设计班会课程的各学段主题,将零散的活动按成长需求顺序依次排列(见表1),使其系列化。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我们在低段设计了“适应”“习惯”“自我”“生活”四个核心主题,中段设计了“人际”“学习”“品德”“情绪”四个核心主题,高段设计了“人际”“学习”“青春期”“成长”四个核心主题。如此,把小学阶段学生核心品德成长点全部纳入其中,既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又有利于老师们在开展班会时能更好把握每一阶段的学生成长目标。
表1 小学1-6年级“心法式班会课”成长式系列化主题
为细化学生发展目标,在每一个大主题下又详细划分了相对应的子主题,设计了系列化的主题内容。以“适应”主题为例,一年级学生入校第一个月会面临分离焦虑和对学校及同伴的适应问题,因此我们以此为核心主题安排班会活动;同时从学生认知出发,准确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将这一主题又具体划分为“适应学校”“适应同伴”“适应老师”等系列化子主题,全方位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达到育人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精心设定适合一年级孩子学情的题目,比如情绪类题目“嗨,情绪小特工”“抱抱我的小情绪”等,真正切合了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品德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因此目标达成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为例,对于“懂的感恩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大目标,如果用传统班会形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实现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目标,学生既缺乏感悟时间,对父母的艰辛体会不深,又不能将所学方法付诸实践,培养感恩品质;表面看似全面,实则目标难以有效落实。
为此,我们将大目标分层拆分,制定更为具体的“层次化”目标,从“初步体会父母的辛苦不易,懂得感恩父母”到“深层体悟父母的辛勤付出,知道如何感恩父母”,再到“通过点滴生活小事,养成懂得感恩的良好品格”,如此层层深入,最后实现“懂得感恩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大目标。这样由一步达成变为分步达成,期间还要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实践感悟,因此需科学安排主题班会的开展次数和时间。
在第一步“初步体会父母的辛苦不易,懂得感恩父母”中,我们可以开展“鸡妈妈的一周”体验活动,组织“授蛋仪式”“领养签名”的前期准备,要求学生时刻带着鸡蛋,同时保证鸡蛋不受任何损坏,以初步体会妈妈照顾婴儿时的艰辛和不易,唤醒孝敬父母的心。在第二步“深层体悟父母的辛勤付出,知道如何感恩父母”中,我们可以开展“互换身份”的一周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妈妈日常照顾家庭、照顾自己和辛勤工作的理解,深切感悟父母的不易及孝敬父母的必要性。在依次落实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已不再需要被动要求去孝敬父母,而变为主动想要为父母做点什么,因而自然而然地实现“通过点滴生活小事,养成懂得感恩的良好品格”的行为目标,并在每周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打卡活动”及班级“仁孝之星”评选活动等多形式的实践中不断强化行为,渐进培养懂得感恩的良好品格。
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心法式班会课”的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要有不同侧重点,因此力求构建科学有梯度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阶段性成长需求,让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呈现不同内容,如此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达成品德发展目标(见表2)。
表2 “心法式班会”梯度化班会内容安排
以“人际关系”这一班会主题为例,在不同学段班会内容侧重是有梯度的。学生刚入校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结交新朋友,这时候的班会内容侧重“认识自我和他人”;到了三四年级,同学间关系已熟络,交往中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和正确表达等问题,这时候的主题就应侧重“换位思考”;再到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希望摆脱父母管教,亲子沟通出现问题,这时的班会内容需侧重“沟通”。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实现成长目标。
又如劳动教育,我们需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各学段的劳动要求,在低年级开展“个人生活起居”教育内容,中年级开展“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高年级则可走进社区开展“社会性生产劳动”,如此有梯度地逐步达成教育目标。
评价是完整课程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保障课程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搭建多元化的“心法式班会课”评价方式尤显重要。为此,“心法式班会”课主要从主题、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五大板块设计科学的评课表(见表3),全面评价班会课的设计和实施效果。
表3 “心法式班会课”评课表
目标1.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2.大目标具有可操作性3.各环节小目标能够为大目标服务内容 1.真实,贴近生活2.能够引起学生共情形式1.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感受,根据班情和学情选择最适合的、学生最喜欢的形式2.根据内容选择参与度高、容易产生情感共呜、引起学生感悟的形式过程1.顾及学生的需要和感受2.教师有心理洞察力,根据学生反馈组织语言,表达简洁、清晰总分 等级 A B C D 100-85 84-71 70-60 59-0
在班会育人效果方面,我们从学生认知转变、情感变化、行为反馈等三方面设计跟踪反馈表(见表4)。同时,班会课评价主体力求多元,除了班主任,我们还将家长、科任老师和学生同伴纳入其中,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评。同时,我们借鉴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辅导档案”形式,着眼学生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突出评价过程,进行学生品德形成的成长档案式评价,以避免主观评价的偏差。
表4 “心法式班会课”育人效果反馈表
另外,班会课评价的形式也力求多元。除了书面记录,我们还可开展活动评价、交流评价等,开展“心心相印”面对面交流、“记者采访”问题追踪、“行为打卡”班级之星评比等活动,科学搭建“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心法式班会课”一直强调做“走心”的德育。为此,我们本着为学生开发更多“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的理念,从寻找“有用”的资源到开发“有意义”的资源,联动“家、校、社”三方,深入挖掘班会课所需课程资源。
一是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班会课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班会经历、教学策略、校内图书馆、各类多功能教室以及校规和班规等等。班会课不局限于教室,学校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班会育人的场所,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报告厅、信息中心、操场、劳动基地、校史馆等。在开展劳动教育班会课时,我们就曾将课堂搬到学校“百草园”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了学校场地资源的育人作用。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庭和社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场所,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如此多方联动,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丰富了班会课的育人路径。
二是网络资源和活动资源。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为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多留心收集适合班会课程的教育资源,如素材资源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其中的“德育”板块就包含了“生命与安全”“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生态文明”等主题资源库,为主题班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活动资源是助力班会育人的宝库,它包括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参观走访等。除此之外,“心法式班会课”更深入开发心理活动资源,比如“捆绑过关”(团结友爱教育)、“找零钱”(换位思考教育)、沙盘游戏(人际关系教育)等活动,利用心理团体辅导游戏为班会课提供更科学有趣的活动素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