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彭耀来 张兴
摘 要少先队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启蒙政治观念、凝聚组织归属感、发展爱国自主能力等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少先队仪式,如纪念性、成长性、表彰性、日常性等的展演,引领少年儿童建构集体记忆和道德主体,引领其道德发展,内化主体自觉,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培育国家意识,坚定爱国立场,激发爱国志向,厚植爱国情怀。
关 键 词 少先队仪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2-0032-04
①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小学少先队仪式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Y2021020)。
儀式作为特殊的教育手段,以一种感性化、形象化的方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从多学科领域构建的意义基础来看,仪式大致包含如下意涵:仪式是有所依托的某种价值理念;仪式是一整套行为上的程序规范,后经约定俗成而对人的内在情感表达产生反作用,并指向或表达一种象征意义。[1]少先队仪式正是立足于仪式的这一内涵,注重对参与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塑造并建构与外在行为的连结。其目的在于通过仪式活动传递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理念,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份认同,形塑自身的行为规范。因此,少先队仪式承载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仪式本身的教育影响,鲜少关注仪式和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二者的联合,以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热爱祖国、有梦想、有追求、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类品质的培养是少先队仪式之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追求,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少年儿童政治观念的启蒙
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增强其国家认同,只有在心理上使少年儿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厚植对祖国的情谊,才能在情理上认同主流价值观、国家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等。少先队仪式是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呼号、宣誓、鼓乐、队服、队标志等综合运用的少先队特有礼仪,以及用这些礼仪综合组织的各种仪式。[2]它本身包括的象征符号、标志性实物以及礼仪规范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少先队仪式促进少年儿童政治观念的启蒙,就是利用仪式中的符号增加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国家政治制度等的认识。
少先队仪式符号带有“形色各异”的爱国主义知识和意蕴。例如,队旗,也可称为星火红旗,标志符号为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总体预示着向胜利前进,其中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旗象征革命胜利。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代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也是少先队员自我导向、约束、激励、鞭策的一种手段。队徽、队礼、队歌、呼号均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向少年儿童传播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弘扬着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这些象征符号对少年儿童的身份角色应承担的义务作了要求。如队干部佩戴的标志物上的杠杠表示其肩负的责任,每多一条杠代表责任多一份。同时,在少年儿童心中,这个杠杠有着警铃般的提醒作用,激起其服务组织、模范带头、民主集中的热情,对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起一定的作用。
综上来看,少先队仪式象征符号通过语言、肢体等形象因素,将抽象的象征知识具体化、简单化,更深入透彻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内核,使爱国主义的芳香沁入少年儿童的心脾,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以上的仪式符号和行为将其承载的家国观念、政治理念、爱国知识情景化,不断以程序化方式鼓舞少年儿童。这种以培养少年儿童价值判断、引导其建立人生理想,为国家奉献人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更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的航向标,唤起爱国觉知。
(二)少年儿童组织归属感的凝聚
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少先队员通过仪式的参与及体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获得某些情感能量,包括对少先队组织的集体情感与集体意识等。[3]少年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国家的理解还处在感性水平,只是简单的凭借感性的体验决定自身的好恶,而少先队仪式创设的体验式情境正好为少年儿童的情感培养提供了教育契机。[4]仪式具有情境性特征,能够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少年儿童受到情境渲染,促使其思维及情感朝着正向发展。以纪念仪式为例,当少年儿童了解到祖国的艰难奋斗史,听到无数革命英雄的光荣感人事迹时,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国做出奉献的英雄人物发出感慨:一方面赞叹人物的伟大品质,一方面立志向榜样人物学习。这种活动的仪式化过程营造了一种类似“情景交融”的环境,少年儿童在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和特定的心理气氛中受到感染,接收到教育者发出的信号,激发爱国情感的共鸣。
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仪式情境活动,更能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每一个少年儿童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均需经历入队仪式的洗礼,辅导员会为他们统一戴上红领巾标志,并在其带领下进行宣誓。这些环节会让新队员感受到自己与组织中的他人是浑然一体的,“个体通过接受与组织相关的象征,感觉自己成为组织的一分子,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他也被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视作伙伴。”[5]在宣誓环节,新队员遵循仪式规范对着标志物喊着同一口号,都会感受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是被组织所接纳的,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再加上主题明确、定期举行的少先队仪式向队员们传递着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这种共同价值先是在儿童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表现为相互认同赞赏同伴群体的观点和行为,而这种同辈群体影响又会扩大到所在组织,进而产生对组织、国家的情愫。
(三)少年儿童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两个过程,仪式则是连接这两个过程的纽带,促使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下形成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情感能量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6]通过系列性、不同类型的少先队仪式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觉知,而自我意识的提高又推动情感的产生。情感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与人发生联系时所形成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感受,是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少先队仪式营造的体验式氛围促使少年儿童在情感催动下产生亲社会行为,侧面反映出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少先队仪式作为一种隐形教育方式,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规程和内容逐步引导少年儿童形成爱国意识,并在仪式规范准则的指引下,滋养推动其产生爱国行为。因受生理和心理发展限制,少年儿童做一些复杂的仪式动作是不易达成的,所以需要不断进行操演。少年儿童在反复操练中,逐步将生硬的动作化为熟练的程序化步骤,并将学习的行为规范变为自动化的行动反应,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礼仪背后隐含的意蕴牢记于心。如升旗仪式是学校每周固定举行的日常性仪式,少年儿童在重复操演下,知道当国旗升起时要敬礼、唱国歌。当问到敬礼动作的意义时,他们表示这是对国旗、革命先烈的尊敬;当问到自己该如何报效祖国,他们会说长大后当科学家,现阶段就是做好学生的本分,爱护身边的环境、节约用水等。可见,少年儿童正是在升旗仪式的实际参与体验中获得某种价值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加深印记,从而内化为心理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实现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借鉴学者吴建东的学校仪式分类,可将少先队仪式分为以下类型[7]:一是纪念性仪式,如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二是成长性仪式,指与少年儿童身份角色变化、成长阶段有关的仪式,如十岁成长礼仪式、入队仪式等;三是表彰性仪式,指对少年儿童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有明显进步而进行的表扬和奖励,如雏鹰奖章颁章仪式、先进队长表彰仪式等;四是日常性仪式,如升旗仪式、队会仪式等。多种类型的少先队仪式以特定场域、特殊时间节点对少年儿童形成“刻板记忆”,能充分展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以纪念性仪式构建集体记忆,培育国家意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而少先队纪念性仪式即生动的载体。纪念性仪式以某种联系纽带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促使人们切身体验历史情景,因而成为历史记忆的保留途径,并塑造“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的集体记忆。[8]运用纪念性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构建集体记忆。
纪念性仪式的要素包括符号、时机、场所、行为等要素,找准切入点即要把握这些要素。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为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加深对“我爱您,祖国”的深刻理解,少先队组织开展类似“我与祖国共成长”等庆祝活动。在纪念日当天,选择十点零一分开始队会仪式,让少年儿童记住10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队会仪式环节,辅以视频讲解,让队员感受祖国70年的新变化,了解中国发展史:中国以腾飞的速度让世界为之惊叹,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都已成为中国的名片,让世界都赞叹“中国速度”。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情教育,让其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加深少年儿童对祖国发展的历史认识,形成与国家共同成长的集体记忆。
(二)以成长性仪式建构道德主体,坚定爱国立场
成长性仪式与儿童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一名普通学生接受队前教育指导进入过渡阶段,经过不断学习与考察后,思想觉悟有所提高,然后被少先队组织吸纳,经过宣誓仪式后获得新身份,在之后的生活中实现新身份的成长与转变。仪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促使儿童实现既定形象的自我转化,从而完成道德主体的建构。以成长性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是把握成长性仪式支撑点,扩大影响力,坚定少年儿童的爱国立场。
例如,少先队入队仪式是少年儿童身份角色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一仪式,少年儿童从一名普通学生发展为少先队员,这是令其无比光荣的事情,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时刻。《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要求少年儿童在入队前要为人民做一件好事,这是将少先队队礼精神具象化,需要少先队工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少年儿童解读,增进其理解,以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少先队入队仪式有着完整严密的组织流程,包括整队、出旗、唱队歌、宣布新队员名单、授予队员标志、宣誓、讲话、呼号、退旗等环节。[9]少先队工作者要注重对少年儿童佩戴红领巾时的宣誓环节的教育引导,强化其对自身新角色的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应承担的责任及履行的义务。入队仪式向队员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令人信服的形象,见识到党领导少年先锋队的优越性,使其明确加入少先队的初心,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
(三)以表彰性仪式引领道德发展走向,激发爱国志向
表彰性仪式一般以优秀队员榜样做示范,意在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少年儿童奋发向上。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表彰性仪式活动,关键是找好着力点,引领儿童道德发展走向。这一着力点包括少年儿童生活的点滴小事(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主动打扫教室等)、爱护环境、爱惜粮食等,使其在主题鲜明的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激发主动担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
例如,中小学常用的“雏鹰争章”颁章仪式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全国少工委启动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生存与发展计划”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出“雏鹰行动”的目的正是为了强国强民强少年,提高民族素质,使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生力军打下良好基础。[10]少先队员在“雏鹰争章”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和激励: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商量定章事宜,包括定哪些章、如何定章等;争章环节则需要少先队辅导员用话语激励、活动等激发少年儿童的参与度;通过颁章仪式,让少年儿童懂得自己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是无比光荣的事情。辅导员可在低年级伊始定环境保护章、助人为乐章等,再逐级开展定争章活动,以实际行动强化少年儿童的理想目标,施以报国行。
(四)以日常性仪式内化主体自觉,厚植爱国情怀
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个人行为起约束作用。少年儿童礼仪礼节的培养需注重日常点滴生活,注重养成教育。学校可利用周期性特点,挖掘日常性仪式结合点,强化仪式感染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这一结合点可与其他有关爱国主题教育内容相联系,如国家领导人讲话、学习政策文件等,还可结合学校特色、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仪式活动。
例如,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呈现。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旗知识的普及,规范升国旗礼仪,掌握正确的行礼姿势等,是向少年儿童传递爱国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升旗仪式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者共同作用于少年兒童,促进少年儿童将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实践。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旗面上红底五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红色寓意为革命烈士的鲜血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现;旗手出旗、行注目礼、一系列升旗程序等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此外,少先队工作者还可利用国旗下宣誓和讲话环节,厚植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践行爱国理想。
参考文献:
[1]屈利明,梅小青.仪式感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困境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26.
[2]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359-376.
[3]陆琤,孔令琦.新时代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11):40.
[4]杨湾.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17(11):22-23.
[5]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2):22.
[6]王崎峰,曾佳敏.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内涵、功能与作用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61.
[7]吴建东.仪式建设: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探索,2014(12):106.
[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7.
[9]刘倩,刘丙元.少先队人队仪式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导刊,2019(06):69.
[10]张先翱.张先翱少先队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10):2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