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士心
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彻底火了。在夺金之战的最后一滑前,她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建议她选择难度较低的动作,以确保获得奖牌。但她没有采纳母亲的建议,果断选择了一个超高难度动作,最终夺得金牌。事后,她这样回答记者:“这里是奥运会,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打破自己的极限。”
与谷爱凌一样备受关注的还有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早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羽生结弦就已备受期待,不仅因为他是前两届冬奥会冠军,更因为他将在北京冬奥会上冲击三连冠,并尝试4A这一高难度动作。在此之前,还没有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跳出4A,它被认为超出人类体能极限,难度等同于百米跑进9.50秒。而羽生结弦要做的,是不计分数代价,闯入这一无人之境。最终,羽生结弦没能完成4A,以第四名的成绩结束了他的第三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冬奥之旅。
全场观众为他惋惜,也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关于人类自身极限的探索,关于美的极致展示,注定是一场‘不完美挑战’,一场无止境的追寻,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战役”。羽生结弦配得上这些掌声。这正如他在赛后所说:“如果大家能有一瞬间觉得,无关比赛胜负,果然羽生结弦的花滑真好啊。仅是如此,我觉得今天的努力就有意义了。”
同样配得上掌声的还有金博洋。以第九名结束北京冬奥之旅的金博洋虽没有超越上届平昌冬奥会第四名的成绩,但他克服了近年来的伤病困扰,几经波折,刷新了自己刚在四天前创下的自由滑个人赛季纪录。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这正是奥运的意义,也是生而为人的意义。
诸多体育明星的奥运故事,给我们教育人以深刻启示。多年来,我们在成绩至上的传统指挥棒下,追逐排名,扼杀兴趣,让一个个孩子在实现梦想和“为了生计”间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最终在平庸和无奈中沦为生活的附庸。
这是对人性的漠视,也是教育意义的泯灭。教育何为?教育应为每个孩子创造更好的人生可能,为他们的飞翔或奔跑编织翅膀或建造赛道,而不是让蜗牛去赛跑,让乌龟学爬树。当前,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既是激励孩子们向“不完美”的自己挑战,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孩子们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基于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们像谷爱凌一样,热爱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或者像羽生结弦一样,“一生悬命”,努力实现梦想;或者像金博洋一样,从战胜自己中找到奋斗的力量。
央视解说员曾经赞美羽生结弦的拼搏精神:“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这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要旨,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应秉持的基本价值观:热爱一件事并愿意为之不懈奋斗,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努力的意义所在。
責任编辑 余志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