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丁黎敏 杜明坚 张玉石

所谓课程化,是指将相关知识内容以课程形式加以组织、呈现和传授,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1]课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顶层设计,可以构建起遵循教育规律、明晰教育目的、丰富德育形式、深化德育效果的主题班会课体系。

目前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在尝试推动课程化的主题班会,但普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游离于课堂表面,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呈现信息漫灌式、堆砌式的说教样态,难以触发学生理性思考;二是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课程和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层进性不足。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以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设计育人目标,并据此确立多元主题,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指导,以趣味性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多元评价为提升手段,真正实现高中班会课的专业化、体系化,让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体验成长。

一、以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原点设计育人目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高中阶段德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公民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种设定和小学、初中的最大区别在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始趋向成人化,因而教育目标主要聚焦个人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养成,从宏观角度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时代命题,而这也是高中班会课的设计指南。因此在设计高中班会课的课程目标时,需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很多班会课过于关注目标本身,为达目标而滥用素材,“强行说理”,这是从终点向起点反推,倒逼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心法式”班会课倡导从起点出发,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搭建课程桥梁,达到育人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教育目标

从上表可见,高中“心法式”班会课充分尊重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设定切合高中生生活实际且对高中生成长切实有利的课程目标,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且大大增强了课程实效。

二、以成长为目标设计班会课主题

系统化的班会课主题五花八门,纷繁复杂,这容易使班主任陷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窠臼——我的班级目前存在什么问题——这会导致班会课聚焦于问题解决,主题呈现随意与浅层化的现象。“心法式”班会课更为侧重审视这些成长中必经的问题,剖开问题表层,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德育主体通过体验方式去觉察,寻找促使自我成长的路径,如此从“问题思维”转向“成长思维”,反而能真正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各种成长问题。

“心法式”班会课不仅着眼于每一节班会“小课堂”的设计结构和逻辑思维,更重视从系统课程的角度设计学期化、学年化、学段化的“大课程”,即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将班会主题系列化,构建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2]。据此,可围绕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确立“适应”“人际”“学法”“生涯规划”“技能”“心理品质与价值观”六大核心主题,细化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又再详细划分相应的子主题,形成系列化、递进式的主题内容(见表2)。

表2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主题体系

如此真正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据此设定课程主题,并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施行有梯度的精准教育。例如,高一学生初入高中时会对人生规划感到迷茫,因此认识自我是第一要务;高二学生已经分文理科,更需从把握当下的角度来规划人生;高三学生渐趋成人化,应以更专业的眼光看待未来发展。这符合“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的德育目标,更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科学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

三、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内核生成课程内容

高中生智力水平较初中生显著提升,观察能力趋向全面性、目的性、系统性,同时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较为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盲从别人的结论,渴望发出自我声音;更重要的是高中生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对社会各方面开始投注关切的目光,产生初步的个人判断,并以此为标准开始探索现实社会。[3]这些变化决定了高中班会课必须有广度和深度,有科学的指引,因此通过严谨、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引导高中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这比单纯的经验主义、片面信息汇总更具教育力量。

由上可知,经验式的说教和筛选化信息的灌输不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易为高中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科学育人是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个人视域的有限性和个人经验的片面性决定了无章法、无方法、无定法的育人模式注定低效乃至无效。基于此,在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引,以科学和理性作为活动内核,通过有趣的活动、科学的安排,以心导心,用心育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真正实现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例如,“你好,长颈鹿语言”展示非暴力沟通的魅力,让学生们通过体验不同的语言表达找到合理科学的沟通方式,传递信息与关注感受并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加油吧,海马体”通过学习脑科学的有关理论,引导学生提升储存记忆和调取记忆的能力;“不畏愁云遮望眼”一改传统“灌鸡汤”模式,通过“LEAD”法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成长中的挫折,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此等等,让班会课插上科学的翅膀,引领学生翱翔在成长的天空。

四、以多元评价反馈提升课堂实效

课堂评价是提升课堂实效的有效且必要的手段。唯有多渠道、多角度的反馈方式,才能如实呈现课堂组织的过程,洞察学生的课堂收获,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德育工作,进而持续优化育人方式,因此多元评价对提升高中“心法式”班会课堂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全过程评价原则

“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推行前期课程评估、心理专业教师把关、多次试讲打磨、收集教师及学生意见建议等全过程评价,采取阶段评价与持续评价相并行的策略。

在课前准备阶段,评价对象聚焦班会主题和班会流程方案。而评价的标准主要以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为经线,力求全面覆盖育人的多个层面与多个维度;以生情作为纬线,真正站在学生同行者的角度考量其发展诉求,形成合理的班会主题,通过多方参与,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同时,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评估讨论,与众多一线教师的实践研讨结合,力求融方法于活动实践之中,而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课堂体验与课后生成也是重要的评价媒介。在课后延伸阶段,则要求持续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遵循教育原理及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例如“零和博弈还是正和博弈”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一方面明白在学习上和生活中会存在许多与竞争对手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积极与人合作,学会合作技巧,正视竞争与合作中的困难,保持正确的心态,最终实现双赢。课后延伸通过举行以“竞争与合作”为主题的主播大赛,既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领域中的竞争与合作案例,同时通过小组和班级比赛中的通力合作,公平竞争,更加深刻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含义。

(二)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心法式”班会利用图表形式直观体现班会课的育人效果,将多个评价主体的描述性评价具体量化,成为优化设计的重要指南(见表3)。

表3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班主任自评表

这在一方面可促进班主任全面反思,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评价提升其参与热情和成长意识(见表4)。

表4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学生评价表

听课教师评价主要从班会课主题是否合适、是否达成教育目标、环节流程是否合理、整体性评价等几个方面设计科学的量化“评课表”(见表5)。

表5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听课教师评价表

这样通过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评价意见,供班主任参考与改进。

总而言之,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力求为一线班主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让班主任能有洞察成长玄机的双眸,有专业科学的育德能力,有生活情趣和育人智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心法”成为“魔法”,引领学生走向康乐成长的神圣殿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