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维审
社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剂。当前,社会形势的日益复杂,信息渗透的广泛影响,学生诉求的多元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将会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功课,要求教师不断做出时代的解答。然而,纵观当前教师发展现状,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对成长的理解尚存误区,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持续集中发力,导致成长低效和成功缺位,在教育教学上难以形成个人特色。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教师从多方面重新理解成长的含义。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危机意识。教育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成长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人可以用“一成不变”来应对日新月异的未来。一个人的觉醒往往从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开始。当我们开始感觉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觉察到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不足以与时代对等,也就是我们开始有危机感的时候,成长也许就能得以保持。不仅骨干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力保自己不从名师沦为平凡的一员;普通教师也要有危机意识,以确保自己不被时代的洪流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自我追问:这节课,比起上一堂课有没有提高?这件事,比起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所改善?或是给自己这样的警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更加热爱教育?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是不是有了进步?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创造动机。优秀的人重视创造的机会,而普通人喜欢简单重复。因此,真正能证明自己优秀的,是你创造了什么,而不是重复了多久。有的老师忙碌一生,却没留下什么创新的成果,这就谈不上成长。教师要成为创造者,至少要有创造的动机,要有让每一次教育实践都不简单重复的念头。这要求我们对每一次教育实践都及时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筛检其中的问题,对经验进行弘扬,对问题进行修正,这样才能让“这一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当一项活动不被重复,创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教师有了创造的动机,就会感觉每一天都充满新鲜和期待,从而带给教育更多可能,也会让成长更加生动。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成长能力。缺失危机意识,会让教师在自我满足中失去成长的愿望;缺少创造动机,则会让教师在低效劳作中泯灭意志。许多教师虽有成长的想法,却缺少成长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成长。《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所认同的成长,应该是让每一天的自己都优于昨天的自己,每一天都有所变化,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上升。为此,我们除了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还需要学习和借鉴,通过外力推动自己成长。比如,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向远处的名师学习,或通过阅读汲取专家智慧,这些都是成长的方式。当然,这些都是“小”的成长,真正的“大成长”要求自己开展凿井式的深入研究,将特长打造成特色,从而在某个领域拥有“话语权”和标志性成果。如此,成长的意蕴才能越来越丰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